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陇南红色文化的形成发展、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被引量:10
1
作者 杨垚 马勤学 《社科纵横》 2018年第10期106-109,共4页
陇南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区域形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陇南领导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伟大红色革命分不开的。两当兵变催生陇南红色文化的形成;红军长征途经陇南推动陇南红色文化的发展;陇南地下党创... 陇南红色文化,是中国红色文化的区域形态。它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陇南领导人民群众所进行的伟大红色革命分不开的。两当兵变催生陇南红色文化的形成;红军长征途经陇南推动陇南红色文化的发展;陇南地下党创造了陇南红色文化的丰碑。陇南红色文化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影响深远、区域特色鲜明。陇南红色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陇南记忆和中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篇章,同时也是新时代陇南精神的源头活水和陇南文化发展的珍贵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红色文化 形成发展 基本特征 历史地位
下载PDF
陇右文化及其学科构建 被引量:4
2
作者 雍际春 余粮才 +1 位作者 于志远 刘雁翔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75-78,87,共5页
陇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陇右文化。陇右文化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意义。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从学科体系、学科队伍、课程... 陇右地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富有地域特色的陇右文化。陇右文化对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积极意义。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从学科体系、学科队伍、课程建设和学术研究四个方面建设陇右文化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右文化 基本内容 学科建设
下载PDF
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 被引量:6
3
作者 杨垚 肖红旗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109-112,共4页
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区域特色鲜明等特征。保护与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面临着保护意识不强、制度体系欠缺、经费投入不足、... 陇南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形态多样、内容丰富、区域特色鲜明等特征。保护与开发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有着重要的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目前,陇南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面临着保护意识不强、制度体系欠缺、经费投入不足、开发利用失真、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问题。为此,探析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是新时代推进陇南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红色文化资源 价值
下载PDF
网络视阈下甘肃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的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3
4
作者 侯宗辉 张仁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16-120,共5页
新时期文化融合科技态势凸显,应充分重视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当前,丰富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网络传播程度极不对称,存在传播主体分散、传播者文化水平各异、文化信息更新迟缓等问题。理应重视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红色文化... 新时期文化融合科技态势凸显,应充分重视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巨大影响力。当前,丰富的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与网络传播程度极不对称,存在传播主体分散、传播者文化水平各异、文化信息更新迟缓等问题。理应重视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保护、红色文化网络阵地建设、文化网络人才培养及红色文化进课堂等方式,促进本地红色文化的网络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文化 网络传播 甘肃
下载PDF
甘肃少数民族地缘文化安全问题与对策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张兴平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10-212,共3页
地缘文化安全即指以行政区划、本土认同以及研究者所构建的结构意义上的范围为基础,具有共同内容和特征的特殊文化系统相对稳定、完整,没有威胁、恐惧的状态以及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甘肃省主要有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族文化和伊斯兰文... 地缘文化安全即指以行政区划、本土认同以及研究者所构建的结构意义上的范围为基础,具有共同内容和特征的特殊文化系统相对稳定、完整,没有威胁、恐惧的状态以及维护这种状态的能力。甘肃省主要有以藏传佛教为核心的藏族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文章分别就两种地缘文化面临的安全问题做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地缘文化 安全问题 甘肃 行政区划 本土认同
下载PDF
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 被引量:4
6
作者 冯亚光 《社科纵横》 2005年第1期8-10,共3页
国务院两次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甘肃共有 5个城市 ,天水、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为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进一步深入 ,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武威为例证 ,从四个方面探讨... 国务院两次批准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单 ,甘肃共有 5个城市 ,天水、酒泉、武威、张掖、敦煌。为使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进一步深入 ,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切实保护好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武威为例证 ,从四个方面探讨了甘肃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这四个方面是 :丰富的文化遗产 ;时代的必然要求 ;名城的保护规划 ;经济的新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文化生态保护 文化资源开发
下载PDF
陕西民俗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被引量:3
7
作者 赵喜桃 张德丽 《唐都学刊》 2008年第6期86-90,共5页
陕西民俗文化从不同侧面记载了陕西人文精神的变化和发展,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发性、原始性、奇奥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护、宣传并促进其发展。要高度重视,加强立法;要积极收集记录... 陕西民俗文化从不同侧面记载了陕西人文精神的变化和发展,是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原发性、原始性、奇奥性、古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保护、宣传并促进其发展。要高度重视,加强立法;要积极收集记录和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要发展和创新民俗文化,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民俗 保护 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兰州市城关区城市更新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旺锋 杨连燚 赵威 《改革与开放》 2009年第1期13-16,共4页
一、城市更新的内涵及主要模式 (一)城市更新的内涵 1958年8月.第一次城市更新研究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会上对城市更新做了相关说明:“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通勤、通学、购物、游乐及其他的生活.... 一、城市更新的内涵及主要模式 (一)城市更新的内涵 1958年8月.第一次城市更新研究会在荷兰海牙召开.会上对城市更新做了相关说明:“生活于都市的人.对于自己所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通勤、通学、购物、游乐及其他的生活.有各种不同的希望与不满。对于自己所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街路、公园、绿地。不良住宅区的清除等环境的改善.有要求及早施行。尤其对于土地利用的形态或地域地区制的改善、大规模都市计划事业的实施,以便形成舒适的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关区 兰州市 都市计划 土地利用 建筑物 生活 住宅区
下载PDF
甘肃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打造文化制高对策思考 被引量:3
9
作者 董爱玲 《社科纵横》 2019年第2期18-20,共3页
