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域视角下安徽省传统村落时空格局差异性研究
1
作者 张鲜鲜 何发 +4 位作者 张大鹏 杨灿灿 陈智慧 张婷 黄丹妮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 选取安徽省内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传统村落演化差异性并探究影响传统村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在时间维度,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传统村落差异明显。淮河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形成期—饱和期—平缓期”,传统村落以农耕生活方式平稳发展。长江流域经历“萌芽期—雏形期—发展期—转变期—鼎盛期”,传统村落以经商生活方式迅速发展;(2)在空间维度,传统村落重心迁移路径均为由北向南,但空间格局特征差异性显著。淮河流域传统村落主要聚集在耕地密集的淮河北岸但聚集度较低,分布聚集度先减小后增加。长江流域传统村落显著聚集在长江南岸,分布聚集度持续增加;(3)两流域内传统村落均主要分布在低海拔、低坡度、邻水系及气候适宜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气温和降水是影响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长江流域传统村落受高程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长江流域内现存传统村落空间分布受地均GDP和人口密度影响程度高于淮河流域内传统村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空间分析 时空演化 影响因素 地理探测器 安徽省
下载PDF
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2
作者 王莉 胡精超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1-69,共9页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变异函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本文探讨了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的演化特征,为中国政府分区域制定相关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2007—2017年我国居...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变异函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本文探讨了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演变、区域差异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的演化特征,为中国政府分区域制定相关健康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现:2007—2017年我国居民健康水平呈上升趋势,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依然呈现“西部-中部-东部”逐渐升高趋势,各省人民健康水平的空间差异性呈现先减少又增大趋势;2007—2017年我国东部省份健康处在较高水平,中部地区各省份健康水平较高的省份有一定增加,西部省份居民健康水平有较大提升;2007—2017年,我国各省居民健康水平空间关系趋于稳定,变化较小,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热点区域呈扩张态势,且较高水平省区向北方扩展,中国北方省区健康水平有所改善,而南方个别地区健康水平有所下降,西部省份还处在冷点区域,而东部各省依然处在热点区域。经济水平、医疗资源可及性、城市化水平和社会环境等关键因素对我国健康水平有显著影响;2012年和2017年城镇化率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大于经济和医疗资源可及性对于健康的影响。将来还需进一步对居民健康水平的时空发展、空间尺度、驱动力等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居民健康水平 空间格局 变异函数 我国居民
下载PDF
基于自然的横断山区居民基本生计消长效应及其地域类别性征
3
作者 方一平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79-890,共12页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居民生计必须适应社会生态系统的波动,生计产出才有更高、更强的韧性。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对生计的支撑效果监测是一个既复杂又尚待解决的难题,而开展基于自然的生计效应模拟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新方... 面对气候变化这一全人类共同的挑战,居民生计必须适应社会生态系统的波动,生计产出才有更高、更强的韧性。动态的社会生态系统对生计的支撑效果监测是一个既复杂又尚待解决的难题,而开展基于自然的生计效应模拟是可持续生计研究的新方向。本文以干湿和用地条件为基础,以横断山区76个县(区、市)为样本,着眼居民日常基本生存状态表征,采用EViews 10软件探讨主要自然变量在居民基本生计维系中的角色和量变关系。结果表明:(1)自然系统主变量对本地居民基本生计的贡献率达到72%,充分体现了横断山区自然系统对居民基本生计支持的鲜明主导性,居民基本生计对横断山区自然系统的高度依赖性。同时,提升耕地量质是有效促进居民基本生计水平的最高优先序,而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弱化生态系统脆弱性能有效收缩对居民基本生计产生的负向作用幅度。(2)在基本生计向富足生计转型过程中,耕地始终是极为关键的生计基础,耕地保护、农业生态系统功能保全直接影响横断山区居民的自然资本及其基本生计保障能力。(3)自然、社会系统对居民基本生计的支撑效应既因地理尺度而异,又因地域类型而别,也因发展阶段而变。着重生态和社会系统的协同配合是生计改进效应最大化的捷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山区 居民基本生计 生计消长效应 社会生态系统 地域类型
下载PDF
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下的多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例 被引量:7
4
作者 陈斌 徐尚昭 +3 位作者 周阳阳 王宏志 杨顶田 叶永钦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3-429,共7页
