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1篇文章
< 1 2 3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如何面对和超越苦难——析史铁生的创作基调
1
作者 崔素敏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0-123,共4页
从一个阳光青年变成双腿瘫痪的病人,再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思想深刻的作家,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渗入到他文学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他在作品中用睿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生命的张力。他的作品将诗意和哲理完美... 从一个阳光青年变成双腿瘫痪的病人,再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思想深刻的作家,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渗入到他文学作品的每一个角落。他在作品中用睿智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自我救赎的心路历程,展现了生命的张力。他的作品将诗意和哲理完美地融合,让人们体会到作者精神救赎的精神之旅和抗争奋斗的精神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铁生 自身困境 残疾 人本困境 超越
下载PDF
古典诗词谐声现象的研究历史及其考证
2
作者 温永选 《教育探究》 2024年第3期33-38,共6页
古人很早就从声、韵、调三个语音要素探索了汉语“音义相通、声情相谐”的谐声现象,并在诗歌创作中体现了追求字词谐声的理念。《黄帝内经》和南朝《玉篇》等古籍将声母五音与人情五志对应;唐代韵图学及其后音韵学者将韵母分为四等、三... 古人很早就从声、韵、调三个语音要素探索了汉语“音义相通、声情相谐”的谐声现象,并在诗歌创作中体现了追求字词谐声的理念。《黄帝内经》和南朝《玉篇》等古籍将声母五音与人情五志对应;唐代韵图学及其后音韵学者将韵母分为四等、三级,提出“情之欢畅郁愤有异,则韵之响亮喑哑亦殊”的谐声用韵主张;南朝沈约、唐僧处忠和明释真空则描述了四声调值的高低变化,并试图与情感的低昂缓急状态联系起来。文章梳理古人的这些谐声发现与理念,旨在树立当今诗者的谐声意识,提升其谐声之诗的创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诗词 炼字 谐声 探索 评析
下载PDF
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余秀华与艾米莉·狄金森比较论 被引量:1
3
作者 龚刚 解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48-58,共11页
近年来,余秀华诗歌风靡于中国,对其诗艺及人格的评论也越来越多。有学者提出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在学界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余秀华和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进行系统性比较研究,深入辨析余秀华和狄金森在生平、心性及... 近年来,余秀华诗歌风靡于中国,对其诗艺及人格的评论也越来越多。有学者提出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在学界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本文对余秀华和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进行系统性比较研究,深入辨析余秀华和狄金森在生平、心性及诗艺等方面的异同,以期深化对这两位中美女性诗人的认识,并对余秀华是“中国的狄金森”之说提出商榷。尽管余秀华与狄金森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总体来讲相去甚远。狄金森本质上是精神贵族,是诗界的冥想者,是属灵的歌者,余秀华则始终在大地上感知苦痛冷暖,始终在爱欲与不满中奔突追问,因此,她并非“中国的狄金森”,而是一位努力挣脱命运和世俗的羁绊、向死而生的“行吟者”。如前所述,诗歌是她的一根拐杖,一根支撑起她的尊严和存在勇气的精神拐杖。她的全部力量、全部野性、全部希望都凝聚于诗性的语言,成为中国当代诗坛不可漠视的独特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秀华 狄金森 暴力美学 神秘诗学
下载PDF
《福谷传奇》:霍桑对同时代感伤文学的戏仿
4
作者 胡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2期149-160,共12页
