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有意味的“停顿”——焦菊隐对契诃夫戏剧的独特接受 |
翟月琴
|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论鲁迅启蒙基础上的自我批判 |
蒋永国
|
《河池学院学报》
|
2015 |
0 |
|
3
|
刍议《随想录》忏悔意识的成因 |
祥耘
|
《焦作大学学报》
|
2011 |
0 |
|
4
|
边塞诗及其特质新论 |
阎福玲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9 |
9
|
|
5
|
论清代诗文集的类型、特征及文献价值 |
蒋寅
|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
5
|
|
6
|
谁在对话红楼梦:对研究主体的探究——新世纪红学研究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
詹海玉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2 |
2
|
|
7
|
当代主体的建构与新时期文化图景——论新时期小说中的“新人”形象 |
王永兵
|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8
|
民国《子见南子》演剧风波述评 |
叶小青
|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6 |
3
|
|
9
|
王彦泓艳情诗情感梳理(二) |
骆新泉
|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2
|
|
10
|
论竹枝词为大众接受的原因 |
李健
|
《晋中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1
|
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先锋文学世纪末之流变 |
韩传喜
|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2
|
|
12
|
《诗经·国风》中婚恋诗在河洛地域的分布情况考略 |
冯源
|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2
|
|
13
|
论南宋王质《诗总闻》的创作动因 |
黄丹丹
|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14
|
从诗意的“工厂速写”到深邃的“人文关怀”——评李铁的小说创作 |
刘树元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6 |
0 |
|
15
|
师古 师今 师心——论徐渭的散文创作 |
石长平
|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
0 |
|
16
|
徐志摩诗歌的情爱体验与道德关怀 |
王怀昭
|
《丽水学院学报》
|
2014 |
0 |
|
17
|
李商隐诗歌复合认知策略研究 |
白靖宇
马绒绒
|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2022 |
0 |
|
18
|
先秦史传文学对家臣形象的正面塑造及其原因初探 |
李华雍
韩维志
|
《焦作大学学报》
|
2009 |
0 |
|
19
|
《长安志》考略 |
张丽
|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20
|
20世纪南京大屠杀小说创作的发展 |
孙正军
|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