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用英语现有词汇扩充新词新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孙晓玲 丁霞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年第4期43-45,共3页
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英语词汇的发展,因此赋予现有词汇新义,利用现有词汇组合、转化、拼缀来扩大英语新词汇的方式已势不可当。本文从五个方面就英语新词新义产生的方式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新词汇 拼缀 组合 转化
下载PDF
体育新闻英语的语言特点探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小曼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82-84,共3页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间体育交流的不断增强,体育新闻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国际体育交流的一种工具,这门专业性很强的语言日益显现出它鲜活的特色,如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习语、昵称、缩略词和数字等。了解并掌握它...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际间体育交流的不断增强,体育新闻英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国际体育交流的一种工具,这门专业性很强的语言日益显现出它鲜活的特色,如大量使用专业术语、习语、昵称、缩略词和数字等。了解并掌握它的特点,将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最新国际体育方向和发展动态,更好地了解最新体育赛事,进行国际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体育新闻英语 语言特色
下载PDF
《古“登”字有凭义——兼谈“登轼而望之”》商榷
3
作者 汪少华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78-81,共4页
《古“登”字有凭义——兼谈“登轼而望之”》认为:古“冯”有登义。由词义渗透律的制约,因“冯(憑)”有登乘之登义,所以“登”也有凭依之凭义。《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即“凭轼而望之”。本文认为“登”有无凭义,关键在... 《古“登”字有凭义——兼谈“登轼而望之”》认为:古“冯”有登义。由词义渗透律的制约,因“冯(憑)”有登乘之登义,所以“登”也有凭依之凭义。《左传·庄公十年》“登轼而望之”即“凭轼而望之”。本文认为“登”有无凭义,关键在于证据是否充分。然而其证据皆不能令人信服,本文逐一商榷,认为“古‘登’有凭义”难以成立,“登轼而望之”之“登轼”亦非凭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陴 登木 登轼
下载PDF
词汇附带习得中投入量假设研究的元分析
4
作者 肖声扬 王贵宪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12期51-52,共2页
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11篇关于输出任务对二语或外语附带词汇学习影响的论文。以输出任务的类型和任务的时间作为主要的中介变量。结果表明,完成输出任务的语言学习者的表现要优于仅阅读文本的语言学习者。此外,任务时间对词汇... 采用元分析的方法,系统分析了11篇关于输出任务对二语或外语附带词汇学习影响的论文。以输出任务的类型和任务的时间作为主要的中介变量。结果表明,完成输出任务的语言学习者的表现要优于仅阅读文本的语言学习者。此外,任务时间对词汇学习也有积极影响。结果基本支持了投入量假设,即高投入量能够使得学习者习得了更多的词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分析 词汇习得 投入量
下载PDF
《孟子音义》中的直音——显示古今字的直音分析
5
作者 李爱国 《咸宁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41-43,共3页
《孟子音义》是宋代孙奭撰写的一部音义体专著,全书共有词条1199条,是孙奭在唐陆善经、丁公著、张镒三家注的基础上兼加己注而成,其音释方式主要有直音、如字、反切三种,其中直音有631条,分析其类目,对于理解音注的实际内容,对于分析音... 《孟子音义》是宋代孙奭撰写的一部音义体专著,全书共有词条1199条,是孙奭在唐陆善经、丁公著、张镒三家注的基础上兼加己注而成,其音释方式主要有直音、如字、反切三种,其中直音有631条,分析其类目,对于理解音注的实际内容,对于分析音注的音系特点,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音义》 直音 古今字 分析
下载PDF
英汉字母发音对比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艳芳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8期62-63,74,共3页
英汉对比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对比分析,从英汉字母及其发音、字母组合及其发音这两个大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找出两个系统间的差异,从而帮助教师在语音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克服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作用,并积... 英汉对比研究对英语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文章利用对比分析,从英汉字母及其发音、字母组合及其发音这两个大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旨在找出两个系统间的差异,从而帮助教师在语音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克服语音学习中的母语负迁移作用,并积极地利用母语语音促进英语语音的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字母 语音 英汉对比
下载PDF
动词“嗅”的语义演变及隐喻认知机制研究
7
作者 杨凯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9-102,共4页
文章利用北京大学语言中心CCL语料库有关嗅觉动词"嗅"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嗅觉动词"嗅"的语义演变,探究其演变的内在隐喻机制,同时指出,动词"嗅"发生了由感官领域到心理领域的隐喻投射。
关键词 动词 隐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