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7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教育家精神的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程斯辉 刘立德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26,共6页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党和国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新要求、具体化表现。新中国著名大学之著名校长是新中国教育家的代表,他们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他们所拥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等教育高质量...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是党和国家倡导教育家办学的新要求、具体化表现。新中国著名大学之著名校长是新中国教育家的代表,他们具有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他们所拥有的教育家精神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宝贵财富,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一种精神支柱。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以其优良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精神、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怀、崇高的办学理想、坚守教育规律的品质、办学治校的管理智慧、直面困难敢于担当的勇气为当今高校管理者治校办学树立了榜样。如何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管理机制,为生成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创造有利条件,是一个需要全社会进行思考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 教育家精神 高等教育
下载PDF
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思想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汉学 陈琼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著名大学校长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杰出领导者和卓越教育家,在办学理念、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影响至深,尤其是他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著名大学校长作为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杰出领导者和卓越教育家,在办学理念、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为大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对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影响至深,尤其是他们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有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才有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其教师队伍建设思想的理论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描就教师队伍的政治底色;重视师德师风建设,锚定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选聘与培养结合,突出教师队伍建设的双重路径;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融通视野;教学与科研相辅,明确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发展思路;质量与数量统一,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诉求;注重团队建设,强调教师队伍建设的专业逻辑;理论与实践结合,彰显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论;物质与精神兼顾,着力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保障。审视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教师队伍建设思想的核心内容及思想智慧,对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 教师队伍建设思想 高等教育
下载PDF
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人口学画像——基于47位大学校长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程斯辉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31,共12页
考察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人口学特征是研究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需要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总结回顾著名大学校长群体特征之意义,也具有弘扬教育家精神,发掘培养教育家型校长的参考价值。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成长、成才、成功,有着性别... 考察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人口学特征是研究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需要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总结回顾著名大学校长群体特征之意义,也具有弘扬教育家精神,发掘培养教育家型校长的参考价值。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成长、成才、成功,有着性别、时代、出生地、年龄等自然变量影响的印记;与民族、社会地位、社会阅历等社会变量有关;与职业、经济待遇等经济变量有关;同时打上受教育程度、所学专业等教育变量的烙印;也受到政治立场、任期、出任方式等政治变量的影响。47位新中国著名大学校长的人口学特征显示出他们是自强不息的奋斗者,是与时俱进的革命者,是艰苦朴素的育人者,是治教有方的大先生,是立场坚定的爱国者,是新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教育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 著名大学校长 人口学特征