19世纪20年代到内战爆发前是美国感伤文学流行的时代,其引领的感伤文化浪潮不仅造成了文学市场的庸俗化,也造成了读者的反智倾向。《福谷传奇》,作为霍桑唯一一部以时代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其出版之时正值感伤小说牢牢把控文学市场,感伤... 19世纪20年代到内战爆发前是美国感伤文学流行的时代,其引领的感伤文化浪潮不仅造成了文学市场的庸俗化,也造成了读者的反智倾向。《福谷传奇》,作为霍桑唯一一部以时代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其出版之时正值感伤小说牢牢把控文学市场,感伤文化大肆泛滥之际。面对整个时代感伤主义意识的蔓延以及感伤文学对文学市场的侵占,霍桑一方面感到市场和读者的压力;但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和敏锐洞察力的知识分子,霍桑也对这种感伤文化倾向隐隐感到不安,甚至鄙夷。他希望能在感伤文学框架中找到裂缝,带领读者冲破感伤文本的制约,回归客观现实的本质。本文认为霍桑在他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福谷传奇》中对感伤文学进行了明显地戏仿。霍桑通过对这一文学体裁同情共感的情感结构、田园主义的文学传统以及黑——浅头发两类女性人物类型的戏仿,不仅能让读者一眼认出感伤文学的框架,更重要的是戳破这一流行文学在情感伦理上侵入他人生活,模糊私人界限,在人物塑造上固化女性形象拔高女性道德标准,在意识形态上美化田园梦想,逃避社会责任等创作倾向,从而让读者在自己的时代理性地面对现实,勇敢地接受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仿 感伤文学 情感结构 人物类型 田园理想
下载PDF
通达叙事的认知功能:故事世界的认知界面本质
5
作者 袁渊 胡入云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72,共8页
故事世界(storyworld)是叙事文本建构出的虚拟世界,它整合了叙事作品中人物、事件、场景等构成因子的相关信息及其相互关系。认知交互界面(interface)则是不同个体或系统间信息交换与功能协作的载体。故事世界的认知界面本质是指故事世... 故事世界(storyworld)是叙事文本建构出的虚拟世界,它整合了叙事作品中人物、事件、场景等构成因子的相关信息及其相互关系。认知交互界面(interface)则是不同个体或系统间信息交换与功能协作的载体。故事世界的认知界面本质是指故事世界充当着叙事活动主体(如作者、读者)与其认识活动的介质,是其整合、重构知识的载体。作为认知界面,故事世界的构建依托于现实世界,但同时又拥有相对自主的运行规律与功能特性。正是借助故事世界这个认知界面,人们的诸多观念与知识才得以从内隐状态进入整合、重构的过程。因此,叙事不再仅仅是各种既有日常认知活动的演练场所,其本身也可视作一种宏观层面上的认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世界 认知界面 叙事 认知
下载PDF
《围棋少女》中的交通工具及其流动性叙事功能
6
作者 葛长义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1,共7页
《围棋少女》是华裔法语作家山飒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这部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它的流动性叙事,即小说主人公始终处于流动中,通过不断的空间变换探索世界和获得成长。其中,各类交通工具在小说的流动性叙事中发挥了重... 《围棋少女》是华裔法语作家山飒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这部以战争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它的流动性叙事,即小说主人公始终处于流动中,通过不断的空间变换探索世界和获得成长。其中,各类交通工具在小说的流动性叙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小说的叙事空间、叙事视角、人物关系、心理感受和故事背景等紧密相关。本文从以上几个方面解读交通工具与小说流动性叙事的密切关系,探索文学流动性研究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具 流动性叙事 《围棋少女》
下载PDF
《沧浪诗话》“天仙”“鬼仙”条考辨
7
作者 戚昊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9-47,共9页
严羽于《沧浪诗话》中,将李白、李贺二人并列对举,分别比为“天仙”“鬼仙”。历来诸家对此条诗评的解读,都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难以自圆其说。在多维综合的审视之下,有理由认为,严羽的“天仙”“鬼仙”之评实本道教,属于“以道喻诗... 严羽于《沧浪诗话》中,将李白、李贺二人并列对举,分别比为“天仙”“鬼仙”。历来诸家对此条诗评的解读,都存在一些逻辑上的问题,难以自圆其说。在多维综合的审视之下,有理由认为,严羽的“天仙”“鬼仙”之评实本道教,属于“以道喻诗”。并且,将道教对“天仙”“鬼仙”的各种细节描述,与李白、李贺二人的整体诗风、诗歌内容、情感向度,乃至诗歌细节、创作路径等方面进行对照,可发现几乎一致。如此一来,此条诗评的内涵也便得到了更合理的揭示,在阐释逻辑上的龃龉难通之处,亦迎刃而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严羽 天仙 鬼仙 道教
