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粟特文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与影响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富学 赵天英 《河西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6-12,共7页
粟特人作为商业民族和移民,中古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有着较多的活动,北起漠北,南到江淮,都可见其足迹。这些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尤其对促进北方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粟特文化载体的粟特文,在古代丝绸之路沿... 粟特人作为商业民族和移民,中古时期在丝绸之路沿线有着较多的活动,北起漠北,南到江淮,都可见其足迹。这些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尤其对促进北方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作为粟特文化载体的粟特文,在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广为流传和使用,传入漠北后,直接促成了回鹘文的创制,而回鹘文又促成了蒙古文的形成,并间接促成了满文和锡伯文的创立,契丹文的创制也受到回鹘语文的影响。10-11世纪以后,粟特文渐趋衰微乃至逐步消失,但其影响却一直不绝如缕,至今犹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特 粟特文 回鹘文 丝绸之路
下载PDF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与治疗 被引量:1
2
作者 赵李冰 冯桂娟 余晓旭 《现代预防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165-2166,共2页
[目的]提高对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理检查对确定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对恶性黑色素瘤行广泛彻底的手术... [目的]提高对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治水平。[方法]对19例原发于鼻腔、鼻窦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以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病理检查对确定诊断有重要的作用。对恶性黑色素瘤行广泛彻底的手术切除加术后放疗可提高患者的术后生存率。[结论]恶性黑色素瘤发展快、预后差,治疗主要采用手术加术后放化疗的综合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鼻肿瘤 诊断 外科手术
下载PDF
瓦罕塔吉克语的代词性附着语素 被引量:3
3
作者 胡伟 李兵 《民族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0-30,共11页
本文描写瓦罕塔吉克语的代词性附着语素,说明其语音特点、语法意义、性质、分布特点和语法功能,讨论其宿主的音系和句法特点。该语素与动词的时范畴有关。文章初步认为其属于主语型第二位置附着语素。
关键词 瓦罕塔吉克语 形态 代词性附着语素
原文传递
于阗语“四象”以及龙王“热舍” 被引量:2
4
作者 段晴 《语言学研究》 2020年第2期6-14,共9页
本文主旨,在于公布新发现的于阗语的"四象",并着重论述了作为四象之一的"龙"的相关问题。含有"四象"的于阗语文书出自敦煌藏经洞,虽经多次翻译,却无人能识别相应语句的真实意义,原因在于用词与内涵是表... 本文主旨,在于公布新发现的于阗语的"四象",并着重论述了作为四象之一的"龙"的相关问题。含有"四象"的于阗语文书出自敦煌藏经洞,虽经多次翻译,却无人能识别相应语句的真实意义,原因在于用词与内涵是表里不一,词是梵语的,而表述的是中国文化的元素。本文通过援引相应印度神话,衬托出词与内涵的迥异。发现了于阗语的四象之一的龙,即汉译"热舍",令忆起尼雅遗址出土的五星出东方之织锦上的龙,那是带翼的猛兽,再比较巴泽雷克出土格里芬形象,发现二者一般无二。通过词源的分析,可知"热舍"并非是基于梵语的汉译词,而应是基于一个伊朗语词。古代于阗文化特有之青龙"热舍",其实正是希腊语所谓格里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于阗语 四象 青龙 热舍 格里芬
原文传递
Pemīnai thau::古代于阗的毛织布 被引量:1
5
作者 朱丽双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7-98,171,共13页
Pemīnai thau:这个词常见于和田出土8~9世纪的于阗语世俗文书。据于阗语专家对文书的最新解读,可判断此词当如早年贝利所解释的那样,意为毛织布。近年学者提出的絺?之说或棉布之说仍需商榷。8世纪中叶后于阗毛织布的价格曾一度飞涨,但... Pemīnai thau:这个词常见于和田出土8~9世纪的于阗语世俗文书。据于阗语专家对文书的最新解读,可判断此词当如早年贝利所解释的那样,意为毛织布。近年学者提出的絺?之说或棉布之说仍需商榷。8世纪中叶后于阗毛织布的价格曾一度飞涨,但9世纪初进入吐蕃统治后,其价格复又回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织布 絺 棉布 于阗语文书
原文传递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馆藏一件于阗语文书 被引量:2
6
作者 范晶晶 《语言学研究》 2020年第2期15-20,共6页
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收藏了一批于阗语世俗文书,约有一百余件。本文仅对其中一件的文书进行转写,~①并仅对其中的词语做简单的分析。这件文书涉及唐朝官员与当地王室共治的情形。守官召集有案情的人前来,具体处理结果在本件文书中未提及。
关键词 于阗语 世俗文书
原文传递
于阗语《无垢净光陀罗尼》对音研究
7
作者 向筱路 《语言学研究》 2020年第2期36-47,共12页
段晴(2019)刊布了一件完整的于阗语《无垢净光陀罗尼》,其中的陀罗尼和唐代僧人弥陀山的汉译本可以对应。本文对其进行对音研究,分析弥陀山汉译本中的咒语反映出的汉语语音特点,主要有:鼻音声母不带同部位的浊塞音;端、知两组声母分立,... 段晴(2019)刊布了一件完整的于阗语《无垢净光陀罗尼》,其中的陀罗尼和唐代僧人弥陀山的汉译本可以对应。本文对其进行对音研究,分析弥陀山汉译本中的咒语反映出的汉语语音特点,主要有:鼻音声母不带同部位的浊塞音;端、知两组声母分立,但是泥母和娘母混同;c组辅音只用章组声母来对;脂、之两韵混同,但与支韵有分别;阳声韵尾没有消变的迹象;三组入声韵尾保留完整,收舌尖塞音尾的字有弱化现象。总体来看,这反映出唐代中原音的特点,与玄奘译音的规律比较一致。此外,对音材料也表明晚期于阗语中t与tt、r与rr的读音没有差别。文章最后列出对音字谱,方便读者核对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陀山 《无垢净光陀罗尼》 于阗语 汉语语音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