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096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以《出师表》为例
1
作者 韦存彪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6期132-136,共5页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出师表》字里行间无不饱含诸葛亮在“危急存亡之秋”“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的忠贞思...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是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出师表》字里行间无不饱含诸葛亮在“危急存亡之秋”“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的忠贞思想和“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定决心。该文以诸葛亮的《出师表》为切入点,多角度分析了《出师表》与当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契合性,并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旨在探索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师表》 大学生 爱国主义教育 价值 问题 路径
下载PDF
对立统一中的和谐尘世之思--解析《荷塘月色》中的哲理 被引量:2
2
作者 潘正文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49,共5页
《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大家所公认的一般意义上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是借月下荷塘所悟之道,来说一个人生哲理:人活于尘世,应该像荷与淤泥共存却又不失高洁一样,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精神的超脱;不是去逃避尘世的纷扰,而是要立于尘世而... 《荷塘月色》其实不是大家所公认的一般意义上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是借月下荷塘所悟之道,来说一个人生哲理:人活于尘世,应该像荷与淤泥共存却又不失高洁一样,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自由,精神的超脱;不是去逃避尘世的纷扰,而是要立于尘世而不为尘世所困,从而达到内心的和谐。因此,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或者说是散文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塘月色》 对立统一 和谐 哲理
下载PDF
《台阶》的不可靠叙事及其美学特质 被引量:1
3
作者 罗晨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14期61-63,共3页
针对当前语文学界对经典文本《台阶》的研究现状,指出仅围绕父亲这一形象展开研究对深入理解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提出叙述者“我”不仅是《台阶》中的主要人物,而且是拥有叙事霸权的唯一的叙述者,从“我”的叙述充满误解和偏见入手,发现... 针对当前语文学界对经典文本《台阶》的研究现状,指出仅围绕父亲这一形象展开研究对深入理解文本是远远不够的,提出叙述者“我”不仅是《台阶》中的主要人物,而且是拥有叙事霸权的唯一的叙述者,从“我”的叙述充满误解和偏见入手,发现文本的不可靠叙事性特征及其独特的美学特质,开拓出文本更宽广的阐释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霸权 不可靠的叙述者 美学特质 《台阶》
下载PDF
中学语文教材价值反思范式的默契与存续
4
作者 杨亮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0-96,共7页
中学语文教材已历经百余年的变迁,在这漫长的变迁史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了一种价值反思范式。这种范式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默契”,它以教材属性和选文特征为具体价值表征,并延伸至教材体系建构的各个层面。新时代语文教材体系建设,知识... 中学语文教材已历经百余年的变迁,在这漫长的变迁史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建构了一种价值反思范式。这种范式的发展存在一定的“默契”,它以教材属性和选文特征为具体价值表征,并延伸至教材体系建构的各个层面。新时代语文教材体系建设,知识性与科学性互证,典范性与创生性兼容,意识形态属性与时代性共生,一体化与多元化并行。在此背景下,教材的研究和建设既要观照历史书写进程中的“默契”,还要加强价值反思,重构价值选择,推动价值生成,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为教材价值的“存续”赋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教材价值 反思范式
下载PDF
语料史料俱丰,古代现代咸集——评《汉语构词的历史考察与阐释》
5
作者 赖慧玲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9期I0003-I0003,共1页
尽管汉语词汇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汉语词汇学却起步较晚,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汉语学界才开始了系统的构词法研究。在现代汉语研究进入转型期与突破期以后,词汇学汲取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语法化及... 尽管汉语词汇研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但汉语词汇学却起步较晚,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汉语学界才开始了系统的构词法研究。在现代汉语研究进入转型期与突破期以后,词汇学汲取语言类型学、历史语言学、语法化及形式句法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深入词法、句法、篇章、语境等层面,结合人类学、美学、文化学等学科实现了跨语言比较。在此学术背景下,崔应贤积数十年之功,戒学术浮躁之风,著成《汉语构词的历史考察与阐释》一书,由新华出版社2019年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语言学 语言类型学 汉语构词 跨语言比较 汉语词汇学 汉语学界 新华出版社 形式句法学