下载PDF
“怀念主义”叙事与文化帝国之梦——以葡萄牙殖民史叙事的一个片段为例
8
作者 冯倾城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7-64,共8页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荣光消散无存,葡萄牙从鼎盛恢宏的殖民主义帝国重新沦为偏安海角的弹丸之地。这种迅猛而巨大的心理落差像一记重拳闷闷地砸在每一个葡萄牙人的心头,“怀念主义”渐渐成为伊比利亚民族的集体意识。本文从社会沿革、心理...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荣光消散无存,葡萄牙从鼎盛恢宏的殖民主义帝国重新沦为偏安海角的弹丸之地。这种迅猛而巨大的心理落差像一记重拳闷闷地砸在每一个葡萄牙人的心头,“怀念主义”渐渐成为伊比利亚民族的集体意识。本文从社会沿革、心理变化、叙事话语及相关论著等方面对葡萄牙“怀念主义”进行解析,探讨其中蕴含的伊比利亚民族的文明观、价值认同、叙事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话语 怀念主义 葡萄牙文艺复兴 文化第五帝国
下载PDF
论“透彻”及其诗学意义——以严羽《沧浪诗话》为中心
9
作者 蒋润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38,共8页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 “透彻”一词具备丰富的诗学意义,在严羽《沧浪诗话》中,它具有诗歌表意之明晰深刻、妙悟后之境界,以及盛唐诗境之特点三层含义。严羽在“妙悟”“兴趣”等概念之外,更借助“透彻”,将形而下的诗歌修习与形而上的诗歌悟解绾合起来,使其诗学更牢固地立足于“吟咏情性”与盛唐气象之上。通过对“透彻”这一语词的内涵及演变进行考察,能对严羽的相关诗学概念和诗论体系有更新的审视,同时也可以看出“透彻”同中国古典诗歌本质与诗人学诗工夫论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浪诗话》 严羽 透彻
下载PDF
论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非自然叙事--一种基于叙事史的考察
10
作者 王秋实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55-59,128,共6页
非自然叙事是21世纪后经典叙事学所关注的新兴叙事现象,它主要关注世界文学现代以来的非自然叙事特征,即对于前在叙事伦理的反拨和对“不可能之事”的书写,由此生发出反模仿、反认知和反人本叙事。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叙事史中,意识流、... 非自然叙事是21世纪后经典叙事学所关注的新兴叙事现象,它主要关注世界文学现代以来的非自然叙事特征,即对于前在叙事伦理的反拨和对“不可能之事”的书写,由此生发出反模仿、反认知和反人本叙事。在中国新时期文学的叙事史中,意识流、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等文学思潮和叙事重复、叙事圈套、不可靠叙事等写作方法鲜明地体现了非自然叙事的特点,在反模仿、反认知和反人本的层面不断发展延伸,呈现出愈发多元的创作面向,进一步发掘了新时期文学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然叙事 新时期文学 反模仿叙事 反认知叙事 反人本叙事
下载PDF
王崇炳词对澹归的接受
11
作者 吕国喜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6-81,共6页
王崇炳七十岁以后,偶读澹归之《遍行堂集》,受其“发挥道趣”的启示,转变了词学观念,诗词等量齐观,方才有意识作词。通过分析咏史怀古、自我审视、关注现实等题材内容,考察王崇炳词对澹归的接受,得知二者的连接点是“哲学”,最终指向都... 王崇炳七十岁以后,偶读澹归之《遍行堂集》,受其“发挥道趣”的启示,转变了词学观念,诗词等量齐观,方才有意识作词。通过分析咏史怀古、自我审视、关注现实等题材内容,考察王崇炳词对澹归的接受,得知二者的连接点是“哲学”,最终指向都是实践,澹归词是禅观实践的组成部分,王崇炳词是诗教观实践的生动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澹归 遍行堂集 王崇炳 学耨堂诗余 接受 实践
下载PDF
论英国哥特小说中时空的陌生化
12
作者 杨雪梅 《戏剧之家》 2023年第33期196-198,共3页
