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基于5W传播理论探讨“一带一路”背景下福建茶文化传播策略——以加快“福茶”品牌建设为例 |
林琴琴
|
《武夷学院学报》
|
2024 |
1
|
|
2
|
解构的行动属性和行动效应——以英语世界鲁迅批评为中心 |
李石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3
|
“自传”与“回忆录”之辨——基于词源、译介及文化史的考察 |
张欣
|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4
|
“新神话”作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保存方式 |
玛·瓦·贝利科娃
|
《欧亚人文研究(中俄文)》
|
2024 |
0 |
|
5
|
政治多极、价值多元、文化多样的全球化走向——评《新时代视阈下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
张伟
|
《石家庄学院学报》
CAS
|
2024 |
0 |
|
6
|
从电影花木兰的改编看中外电影的制作与审美 |
彭佳禾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7
|
跨文化视域下的东西方文化差异——以电影《别告诉她》为例 |
徐婉歆
|
《文学艺术周刊》
|
2024 |
0 |
|
8
|
白璧德与20世纪早期中国知识分子之文化互鉴研究 |
杨劼
|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
2024 |
0 |
|
9
|
TBL教学模式在临床骨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梁凯涛
张秀妮
蒋凤婷
|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教育》
|
2024 |
0 |
|
10
|
主要国家文化发展水平比较研究——评价框架与实证分析 |
杨永恒
龚璞
杨楠
|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3
|
|
11
|
16至18世纪中西文明互鉴的影响及其意义——以亚里士多德主义和宋明儒学为基础 |
梅谦立
孙赫
|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23 |
2
|
|
12
|
甘肃西和乞巧节与广州珠村七姐诞乞巧节比较研究 |
关溪莹
|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23 |
1
|
|
13
|
傣族文学和泰族文学比较研究 |
刀承华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14
|
从“多异美学”到“多元共生”——从谢阁兰、朱利安看法国文论阐释中国问题的范式及其发展 |
吴攸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5
|
河北省公共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及其均等化路径研究 |
牟玲玲
刘平
刘广平
霍腾飞
|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
16
|
中日学者的世纪对谈与相关重大问题 |
韩东育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17
|
主持人语 |
任大援
|
《国际汉学》
|
2023 |
0 |
|
18
|
儒学为何不可以转化为基督教?--诠释性转化限制考辨 |
彭萍(译)
|
《国际汉学》
|
2023 |
0 |
|
19
|
中日两国隐逸传统的比较 |
曹永洁
|
《日本问题研究》
|
2023 |
0 |
|
20
|
文明比较视域下的本质论与变易论融通互鉴 |
唐士其
|
《当代中国与世界》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