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优胜推行策略研究
1
作者 刘晓明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90-95,共6页
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出现之前,清末以来的一系列拼音化文字的社会推行均未达到预期愿景。而凭借相对优胜的推行策略,拉丁化新文字则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传习效果。这些推行策略包括:社会文化界知名人士不遗余力地宣传,极大地提升了拉丁化新... 在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出现之前,清末以来的一系列拼音化文字的社会推行均未达到预期愿景。而凭借相对优胜的推行策略,拉丁化新文字则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传习效果。这些推行策略包括:社会文化界知名人士不遗余力地宣传,极大地提升了拉丁化新文字的影响;在官方政策保障方面,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与支持,使其获得与汉字同等的法律地位;在危机处理方面,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宣传者们巧妙借助远东华工扫盲运动、大众语运动、民族解放运动、国语罗马字运动等各种力量,使其在逆境中得以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颁布,拉丁化新文字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彼时剧烈的社会变革中,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已超越语言学范畴,而承载了复杂的政治要素和文化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表音文字 优胜策略
下载PDF
先行者:瞿秋白的汉字拉丁化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霞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80-84,共5页
"文字改革"研究是瞿秋白研究的短板,但其对瞿秋白"文艺大众化"和"文艺理论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在穷尽瞿秋白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发掘并整理出散落在年谱、传记、回忆录等史料中的瞿秋白汉字拉丁化的实践... "文字改革"研究是瞿秋白研究的短板,但其对瞿秋白"文艺大众化"和"文艺理论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在穷尽瞿秋白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发掘并整理出散落在年谱、传记、回忆录等史料中的瞿秋白汉字拉丁化的实践,对于后续的研究工作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瞿秋白两次赴俄均接触参与了汉字拉丁化工作,三次对方案进行大修,他是汉字拉丁化运动当之无愧的先行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瞿秋白 汉字拉丁化 实践
下载PDF
承认失败 吸取教训 重新探索──关于汉宇拉丁化运动的反思 被引量:1
3
作者 陆善采 《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8年第4期48-52,共5页
汉字拉丁化运动已经搞了一百多年。这场运动是成功,还是失败?尽管汉字拉丁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说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犯了方向性的错误。我们应当机立断,承认失败,吸取教训,重新探索汉字改革的方向问题。
关键词 汉字拉丁化 汉字改革方向 拼音化 失败教训
下载PDF
鲁迅与拉丁化新文字运动
4
作者 张素丽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22年第4期90-96,共7页
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经历过一个从苏联局部实践转向国内的本土化过程,而大众语论战则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历史契机。鲁迅对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声援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鲁迅后期对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与左翼革命思潮的亲近,一是留学时期日本... 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经历过一个从苏联局部实践转向国内的本土化过程,而大众语论战则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历史契机。鲁迅对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声援主要原因有四:一是鲁迅后期对无产阶级文艺理论与左翼革命思潮的亲近,一是留学时期日本拉丁化风潮的促动影响,一是瞿秋白政治文化理想的辐射渗透,一是鲁迅“言为心声”的内在语言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拉丁化 新文字运动 大众语
下载PDF
“汉字拉丁化”是误导之路——中华民族新的挑战
5
作者 瓦希德 《汉字文化》 2008年第3期56-60,共5页
一、“汉字拉丁化”的定义及其由来 中国是汉字的故乡。汉字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文明的主要载体和基础,是五千年以来至今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拉丁化 汉字 决定性因素 大团结
原文传递
鲁迅与拉丁化新文字 被引量:1
6
作者 施晓燕 《上海鲁迅研究》 2019年第2期53-66,共14页
新文字是一种用拉丁字母写中国话的拼音文字,所以又叫作拉丁化中国字。~①它是中国近代文字改革的重要部分,现代语言学者叶籁士认为,中国文字改革90多年里可以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清末的切音字运动、辛亥革命以后的国语运动、20世纪30年... 新文字是一种用拉丁字母写中国话的拼音文字,所以又叫作拉丁化中国字。~①它是中国近代文字改革的重要部分,现代语言学者叶籁士认为,中国文字改革90多年里可以分为4个时期,分别是清末的切音字运动、辛亥革命以后的国语运动、20世纪30年代初至1950年代中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文字改革运动。~②可见新文字在近现代文字历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化新文字 北方话 大众语 新文字运动 国语罗马字 汉字拉丁化
原文传递
国语与方言的再辩证——1940年代中国拉丁化运动与同时代语言文学运动
7
作者 戎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42-156,共15页
以上海为中心的1940年代中国拉丁化运动改变过去对"国语"认识的偏见,把建设民族统一语作为最高理想,确立了以北方普通话为民族统一语的基础,和"发展融合方言以建设新的民族统一语"的理念,在语言研究、拉丁化方案设... 以上海为中心的1940年代中国拉丁化运动改变过去对"国语"认识的偏见,把建设民族统一语作为最高理想,确立了以北方普通话为民族统一语的基础,和"发展融合方言以建设新的民族统一语"的理念,在语言研究、拉丁化方案设计和方言文学实践上朝着这一理念而努力。它与同时代国语运动、方言文学运动、方言入文的热潮共振,总体彰显着晚清以来语言文学变革中蕴含的国语与方言辩证的传统发展到1940年代国语和方言都趋于强化、相反相成的"再辩证"趋势。与此相契,新文学语言总体也蕴含着某种"可能性"和它的"限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0年代 国语 方言 拉丁化运动 新文学
原文传递
区域的统一:民国时期左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方言视域
8
作者 陈阳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2-144,221,共14页
1930年代开始的左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有其独特的方言视域。左翼文化人建立了一套从方言到民族语再到世界语的语言进化论述方式。流动的语言文字发展观念使得左翼文化人不是单纯的方言论者,而是更倾向于区域视角,并由此引入方言区的概念... 1930年代开始的左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有其独特的方言视域。左翼文化人建立了一套从方言到民族语再到世界语的语言进化论述方式。流动的语言文字发展观念使得左翼文化人不是单纯的方言论者,而是更倾向于区域视角,并由此引入方言区的概念。另一方面,理论上的区域流动在实践中随始终伴随着挑战,左翼语言文字改革者的方言区观念又开始转向以北方话拉丁化为核心的区际语。这一观念转向使得左翼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和国语运动之间形成更加复杂的影响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化新文字 左翼 方言 区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