下载PDF
学会阅读
6
作者 曹加明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3年第11期127-128,共2页
阅读的意义无须多言。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读书的风景》中说:“读书的意义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呢?除了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之“三上”读书法,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 阅读的意义无须多言。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在《读书的风景》中说:“读书的意义是保持一种思考、反省、批判、上下求索的姿态和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呢?除了欧阳修的“马上、枕上、厕上”之“三上”读书法,朱熹的“循序渐进、熟读静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之“朱子读书法”,我们也可以跟着散文家、思想家、诗人爱默生,到他的《正确的读书方法》中寻找答案。第一,要选择能够启迪智慧的书籍。“书籍运用得当,是极好的东西;滥用一气,则是最坏的东西。”在爱默生看来,阅读首先要学会选择富有启迪的书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书方法 启迪智慧 爱默生 陈平原 读书法 学会阅读 上下求索 阅读的意义
下载PDF
“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歌德谈话录》阅读之五
7
作者 陈文忠 《学语文》 2023年第5期3-8,共6页
歌德是启蒙运动以后最具世界眼光的西方哲人之一。歌德的“世界眼光”表现为“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的宏阔文化视野。歌德时代的德国人依然过着“孤陋寡闻”的生活,而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和文... 歌德是启蒙运动以后最具世界眼光的西方哲人之一。歌德的“世界眼光”表现为“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的宏阔文化视野。歌德时代的德国人依然过着“孤陋寡闻”的生活,而民族文学和民族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互鉴和文明互鉴。因此歌德提出:“我喜欢环视四周的外国民族情况,我也劝每个人都这么办。”歌德“环视四周”,以德国为中心,不断向整个欧洲、整个世界拓展,最终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时代来临了”的命题;同时强调,借鉴外国民族的文化,既要“植根本土”,又应“符合性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眼光 文化互鉴 世界文学 立足本土 符合性格
下载PDF
“我为我的每一个警句就要花去一袋钱”——《歌德谈话录》阅读之六
8
作者 陈文忠 《学语文》 2023年第6期3-8,共6页
歌德有意识的格言写作,始于五十岁到七十岁的晚年,反映了歌德思想成熟时期对人生和世界带有总结性的看法。在表达方式上,有有韵的格言诗,也有无韵的随感录。《歌德谈话录》中的格言警句,源于歌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二十多年格言写作的深... 歌德有意识的格言写作,始于五十岁到七十岁的晚年,反映了歌德思想成熟时期对人生和世界带有总结性的看法。在表达方式上,有有韵的格言诗,也有无韵的随感录。《歌德谈话录》中的格言警句,源于歌德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二十多年格言写作的深厚积淀,广泛涉及自然与科学、社会与人生、文学与艺术等各个方面;语言平和简洁,意蕴醇厚精辟,当时掩卷沉思,过后回味不尽,是审美教育和人生修养的极佳教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德谈话录》 “格言集” 格言诗 格言分类 格言特色
下载PDF
“诗人的祖国是善、崇高和美”--《歌德谈话录》阅读之一
9
作者 陈文忠 《学语文》 2023年第1期3-7,共5页
审美教育就是真善美的教育。《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畅谈审美与人生的“审美教育谈话录”。奋发向上、永不停息地追求真善美,是歌德对青年诗人的忠告,也是每一个现代人的使命。
关键词 《歌德谈话录》 审美教育 求真 向善 尚美
下载PDF
以“搭配不当”为突破口攻克高考病句试题
10
作者 金枚 《学语文》 2023年第1期42-45,共4页
句法成分搭配是语言交际中最直观、最基本、最常见、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病句中频率最高、最稳定、最基础的考点。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列举了六种病句类型,本人认为都涉及到句法成分的搭配不当。以“搭配不当”为突破口... 句法成分搭配是语言交际中最直观、最基本、最常见、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已经成为历年高考病句中频率最高、最稳定、最基础的考点。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列举了六种病句类型,本人认为都涉及到句法成分的搭配不当。以“搭配不当”为突破口,让学生在句法成分的搭配分析过程中,体会汉语句子的结构特点和语法规律,这样不仅能辨析正误、纠正语病,更为重要的是,能有效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搭配不当 病句 高考 主干枝叶梳理法 外显敏感点
