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88篇文章
< 1 2 8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说《蝴蝶梦》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1
作者 吴南辉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8期195-197,共3页
《蝴蝶梦》是1938年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发表的作品,也是作者的成名作。该作品依靠其起伏跌宕的情节及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在2005年英国浪漫小说家协会评选的五本浪漫经典英文小说中,其中就包括了《蝴... 《蝴蝶梦》是1938年英国作家达芙妮·杜穆里埃发表的作品,也是作者的成名作。该作品依靠其起伏跌宕的情节及饱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在2005年英国浪漫小说家协会评选的五本浪漫经典英文小说中,其中就包括了《蝴蝶梦》。可以说,在作者达芙妮的笔下,小说《蝴蝶梦》中的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令读者印象深刻。基于此,文章主要选择小说《蝴蝶梦》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进行详细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蝴蝶梦》 吕蓓卡“ 我” 迈克西姆 丹弗斯太太
下载PDF
秦腔唱词中中国传统文化之隐喻性
2
作者 李庆明 申海 黄勇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39-46,共8页
戏曲文化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其文学性决定了秦腔唱词蕴含丰富的隐喻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三个层面探讨秦腔唱词隐喻现象以... 戏曲文化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魅力的窗口。秦腔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戏曲之一,其文学性决定了秦腔唱词蕴含丰富的隐喻和中国传统文化。本文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从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结构隐喻三个层面探讨秦腔唱词隐喻现象以及中国传统文化表述之隐喻性,以更好地理解秦腔以及其他地方戏曲唱词深层的文化蕴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隐喻 秦腔唱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普通话写作潮流与文学语言的当代转型
3
作者 颜同林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0-110,共11页
从语言纯洁到语言规范,其标准与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落脚于民族共同语的代名词普通话之上。动员作家充分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与使命。普通话写作潮流的发生、演变离不开广大作家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其中编辑工作... 从语言纯洁到语言规范,其标准与规格在20世纪50年代落脚于民族共同语的代名词普通话之上。动员作家充分运用普通话进行写作,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一大特征与使命。普通话写作潮流的发生、演变离不开广大作家与编辑的共同努力,其中编辑工作的助推作用不可或缺。不同代际作家在普通话写作潮流中表现出不同路径与姿态,包括新作与旧作重版在内,其中不乏典型作家与作品,自我编辑与编辑加工始终贯穿这一过程。普通话写作潮流中作家与编辑存在相互制约、相互促成的一面,也存在矛盾冲突、語流变的一面,文学语言的规范、调适和转型则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写作 语言规范 编辑工作 文学语言转型
下载PDF
裁衣之喻:《文心雕龙》论文的语言特色
4
作者 莎茹拉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大量的“裁衣之喻”。纺织制衣时描绘用料、剪裁、缝合等语言被刘勰用于评论文章,这反映了古人的形象思维,即注意到匠人制衣与作家为文的相似性。“裁衣之喻”体现了古代纺织技艺的生产经验向文学批评领域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运用了大量的“裁衣之喻”。纺织制衣时描绘用料、剪裁、缝合等语言被刘勰用于评论文章,这反映了古人的形象思维,即注意到匠人制衣与作家为文的相似性。“裁衣之喻”体现了古代纺织技艺的生产经验向文学批评领域的渗透,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中国式”话语构建与学术表达的典型呈现。刘勰“裁衣之喻”的语言特色,建立在其“宗经”的思想观念之上并自成体系,一以贯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裁衣之喻” 宗经
下载PDF
文学与符号的互动——论《布拉格墓园》中“虚假成真”的符号衍义系统
5
作者 蔡熙 白春苏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0-78,共9页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布拉格墓园》从一个虚构人物“西莫尼尼”的视角重新解释了《锡安长老议定书》的诞生过程。小说围绕“虚假成真”形成了兼具含混、互文反讽等特点的符号衍义系统,为读者参与文本游戏提供了广阔的空... 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埃科的小说《布拉格墓园》从一个虚构人物“西莫尼尼”的视角重新解释了《锡安长老议定书》的诞生过程。小说围绕“虚假成真”形成了兼具含混、互文反讽等特点的符号衍义系统,为读者参与文本游戏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埃科的文学观念受到其符号观的影响,他提出“文本意图”的概念,认为文本是生成性的动态客体。透过《布拉格墓园》,我们看到“文本意图”体现在小说的符号架构及所指层面的衍义上,由文本、作者与读者共同实现,是一种有度的意义生产,充分彰显了埃科兼具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思想的符号诗学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翁贝托·埃科 《布拉格墓园》 符号 “虚假成真”