下载PDF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路径及意义——以西湖绸伞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刘冰清 钟健丽 《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44-55,共12页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隐性元素。西湖绸伞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凭借其精妙的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被誉为“西湖之...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深厚的传统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呈现,也是地方历史文脉的重要隐性元素。西湖绸伞作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竹作骨,以绸张面,凭借其精妙的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被誉为“西湖之花”。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和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涌现,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改变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模式和传播生态。在数字化语境下,日益多元化的数字传播矩阵使西湖绸伞实现常态化的数字化传播,走出了保护与传承的困境。借助数字化场景、数字交互产品和数字藏品多条路径,让“西湖之花”重新“绽放”于大众视野,展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和工艺价值,并多方位、多角度地使受众与西湖绸伞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系,不仅促进了西湖绸伞的活态传承与多样化传播,增加了传播者与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矩阵,助推了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数字化传播 西湖绸伞 文化认同
下载PDF
秦皇岛书院的古代发展及近代改制研究
5
作者 张阔 朱红 任可心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97-104,共8页
秦皇岛古代的书院,起步晚,数量少,较之河北其他地区相对滞后。该地区明代产生书院,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别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及办学方式,对当地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至清末书院近代改制时期,秦皇岛古代... 秦皇岛古代的书院,起步晚,数量少,较之河北其他地区相对滞后。该地区明代产生书院,成为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别具特色的教学活动及办学方式,对当地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至清末书院近代改制时期,秦皇岛古代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融入近代教育体制中,推动了秦皇岛地区近代教育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 书院改制 秦皇岛
下载PDF
近代“女性自立”视域下的刺绣教育研究
6
作者 李建亮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73-179,共7页
围绕近代女性社会身份及地位的转换,通过文献资料搜集、个案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近代刺绣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特色、培养模式方面的做法,以及为促进“女性自立”所做出的探索和革新。研究发现,刺绣教育是近代新的社会生产关系... 围绕近代女性社会身份及地位的转换,通过文献资料搜集、个案分析等方法,探讨了近代刺绣教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特色、培养模式方面的做法,以及为促进“女性自立”所做出的探索和革新。研究发现,刺绣教育是近代新的社会生产关系重构中为了迎合女性社会身份及地位转变中的适应性发展,其不仅为广大女性提供了实现经济自立的职业手段,塑造了贤妻良母的近代女性形象,展现出女性通过刺绣出口创汇救国于危难中的公民担当,而且无形中促进了传统刺绣技艺的创新发展,发挥了工艺美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及价值。该研究为认识中国近代工艺美术教育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近代中国工艺美术传承发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绣教育 女性自立 近代 女工传习所
下载PDF
登州文会馆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端
7
作者 于淑君 贾万刚 褚宏祥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96-102,共7页
中国近代教育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旧的教育体制逐步退出,到20世纪初新的教育体系逐步确立。在此过程中,狄考文夫妇创办的登州文会馆起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登州文会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它偏重于自然... 中国近代教育从19世纪中叶开始,旧的教育体制逐步退出,到20世纪初新的教育体系逐步确立。在此过程中,狄考文夫妇创办的登州文会馆起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登州文会馆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组织形式迥异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式,它偏重于自然科学和技术教育,重视实验室和操作间建设以及实验手段和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编撰切合学生实际的科学教育教材,厘定新式教材的编写原则,促进了数学、天文学、声学、光学、博物学、摄影等近代科学知识与技术在中国的本土传播,也开启了近代科学教育在中国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州文会馆 狄考文 科学教育
