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与哲学之争”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审视——评《西方历史上的“诗与哲学之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丹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8年第3期155-156,共2页
"诗与哲学之争"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围绕着诗与哲学的优劣,西方学界也论争了两千余年。按照柏拉图的说法,诗与哲学之间的争吵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希腊两派学人之间。其争吵的根源在于,诗人和哲学家都"自... "诗与哲学之争"是贯穿整个西方历史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围绕着诗与哲学的优劣,西方学界也论争了两千余年。按照柏拉图的说法,诗与哲学之间的争吵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希腊两派学人之间。其争吵的根源在于,诗人和哲学家都"自命为独自拥有智慧之源"。对智慧和真理的忠诚,一向是哲学的宗旨,但在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其也是诗的宗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历史 哲学家 当代 公元前 柏拉图 争吵 智慧
下载PDF
古典不古,功在当今
2
作者 胡继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6年第4期107-112,共6页
王柯平教授的古典诗学专著《〈法礼篇〉的道德诗学》(以下简称《道德诗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可谓书林的大事、学人的福音。该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经同行专家匿名鉴定为“优秀成果”,尔后收入“国家哲学... 王柯平教授的古典诗学专著《〈法礼篇〉的道德诗学》(以下简称《道德诗学》)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可谓书林的大事、学人的福音。该著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结项成果,经同行专家匿名鉴定为“优秀成果”,尔后收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诗学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科学成果 优秀成果 同行专家 国家哲学 道德
下载PDF
中国想象研究的新风景——读《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
3
作者 梁聪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6年第1期247-250,共4页
赵小琪等先生的《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一书在诸多方面均有突破之处:它以开阔的视野,对跨区域华人诗歌的搜集甚为仔细与全面,突出其中国想象研究的广阔性;它具有包容的胸怀,能公正面对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对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 赵小琪等先生的《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一书在诸多方面均有突破之处:它以开阔的视野,对跨区域华人诗歌的搜集甚为仔细与全面,突出其中国想象研究的广阔性;它具有包容的胸怀,能公正面对中西文化差异,从而对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进行准确的把握和深入的解读;此外,它以科学的方法论与当代意识统摄全局,使对中国想象的研究避免出现片面化、孤立化的问题。此书从长远来看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通过对跨区域华文诗歌的中国想象进行细致的梳理与科学的探索,为中国想象的研究开拓了新疆域,从而对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也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想象 视野 文化态度 研究风格
下载PDF
多种声音的奇妙混合——关于《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
4
作者 张清华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年第1期287-288,共2页
从1916年新诗的诞生至今,整整一百年了.诗歌在我们的时代,早巳不再是天朝中土自我封闭的田园牧歌,而是不同文化互相激荡和吸纳的结果,诗歌的丰富与复杂,观念的互渗与穿越,早已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新常态。在设想历史叙述的修辞构成时,米... 从1916年新诗的诞生至今,整整一百年了.诗歌在我们的时代,早巳不再是天朝中土自我封闭的田园牧歌,而是不同文化互相激荡和吸纳的结果,诗歌的丰富与复杂,观念的互渗与穿越,早已成为一种无法回避的新常态。在设想历史叙述的修辞构成时,米歌尔·福柯提出了一个'多种声音的奇怪混合'的说法。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序
5
作者 洪子诚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年第1期284-286,共3页
'中国新诗研究丛书'已经出版的著作中,孙晓娅编著的《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有点'另类'。它不是严谨、系统的研究论著,里面的主要篇幅,是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这些年举办的外国诗人讲座,和中外诗人、翻译家... '中国新诗研究丛书'已经出版的著作中,孙晓娅编著的《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有点'另类'。它不是严谨、系统的研究论著,里面的主要篇幅,是首都师大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这些年举办的外国诗人讲座,和中外诗人、翻译家交流、对话的现场实录(书中也收入若干诗人、翻译家有关中外诗歌交流、翻译的论文)。讲座。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无限启迪的张力——关于《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