下载PDF
试论布朗肖文学思想中的语言观
6
作者 黄丹芊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107-111,共5页
布朗肖以语言为介质,以书写者的行动,为我们敞开深渊般文学空间里那些阐释不尽的界域。本文从语言的否定、语言的暴力、语言的追寻、语言的死亡四个向度展开,诉说其语言观。在死亡的笼罩下,消除作者意图,以未署名的方式生成一种无人称... 布朗肖以语言为介质,以书写者的行动,为我们敞开深渊般文学空间里那些阐释不尽的界域。本文从语言的否定、语言的暴力、语言的追寻、语言的死亡四个向度展开,诉说其语言观。在死亡的笼罩下,消除作者意图,以未署名的方式生成一种无人称书写风格,开启了中性写作的道路,意味着成为后现代解构主义语境的一个分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肖 语言否定 中性书写 死亡 暴力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艺术表现及当代意义
7
作者 张晨霞 《长春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6-41,共6页
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立、重要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其审美特征可概括为韵律性、蕴藉性、修辞性和陌生化。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是多元的,大体包括塑造间接性艺术形象、反映恢宏幽... 文学语言在文学艺术中具有独立、重要的审美价值。作为文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文学语言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其审美特征可概括为韵律性、蕴藉性、修辞性和陌生化。文学语言的艺术表现是多元的,大体包括塑造间接性艺术形象、反映恢宏幽微的物质化世界、探求有意味的情感世界。正是文学语言自身的审美性与多元的艺术表现,使文学语言对历史传统、文学发展、个体生存产生了积极意义,并在当今社会获得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审美特征 艺术表现
下载PDF
具身认知视角下文学语言特性反思与重构——基于身体叙事学的考察
8
作者 刘帅 《理论观察》 2024年第2期102-107,共6页
传统的“形象论”视阈下对文学语言特性的界定,只关注到文学语言进入公共场域后的特点,而忽视了文学语言发出的生理机制以及文学语言从私人语域跨越到公共语域的过程。身体叙事学主要考察了内文本身体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但却忽视了文本... 传统的“形象论”视阈下对文学语言特性的界定,只关注到文学语言进入公共场域后的特点,而忽视了文学语言发出的生理机制以及文学语言从私人语域跨越到公共语域的过程。身体叙事学主要考察了内文本身体与叙事之间的关系,但却忽视了文本外身体对叙事的重要作用。在两个残缺的理论体系中我们需要反思与重构,重新恢复身体、语言与叙事的天然联系。基于此,我们一方面需要借文本外身体来重探文学语言特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借文学语言来揭示文本外身体在叙事中的重要作用。进而在对文本外身体与文学语言关系的考察中,我们窥见文学语言的特性在于具身与构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身 文学语言 身体叙事学 赛博格
下载PDF
论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分析
9
作者 辛银草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2期222-224,共3页
在文学的殿堂中,语言艺术犹如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语言艺术的展现,它通过精妙的修辞、生动的描绘、深刻的象征和丰富的情感,构筑了一个个令人沉醉的文学世界。本文旨在深... 在文学的殿堂中,语言艺术犹如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语言艺术的展现,它通过精妙的修辞、生动的描绘、深刻的象征和丰富的情感,构筑了一个个令人沉醉的文学世界。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语言艺术的重要性及其对作品整体艺术效果的影响。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本文将揭示语言艺术如何成为文学创作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 重要性
下载PDF
奥尔科特《小妇人》的翻译策略
10
作者 郑锐 《海外英语》 2024年第13期55-57,共3页
文章以《小妇人》为例,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文章分析了《小妇人》的内容概要、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特点,指出翻译面临的主要挑战。重点探讨了现有翻译在文化意象、人物描写、叙事手法、功能对等等方面的策略。研究认为,... 文章以《小妇人》为例,旨在探讨翻译过程中应采取的策略。文章分析了《小妇人》的内容概要、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特点,指出翻译面临的主要挑战。重点探讨了现有翻译在文化意象、人物描写、叙事手法、功能对等等方面的策略。研究认为,高质量的翻译需要处理好外化传神和归化流畅的关系,在忠实和通顺之间找到最佳平衡。文章通过具体策略分析,为翻译经典作品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妇人 翻译策略 文化差异 语言转换 忠实度
下载PDF
我们现在怎样做文学符号学研究:从赵宪章的文图理论说起
11
作者 李玉平 《符号与传媒》 2023年第1期238-250,共13页