下载PDF
改革开放后华东的教育学人:1978—1999(一)
8
作者 郭戈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2期4-22,共19页
改革开放后,华东教育学人以华东师大为首,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南京师大、山东师大、曲阜师大、福建师大、厦门大学、江西师大、安徽师大、上海师大、苏州大学、徐州师院(现江苏师大)、浙江师大、杭州师大等高校以及省市教育学院、... 改革开放后,华东教育学人以华东师大为首,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南京师大、山东师大、曲阜师大、福建师大、厦门大学、江西师大、安徽师大、上海师大、苏州大学、徐州师院(现江苏师大)、浙江师大、杭州师大等高校以及省市教育学院、教育科研机构为骨干,在大多数教育学科领域都处于较高水平,尤其是在教育基本理论(含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和教育哲学)、德育原理、中外教育史、比较教育学、高等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特殊教育学、职业教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评估学、教育教材学、学校管理学、学科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和心理学史、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研究,居于全国领跑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学人 华东地区 群像学人 改革开放 教育学术史
下载PDF
重审中华职业教育社对“打倒学阀”余波的应对——以上海职业指导所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刘畅 施克灿 《教育史研究》 CSSCI 2024年第1期128-136,共9页
随着“打倒学阀”浪潮愈演愈烈,1927年7月,黄炎培、郭秉文等5人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列为“学阀”,与他们关系紧密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团形象随之一落千丈。为应对社会舆论,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了多方努力,尤以成立上海职业指导所为... 随着“打倒学阀”浪潮愈演愈烈,1927年7月,黄炎培、郭秉文等5人被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列为“学阀”,与他们关系紧密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团形象随之一落千丈。为应对社会舆论,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了多方努力,尤以成立上海职业指导所为破局关键。在刘湛恩、潘文安等中华职业教育社核心成员的运作下,上海职业指导所开展了以职业讲演、职业调查、职业研究为重点的组合式职业指导工作,并对当时青年的失业原因进行了学理性考察。上海职业指导所在逐渐赢得青年学生群体信赖的同时,重塑了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务实社团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倒学阀” 中华职业教育社 上海职业指导所 教育社团
下载PDF
从同文馆到北京大学:近代中国“Peking University”概念考论
10
作者 宋雪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5-207,共13页
从晚清到民国,“Peking University”的指称对象先后包括京师同文馆、汇文书院、京师大学堂、私立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五所驻京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国立最高学府,也有私立教会学校。虽然部分属于非正式名称,但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 从晚清到民国,“Peking University”的指称对象先后包括京师同文馆、汇文书院、京师大学堂、私立燕京大学和国立北京大学五所驻京高等教育机构,其中既有国立最高学府,也有私立教会学校。虽然部分属于非正式名称,但仍具有广泛社会影响。语言概念的重叠带来话语表达中的歧义,同时也投射出多元复杂的历史图景。依据档案、报刊、辞书、回忆录等材料,返回历史现场,梳理近代中国“Peking University”概念的生成和流变,从中考察新式教育的引入、中西观念的互动及文化空间的形成,有助于探求译名背后的知识建构、教育转型与社会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king University 同文馆 京师大学堂 北京大学 燕京大学 概念史 教育转型
下载PDF
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的回顾与反思
11
作者 侯怀银 尹雪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6-44,共9页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 高校教育系科调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改造旧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是高等师范院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育系科调整主要经历了初步调整、全面布局、重构发展和独立探索四个阶段。此次调整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发展新教育、提高教师的整体质量,由于受到苏联师范院校改革经验以及重新确定学科职能因素的影响,教育系科的发展模式、分布结构、职能规定和专业设置都发生了重大调整。此次调整不仅整合了教育系科发展的现有资源,奠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系科的发展基础,同时也形塑了当今教育系科资源的学校区域和结构上的差异性。吸取20世纪50年代系科调整的经验,高校教育系科调整应由政府主导,联系学校和地方实际需要,注重发展模式的构建和分布结构的规划,同时全面考虑职能定位、科学规范设置专业,以及重视系科建设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50年代 教育系科 系科调整 高等院校 高等教育
