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窃火”与“煮肉”:鲁迅与裴多菲的精神联系
1
作者 王锡荣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8-87,共10页
鲁迅从早年接触裴多菲后,就为其精神所吸引和折服,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评介裴多菲的人,并一生赞扬、评介裴多菲,热心地帮助青年译者译介裴多菲。鲁迅从裴多菲的思想精神中汲取了爱国主义思想、精神界战士特质、特立独行和“横眉冷对”性... 鲁迅从早年接触裴多菲后,就为其精神所吸引和折服,从而成为中国第一个评介裴多菲的人,并一生赞扬、评介裴多菲,热心地帮助青年译者译介裴多菲。鲁迅从裴多菲的思想精神中汲取了爱国主义思想、精神界战士特质、特立独行和“横眉冷对”性格以及“反抗绝望”的精神意志,而且可以看到其内在逻辑。鲁迅评介、传扬裴多菲,正是“从别国窃得火来”“煮自己的肉”,并同时传播给国人,为使中国重新屹立于东方而造成大群的新的战士,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裴多菲 精神联系
下载PDF
哲理的戏剧化:重释鲁迅《过客》的戏剧元素
2
作者 张素丽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5-39,共5页
鲁迅的《过客》是一篇融“诗”与“戏”、“思”与“真”于一体的现代哲理剧。作品以充满仪式感的舞台元素、充满象征性的人物角色、充满哲理性的人物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艾略特的理想“诗剧”观念。在中国现当代戏剧史上,《过客》... 鲁迅的《过客》是一篇融“诗”与“戏”、“思”与“真”于一体的现代哲理剧。作品以充满仪式感的舞台元素、充满象征性的人物角色、充满哲理性的人物对话,在一定程度上实践了艾略特的理想“诗剧”观念。在中国现当代戏剧史上,《过客》首开中国现代哲理剧的先河并将其提升到经典层次,其戏剧价值和地位理当重新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过客》 哲理剧 戏剧元素
下载PDF
《朝花夕拾》中鲁迅绍兴情怀的多维呈现
3
作者 刘敬伟 《河西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朝花夕拾》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书写与绍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中年鲁迅以从容淡定的散文笔法回味和审视着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充满戏剧性的绍兴生活,传递出天真与幸福,倾诉出追思与体味,表达出失望与深思。以此... 《朝花夕拾》作为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经典之作,其内容书写与绍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中年鲁迅以从容淡定的散文笔法回味和审视着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充满戏剧性的绍兴生活,传递出天真与幸福,倾诉出追思与体味,表达出失望与深思。以此,鲁迅在对绍兴这一地理空间的艺术化书写中,从多维角度构建了深邃宽广、情理交融的绍兴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朝花夕拾》 绍兴 情怀
下载PDF
元话语碎片:论鲁迅的思维形态与杂文写作
4
作者 李国华 《江汉学术》 2023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通过分析鲁迅杂文中的“写到这里”“也就是说”“我不知道”和“我们知道”等四种元话语标记,试图建构鲁迅杂文写作的微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态,强调鲁迅作为作者的诙谐幽默、松弛之感、一以贯之的整体感、自我辩护及善于交际互... 通过分析鲁迅杂文中的“写到这里”“也就是说”“我不知道”和“我们知道”等四种元话语标记,试图建构鲁迅杂文写作的微观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形态,强调鲁迅作为作者的诙谐幽默、松弛之感、一以贯之的整体感、自我辩护及善于交际互动等素质,说明鲁迅并不总是采取高于读者的启蒙姿态,而时有与读者平等,甚至低于读者的姿态,鲁迅杂文的形式因此具有丰富的褶皱和多重形态。不过,此种利用元话语碎片进行的形式分析所建构的鲁迅形象,更多的是浮现在杂文文本之上的作者形象,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鲁迅尚有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杂文 思维形态 元话语碎片 形式分析
下载PDF
论朱自清《欧游杂记》的读者意识
5
作者 张泽云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9-113,共5页
