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切口肌间隙入路Dynesys动态内固定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
作者 张志成 张阳 +2 位作者 张立志 杜培 李放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95-300,307,共7页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分析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6年4月间,我院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选取相同时间段内行常规显露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做对比。记录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评估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腰痛及下肢放射痛VAS评分、ODI评分;测量围手术期血清C反应蛋白(CRP)结果;测量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测量术后1年时多裂肌残存率。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术后随访时间30~54个月。小切口组平均随访时间35.5±7.3个月,常规显露组平均随访时间34.8±5.1个月。两组患者术前VAS评分和ODI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痛VAS、腿痛VAS、ODI均较术前明显缓解(P<0.05),小切口组术后3d腰痛VAS评分优于常规显露组(P<0.05)。小切口组患者术后3d和5d的CRP水平低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节段在末次随访时仍存在4.1°±1.5°的活动度,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未发现断钉及螺钉松动病例,小切口组减压侧多裂肌残留率高于常规显露组(P<0.05)。手术椎间隙高度在术后3个月时有所增高,但在末次随访是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小切口组2例切口延迟愈合,常规显露组1例切口延迟愈合。结论: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肌间隙入路Dynesys置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较常规显露方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较常规显露小,对肌肉组织损伤小,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动态内固定 Dynesys系统 肌间隙入路
下载PDF
miR-140-5p调控FGF9在拇外翻中的作用
2
作者 罗纯猛 金日龙 +3 位作者 杜健 李力 马健 佟智慧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6年第24期4-7,11,共5页
目的探讨miR-140—5p调控FGF9在拇外翻中的作用,从基因层面阐明拇外翻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拇外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于抚顺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拇外翻患者(10例)和非拇外翻患者(5例)的第一跖骨内侧骨组... 目的探讨miR-140—5p调控FGF9在拇外翻中的作用,从基因层面阐明拇外翻的发病机制,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拇外翻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于抚顺市中心医院就诊的拇外翻患者(10例)和非拇外翻患者(5例)的第一跖骨内侧骨组织及表面软组织样本,运用Western blot以及real—timePCR检测各组织中miR-140—5p和FGF9的表达.并对其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利用人成骨细胞系hFOBI.19对骨保护素(OPG)和骨钙素(OCN)进行Western blot分析,验证miR-140—5p和FGF9的调控关系和对成骨细胞成骨能力的影响。结果拇外翻患者第一跖趾关节与非拇外翻患者比较,miR-140—5p表达显著下降(P=0.0065),FGF9表达明显增高(P=0.0055)。上调miR-140—5p后FGF9mRNA表达显著下降(P=0.0050),而下调miR-140—5p后FGF9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035)。与未转染组比较上调miR-140—5p后OPG(P=0.0045)和OCN蛋白(P=0.0037)表达明显增强,而下调miR-140—5p后OPG(P=0.0047)和OCN蛋白(P=0.0049)表达减弱。结论本研究初步证明了miR-140—5p与FGF9在拇外翻的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为拇外翻的病因以及诊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拇外翻 miR-140—5p FGF9 成骨细胞
下载PDF
Lapidus手术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 被引量:1
3
作者 靳文阔 孙军锁 +4 位作者 景斗星 梁嘉樑 黄军峰 杨乐 苟波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20年第12期1323-1324,共2页
目的探讨Lapidus手术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2诊治的19例(19足)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行第1跖骨Lapidus手术,联合跖趾关节外侧足拇内收肌腱切断、籽骨悬韧带、关节囊松解... 目的探讨Lapidus手术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05—2016-02诊治的19例(19足)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行第1跖骨Lapidus手术,联合跖趾关节外侧足拇内收肌腱切断、籽骨悬韧带、关节囊松解与内侧骨赘切除等软组织松解。结果 1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7(14~21)个月。术后胫侧籽骨位置:Ⅲ度9例,Ⅳ度6例,Ⅴ度3例,Ⅵ度1例。末次随访时HVA角为(10.5±4.3)°,较术前(38.4±2.4)°减小;末次随访时IMA角为(6.8±2.4)°,较术前(18.2±2.4)°减小;末次随访时足踝功能AOFAS评分为(88.2±4.6)分,较术前(58.3±13.5)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Lapidus手术联合远端软组织松解治疗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能有效矫正第1跖骨内翻,稳定跖楔关节,复位耔骨系统,临床疗效满意。尽管Lapidus手术具有矫形能力强、矫形效果好的优点,但是其操作复杂,手术技术要求高,操作不当容易出现并发症,因此需要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重度足拇外翻畸形 Lapidus手术 软组织松解 足拇外翻角 第1、2跖骨间角
原文传递
CT结合MRI图像在定制腰椎新型完全后路人工椎体中的应用
4
作者 顾剑华 石志才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3期241-243,共3页
目的探讨CT结合MRI图像在定制腰椎新型完全后路人工椎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12名进行腰椎CT扫描,提取Dicom格式图像。采用Mimics 19.0图像软件获得L3椎体全部完整切除的脊柱图像,建立与L_2下终板与L_4上终板横断面... 目的探讨CT结合MRI图像在定制腰椎新型完全后路人工椎体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健康成年志愿者12名进行腰椎CT扫描,提取Dicom格式图像。采用Mimics 19.0图像软件获得L3椎体全部完整切除的脊柱图像,建立与L_2下终板与L_4上终板横断面匹配且层厚为6 mm的C型结构样人工椎体。获取MRI图像可以观察神经根走行,测量L_3椎体的横断面面积和椎体的高度。结果 L_2椎体下终板横截面和L_4椎体上终板横截面面积大小不一,但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L_2椎体下终板与L_4椎体上终板的横截面面积、最大横径、最大矢状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位MRI上,男性L_3椎体前缘高度为(48.28±4.58)mm,女性为(45.02±3.03)mm;男性L_3椎体后缘高度为(43.57±3.18)mm,女性为(38.52±0.97)mm。L_3人工椎体椎弓根钉位置的解剖重建有效避开了腰椎神经根。结论新型完全后路腰椎人工椎体可以有效重建椎体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术前获取个性化CT及MRI图像定制新型人工椎体是避免围手术期神经损伤、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的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椎体置换术 腰椎新型后路人工椎体 计算机断层扫描 核磁共振扫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