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4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英译本海外传播效果及其启示
1
作者 冯亚利 黎慧 《湖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9-176,共8页
《论语》是儒家思想之经典大作,其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传统典籍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发扬经典著作《论语》的国际影响力,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之举。基于Python爬虫技术,爬取美国知名书评网站“好读”... 《论语》是儒家思想之经典大作,其在海外的译介与传播是中国传统典籍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发扬经典著作《论语》的国际影响力,是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要之举。基于Python爬虫技术,爬取美国知名书评网站“好读”与“亚马逊”关于《论语》英译本读者的有效评论,构建语料数据库,借助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主题模型、情感分析的方法描摹读者评价的形貌和情感态度,分析海外读者对《论语》英译本的接受度,发现尽管一部分海外读者对少数《论语》英译本的翻译质量和水平等提出批评,但大部分海外读者对《论语》给予了正面的情感评价,积极的情感态度占比较大,而持中立和消极态度的读者比例总和不到40%。同时,读者评价主题不仅涵盖《论语》的时代背景、历史文化、孔子生平,还涉及儒家思想、教育观念、哲学道理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论语》 自然语言处理 文化软实力 海外传播
下载PDF
《水浒传》中经典人物的形象塑造及其英译研究——以沙译鲁智深为例
2
作者 刘锋 傅桂荣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413-418,共6页
聚焦于《水浒传》核心人物——鲁智深的形象,通过考察原作和沙博理(Sidney Shapiro)译本中对鲁智深形象的塑造,发现沙译总体上能够再现原作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从而构建出相似的人物形象。作为翻译家,沙博理对英语语言的驾驭之精湛... 聚焦于《水浒传》核心人物——鲁智深的形象,通过考察原作和沙博理(Sidney Shapiro)译本中对鲁智深形象的塑造,发现沙译总体上能够再现原作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从而构建出相似的人物形象。作为翻译家,沙博理对英语语言的驾驭之精湛在处理某些汉英转换时体现得淋漓尽致;但作为英语母语译者,沙译无法彻底避免因语言文化障碍而对部分形象描写的处理存在误译或死译之嫌,有时这甚至会损毁经典人物形象从原作向译作的“移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浒传》 鲁智深 人物形象 描写方法
下载PDF
传播与启示:斯蒂芬·金“惊悚之风”在中国
3
作者 肖建平 鄢宏福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60-165,184,共7页
斯蒂芬·金是现代恐怖小说大师,其作品在大陆的译介传播经历了从陌生拒斥、逐渐接受到流行畅销的过程。本文系统梳理斯蒂芬·金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从译作流传与研究的角度考察其在中国的接受及其对当代中国恐怖小说创作的影响。... 斯蒂芬·金是现代恐怖小说大师,其作品在大陆的译介传播经历了从陌生拒斥、逐渐接受到流行畅销的过程。本文系统梳理斯蒂芬·金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从译作流传与研究的角度考察其在中国的接受及其对当代中国恐怖小说创作的影响。斯蒂芬·金的译介传播拓宽了国内新时期恐怖文学创作的视野,其在中国的接受既反映了中国诗学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又彰显了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激荡冲突与渗透融合,为国内恐怖小说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金 恐怖小说 “惊悚之风”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巩义城市形象宣传片的英译策略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琼 荣晨羽 《今古文创》 2024年第5期105-107,121,共4页
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受到了各大城市的青睐。中小城市依托迅速发展的多媒体平台,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地方风采。城市宣传片的推出,拉近了国内外观众和一个城市的距离,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发... 城市形象宣传片作为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的窗口,受到了各大城市的青睐。中小城市依托迅速发展的多媒体平台,渴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现自己的地方风采。城市宣传片的推出,拉近了国内外观众和一个城市的距离,促进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本文以《诗圣故里,河洛巩义》宣传片为例,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分析宣传片的英译策略,为宣传片的翻译研究做出贡献。研究发现,该宣传片的翻译能够带领观众领略巩义的历史与文化,感受巩义这个城市的魅力,达到了有效宣传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形象宣传片 英译策略 目的论
下载PDF
从破解“知识之谜”到主动译介:北欧的中国文学翻译演进历程
5