为探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Moran′s I指数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多尺度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其分布特征的影... 为探究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与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广东省263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和Moran′s I指数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东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多尺度分析,并进一步揭示其分布特征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广东省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不均衡性,从省域尺度上来看,广东省传统村落在空间上整体呈现出以“粤东北—粤中部—粤西北”为中心的高密度聚集区;从市域尺度上来看,广东省传统村落主要形成以梅州市、佛山市和清远市为核心的高密度集聚区;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上来看,除了地形、海拔以及河网发育程度影响着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交通便利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传统村落空间布局和遗存也会产生直接影响。该研究能为广东省传统村落保护与开发和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 广东省 GIS空间分析 多尺度 乡村振兴
下载PDF
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关系研究 被引量:92
5
作者 梁红梅 刘卫东 +2 位作者 刘会平 林育欣 刘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36-641,共6页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 深圳市是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其土地利用效益非常明显,并且具有耦合关系。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模型和相应的指标体系,当耦合度在0°~90°之间时,土地利用效益系统处于协调发展阶段;当耦合度等于45°时,系统最协调。根据此模型计算了1981~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深圳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都处于上升状态,前者持续快速上升;而后者总体上升,有所波动。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度演化可分为4个阶段。1981~1985年间,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36.29°陕速上升到36.99°,从低级共生状态跃至相对协调状态。1986~1990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持续、稳定、最佳协调状态,耦合度介于43°~53°之间。1991~1996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处于耦合变化状态,耦合度从56.99°上升到79.47°,即从最佳协调状态向不甚协调发展。1997—2004年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程度有所下降,耦合度介于81°-8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市 土地利用效益 耦合关系 协调发展
下载PDF
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 被引量:34
6
作者 路紫 匙芳 +3 位作者 王然 韩冰 吴士锋 韩瑞玲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01-606,共6页
在对传统的地理空间和新的计算机网络空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省域为单元的联系频率、基于主干网的联系形式和城市节点间的联系速度三个方面: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两个空间对应的若干基本类型以及特征;应用网络分析方法... 在对传统的地理空间和新的计算机网络空间进行比较的基础上,解析了中国省域为单元的联系频率、基于主干网的联系形式和城市节点间的联系速度三个方面:分别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到两个空间对应的若干基本类型以及特征;应用网络分析方法对两个空间各自的联系形式进行了归纳;应用网络服务器距离衰减方法整理了从全国5个网络测试站返回的程序测算数据,对中国两个空间的联系速度进行了规律性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空间 网络空间 比较研究 中国
下载PDF
基于遥感的珠海市景观变化梯度分异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杨一鹏 孙皓铭 +1 位作者 郭泺 丁超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23-129,共7页
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在ArcGIS支持下,建立以城市中心区为起点的17个辐射状环带,并在主城区设置不同方向的两个空间样带,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海市全区与主城区空间格局... 以珠海市为研究对象,以遥感影像、野外调查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在ArcGIS支持下,建立以城市中心区为起点的17个辐射状环带,并在主城区设置不同方向的两个空间样带,结合景观格局指数和空间梯度分析方法,分析了珠海市全区与主城区空间格局总体特征、景观空间梯度变化规律,分析城市化效应。结果表明,近15年来城乡建设用地、道路和林地的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农田、裸地,水体、灌丛和滩涂等类型面积减小,证明了城市化效应的扩大;随着空间样带由中心城区向外围移动,各景观类型随梯度带的变化较为复杂,特别是城区的两个样带上建设用地面积均逐渐下降,农田面积上升,表明了城市化的梯度性和方向性;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样带的时空梯度差异较大。15年来珠海城市主城区扩展至中心城区向西北方向10 km和向西南方向12 km的范围内。通过研究区景观时空梯度分异特征的分析,能够定量化研究城市化梯度的扩展及城市结构的变化,对于城市的管理、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工作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景观变化 梯度分析 空间异质性 城市化
下载PDF
中国中部平原村庄农业生产区位研究——以河南南阳黄庄为例 被引量:29
8
作者 李小建 高更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16-623,共8页