读者意识是作者在读者现实的个人经验和想象基础上,对读者接受和理解作品的先期预设,是作家创作意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作家的读者意识,伴随着传播媒介的现代变革而渐次萌生。朱自清《欧游杂记》的读者意识是个人对文风转变的要... 读者意识是作者在读者现实的个人经验和想象基础上,对读者接受和理解作品的先期预设,是作家创作意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现代作家的读者意识,伴随着传播媒介的现代变革而渐次萌生。朱自清《欧游杂记》的读者意识是个人对文风转变的要求与作为国文教师双重呼应的产物。一方面,朱自清对记录“身边琐事”的小品文感到腻味,急需寻找新的写作出口;另一方面,朱自清在中学的教学经历使得他对中学生的情智和写作上存在的问题谙熟于心,他摒弃了以往成熟的写法,以文体的创新性和艺术的情趣性引发读者的阅读热情,希望对青年的写作有所帮助。在这种内外因素作用下,《欧游杂记》呈现出一派写实的风格,客观写实也渐渐成为了朱自清后期散文创作的唯一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自清 《欧游杂记》 读者意识 写作
下载PDF
小人物的塑造——以鲁迅笔下的“长妈妈”为例
6
作者 关岫一 喻佳龙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第16期21-23,共3页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不胜枚举,经典人物如“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等,这些人物都没有相对“完整”的姓名,并且鲁迅都是持批评态度,只有少数如长妈妈这样的人物形象是饱含温情所叙写的。本文从长妈妈小人物的身份特性出发,通过... 鲁迅笔下的小人物不胜枚举,经典人物如“阿Q”“祥林嫂”“闰土”“孔乙己”等,这些人物都没有相对“完整”的姓名,并且鲁迅都是持批评态度,只有少数如长妈妈这样的人物形象是饱含温情所叙写的。本文从长妈妈小人物的身份特性出发,通过对长妈妈消极形象与积极形象的对比分析来探究这一人物的最终意义旨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小人物 长妈妈 真实性
下载PDF
“漫谈”中的“深意”与革命的“非潜能”--鲁迅《阿金》释读
7
作者 马浩然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66-73,共8页
《阿金》创作于1934年,题材却来源于鲁迅1928年内外交加的纷扰经验。鲁迅对其"漫谈"的定位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心境和对文体的选择,"漫"的意涵还体现在鲁迅对时间与记忆的自由选取,探寻其"深意"是解读该... 《阿金》创作于1934年,题材却来源于鲁迅1928年内外交加的纷扰经验。鲁迅对其"漫谈"的定位反映了他这一时期的心境和对文体的选择,"漫"的意涵还体现在鲁迅对时间与记忆的自由选取,探寻其"深意"是解读该文本的关键。阿金身上的"非潜能"带来革命的契机,同时也抹除被革命归化的可能,从而永远停滞在革命的纯粹形态中。《阿金》的写作和对阿金的体察,都彰显着鲁迅这一时期蔓延而出的一种关于行动的修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阿金》 “漫谈” 革命 “非潜能”
下载PDF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知识性错误 被引量:6
8
作者 张海英 张松辉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5-58,共4页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出现许多知识错误,本文纠正如下:曹丕的谥号不是孝文帝;何晏不是第一个吃五石散的人,五石散也不是"毒药";晋人穿宽大衣服和木屐都不是因为吃五石散;要求和阮籍结亲、杀害嵇康、受到何曾...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出现许多知识错误,本文纠正如下:曹丕的谥号不是孝文帝;何晏不是第一个吃五石散的人,五石散也不是"毒药";晋人穿宽大衣服和木屐都不是因为吃五石散;要求和阮籍结亲、杀害嵇康、受到何曾劝告的人不是司马懿;讲"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的不是季札;嵇康打铁事不见于《与山巨源绝交书》;"不肖"不仅仅是"儿子不像父亲";东晋的人也会写文章;陶渊明从来没有"便伸了足穿上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五石散 阮籍 嵇康 陶渊明
下载PDF
无地彷徨与精神还乡:《朝花夕拾》的重新解读 被引量:18
9
作者 宋剑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共11页
众所周知,《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其中所收录的10篇散文,也都是鲁迅童年时代的故乡记忆。至于鲁迅为什么会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去“旧事重提”讲述往事,学界同仁也都从各自不同的认知角度给出了答案。比如有人说《朝花夕... 众所周知,《朝花夕拾》写于1926年,其中所收录的10篇散文,也都是鲁迅童年时代的故乡记忆。至于鲁迅为什么会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去“旧事重提”讲述往事,学界同仁也都从各自不同的认知角度给出了答案。比如有人说《朝花夕拾》是鲁迅“从自我生命的底蕴里,寻找光明的力量,以抵御由外到内的漫漫黑暗”幽;也有人说《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战斗”的间歇期,以一种特殊的“休息”方式,去“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更有人说“鲁迅的《朝花夕拾》是言志与载道的结合,将中国现代散文的写作拓展进一个新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中国现代散文 解读 还乡 精神 彷徨 认知角度 鲁迅