6
作者 罗振亚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年第1期288-289,共2页
中国新诗萌生的引发模式,和众多诗人汇入世界诗歌潮流的事实,双向证明全球化语境中'对话'的重要,如此也赋予了《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集束式成果展示以非同寻常的价值。这本书关注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迥异的诗人个体的... 中国新诗萌生的引发模式,和众多诗人汇入世界诗歌潮流的事实,双向证明全球化语境中'对话'的重要,如此也赋予了《彼岸之观:跨语际诗歌交流》集束式成果展示以非同寻常的价值。这本书关注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经历迥异的诗人个体的诗歌际遇、精神向度、深切的生命体验,所录讲座主题各有侧重并自成体系,涉及诗歌功能。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乔治·迪莫克:《奥德赛的整全性》
7
作者 赵燕 《跨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210-213,共4页
这组书评以现代性危机为背景,以《荷马史诗》、柏拉图对话等古典文本为依托,桄理了欧洲思想的起源,通过回归古典的方式,克服现代危机:或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演变、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追溯原初理念;或聚焦于现代物质文明... 这组书评以现代性危机为背景,以《荷马史诗》、柏拉图对话等古典文本为依托,桄理了欧洲思想的起源,通过回归古典的方式,克服现代危机:或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演变、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追溯原初理念;或聚焦于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剥蚀,将目光投射到古希腊人对非理性力量的深刻认识,以求达到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或在柏拉图的对话中重建爱欲世界,并力图证明爱欲乃为人之根本,而经适当引导的爱欲则构成良善的根基;或剖析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重要哲学家对柏拉图解读的政治意味,以期为'现代性'的恰切定位找寻出路。这组书评呈现出古典与现代遥相对话的壮观景象,构成了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巨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危机 古典精神 荷马史诗 柏拉图
原文传递
彼得·阿伦斯多夫:《荷马论诸神与人类德性》
8
作者 徐艺宁 《跨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213-216,共4页
这组书评以现代性危机为背景,以《荷马史诗》、柏拉图对话等古典文本为依托,桄理了欧洲思想的起源,通过回归古典的方式,克服现代危机:或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演变、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追溯原初理念;或聚焦于现代物质文明... 这组书评以现代性危机为背景,以《荷马史诗》、柏拉图对话等古典文本为依托,桄理了欧洲思想的起源,通过回归古典的方式,克服现代危机:或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演变、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追溯原初理念;或聚焦于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剥蚀,将目光投射到古希腊人对非理性力量的深刻认识,以求达到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或在柏拉图的对话中重建爱欲世界,并力图证明爱欲乃为人之根本,而经适当引导的爱欲则构成良善的根基;或剖析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重要哲学家对柏拉图解读的政治意味,以期为'现代性'的恰切定位找寻出路。这组书评呈现出古典与现代遥相对话的壮观景象,构成了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巨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危机 古典精神 荷马史诗 柏拉图
原文传递
格雷戈里·纳吉:《荷马:前古典时期》
9
作者 高芮 《跨文化研究》 2018年第1期204-207,共4页
这组书评以现代性危机为背景,以《荷马史诗》、柏拉图对话等古典文本为依托,桄理了欧洲思想的起源,通过回归古典的方式,克服现代危机:或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演变、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追溯原初理念;或聚焦于现代物质文明... 这组书评以现代性危机为背景,以《荷马史诗》、柏拉图对话等古典文本为依托,桄理了欧洲思想的起源,通过回归古典的方式,克服现代危机:或从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词语演变、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等方面入手,追溯原初理念;或聚焦于现代物质文明对人的剥蚀,将目光投射到古希腊人对非理性力量的深刻认识,以求达到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或在柏拉图的对话中重建爱欲世界,并力图证明爱欲乃为人之根本,而经适当引导的爱欲则构成良善的根基;或剖析尼采、海德格尔、施特劳斯等重要哲学家对柏拉图解读的政治意味,以期为'现代性'的恰切定位找寻出路。这组书评呈现出古典与现代遥相对话的壮观景象,构成了古典与现代交织的巨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危机 古典精神 荷马史诗 柏拉图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