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1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方主义”背后的“荒诞”与“审视”--比较文学与跨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人物形象研究
1
作者 朱诚轩 龚刚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3期23-38,共16页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四大文明古国对全球文化产生了偌大的贡献,其中当以华夏文明为源泉的中华文化有着最为瞩目的影响。然而,中华文化的“东学西渐”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凭借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权力间逐渐不对等的地...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四大文明古国对全球文化产生了偌大的贡献,其中当以华夏文明为源泉的中华文化有着最为瞩目的影响。然而,中华文化的“东学西渐”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近代以来,西方学者凭借双方意识形态的差异与权力间逐渐不对等的地位开始漠视、诋毁中华文化。美籍阿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借助黑格尔的“欧洲中心主义”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理论”建构出“东方主义”理论,将此现象完美诠释。本文旨在以《鲁滨孙漂流续记》《面纱》《情人》三本西方名著为主,其它诸多历史材料为辅,结合萨义德《东方学》中的理论观点从“东西语境”逐渐转至“中西语境”,以历史发展为横向脉络分析各个时期的中国人物形象,分析西方著作中“荒诞”与“审视”的情节以及探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文化的未来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 中国人物形象 萨义德 东方主义 后东方主义
下载PDF
相悬地各殊,襟韵暗如符--萧红与姜敬爱生平及创作比较
2
作者 刘艳萍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42-49,共8页
萧红与姜敬爱是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们虽然在国别、出身、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生活命运、情感经历、恋爱婚姻、性别意识和创作主题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探究两位作家生活与创作的异同及其原因,能够深... 萧红与姜敬爱是20世纪30年代中韩两国著名的女作家。她们虽然在国别、出身、个性和创作风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在生活命运、情感经历、恋爱婚姻、性别意识和创作主题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探究两位作家生活与创作的异同及其原因,能够深刻揭示中韩两国特定社会历史语境下的女性,特别是女性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及其文学贡献。毫无疑问,两位作家的文学创作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与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萧红 姜敬爱 底层民众 性别意识 生平 创作
下载PDF
《雪国》与《死者》死亡观对比研究
3
作者 王肖雅 王新博 《南方论刊》 2024年第1期90-92,共3页
川端康成《雪国》与詹姆斯·乔伊斯《死者》分别折射着东西方死亡观。从死亡本质、意义、态度三个维度分析,东西方均认为死亡有助于个体审视生命,探寻生命价值。东方死亡观认为生死平等,死亡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 川端康成《雪国》与詹姆斯·乔伊斯《死者》分别折射着东西方死亡观。从死亡本质、意义、态度三个维度分析,东西方均认为死亡有助于个体审视生命,探寻生命价值。东方死亡观认为生死平等,死亡是一种新的存在状态,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原有生命的延续,强调逝者对生者的影响;东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唯美的,对死亡的态度混杂着伤感与释然,而西方死亡观认为死亡是阴郁的、可惧的。理解其异同有助于我们直面死亡,积极规划人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雪国》 《死者》 死亡观 东西对比
下载PDF
中西小说接受伦理阐释之比较
4
作者 江守义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中西小说接受伦理的比较,突出表现为伦理阐释的比较,包括阐释形式的比较和阐释对象的比较。就阐释形式看,中国古典小说的阐释形式主要是和小说融为一体的评点,西方小说的阐释形式则是和小说分离的专论、书评、通信等。就阐释对象看,包... 中西小说接受伦理的比较,突出表现为伦理阐释的比较,包括阐释形式的比较和阐释对象的比较。就阐释形式看,中国古典小说的阐释形式主要是和小说融为一体的评点,西方小说的阐释形式则是和小说分离的专论、书评、通信等。就阐释对象看,包含对小说内容的阐释和对小说形式的阐释。中国古典小说对内容的阐释多于对形式的阐释,西方小说则兼顾内容和形式。就内容阐释而言,中国古典小说秉持伦理教化的宗旨,西方小说则从具体情境来分析人物和情节的伦理意蕴,二者的差异在对爱情故事的理解上有鲜明表现;就形式阐释而言,中国古典小说的评点在结构、文法、修辞三个方面显示出其伦理姿态,西方小说则强调语言、技巧和伦理之间的关系,二者的差异可通过果报模式的差异以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受伦理 伦理阐释 古典小说 西方小说
下载PDF
文明互鉴视角下的中美河流文学书写——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与徐则臣《北上》比较研究
5
作者 张海榕 徐超超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79-88,共10页