下载PDF
求古与从俗:古诗文地名及官名的借古代今
11
作者 段锐超 《学语文》 2023年第1期94-96,93,共4页
《琵琶行》序文中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与正文中白居易身为“江州司马”并存;《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但“郡”在唐代已趋式微,宋代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并没有“郡”。好学善思的同学会指出这些地方看起来存在矛盾。... 《琵琶行》序文中白居易左迁“九江郡司马”与正文中白居易身为“江州司马”并存;《岳阳楼记》中滕子京谪守“巴陵郡”,但“郡”在唐代已趋式微,宋代实际的行政区划单位中并没有“郡”。好学善思的同学会指出这些地方看起来存在矛盾。如果引导学生将这类问题放在我国古代行政区划制度的变化中加以考察,再启发他们结合古汉语的修辞知识、时人的语言习惯及该诗文的创作时间等文史知识,即会使他们得出结论:白居易、范仲淹等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了借代修辞,以古地名、官名借代今地名、官名,是古人创作诗文时求古或从俗的结果,取得了文辞古雅、音韵和谐和避免重复的表达效果。此借代之风历唐经宋,以至明清,相沿不绝,文学史家对其评价不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江郡司马 江州司马 巴陵郡 借代修辞
下载PDF
“鉴赏力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培育”——《歌德谈话录》阅读之二
12
作者 陈文忠 《学语文》 2023年第2期3-7,共5页
艺术鉴赏力就是“发现美的眼睛”,它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所谓“最好的作品”,就是艺术家能把自己的灵魂渗透到对象的灵魂里,又能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特征的作品。鉴赏力的培育是一个过程,它要求观赏者完整反复、丰富多样地观赏作... 艺术鉴赏力就是“发现美的眼睛”,它要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育。所谓“最好的作品”,就是艺术家能把自己的灵魂渗透到对象的灵魂里,又能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特征的作品。鉴赏力的培育是一个过程,它要求观赏者完整反复、丰富多样地观赏作品,还要求观赏者具有相应的人生经验、知识储备和探索精神,更要有自由大胆的精神去发挥想象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鉴赏力 特征论 想象力
下载PDF
从汉语成语看古代官员的察举任用
13
作者 宁佐权 《学语文》 2023年第1期90-93,共4页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道德要求、任免原则和选拔途径,在汉语成语中均有着深刻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实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际上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营养,并把这种优秀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道德要求、任免原则和选拔途径,在汉语成语中均有着深刻的反映。中国共产党在干部选拔和任用方面,实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实际上是吸收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益营养,并把这种优秀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研究汉语成语中蕴涵的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标准、道德要求、任免原则和选拔途径,对于深刻理解并贯彻执行党在新时代的组织路线和干部政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成语 古代官员 察举任用
下载PDF
续前缘,悟心路--关于《兰亭集序》与其文本共同体的联读
14
作者 杨建华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5期33-36,共4页
关于《兰亭集序》的说理思路及情感意蕴的问题,读者历来意见不一。这两个问题是阅读与教学《兰亭集序》不可回避的内容。解决该问题,可行或较为有效的方式是“联读”《兰亭集序》书法(尤其是其中的改笔)、王羲之“兰亭诗”、孙绰《三月... 关于《兰亭集序》的说理思路及情感意蕴的问题,读者历来意见不一。这两个问题是阅读与教学《兰亭集序》不可回避的内容。解决该问题,可行或较为有效的方式是“联读”《兰亭集序》书法(尤其是其中的改笔)、王羲之“兰亭诗”、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石崇《金谷诗序》、刘琨《答卢谌书》等文本共同体。其中,《金谷诗序》给我们理解《兰亭集序》的思路提供了巨大的帮助,而“兰亭诗”为我们挖掘《兰亭集序》的深刻意蕴提供了契机。通过对相关文本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兰亭集序》的艺术性、思想性及经典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亭集序》 行文思路 情感意蕴 文本共同体 联读
下载PDF
经典篇目文化内涵的当代解读与立德树人探究
15
作者 毋小利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34期59-62,共4页