作者 丁旭辉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在北欧地区,随着传统汉学从语言学、哲学转向对当代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文学的全方位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已逐渐成为一种汉学研究的新形态,对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学的世界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时地看,北欧对中国文学的翻... 在北欧地区,随着传统汉学从语言学、哲学转向对当代经济、政治、宗教、文化、文学的全方位研究,中国文学翻译已逐渐成为一种汉学研究的新形态,对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中国文学的世界声誉发挥了重要作用。历时地看,北欧对中国文学的翻译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之前的翻译。这一阶段以传教士群体对先秦散文翻译为主,其目的在于探索中国文化“知识之谜”。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后30年的翻译。在汉学转型背景下,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为“文化的相互渗透”的重要方式,出现了马悦然等倾力翻译中国文学的大师。第三阶段是新世纪以来的翻译。这一阶段的显著特点是古典与现代文学翻译并重,翻译模式更为商业化,译者与出版社合作主动推介中国文学作品。从社会学视角看,汉学大师的引领、汉学家个体的研究兴趣,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革共同塑造了北欧中国文学翻译的“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欧汉学 中国文学 翻译 马悦然(G.D.Malmqvist)
下载PDF
他塑的射程: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对日译介初探
6
作者 赵海涛 颜子恒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41-46,共6页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小说的对日译介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作品获奖时间等呈现出明显同步的特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对日翻译与受容效果的重要镜鉴。这种来自他者视角的由接受方主导的“他塑”译介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茅盾... 茅盾文学奖历届获奖小说的对日译介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作品获奖时间等呈现出明显同步的特征,也是中国当代文学对日翻译与受容效果的重要镜鉴。这种来自他者视角的由接受方主导的“他塑”译介模式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的国际传播,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在日本的译介规模和传播效果,需要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文学 茅盾文学奖获奖小说 日译 他塑 重塑
下载PDF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全景扫描 被引量:1
7
作者 赵国月 朱斌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3期62-71,共10页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英译由英文版文学杂志肇始,逐渐发展到以单行本的英语出版为主流方式。随着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单行本的英译出版也由过去单一的“译入”模式发展到现在的“译入”与“译出”模式并举,昭示了国际社会了解真实中国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中非虚构文学所承载的独有价值与作用。非虚构文学面向事实,依赖真人真事展开叙事,其英译和传播对构建真实的中国国际形象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覆盖整个翻译传播链,开展以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英译为专题的理论研究,以强化我国非虚构文学英译的应有价值和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 英译出版 英译研究
下载PDF
内蒙古自治区就业质量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及运用 被引量:2
8
作者 谷素华 安锦 《阴山学刊》 2024年第2期82-88,共7页
就业率和失业率一直都是研究就业的主要内容,它们可以作为研究就业现状的指标,但更应该关注就业质量问题。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了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问题,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与就业质量水平较低。在此背景下... 就业率和失业率一直都是研究就业的主要内容,它们可以作为研究就业现状的指标,但更应该关注就业质量问题。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了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结构性就业矛盾等问题,即劳动力供需不匹配与就业质量水平较低。在此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提升就业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就业质量 效果评估 内蒙古自治区
下载PDF