赵宪章的专著《文学图像论》为国内文学符号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文学图像论既是文学符号学自身学理逻辑的合理发展,又是对21世纪“文学与图像”现实的有力回应。图像学视角的引入给文学符号学研究带来了诸... 赵宪章的专著《文学图像论》为国内文学符号学研究树立了典范,在方法论上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文学图像论既是文学符号学自身学理逻辑的合理发展,又是对21世纪“文学与图像”现实的有力回应。图像学视角的引入给文学符号学研究带来了诸多新质、新解。《文学图像论》更新了对语言符号性质与功能的认识,提供了对“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的新解,从语图关系的角度重新界定文学,开辟了文学符号学研究的新领域。《文学图像论》倡导从中国文学艺术实践出发以事实说话、用现象展示的“新实学”,理性与科学精神是其重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符号学 《文学图像论》 语言 图像 语象
下载PDF
多丽丝·莱辛小说的叙事艺术研究
12
作者 吴南辉 《海外英语》 2023年第17期190-192,共3页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因流散的个体经历而具有显著的空间意识,多元文化的滋育使其具备了前瞻性的视野,得以将生态维度超前引入小说的叙事中,使莱辛的小说因充满哲性的生态叙事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因而本文即从寓意多元的空间意... 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因流散的个体经历而具有显著的空间意识,多元文化的滋育使其具备了前瞻性的视野,得以将生态维度超前引入小说的叙事中,使莱辛的小说因充满哲性的生态叙事而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因而本文即从寓意多元的空间意象、复杂多元的叙事结构和自然和谐的生态叙事三个向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文本探讨多丽丝·莱辛小说的叙事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空间意象 叙事结构 生态叙事
下载PDF
中国古代判词的文学化和儒家化倾向 被引量:2
13
作者 杨静 涂秀虹 《学术探索》 2023年第5期142-149,共8页
中国古代判词文体形成于西汉,成熟于唐代。宋代以来,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贸活动兴盛,利益纠纷更多,诉讼案件和判词量激增,判词的书写更为官民所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印刷术发展,更多判词集得以传播。现存历代判词既有实判也... 中国古代判词文体形成于西汉,成熟于唐代。宋代以来,一方面,因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商贸活动兴盛,利益纠纷更多,诉讼案件和判词量激增,判词的书写更为官民所重视;另一方面,也由于印刷术发展,更多判词集得以传播。现存历代判词既有实判也有虚判,实判是古代判官审理案件的具结文书;虚判则范围较广,其中既有士子科举应考之作,也包含了宋元明清小说中插入的判词。无论是引经据典、文风缛丽的骈判,还是作为小说结构部分的判词,都具有明显的文学性特征。又因为判案官吏深受儒家教育,判案时注重维护人伦亲情,兼顾情、理、法统一,推崇息讼,向往无讼,判词反映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法家书呈现出儒家化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判词 文学化 小说 儒家化
下载PDF
文学语言功能的历史演进与语言主体地位的确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晨霞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2-71,共10页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艺术依赖语言而存在。文学与语言二者的关系变化,反映出语言在文学中功能和地位的历史演进过程。最初的文学语言是浑融式的,口头文学、早期诗体文学是其代表。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语言被看作表现内容的形式,充当...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艺术依赖语言而存在。文学与语言二者的关系变化,反映出语言在文学中功能和地位的历史演进过程。最初的文学语言是浑融式的,口头文学、早期诗体文学是其代表。在反复使用的过程中,语言被看作表现内容的形式,充当着文学传达意义的工具,这实质上体现出一种内容至上的传统诗学观。受20世纪以来语言本体论的影响,文学语言开始出现主体转向,语言被认为是创造并构成意义的力量,成为文学的主体。即使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冲击下,文学语言面临碎片化危机,也不能从根本上撬动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传统诗学 语言主体地位
下载PDF
重建文学性先从语言性做起 被引量:3
15
作者 贺绍俊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7-31,共5页
重建文学性应该先从确立起文学的语言性做起,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完全的文学语言体系,没有以清晰和坚定的语言意识去运用这一文学语言体系,要去获取文学性将是困难重重,事倍功半。文学的语言性至少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为:其一是指文学... 重建文学性应该先从确立起文学的语言性做起,因为如果没有一个完全的文学语言体系,没有以清晰和坚定的语言意识去运用这一文学语言体系,要去获取文学性将是困难重重,事倍功半。文学的语言性至少包含着以下三个方面的作为:其一是指文学要在语言的基础上创造文学语境;其二是文学要突出语言的感觉力,在通感上下功夫;其三是文学要追求语言的个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文学性 文学语言 语言性 语言意识
下载PDF
破解文化对外传播中翻译难题的新思路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紫玉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7-72,共6页