“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一种将熟悉之物变得陌生的叙事策略。虽然它作为一种文学概念在20世纪初才被提出,但是它在18世纪末19世纪的英国哥特小说中已被小说家们娴熟地运用了。为了躲避政治上的... “陌生化”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批评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指一种将熟悉之物变得陌生的叙事策略。虽然它作为一种文学概念在20世纪初才被提出,但是它在18世纪末19世纪的英国哥特小说中已被小说家们娴熟地运用了。为了躲避政治上的麻烦,迎合当时的中世纪文化热潮,也为了展示这种小说的独特性,哥特小说家们在小说的时空设置部分使用了陌生化手法。他们将时代背景设在中世纪或时间架空的古代,恐怖故事发生的时间多设在夜晚;空间背景多设在异域,乡村被美化成世外桃源,但读者仍能从英国哥特小说中窥见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哥特小说将现实空间与虚构空间融合在一起,给读者一种新奇却不隔膜的阅读体验,巧妙、隐晦地表达了英国中产阶级对新兴的资本主义英国现实的批判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哥特小说 时空 陌生化
下载PDF
美国自白派诗歌的书写特征及生命意识
13
作者 李雪凤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80-88,共9页
美国自白诗派一反现代主义维多利亚诗风的感伤温婉,采用自我剖析、自我袒露的方式直面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抒写对生死哲学的理解。在对死亡意象的选取和狂欢化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诗人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反抗苦闷生活和精神创伤,完成对生命... 美国自白诗派一反现代主义维多利亚诗风的感伤温婉,采用自我剖析、自我袒露的方式直面内心的挣扎和矛盾,抒写对生死哲学的理解。在对死亡意象的选取和狂欢化语言的运用过程中,诗人试图通过写作的方式反抗苦闷生活和精神创伤,完成对生命意识的艺术表达。在强烈的自我怀疑和死亡情结背后,诗人对生命苦难的承担、对个体存在的关怀和对人生价值的认同亦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白诗 生命意识 生死哲学
下载PDF
论李白的赞文
14
作者 赵聪 莫山洪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1-74,共4页
赞文在演变过程中逐渐以赞美歌颂为主要文学目的,发展至唐代,赞文达到了浑然圆融的境界。李白的赞文在唐代赞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赞文形式美,音韵和谐,语言清新俊逸,以此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李白的宗教信仰、交友观念和唐人的精神风貌。
关键词 李白 赞文
下载PDF
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 被引量:48
15
作者 朱小舟 《外语与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60-62,F003,共4页
本文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以英国著名作家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宏观(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微观(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的角度分析了其中最基本的语言特色-反讽,力图证明作者及小说人物的各种形式的... 本文以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框架,以英国著名作家Austen的代表作之一<傲慢与偏见>为文本,从宏观(作者与读者的交流)和微观(小说人物之间的交流)的角度分析了其中最基本的语言特色-反讽,力图证明作者及小说人物的各种形式的反讽,与"普通"语言中的反讽言语行为一样,均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从而也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使我们对这一理论应用于具体文本分析的有效性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行为理论 文学批评 反讽 反讽言语行为
下载PDF
小说和记忆 被引量:8
16
作者 格非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67-70,共4页
我在着手写《追忆乌攸先生》这篇小说时,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命、记忆以及写作构成的那种神秘的关系.当时是在一辆拥挤而嘈杂的火车上,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汗渍和腐沤鱼虾的腥味.而窗外则是阳光明媚,青山如黛.树林,田野交替掠过.在长达十四个... 我在着手写《追忆乌攸先生》这篇小说时,第一次意识到了生命、记忆以及写作构成的那种神秘的关系.当时是在一辆拥挤而嘈杂的火车上,车厢里弥漫着一股汗渍和腐沤鱼虾的腥味.而窗外则是阳光明媚,青山如黛.树林,田野交替掠过.在长达十四个小时的旅途中,我在日记本上写完了这个故事,自始至终,我沉浸在一种隐隐的激动之中,几乎忘掉了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家 普鲁斯特 写作过程 米兰·昆德拉 威廉·福克纳 《老人与海》 个体生命 选择性 真实性 象征性