现代化背景下外国文学译介传播图景勾勒——评《外国文学译介与现代文体发生》 被引量:1
9
作者 朱文佳 《传媒》 2024年第9期I0001-I0002,共2页
“译介”可称为翻译、介绍,即以本土文字对外来文化进行翻译传播。自世界各国有来往时,译介就存于双方互动交流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了解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迫切需要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逐渐兴起,通过文学... “译介”可称为翻译、介绍,即以本土文字对外来文化进行翻译传播。自世界各国有来往时,译介就存于双方互动交流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对了解世界的兴趣更加浓厚,迫切需要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逐渐兴起,通过文学翻译将海外的文化历史传播至国内,逐步消弭国内外跨文化交流壁垒。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国文学译介传播领域也面临新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传播 互动交流 外国文学译介 传播领域 外部世界 跨文化交流 文学翻译 现代文体
下载PDF
巴斯奈特理论视域下——《长夜漫漫路迢迢》两个中译本之比较研究
10
作者 那艳武 王占斌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8期68-72,共5页
尤金·奥尼尔是西方现代戏剧之父,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尼尔戏剧在我国有近百年的翻译史、研究史,但相关翻译实践层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却较为少见。笔者研究发现,奥尼尔的戏剧观与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较为契合。《长夜漫漫路迢... 尤金·奥尼尔是西方现代戏剧之父,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尼尔戏剧在我国有近百年的翻译史、研究史,但相关翻译实践层面的系统研究成果却较为少见。笔者研究发现,奥尼尔的戏剧观与巴斯奈特的翻译理论较为契合。《长夜漫漫路迢迢》戏剧性地展现了詹姆斯·帝龙、玛丽·帝龙和他们的两个儿子吉米、艾德蒙的个性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最能体现奥尼尔传记剧作家特征的一部剧。本文从巴斯奈特翻译理论视角,结合奥尼尔戏剧语言的口语化、通俗化和音乐化三方面特征,对《长夜漫漫路迢迢》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揭示欧阳修和乔志高两个译本的翻译特色,讨论相关翻译策略,以期引起译界对奥剧翻译的关注,推动戏剧翻译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长夜漫漫路迢迢》 欧阳基 乔志高
下载PDF
语料库驱动的《射雕英雄传》译入译出计量风格对比研究
11
作者 谭华 皮宾燕 《济宁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2-79,共8页
金庸经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新译本由AnnaHolmwood和张菁合译,两人分别翻译两卷,前者译入,后者译出。对于同一原作者的同一部作品,两人的译入与译出在风格上是否一致呢?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是否有独特的译者风格标记呢?以《射雕英雄传... 金庸经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新译本由AnnaHolmwood和张菁合译,两人分别翻译两卷,前者译入,后者译出。对于同一原作者的同一部作品,两人的译入与译出在风格上是否一致呢?在语言各个层面上是否有独特的译者风格标记呢?以《射雕英雄传》新译本第1卷(AnnaHolmwood译入)与第2卷(张菁译出)为语料自建翻译语料库,运用多维分析法进行计量风格分析,结果显示,译入文本与译出文本都属于普通叙述说明语域,两者在25个语言特征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各个特征z分值绝对值基本都小于2,即与本族语文本相比不存在显著变异。这一结果表明中国文学外译译出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驱动 《射雕英雄传》 译入译出 计量风格 多维分析
下载PDF
数字人文范式下机器学习文本分类应用于翻译研究的路径探索——以翻译汉语句法特征研究为例
12
作者 钟书能 杨立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7,共17页
文本分类等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是数字人文范式下翻译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是翻译研究的基础领域。本研究提出机器学习文本分类应用于翻译语言特征研究的“五步法”研究路径,包含文本分类数据远观、贡献度排序特征中... 文本分类等大数据挖掘技术的应用是数字人文范式下翻译研究的主要特征之一。翻译语言特征研究是翻译研究的基础领域。本研究提出机器学习文本分类应用于翻译语言特征研究的“五步法”研究路径,包含文本分类数据远观、贡献度排序特征中观、随机选择文本细读、语言规律总结和规律成因阐释等五个步骤。本研究依循该路径考察了翻译汉语的句法特征,发现翻译汉语相比原创汉语的最显著特征是数词在“数词+作名词的量词”表名词短语、习语、“数词+量词+名词”表模糊义等范畴边缘成员上的负使用,其认知成因在于译者倾向于忽略语义网络中突显程度较低的范畴边缘成员。案例研究表明,引入机器学习文本分类算法能够提升语言宏观描写层面的全面性、客观性与科学性,基于数据结论随机选择文本开展语例细读则有助于深入挖掘形式数据背后隐含的更细颗粒度的语言规律。本研究旨在为数字人文范式下的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人文 机器学习 文本分类 翻译语言特征研究 五步法
下载PDF
认知识解视域下李煜词作英译本的译者主体性
13