中国文化自信来自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基石。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明互鉴不难看出,在作品选择与接受、选择对象的功利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汉学与中国学研究不对等,以及语言思维层面存在的问题仍然... 中国文化自信来自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华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基石。基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和文明互鉴不难看出,在作品选择与接受、选择对象的功利主义、文化相对主义、汉学与中国学研究不对等,以及语言思维层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是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的主要难题。做到“知己知彼”,重新认识汉学研究,保持开放与包容的态度,用认识中国的“五个维度”新思想来破解诸如此类的翻译难题,将为文化对外传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 文化对外传播 翻译难题 五个维度 新思路
下载PDF
“孤”的文学语言嬗变——下至陶渊明
17
作者 杨晓斌(译) 张静宜(译) 《文学与文化》 2023年第2期117-130,共14页
《〈文选〉李善注的活用--文学语言的创作与继承》为日本汉学家富永一登先生研究《文选》的最新成果,本书旨在利用《文选》李善注的材料探究文学语言的创作与继承。本译文为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本文中作者通过考察“孤”字的义项... 《〈文选〉李善注的活用--文学语言的创作与继承》为日本汉学家富永一登先生研究《文选》的最新成果,本书旨在利用《文选》李善注的材料探究文学语言的创作与继承。本译文为该书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本文中作者通过考察“孤”字的义项、用法及其流变,以小见大,来揭示汉魏六朝文学语言的继承与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选》 文学语言 汉魏六朝文学 陶渊明 以小见大 李善注 语言嬗变
下载PDF
文学语言的蕴藉性及其意义呈现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晨霞 《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6期45-50,共6页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 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它是一种审美化的语言形式,充分体现出蕴藉性的审美特征。从文学自身的生产看,它凭借蕴藉性文学语言所营构的审美意象,创造出诸多的文学经典。从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看,这种文学语言的存在,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建构民族地域认同、促进个体成长都是极具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语言 蕴藉性 审美意象
下载PDF
流变中永恒的风景——新批评视域下J.希利斯·米勒文学语言观演进研究
19
作者 陈聪 马爽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82-87,共6页
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的批评轨迹以新批评为起点,中间虽历经现象学—意识批评、解构主义—修辞批评与言语行为—伦理批评几个阶段,但对语言的关怀与文学“特异性”的探求在他的批评实践和理论建构中呈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 美国文学批评家J.希利斯·米勒的批评轨迹以新批评为起点,中间虽历经现象学—意识批评、解构主义—修辞批评与言语行为—伦理批评几个阶段,但对语言的关怀与文学“特异性”的探求在他的批评实践和理论建构中呈现出一种连续不断的、互相依存的特点。新批评的理论精神在米勒文学批评的诸多阶段形成一条若隐若现的线索,为他的批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成为米勒批评理论与阅读实践中恒定的风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利斯·米勒 新批评 “特异性”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探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诺冰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9期85-87,共3页
英美文学诞生于特定的时代,是英美地区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内核的重要载体。英美文学拥有较为特殊的文体结构与文化符号,它们来源于英美地区人民的生活,来源于流淌于他们血脉深处的地中海文化。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对现实生活事件的再造,... 英美文学诞生于特定的时代,是英美地区文化与基督教文化内核的重要载体。英美文学拥有较为特殊的文体结构与文化符号,它们来源于英美地区人民的生活,来源于流淌于他们血脉深处的地中海文化。无论是引经据典,还是对现实生活事件的再造,这些语言特点都使英美文学得以拥有超越生活体验的价值。在跨文化视角下,我们要正视英美文学的语言特点,只有将目光聚焦于英美文学作品诞生之初的文化环境,才能够超越文化理解的差异性,深度挖掘英美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核,最终达成对英美文学作品的深刻解读。文章依据跨文化视角的核心原则及英美文学作品语言特征的源流,从作品中充斥戏剧独白、对实事的重塑与升华等方面,对英美文学作品的语言特点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 英美文学作品 语言特点 探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