通过对河南南阳黄庄村农户和农业生产调查以及遥感数据分析,发现人口高密度地区的平原村庄,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相应地,作物的劳动密集... 通过对河南南阳黄庄村农户和农业生产调查以及遥感数据分析,发现人口高密度地区的平原村庄,在耕作半径极小的情况下,存在以住宅和村庄为中心的带状农业区位。从村边向外,可分为蔬菜带、蔬菜粮食混作带和粮食带。相应地,作物的劳动密集度逐渐降低,村地块的蔬菜种植面积比例以及农户微地块单位面积的投入和收益随距村庄距离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对农户农业生产区位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该结果验证了杜能环在耕作半径较小的中国中部农村的存在,但是造成这种空间分异的根本原因并不是物理交通费用的不同,而是作物劳动密集度和地块肥力的差异,基于一定技术条件下的劳动力耕作能力也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生产区位 村庄 平原 中部农区
下载PDF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矿山遗迹资源特征及评价 被引量:5
9
作者 崔杰 王兰生 +1 位作者 许进 樊建利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1期85-89,共5页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铁矿矿床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矿业遗迹景观。该矿业景观具有典型、系统及完整的特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很高,与矿山遗迹相配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类型亦十分丰富。因此...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铁矿矿床之一,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类型丰富、数量众多的矿业遗迹景观。该矿业景观具有典型、系统及完整的特点,其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很高,与矿山遗迹相配套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类型亦十分丰富。因此矿山遗迹资源具有十分巨大的开发价值,具备申报国家矿山公园的良好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攀枝花钒钛磁铁矿 矿山遗迹 资源利用 国家矿山公园
下载PDF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 被引量:7
10
作者 祝亚雯 胡文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22-1728,共7页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结合GIS技术,研究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在东西方向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初期区域呈现随机型分布,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结合GIS技术,研究区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在东西方向上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初期区域呈现随机型分布,空间异质性主要由随机性因素影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随机性因素影响越来越弱。从整体上来看,示范区空间等级差异虽不显著,但"两山一湖"板块仍是区域核心旅游板块,引导区域旅游发展有向其靠近趋势;从局部来看,以方特主题公园为主的东北部有成为示范区门户的趋势,黄山周边景点空间联系紧密,而安庆并没有完全融入示范区的旅游发展格局,距离可能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统计学 空间插值 旅游景点 区域旅游
下载PDF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及我国的对策初探 被引量:7
11
作者 孔翔 曾刚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45,21,共5页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是指技术存量在技术势差激励下 ,在全球范围内各区域间交流运动所形成的复杂空间网络。它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存量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技术供给者、消费者以及联结它们的技术流通渠道中的交流运动。技术势差、技术廊道...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是指技术存量在技术势差激励下 ,在全球范围内各区域间交流运动所形成的复杂空间网络。它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存量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技术供给者、消费者以及联结它们的技术流通渠道中的交流运动。技术势差、技术廊道是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形成的必要条件 ,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技术流动长盛不衰的制度保障。本文仅从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现实障碍、特征及区域效应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全球技术空间体系的形成机制 ,进而探讨了中国面对全球技术空间体系的政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 技术流动 中国
下载PDF
陕西省城市竞争力及其通达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李九全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1-477,共7页
以陕西省的10个地级市: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榆林市和延安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对外经济和联系及基础建设和交通四个方面共24项指标,运用SPSS16.0软件用... 以陕西省的10个地级市: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榆林市和延安市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对外经济和联系及基础建设和交通四个方面共24项指标,运用SPSS16.0软件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城市竞争力,得到城市竞争力得分的情况,以最短距离原则选择距离指标、时间指标和通达性系数来衡量城市的通达性水平的高低,得到不同速度下通达性水平的空间格局,计算各城市以一定速度在1、2、3、4小时内能到达其他城市的数目,并对竞争力得分和通达性水平的特点进行分析,最后比较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城市竞争力和通达性水平的空间格局基本一致,都是呈现以关中地区为中心的"核心-外围"的格局,核心即西安市和咸阳市,由核心向外围城市的竞争力水平和通达性水平逐步降低。通达性与竞争力水平二者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竞争力 通达性 主成分分析法 距离指标 时间指标 通达性系数