下载PDF
《尤利西斯》:小说真实与形式的游戏 被引量:10
17
作者 孙建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14,共6页
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揭露小说真实的内涵。小说大量使用丰富的隐喻、文体、叙事形式、人物塑造形式等在形式上取得巨大突破;在多样的形式下,大量近似现实的人物、事件、历史跳跃在读者眼前,如同就是发... 詹姆斯·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通过形式上的创新,揭露小说真实的内涵。小说大量使用丰富的隐喻、文体、叙事形式、人物塑造形式等在形式上取得巨大突破;在多样的形式下,大量近似现实的人物、事件、历史跳跃在读者眼前,如同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现实。作者通过真实的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为世人提供了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史书,深刻揭露了17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真实的政治社会生活,表现了作者对爱尔兰未来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西斯 真实 形式 詹姆斯·乔伊斯
下载PDF
儿童视角的叙事策略及心理文化内涵 被引量:50
18
作者 王宜青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19-22,共4页
本文借鉴叙述学理论剖析儿童视角的叙事特征和美学价值,试图提供解读这一理论的新思路。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叙述策略 美学价值 叙述学理论
下载PDF
“天生我材必有用”——李白诗人气质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康怀远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3-125,143,共4页
自信、天真、狂傲、仗义是李白性格的主要特征 ,而性格又表现为某种气质 ,李白的诗人气质主要体现于自信、天真、狂傲和仗义。李白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诗仙地位 ,同时李白的气质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作为诗人 ,李白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高... 自信、天真、狂傲、仗义是李白性格的主要特征 ,而性格又表现为某种气质 ,李白的诗人气质主要体现于自信、天真、狂傲和仗义。李白的气质造就了他的诗仙地位 ,同时李白的气质也导致了他政治上的失败。作为诗人 ,李白登上了一个时代的高峰 ;参与政治 ,李白每每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质 性格 自信 天真 狂傲 仗义
下载PDF
虚构与现实之间:电影与梦的再现 被引量:6
20
作者 方小莉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72-178,188,共8页
梦叙述与电影叙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用电影来重现梦境似乎比文字描述梦更恰当。电影作品对梦的再现,要么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质疑现实的真实性;要么则将梦与现实等同起来,认为梦与现实同样真实;要么反转了梦与现实的... 梦叙述与电影叙述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因此用电影来重现梦境似乎比文字描述梦更恰当。电影作品对梦的再现,要么模糊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界限,使人们质疑现实的真实性;要么则将梦与现实等同起来,认为梦与现实同样真实;要么反转了梦与现实的真实,认为梦比现实更真实。在很多电影作品中,梦中发生的一切无异于经验世界发生的一切,都会被编织成记忆进入人类的记忆系统,梦之经历组成了人类记忆的一部分。电影通过其媒介特征探讨梦的真实性,甚至是梦的共享问题。既然梦与经验世界同等重要,同样真实,且构成记忆的一部分,那么就无法逃避对其伦理问题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梦之再现 虚构与现实 经验与记忆 梦之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