作者 李敏 杜小红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80-88,共9页
译者主体性在词作翻译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受客观主义翻译观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知识解理论为从认知层面阐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借助自建的许渊冲译本和Daniel Bryant译本小型... 译者主体性在词作翻译中的重要性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受客观主义翻译观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研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认知识解理论为从认知层面阐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基于该理论,借助自建的许渊冲译本和Daniel Bryant译本小型语料库,从聚焦、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维度,探究李煜词作不同英译本的共异性及其背后潜隐的认知理据。研究发现,除文化背景等因素外,不同识解方式是造成译者选择不同译语对译文进行编码的隐性主因。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化李煜词作的英译研究,也为读者理解不同译本背后的认知理据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煜词作 识解理论 译者主体性 认知翻译研究
下载PDF
藏族文学翻译:策略选择、影响因素与译者网络——以葛译《格萨尔王》英译本为例
14
作者 刘怡春 杨林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46-152,共7页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格萨尔》英雄史诗是中国古代藏族民间文学的代表,凝结了藏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以葛浩文英译阿来“重述神话”小说《格萨尔王》为例,结合... 藏族文学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格萨尔》英雄史诗是中国古代藏族民间文学的代表,凝结了藏族人民的智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以葛浩文英译阿来“重述神话”小说《格萨尔王》为例,结合文化学派的翻译理论,探讨了译者在译介藏族文学过程中担当的角色:显形、隐身与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族文学翻译 译者的角色 葛浩文 《格萨尔王》
下载PDF
基于词频分布指标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多维标度和聚类分析研究
15
作者 陈国兴 徐德宽 《语料库语言学》 2024年第1期49-67,147,共20页
本文通过对8个与词频分布有关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揭示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5个汉译本的异同情况,并通过多维标度和聚类分析,发现没有一个译本能够和原文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但仍有3个译本和原文距离较近。本文通过客观数据分析表明,诗... 本文通过对8个与词频分布有关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揭示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与5个汉译本的异同情况,并通过多维标度和聚类分析,发现没有一个译本能够和原文达到密不可分的程度,但仍有3个译本和原文距离较近。本文通过客观数据分析表明,诗歌翻译难度较大,但是在某些量化指标上可以尽量接近原文,同时也印证了某些译本的定性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频分布指标 量化分析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翻译
下载PDF
中国网络文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与接受——基于汉西翻译网站的调查和分析
16
作者 郭恋东 解依洋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7-216,共10页
本文专注于中国网络文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网站建设及翻译和传播情况的分析,在综合考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以及技术平台等因素对文学传播影响的基础上,客观展现中国网文在西语世界的传播效果。其中,通过结合量化数据对西班牙语网站的案... 本文专注于中国网络文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网站建设及翻译和传播情况的分析,在综合考虑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以及技术平台等因素对文学传播影响的基础上,客观展现中国网文在西语世界的传播效果。其中,通过结合量化数据对西班牙语网站的案例分析,发现中国网文在西语世界的传播具备以下特点,依次为依赖粉丝间接翻译的传播特点,18-24岁年轻男性用户比重较大的受众特征,以拉美用户为主体的接受特点,这些特点显示出中国网络文学在西班牙语世界的传播在译者身份、翻译模式与受众主体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文学传播截然不同的新趋势。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拥抱AI技术以提高翻译效率、扩大翻译团队以实现直接翻译、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和短视频平台提升网络文学的国际知名度等策略以有效促进中国网文在西语世界的进一步传播和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网络文学 西班牙语世界 西语翻译网站 传播与接受