甘肃是华夏文明名副其实的源头地区。由于甘肃地理位置特殊,这里还形成了富藏活态的藏传佛教文化、华夏民族秦汉民俗文化、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国境内的回族文化,它们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与当代汉民族文化一道反映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 甘肃是华夏文明名副其实的源头地区。由于甘肃地理位置特殊,这里还形成了富藏活态的藏传佛教文化、华夏民族秦汉民俗文化、内蒙古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国境内的回族文化,它们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与当代汉民族文化一道反映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民族融合与发展变迁,它们都统摄于华夏民族的祖源地文化——华夏文明文化。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构建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价值符号,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诠释好中国智慧。重视甘肃的历史文化宝藏,为构筑"华夏文明命运共同体"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文化制高 对策思考
下载PDF
甘肃贫困地区农村文化状态及其变动趋向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肖安鹿 《社科纵横》 2004年第3期20-22,共3页
本文通过对甘肃贫困地区农村文化状态的细节及变化的考察研究 ,发现问题 ,提出对策。
关键词 甘肃 农村 文化状态
下载PDF
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路径探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岩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117-121,共5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中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如何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大背景下,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天...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中重要载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应如何保护,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难题,本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大背景下,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路径进行探析,以期对天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保护
下载PDF
陇东秧歌的文化内涵与风格特征 被引量:3
12
作者 张芳 《陇东学院学报》 2010年第2期122-123,共2页
本文从陇东秧歌的源流结合陇东秧歌的文化内涵与时代精神,论述了陇东秧歌的体态特征和韵律节奏问题。
关键词 陇东秧歌 文化内涵 风格特征
下载PDF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及其旅游开发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安君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99-101,共3页
甘肃民间剪纸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挖掘。在西部大开发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将其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融入蓬勃发展的甘肃旅游业中。
关键词 甘肃 民间剪纸 旅游
下载PDF
甘肃民族艺术资源与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
14
作者 卫戈 《甘肃理论学刊》 2003年第6期103-105,共3页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我们民族文化深厚的积淀、优秀的传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础。观照甘肃,虽然其在经济上还不能与内地和沿海地区相比,但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应当在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其...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我们民族文化深厚的积淀、优秀的传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基础。观照甘肃,虽然其在经济上还不能与内地和沿海地区相比,但其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仍然有其独特的价值所在,应当在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 民族艺术 资源 小康社会 文化建设
下载PDF
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西和春官文化与功能分析
15
作者 马向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期95-99,共5页
西和春官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标志,是农耕时代的"天使"。民间春官是由古代官方一职流向于民间,以传播农耕需要的"二十四节气"表为主,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象征。西和春官唱词是集体春官的智慧结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 西和春官文化是古代农业文明的标志,是农耕时代的"天使"。民间春官是由古代官方一职流向于民间,以传播农耕需要的"二十四节气"表为主,是一个时代的文明象征。西和春官唱词是集体春官的智慧结晶,有很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是民间文化的积淀和折射。用文化人类学和民俗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西和春官,探讨其在民间的文化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和春官 地域文化 功能分析
下载PDF
加强河西文献资源建设,促进河西经济文化发展
16
作者 李超峰 《河西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90-92,共3页
分析了河西地方文献在河西开发中的作用以及河西文献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
关键词 河西 文献资源建设 文化服务 经济服务 西部大开发 文献数据库 网络建设
下载PDF
天水城市主题文化建设初探
17
作者 王明亚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51-55,129,共5页
本文从天水建市以来的城市建设实际出发,分析了天水市城市发展的状况,探索其城市变化的基本依据和追求,以及现代城市转型中的困惑。对天水未来发展的展望,需要在城市主题文化的确立中获得新的认识,才能把天水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关键词 天水 城市 主题文化 建设
下载PDF
陇南红色美术文化研究述论
18
作者 豆海红 《焦作大学学报》 2022年第2期50-54,共5页
国内学界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红色文化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诸如红色文化的形成、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红色文化对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等,论著规模较大,涉及范围较广。但总体来看,学界对红色美术文化的关注尚少,陇南... 国内学界近年来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红色文化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诸如红色文化的形成、红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红色文化对人思想道德形成的影响等,论著规模较大,涉及范围较广。但总体来看,学界对红色美术文化的关注尚少,陇南红色美术文化资源丰富,对该区域红色美术文化资源进行梳理,对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创新之处、社会效益等进行评析,将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南 红色文化 美术 述论
下载PDF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11
19
作者 刘勐 李亮 杨正 《社科纵横》 2019年第2期70-74,共5页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已经成为非遗保护的有效措施。本文分析了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加强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对策建议。甘肃省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还有待加强,对非遗的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已经成为非遗保护的有效措施。本文分析了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现状、出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加强甘肃省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对策建议。甘肃省在非遗数字化保护方面还有待加强,对非遗的数字化保护应成为甘肃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保护 甘肃省 现状 问题 对策
下载PDF
门外谈小曲:秦安小曲的形成及艺术特性刍议
20
作者 安建军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24-127,共4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小曲历史悠久,形式典范;自然传承,原生存活;风格独特,意蕴深厚。就其形成历史而言,学界个别方家虽有探幽发微的研究,但彼此意见存在一定分歧;在秦安小曲演唱圈更盛行附会传说而以讹传讹的妄断之说——&qu...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小曲历史悠久,形式典范;自然传承,原生存活;风格独特,意蕴深厚。就其形成历史而言,学界个别方家虽有探幽发微的研究,但彼此意见存在一定分歧;在秦安小曲演唱圈更盛行附会传说而以讹传讹的妄断之说——"胡氏首创"说。就其艺术特性来看,秦安小曲与西北地区的其他民间曲种又大异其趣,其表演形式、演唱风格、曲牌联缀形式、音乐唱腔结构和曲文唱词的格式,都有着说唱艺术中牌子曲类艺术形式的鲜明特征,且不乏典雅细腻、委婉缠绵、清丽悠扬的"昆腔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安小曲 形成 艺术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