下载PDF
城乡建设用地景观格局多尺度差异 被引量:1
13
作者 雷雅凯 贺丹 +1 位作者 田国行 张军红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87-693,共7页
以郑州市域内1989、2000和2009年的典型城市与农村样地(25 km×25 km)为例,应用空间自相关、半方差、以及九项轨迹方差分析方法,对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多尺度上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动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 以郑州市域内1989、2000和2009年的典型城市与农村样地(25 km×25 km)为例,应用空间自相关、半方差、以及九项轨迹方差分析方法,对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多尺度上的空间格局特征与动态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建设用地景观聚集强度较高,斑块规模较大,而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在大部分尺度上呈随机或均匀分布,斑块规模较小。(2)随着尺度的增加,城市及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分布状态都由聚集向均匀过渡,但前者过渡较为平缓,而后者在小尺度范围(0~2km)变化速度较快,在较大尺度(3~16 km)上其分布状态的波动较小。(3)1989-2009年,城市与农村建设用地景观动态特征有较大差异,并表现出尺度依赖性。城市较小尺度上(0~4 km)建设用地景观的分布状态表现出聚集-分散的趋势,在较大尺度上(8~14 km)表现出分散-聚集的变化趋势。农村小尺度上(0~4 km)建设用地景观的分布状态也表现出聚集-分散的趋势,但大尺度(4~16 km)上状态变化很小且没有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 农村 建设用地 尺度 格局
下载PDF
过错在侵权法中的误区与生存空间
14
作者 俞金香 武晓红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9-83,共5页
大陆法系侵权法中的过错,通常是指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由于传统民法"无过错即无责任"归责原则的影响,致使过错在侵权法中不恰当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种种误区。探讨和厘清这些误区,并对过错在侵权法... 大陆法系侵权法中的过错,通常是指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包括故意和过失。由于传统民法"无过错即无责任"归责原则的影响,致使过错在侵权法中不恰当地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形成了种种误区。探讨和厘清这些误区,并对过错在侵权法中的作用和生存空间作出准确定位,关系到侵权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权法 过错(故意和过失) 过错的误区 过错生存空间
下载PDF
北京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多层级定序因变量模型分析 被引量:29
15
作者 党云晓 余建辉 +3 位作者 张文忠 李业锦 谌丽 湛东升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29-836,共8页
传统经济学视角出发的个体生活满意度研究往往忽略了数据的嵌套性,多层级模型更适用于地理学中分析不同层级地理单元特征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采用多层级定序因变量模型,以北京为例,研究居民生活满意度在城市内部街道和居住小区尺... 传统经济学视角出发的个体生活满意度研究往往忽略了数据的嵌套性,多层级模型更适用于地理学中分析不同层级地理单元特征对个体生活满意度的影响。采用多层级定序因变量模型,以北京为例,研究居民生活满意度在城市内部街道和居住小区尺度内的异质性,并研究了高层级地理空间单元的属性特征对居民生活满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在居住小区层级的异质性远高于街道层级,个体自身的社会经济属性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总的来说,高收入、老年人、北京户口居民的生活满意度更高。除个体属性特征以外,居住小区的类型是影响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商品房小区居民的满意度显著高于保障房和单位房小区居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级模型 定序因变量 生活满意度 北京
下载PDF
论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 被引量:43
16
作者 周国华 戴柳燕 +2 位作者 贺艳华 谭雪兰 何兰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242-251,共10页
乡村多功能理论是对乡村价值进行再认知的新范式,是探索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新视角。乡村聚落是承载乡村多功能的空间载体,为乡村多功能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该研究基于乡村多功能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理论认知,系统梳理中国乡村多功能演化... 乡村多功能理论是对乡村价值进行再认知的新范式,是探索乡村多元化发展路径的新视角。乡村聚落是承载乡村多功能的空间载体,为乡村多功能提供基础支撑作用。该研究基于乡村多功能与乡村聚落的基本理论认知,系统梳理中国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的基本态势,探讨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的相互作用机理。乡村多功能演化是乡村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不断分化与重新整合的过程,在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力量的共同驱动下,乡村地域经历了弱功能低水平—功能分化发展—功能冲突—多功能高水平协同发展等4个阶段。乡村聚落转型呈现五大基本趋势,即聚落总体规模缩减、聚落布局的集聚与收缩、聚落体系的层次化与网络化、聚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聚落景观多元化与功能复合化等。乡村多功能演化与乡村聚落转型是双向耦合的2个过程,共同驱动乡村地域系统转型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 功能 聚落 转型发展 互动机理
下载PDF
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及其补偿依据 被引量:19
17
作者 李国健 韩立民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3-75,共3页