下载PDF
《繁花》在日本的翻译与接受——与日译者浦元里花的对谈
17
作者 卢冬丽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3,98,共7页
金宇澄的《繁花》作为“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图景,经由小说、舞台剧、漫画、电视剧多模态传播的加持下,成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2022年初,《繁花》日译本由早川书房出版,译者浦元里花... 金宇澄的《繁花》作为“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在碎片化的描摹中展现了上海人的生活图景,经由小说、舞台剧、漫画、电视剧多模态传播的加持下,成为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的一道靓丽风景。2022年初,《繁花》日译本由早川书房出版,译者浦元里花前后花费近十年时间,完成这一充满挑战而又幸福的翻译工作。浦元里花将金宇澄誉为“二十一世纪的丰子恺”,文艺评论家福嶋亮大认为《繁花》“正如《红楼梦》《海上花列传》一般,折射出中国文学的传统--即在‘支离破碎’的会话和故事的交叠中演绎出丰饶的情感。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触碰到中国小说的传统脉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上花列传》 文艺评论家 金宇澄 《繁花》 翻译与接受 二十一世纪 舞台剧 多模态
下载PDF
“文学陕军”作品译介中的地方经验与国族叙述
18
作者 吴宇 曹兰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1-206,共6页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翻译和接受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陕西作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文学重镇,在当代文学史小说创作谱系中呈现着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其地方经验与国族叙述构建着中...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翻译和接受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陕西作为西部乃至全国的文学重镇,在当代文学史小说创作谱系中呈现着多元化的创作风格,其地方经验与国族叙述构建着中国形象与民族认同。以“文学陕军”作品外译中的地方经验与国族叙述为中心,包括景观、民俗文化、饮食、集体记忆等,有助于探寻其译介的接受障碍与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陕军 译介 地方经验 国族叙述
下载PDF
鲁迅与荷兰文学的风景——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随笔及其他
19
作者 乔丽华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6-54,共9页
本文对鲁迅早年手抄《拟购德文书目》及北京鲁迅博物馆所编《鲁迅藏书和手迹目录》中所涉及的荷兰作家进行考察,以此重新审视鲁迅与荷兰文学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考察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两篇随笔,认为1924年至1926年鲁迅翻译了穆尔塔图... 本文对鲁迅早年手抄《拟购德文书目》及北京鲁迅博物馆所编《鲁迅藏书和手迹目录》中所涉及的荷兰作家进行考察,以此重新审视鲁迅与荷兰文学的关系。在此背景下考察鲁迅所译穆尔塔图里的两篇随笔,认为1924年至1926年鲁迅翻译了穆尔塔图里和望·蔼覃两位荷兰作家的作品,既是为了一偿夙愿,也是为了开启新的文学道路。其中,穆尔塔图里的小说和杂文具有现实战斗性,其晚年撰写大量杂文,以杂文这种自由的体裁和直率的风格抨击社会上存在的种种偏见与歧视,可能对鲁迅后期选择的文学道路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穆尔塔图里 荷兰文学 杂文
下载PDF
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兴起的创新性扩散 被引量:1
20
作者 许在元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9-143,171,172,共17页
明代诗学在第一次复古后,仅间隔十几年,又出现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第二次高潮,形成新的扩散性传播。依据“创新扩散”原理,扩散需具备两种条件,一是创新性,扩散是创新的扩散,没有创新便没有扩散;二是传播条件,不具备优势传... 明代诗学在第一次复古后,仅间隔十几年,又出现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时间更长的第二次高潮,形成新的扩散性传播。依据“创新扩散”原理,扩散需具备两种条件,一是创新性,扩散是创新的扩散,没有创新便没有扩散;二是传播条件,不具备优势传播条件,难以实现扩散传播。后七子所以能够实现扩散性传播,首先是发现此前学派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补而形成了观念新变的结果。其观念新变非两三点,而是涉及六个方面:理“正变云扰”,正“剽拟雷同”,化“理胜相掩”,纠“以法抑情”,避免“蔓延鄙俗”之格,救吴地“失靡而浮”之风;其次是具备了特殊而有力的传播条件:王世贞作为意见领袖优势的作用,后七子多为刑部同事的人际关系结构,后七子诗学与前七子复古观念的兼容性等。从“创新扩散”的传播学视角分析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运动勃兴及其原因,丰富、完善了此前的观点,有助于更全面系统地阐释明代诗学第二次复古兴起的内外机因及其必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学 复古运动 前七子 后七子 王世贞 创新的扩散 传播之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