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与徐则臣《北上》是中美河流文学书写中“全球本土化”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都聚焦河上职业群体,借助具有差异性的叙事视角,完成本土身份的空间建构。而两部作品中方向相逆的河流航行表明,无论是美国外向... 马克·吐温《密西西比河上》与徐则臣《北上》是中美河流文学书写中“全球本土化”的代表作品:两部作品都聚焦河上职业群体,借助具有差异性的叙事视角,完成本土身份的空间建构。而两部作品中方向相逆的河流航行表明,无论是美国外向型文化接触过程,抑或是中国内向型文化接受过程,作者都运用航行地图行迹再现了本土社会与世界文化关系的演化历程,传递出可视可听的现代化元素。两部作品同向异构的“全球本土化”叙事,不仅揭示了不同国别作家在面对“本土”与“全球”时的思维差异与价值选择,还揭示了超时空语境下他们思考河流历史、河流现实以及河流未来复合关系的重要性,折射出中美河流文学作品间的文明互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西西比河上》 《北上》 河流叙事 全球本土化 现代化
下载PDF
不同的社会,相同的境遇:《画中情思》与《红字》女主人公形象比较研究
6
作者 杨淞麟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8-94,共7页
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读者了解作家态度和情感的途径之一。《画中情思》和《红字》是泰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巫拉帕和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成功塑造了被封建礼教和清教思想毒害,从而失去爱情和幸福的女性形... 形象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读者了解作家态度和情感的途径之一。《画中情思》和《红字》是泰国现实主义作家西巫拉帕和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小说成功塑造了被封建礼教和清教思想毒害,从而失去爱情和幸福的女性形象吉拉娣和海斯特。两部小说通过对女主人公吉拉娣和海斯特的爱情婚姻的遭遇,揭示了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和落后的传统道德观念对女性悲剧的影响,从小角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状况的恶劣以及女性地位之窘境,从而启发读者思索女性该如何看待自己和认识自身的价值,认识到女性精神独立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拉娣形象 海斯特形象 女性悲剧命运 比较文学
下载PDF
模仿与创造:自我经验的拓展——余华《竹女》与川端康成作品的比较
7
作者 刘天罡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3期22-25,共4页
“模仿”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视为艺术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起点和过程。亚里士多德将史诗、悲剧、喜剧等形式视为模仿的不同形式,强调了媒介、对象和方式的差异。这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 “模仿”是西方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视为艺术和文学创作的重要起点和过程。亚里士多德将史诗、悲剧、喜剧等形式视为模仿的不同形式,强调了媒介、对象和方式的差异。这对后来的文学和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文学创作中,模仿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制,更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过程。通过不同的模仿方式,作家能够表达出对现实的不同理解和诠释,从而丰富和拓展文学的表现力和可能性。模仿也是对自我经验的拓展,它既可通往现实,也可通往超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端康成 西方文学理论 自我经验 文学创作 余华 超现实 亚里士多德 模仿与创造
下载PDF
《她的沉沦》和《半生缘》女性人物命运比较研究
8
作者 罗雨秋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6期13-16,共4页
妙是缅甸作家加尼觉玛玛礼的中长篇小说《她的沉沦》中在世俗和时代压迫下沉沦的软弱女性形象,反映了缅甸的时代社会特征、女性意识。顾曼桢是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在悲惨困境里顽强反抗的悲剧女性形象,是新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代... 妙是缅甸作家加尼觉玛玛礼的中长篇小说《她的沉沦》中在世俗和时代压迫下沉沦的软弱女性形象,反映了缅甸的时代社会特征、女性意识。顾曼桢是张爱玲长篇小说《半生缘》中在悲惨困境里顽强反抗的悲剧女性形象,是新时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人物之一。在人物身份和命运的安排上,这两部同时代作品在情节和人物设定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对这两部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命运进行具体的比较,分析两位作者女性意识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命运 女性意识觉醒 《半生缘》 顾曼桢 悲剧女性形象 张爱玲 人物身份 沉沦
下载PDF
狼性的变异与社会转型--以《白牙》和《狼图腾》为考察中心
9
作者 别致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7年第12期112-115,共4页
自古以来,阴阳相生,万物平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近百万年。然而,大约自18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起,人类开始无节制地掠夺自然;20世纪中后期,在科技与经济比肩猛进的势头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间的雉堞被人类攻破,疯狂的掠夺使二者间的... 自古以来,阴阳相生,万物平衡,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近百万年。然而,大约自18世纪中期的西方工业革命起,人类开始无节制地掠夺自然;20世纪中后期,在科技与经济比肩猛进的势头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间的雉堞被人类攻破,疯狂的掠夺使二者间的平衡关系难以维系。这种不平衡终将导致不可估量的后果。“狼性”的变异,便是观察这一后果的一扇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图腾》 《白牙》 社会转型 变异 狼性 人类与自然 20世纪中后期 平衡关系