下载PDF
清民之际教育变革的另类风景——《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所引发的学术思考
12
作者 叶隽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7-196,共10页
田正平所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聚焦于现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解清民之际日记资料的教育学视角,为反思现代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打开了新视窗。尤其是对刘大鹏面对教育变革时的心理及应对情... 田正平所著《世态与心态——晚清、民国士人日记阅读札记》聚焦于现代中国转型时代的“教育变革”,提供了理解清民之际日记资料的教育学视角,为反思现代中国整体历史发展进程打开了新视窗。尤其是对刘大鹏面对教育变革时的心理及应对情绪的分析、将胡适视为为国族寻求出路的精英与教育家角色的定位,以及对竺可桢作为一代大学领袖高尚品格与精神向度的展现,都显明作者把握住了作为社会分层和个体学养形成中具有枢纽性意义的教育环节的重要作用。从后设视角来看,在处理日记这类特殊史料时,应具备跨学科的视野和意识,参证各类材料,才能呈现新问题;而对个案的考察也应摒弃过于主观的思维旧习,还原个体存在的历史语境,客观呈现他们的内心世界,此外,对清民之际知识精英们的省思不能仅停留在思想的还原层面,还需继续追问他们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和历史使命,其思想的职守及特殊的历史情境对于这一思想完形的造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态与心态》 刘大鹏 胡适 竺可桢 跨学科视野
下载PDF
“道家式教师”:缘由、内涵与本土探索方法
13
作者 刘峻杉 孙钰欣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8-54,共7页
“道家式教师”是近30年来西方学者提出和使用的概念。它是道家思想在教师形象和行为上的反映。在已有研究中,“道家式教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能够以“静”守住教师人格和身份的“本真”,以“接纳”带来对全体学生的“包容”,以“无为... “道家式教师”是近30年来西方学者提出和使用的概念。它是道家思想在教师形象和行为上的反映。在已有研究中,“道家式教师”的特点主要体现在能够以“静”守住教师人格和身份的“本真”,以“接纳”带来对全体学生的“包容”,以“无为”开展自然流动式的教学。对“道家式教师”进行本土探索和现代转化需要以研究方法上的思考为前提,注重从先秦道家经典中探索“道家式教师”的理论原型,通过理论比较来构建其现代教育场域中的概念内涵,并以实证研究来探索其可行性,这有助于这个概念在构建中国式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理论和实践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道家式教师” 本土探索 现代转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载PDF
论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实践智慧——以好教师与好学生为原型的考察
14
作者 孙杰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共10页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古代为学与为教、成己与成人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孔子作为好教师的典范,存在于孔门弟子及孔门后学心中,并伴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好教师形象的代表。仁智统一的学不厌与教不倦,在形式上... 新时代的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国古代为学与为教、成己与成人师道精神的优良传承。孔子作为好教师的典范,存在于孔门弟子及孔门后学心中,并伴随着儒学地位的提升而逐渐发展成为全社会好教师形象的代表。仁智统一的学不厌与教不倦,在形式上表现为好学和善教,究其实质就是学为圣仁而不厌且教为圣仁而不倦。颜渊作为孔门弟子中好学生形象的代表,具有不违、善学、安贫、尚德的人格特征。孔颜乐处这一命题,经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及王阳明等宋明学者的阐发,最终成为儒家学者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好教师与好学生构成的儒家理想教学活动,依循有序、善诱的教学工夫而达成欲罢不能的教学境界,体现了为学与为教、成己与成人之间的双重变奏及实践旨趣,这就是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实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教育家 好教师 好学生 好教学 实践智慧
下载PDF
陈白沙理学观对社会教化的影响
15
作者 黄明喜 刘金荣 《现代教育论丛》 2024年第2期5-16,共12页
儒家学者十分注重社会教化,这种观念在明代理学家陈白沙身上格外显著。作为明代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关键人物,陈白沙秉持导民向善的教化精神,一生致力于社会教化,不仅强调以“诚”为本体的德性观,且以身垂范,通过诗书琴乐等教化方式影响弟... 儒家学者十分注重社会教化,这种观念在明代理学家陈白沙身上格外显著。作为明代理学向心学转变的关键人物,陈白沙秉持导民向善的教化精神,一生致力于社会教化,不仅强调以“诚”为本体的德性观,且以身垂范,通过诗书琴乐等教化方式影响弟子门人,视孝悌为教化着眼点,兼及忍、让、勤、俭、忠、信等诸种美德养成,并倡导读书明理,树立家国一体的教化风尚。陈白沙的社会教化实践富有心学涵养和切己躬行的精神气质。伴随陈白沙的社会名声日隆,岭南百姓以及不少官员深受陈白沙的理学教化思想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白沙 理学教化 立诚修己 孝悌为本 读书明理 家风家教
下载PDF
近代翻译文学:教育观念转变的“引擎”
16