语文教材经典篇目中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是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引领学生深入细致地挖掘并领会这些文化内涵,对于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德性的养成必须建立在知性养成的基础之上,所以还要引领学生用知识和理性对选... 语文教材经典篇目中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内涵是语文课程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引领学生深入细致地挖掘并领会这些文化内涵,对于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德性的养成必须建立在知性养成的基础之上,所以还要引领学生用知识和理性对选文的文化内涵进行冷静的当代审视和解读。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并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立德树人也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内涵 立德树人 《杞人忧天》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下载PDF
“苫蔽成丘”中“苫”的语义和文化
16
作者 李秀明 《语文教学之友》 2023年第11期48-48,共1页
教材把《狼》中“苫蔽成丘”的“苫蔽”解释为“覆盖”,未能准确表达语句的语义关系和语法关系。追本溯源,对“苫”字作更为清晰的语义解释,“苫”应为帘草编制的帘状物。
关键词 《狼》 苫蔽成丘 语义 文化
下载PDF
话说高考“反套路”命题
17
作者 刘真福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41期75-77,共3页
“命题套路”与“反套路”是当今高考命题的热门话题。“反套路”命题具有统览全文的宏观性、超越语言文字表层的抽象性、一定程度的学术性以及对当代社会时政的关切性等重要特征。为了应对当今高考“反套路”命题新形势,要反思旧的命... “命题套路”与“反套路”是当今高考命题的热门话题。“反套路”命题具有统览全文的宏观性、超越语言文字表层的抽象性、一定程度的学术性以及对当代社会时政的关切性等重要特征。为了应对当今高考“反套路”命题新形势,要反思旧的命题套路并细察新的命题风向,强化宏观地感悟文本意蕴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训练多文本解读和延展思考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考命题 反套路 高中语文备考
下载PDF
经典阅读是一场搏斗 被引量:1
18
作者 孙绍振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43-48,共6页
经典文本解读看似容易,其极端者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弊在无是非、无深浅,黑白混淆,穿凿附会,强制阐释千年不断。究其原因颇为复杂。首先,对读者心理的封闭性、权威理论的封闭性、文本本身的封闭性缺乏觉察,造成自发性... 经典文本解读看似容易,其极端者乃“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其弊在无是非、无深浅,黑白混淆,穿凿附会,强制阐释千年不断。究其原因颇为复杂。首先,对读者心理的封闭性、权威理论的封闭性、文本本身的封闭性缺乏觉察,造成自发性的执着。其次,阅读宗旨乃是将读者提高到经典文本的历史水平,而自发性导致自迷,不但难以达到经典的水平,相反可能降低甚至毁损其艺术精华。有效的阅读是与三个层面的封闭性和读者的自发性搏斗的艰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因如此,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才把最高的智慧奉献给经典的祭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性 经典的历史水平 文本结构的三个层次
下载PDF
一名生态学家对野生生物爱的凝视与沉思--《大雁归来》文体新解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冰茹 叶黎明 《语文教学通讯》 2023年第18期67-69,共3页
从文体角度出发,结合原文,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作文体辨析,指出其既不是事理说明文,也不是专业的科学考察笔记,而是一篇生活随笔,全文以描写为主,在饱含个人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描绘中,向读者传达了他对野生生物的偏... 从文体角度出发,结合原文,对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利奥波德的《大雁归来》作文体辨析,指出其既不是事理说明文,也不是专业的科学考察笔记,而是一篇生活随笔,全文以描写为主,在饱含个人强烈的情感色彩的描绘中,向读者传达了他对野生生物的偏爱及“土地是共同体”的生态伦理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辨析 生态伦理观 事理说明文 《大雁归来》
下载PDF
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创新的教材检验与支撑:教学法视角的回思与瞻视
20
作者 张君 王世友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04-110,共7页
丰富多彩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期盼并呼唤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创新,其根本目标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在实践突破与理论创新的相互融合与促进中,教材编制及其与教学法的匹配对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检验和支撑作用。语言教学法的... 丰富多彩的国际中文教育教学实践,期盼并呼唤国际中文教育理论创新,其根本目标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动态统一。在实践突破与理论创新的相互融合与促进中,教材编制及其与教学法的匹配对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检验和支撑作用。语言教学法的世界性进展和传统中文教学法的现代衔接,均为国际中文教材的教学法匹配与进展提供了科学而多元的支持。多元综合教学法与《博雅汉语》、后方法理念与《会通汉语》、产出导向法与《新时代汉语口语》,是近年来尤受关注的可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 理论实践融合体 语言教学法 教材编制 教学法提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