下载PDF
民间文化视角下哈代与莫言的乡土小说对比研究
10
作者 曹旺儒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3年第1期127-130,共4页
乡土是文学的重要题材,而不同作家的乡土情结又独具特色。英国作家哈代的乡土情结展现了其写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我国当代作家莫言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基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年代、成长经历和文化语境差异,对其乡土小说中... 乡土是文学的重要题材,而不同作家的乡土情结又独具特色。英国作家哈代的乡土情结展现了其写作风格和作品的艺术魅力,我国当代作家莫言在乡土文学创作方面也成绩斐然。基于两位作家不同的年代、成长经历和文化语境差异,对其乡土小说中体现出的民间文学色彩进行对比研究,了解不同的乡俗土情,探寻二者对人性思考的迥异,并对此进行溯源,恢复读者的民间记忆,揭示乡土形态潜藏的文化意义,唤起读者对于两位作家的当代文化建构意义思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莫言 民间文化 乡土小说 对比研究
下载PDF
施叔青代表作品分析研究
11
作者 刘慧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12期70-72,共3页
中国台湾著名现代派女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其写作生涯中发表了一系列以香港地区传奇为背景的小说,她对香港地区早期历史所做的全景式俯瞰、描绘,实实在在地写出了香港地区的百年发展史,其中人物对文化、身份的感喟也都真切可信,并非虚幻... 中国台湾著名现代派女作家施叔青女士,在其写作生涯中发表了一系列以香港地区传奇为背景的小说,她对香港地区早期历史所做的全景式俯瞰、描绘,实实在在地写出了香港地区的百年发展史,其中人物对文化、身份的感喟也都真切可信,并非虚幻的追寻,为我们进入那段历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文学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地区书写 写实精神 史学价值
下载PDF
多元文化视野下《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比较研究
12
作者 李珊珊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59-61,共3页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在文艺学、思想艺术、创作素材、历史渊源、社会背景等层面存在诸多的相似处与相异处,都拥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通过深入探究比较两部名著的共通处和差异处,可以从多元文化视野的角度探究中... 《源氏物语》和《红楼梦》在文艺学、思想艺术、创作素材、历史渊源、社会背景等层面存在诸多的相似处与相异处,都拥有巨大的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及文化价值。通过深入探究比较两部名著的共通处和差异处,可以从多元文化视野的角度探究中日文化的传承发展特点,从而更好地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源氏物语》 《红楼梦》
下载PDF
儿童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儿童本位视角下《牛天赐传》和《雾都孤儿》的情节比较
13
作者 姚心怡 《文教资料》 2021年第26期19-21,共3页
老舍与狄更斯分别是中国和英国文坛上的大师级作家,都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儿童的生存状况及身心发展表现出切实关注,用精准生动的文字叙写现实社会对儿童的塑造和影响,希望通过文学唤醒人们对儿童境遇的关注。本文从比较文学平行... 老舍与狄更斯分别是中国和英国文坛上的大师级作家,都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对儿童的生存状况及身心发展表现出切实关注,用精准生动的文字叙写现实社会对儿童的塑造和影响,希望通过文学唤醒人们对儿童境遇的关注。本文从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入手,通过《牛天赐传》与《雾都孤儿》的比较,分析老舍与狄更斯笔下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探讨情节设置中儿童发展走向不同的原因以及二人作品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艺术典型 现实主义创作 跨文本比较
下载PDF
共享与错位:《应物兄》与《我是猫》知识书写比较
14
作者 曹轶凡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92-197,共6页
将李洱小说《应物兄》与夏目漱石《我是猫》细读比对,会发现它们不仅共享知识书写的词语、手法、模式甚至文体,更要紧的是,两者有着令人惊讶的时空对位与错位:应物正在经历一百多年前漱石这只“猫”所看见的种种,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缺... 将李洱小说《应物兄》与夏目漱石《我是猫》细读比对,会发现它们不仅共享知识书写的词语、手法、模式甚至文体,更要紧的是,两者有着令人惊讶的时空对位与错位:应物正在经历一百多年前漱石这只“猫”所看见的种种,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缺失主体精神的无效知识只能导致思想的荒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物兄》 《我是猫》 知识书写
下载PDF
《倾城之恋》与《逃离》中女性生存观念的对比——以白流苏与卡拉的女性主义特征为例
15
作者 许嘉璐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4期14-17,共4页