作者 李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4-194,共11页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翻译和教育变革成为国人呼声最高的两剂救亡药方。对于翻译中伴随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教育转型的进程,进而引领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值得寻绎。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泰西文学,促使近代人才观不断位移,各类译著中的西方人... 鸦片战争以降,西学翻译和教育变革成为国人呼声最高的两剂救亡药方。对于翻译中伴随的异质性,如何作用于教育转型的进程,进而引领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值得寻绎。潮水般涌入华夏大地的泰西文学,促使近代人才观不断位移,各类译著中的西方人物,焕发出别具一格的魅力,为国人树立了一种新型人才“标杆”。西方教育小说中的教师,呈现出与传统中国教师截然不同的面相,成为形塑崭新师生关系的直接资源。在翻译小说的浸染之下,通俗文学逐渐深入人心,并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枝蔓攀升、花蕊广播。国人的知识结构在翻译文学的影响之下进行重组,中国教育模式得以吐故纳新,新的教育生态也逐渐建构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翻译文学 教育观念 人才观 师生关系 通俗教育
下载PDF
革命根据地儿童教育运用民间文艺形式的缘起、路径和价值
17
作者 伦珠旺姆(宁梅) 崔正升 《兰州学刊》 CSSCI 2024年第10期62-73,共12页
民间文艺自古以来发挥着劝善规过、化育民风的教育功能,但是在正统教育中很难有立足空间。“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分析儿童教育问题,大力倡导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儿童本位教育”,探索运用民间文艺形式呈现教... 民间文艺自古以来发挥着劝善规过、化育民风的教育功能,但是在正统教育中很难有立足空间。“五四”时期,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学说分析儿童教育问题,大力倡导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儿童本位教育”,探索运用民间文艺形式呈现教育内容。大革命失败后到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儿童教育通过国文教材、音乐教学、课外读物、课外活动等路径,使民间文艺的教育功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儿童教育运用民间文艺形式不仅有利于发展语文能力,更在于借助这种儿童喜闻乐见的话语方式传播革命真理、熔铸民族认同、塑造党的形象、激发斗争意志、普及生产知识,这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原理同中国社会实际、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根据地 儿童教育 民间文学 缘起 路径 价值
下载PDF
论颜元的身体教育观及其现代价值
18
作者 李晓华 胡惠贞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2,共7页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针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虚悬空疏的弊端,批判理学的人性二元论,从“性”和“形”融通为一的人性一元论出发,在理气之辩的基础上提出身体即为气质的原型,身体是作圣成圣之具,身体通过习行实践完善人性的身体观。以其... 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针对宋明理学脱离实际、虚悬空疏的弊端,批判理学的人性二元论,从“性”和“形”融通为一的人性一元论出发,在理气之辩的基础上提出身体即为气质的原型,身体是作圣成圣之具,身体通过习行实践完善人性的身体观。以其身体观为基石,颜元形成了围绕身体的“践形尽性”的身体教育观,包括培养身心兼顾发展的人的教育目标,与实践联结的立足于客观事物的教育内容,讲习辩相结合的注重主体间互动交流的教育方法。在当今身体“缺席”的教育态势中,颜元的身体教育观对复归与时代相契合的身心融合的教育宗旨、构建凸显实践的学校课程体系、优化回归互动交往的教育方法具有现代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颜元 身体观 身体教育观
下载PDF
古代“书院人”的师道传承与价值追求
19
作者 鲁小俊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18-22,共5页
书院教育的核心在于师道精神的传承。历代“书院人”以师道传承为理想,确立了书院教育的价值追求,包括五个方面:立德为先的教育原则、学问为本的教育理念、道不远人的教育智慧、包容开放的教育气象、融入自然的教育趣味。历史上,书院虽... 书院教育的核心在于师道精神的传承。历代“书院人”以师道传承为理想,确立了书院教育的价值追求,包括五个方面:立德为先的教育原则、学问为本的教育理念、道不远人的教育智慧、包容开放的教育气象、融入自然的教育趣味。历史上,书院虽多次遭遇灾乱,但终能恢复元气、重振旗鼓。正是有赖于“书院人”的师道传承和价值追求,方能学脉不断,文明不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院教育 师道传承 价值追求
下载PDF
近代中国教师发展研究40年回顾与展望——以《教育杂志》为中心的考察
20
作者 易红郡 付娟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5-114,共10页
以《教育杂志》1909—1948年刊发的关于教师发展问题的文章为中心,对近代教师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后发现,其作者包括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热心教育的期刊编辑、一线教师等,研究主题大致涉及教师准入、教师培养与发展、教师发展保障、... 以《教育杂志》1909—1948年刊发的关于教师发展问题的文章为中心,对近代教师发展研究进行回顾后发现,其作者包括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热心教育的期刊编辑、一线教师等,研究主题大致涉及教师准入、教师培养与发展、教师发展保障、世界教育等。近代中国教师发展研究重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重视教师发展的国内外热点以及教师发展中现实问题的解决。这些研究既勾勒了近代教师发展的轨迹,也推动了近代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未来的教师发展研究可通过以下方式为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赋能:聚焦教师发展目标,加强体系构建和模式探索;聚焦教育热点问题,加强比较教育研究;聚焦教育实践问题,加强对教师自身的研究。此外,教育类期刊也应通过选题策划、栏目设置等途径助力教师发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教育杂志》 教师发展 教师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