我国农村土地除了具有为人类提供食物的经济职能以外,还兼有就业岗位、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对于不同的农民群体,土地的三项社会功能排序依其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能够合理替代土地社会功能的补偿... 我国农村土地除了具有为人类提供食物的经济职能以外,还兼有就业岗位、收入来源和社会保障等社会职能。农村土地的社会功能对于不同的农民群体,土地的三项社会功能排序依其重要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只有能够合理替代土地社会功能的补偿方案,才能保障失地农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不下降,而这也是农民所乐意接受的补偿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近郊 失地农民 征地补偿
下载PDF
基于气候和土壤要素的中国耕地适宜性指数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魏希文 崔雪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69,2,共7页
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的重建工作主要分为数据重建和空间重建,而建立具有空间指示作用的参数对于历史土地利用的空间重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指示意义.本文基于此想法,参考前人经验,构建了一套耕地适宜性指数,作为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的基础.首... 中国历史土地利用的重建工作主要分为数据重建和空间重建,而建立具有空间指示作用的参数对于历史土地利用的空间重建具有举足轻重的指示意义.本文基于此想法,参考前人经验,构建了一套耕地适宜性指数,作为历史土地利用空间重建的基础.首先通过分析影响耕地时空分布的多种自然要素和人文因素,从中厘定土壤和气候这2个关键要素,然后基于此构建了一套计算耕地适宜性指数的方法.通过获取的气候适宜性与土壤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图与实际土地利用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这2个要素的一定代表性.本文最终的结果代表自然状态下耕地分布的最初可能性,具体特征有:1)对耕地分布起影响的气候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的块状分布;2)对耕地分布有影响的土壤适宜性比较零散,但是大体还是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线,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3)对于不同地区耕地分布,影响的主导因素有区别,西北为土壤要素,东南为气候要素;4)耕地适宜性最高的地区基本集中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域,而青藏高原地区的适宜性最低.结合人口、经济等因素,这样一套耕地适宜性分布图对历史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重要的空间指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历史耕地 重建 气候 土壤 适宜性指数
下载PDF
西南省区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评价:以2010年西南旱灾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汪霞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26-30,共5页
旱灾因其引致的高经济损失及农业脆弱性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2010年西南特大旱灾重创了灾区农村经济,加剧了农业脆弱性,打击了农户脱贫信心。西南旱灾的形成是降水量持续偏少、生态环境恶化与农业系统脆弱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降低脆... 旱灾因其引致的高经济损失及农业脆弱性吸引了众多学者关注。2010年西南特大旱灾重创了灾区农村经济,加剧了农业脆弱性,打击了农户脱贫信心。西南旱灾的形成是降水量持续偏少、生态环境恶化与农业系统脆弱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降低脆弱性是减少农业旱灾损失的重要途径。本文综述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的研究动态,构建了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TOPSIS法对西南5省区农业旱灾脆弱性进行综合评价,最后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旱灾 脆弱性 综合评价 西南旱灾
下载PDF
西方经济学中的社会保障理论批判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殿生 《税务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3-16,共4页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是围绕效用价值论这个基础展开的,这导致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和政策的混乱。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建立在剩余价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是科学合理的。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围绕着国家干预主义和经... 西方社会保障理论是围绕效用价值论这个基础展开的,这导致了西方社会保障理论和政策的混乱。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建立在剩余价值理论和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是科学合理的。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始终围绕着国家干预主义和经济自由主义两大思潮的兴衰而发展演变。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从维持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和维护广大劳动人们利益的角度,始终强调国家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反对社会保障的私有化。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实践随着西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每次政策实践的较大变化又与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密切相关。我国的社会保障理论,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根据时代需要实现全面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经济学 社会保障理论 马克思主义 理论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