现代,女性作家群体崛起,通过她们的文学作品与艺术视角,我们得以观照女性生存境况在多元文化下的相似与不同。例如中国的张爱玲,加拿大的艾丽丝·门罗等,其作品就塑造出十分典型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 《倾城之恋》 艾丽丝·门罗 白流苏 《逃离》 文学作品 生存观念 张爱玲 艺术视角
下载PDF
骑士与圣僧:《堂吉诃德》《西游记》叙事艺术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爱琳 徐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95-201,共7页
《堂吉诃德》《西游记》是西方“骑士”和东方“圣僧”的形象书写。它们在各自由来有之的“骑士文学”和“西天取经”的历史规定下,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主仆”“师徒”的人物组合、游历型的叙事结构,以及以谐写庄的反讽范式,消解了小说... 《堂吉诃德》《西游记》是西方“骑士”和东方“圣僧”的形象书写。它们在各自由来有之的“骑士文学”和“西天取经”的历史规定下,不约而同地采用了“主仆”“师徒”的人物组合、游历型的叙事结构,以及以谐写庄的反讽范式,消解了小说文本的宗教宏大特性,实现了由宗教世界向世俗世界的转向,助推了可资探究的世界文学的轴心时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堂吉诃德》 《西游记》 桑丘 孙悟空 叙事艺术
下载PDF
人类学大视野中的故事变异与永恒问题——基于张爱玲与俄国作家尼古拉·列斯科夫的比较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俐俐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具有适应人类需求、随条... 论文由本雅明"讲故事的人"界定的悖论,对本雅明的"故事"概念过于狭窄产生了疑问。疑问来自作者既有的故事思考:故事始终与人类相伴随;故事是感性认识对象;故事可满足人类对意义的需求;故事具有适应人类需求、随条件变化而变化的特性。籍此,论文提出应建立人类学大视野的故事概念。论文选取本雅明认定的"讲故事的人"的俄国作家列斯科夫,以之与中国现代作家张爱玲比较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列斯科夫的故事是传统故事,传递经验以让人知道;张爱玲的故事是现代故事,传递体验以让人感悟,颠覆了本雅明所说的讲故事的人离我们远去了的断言。籍此就故事的变异与永恒问题形成如下基本看法:故事概念很大,小说概念应置于故事概念之下;故事给了小说各种故事讲法和风格以可能和机会,故事由此而变异;故事满足人类对意义需求的基本功能则永远不会变化;故事的人类学特质给予小说研究以新思路;呼吁关注和思考人类学大视野中故事的形而上思考与故事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故事 小说 列斯科夫 张爱玲
下载PDF
同为荒岛小说 观念手法迥异——笛福、戈尔丁杰作之主题思想及艺术手法的反相对位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田俊武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34-38,共5页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与戈尔丁的《蝇王》堪称荒岛文学中的双璧,但两部小说的主题、两位作家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却大相径庭,呈反相对位态势。《鲁滨逊漂流记》表现文明战胜野蛮,笛福的思想观念是乐观主义的,运用... 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与戈尔丁的《蝇王》堪称荒岛文学中的双璧,但两部小说的主题、两位作家的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却大相径庭,呈反相对位态势。《鲁滨逊漂流记》表现文明战胜野蛮,笛福的思想观念是乐观主义的,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写实的;《蝇王》表现野蛮(性本恶)战胜文明,戈尔丁的思想观念是悲观主义的,运用的手法主要是讽喻或象征。通过对两部小说的反相对位研究,我们大体上可以把握西方文明由理性向非理性,西方文学由写实向讽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戈尔丁 《蝇王》 荒岛小说 艺术手法 主题思想 《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 现实主义 资产阶级 文明社会
下载PDF
文学中的中美商都比较——德莱塞与张欣笔下的纽约与广州 被引量:1
19
作者 潘一禾 包双燕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3-150,155,共9页
德莱塞的《我哥哥保罗》与张欣《对面是何人》分别以纽约和广州为背景,写两个为"演艺梦"而狂的人生故事。相比而言,德莱塞的城市写作意识是超前或理性上自觉的,张欣对广州的小说呈现则具有一种道德情感性更强的半自觉。这既... 德莱塞的《我哥哥保罗》与张欣《对面是何人》分别以纽约和广州为背景,写两个为"演艺梦"而狂的人生故事。相比而言,德莱塞的城市写作意识是超前或理性上自觉的,张欣对广州的小说呈现则具有一种道德情感性更强的半自觉。这既体现了两个现代商都的发展阶段差异,也折射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现代人格形成。两位作家都运用了矛盾叙述和夹叙夹议的方法,重点关注被商业气息尽染的城市空间和极易遭遇"突变"的现代人生。他们最可贵的相似之处,在于都特别地强调一个重要问题,即被经济活动"解放"了的现代人,是否真能把握好"幸运",让自己配得上这么多财富、机遇和亲人的关爱?对这两部城市小说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城市文学的特点和得失,以及文学如何积极参与了现代城市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莱塞 张欣 文学城市 现代人
下载PDF
鲁迅《狂人日记》与莫泊桑《奥尔拉》 被引量:3
20
作者 汪卫东 何欣潼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2-24,32,共4页
鲁迅谈到《狂人日记》时说过这样两段话: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 鲁迅谈到《狂人日记》时说过这样两段话: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狂人日记》 鲁迅 莫泊桑 外国作品 小说 参考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