下载PDF
《野草》与佛教 被引量:16
10
作者 汪卫东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5-85,共11页
鲁迅对佛经的一度孤诣,影响了十年后《野草》的写作,《野草》的深度精神信息,潜藏在佛教中,然若仅限于事实性层面和表面的对照式阐释,诚难深入其中。本文从鲁迅与佛教的因缘、《野草》文本表面语词和语式与佛经的相似、鲁迅走进《野草... 鲁迅对佛经的一度孤诣,影响了十年后《野草》的写作,《野草》的深度精神信息,潜藏在佛教中,然若仅限于事实性层面和表面的对照式阐释,诚难深入其中。本文从鲁迅与佛教的因缘、《野草》文本表面语词和语式与佛经的相似、鲁迅走进《野草》前的生命状态与佛教基本教义的契合、尤其是《野草》写作作为鲁迅穿越其"第二次绝望"的一次生命的行动、其解脱和超越方式与佛法解脱智慧的不谋而合等方面,全面考察了《野草》与佛教的内在精神联系,并试图借此揭示《野草》的精神奥秘与艺术魅力所在及其渊源所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佛教 解脱之道 “第二次绝望”
下载PDF
论《野草》的时间意识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翔宇 陈国恩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8-103,共6页
鲁迅《野草》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由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所衍生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 鲁迅《野草》的时间意识具有现代品质。"空无的时间"和"充实的时间"是其并存的两种时间经验,它们分别体现了由规范秩序和价值取向所衍生的两种不同的意义建构模式。"抛入的此在时间"和"断裂的梦幻时间"是其共有的两种现在的瞬时类型,时间经验在当下瞬时呈"空间化"的聚集和撒播形状。鲁迅的"中间物"意识以"执着现在"为内核,在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虚无与实有的转化生成、批判社会与解剖自我的内外因兼及中,建构了时间"辩证性"。其意义获致于主体及其思维的变动来透视和看待历史过程,在历史的过程中绽出和确证主体的时间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时间意识 时问经验性 时间断裂性 时间辩证性
下载PDF
《铸剑》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兵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4-112,120,共10页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一篇描写眉间尺为父复仇之主题的历史小说;其本事源自晋人小说《搜神记》之干将和莫邪的故事;在此故事的历史演进中,情节和思想题旨皆有变化,至鲁迅才将它创造为一篇脍炙人口的艺术佳作,其根源全系尚武爱国复仇为重要特征之越文化的深厚土壤;在日本,眉间尺的故事也受到广泛重视,被改写成多种文学作品;文学的这种古今中外演变,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亟应得到人们认真而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剑 鲁迅 越文化 古今演变
下载PDF
《朝花夕拾》:鲁迅的“休息”与“沟通” 被引量:15
13
作者 李怡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3-108,共6页
《朝花夕拾》是鲁迅寻找"闲静"的产物,但却是一种严格区别于古代小品寄情山水的"解脱"之作。鲁迅不是用他的"闲静"令我们丧失生存的意志与前进的欲望,而是试图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安宁中引发我们更深刻地思... 《朝花夕拾》是鲁迅寻找"闲静"的产物,但却是一种严格区别于古代小品寄情山水的"解脱"之作。鲁迅不是用他的"闲静"令我们丧失生存的意志与前进的欲望,而是试图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安宁中引发我们更深刻地思考人生的问题,鲁迅更愿意与我们一起来分享他对于各种生命与人生意义的"理解"。与之相适应的是,在艺术上,《朝花夕拾》超越了传统散文的"独语"形式,追求的是对话与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朝花夕拾》 闲静 休息 沟通
下载PDF
《野草》:梦与忆之诗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国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0-50,74,共12页
鲁迅《野草》书写梦境之频繁,梦幻色彩之浓烈,创伤性回忆之痛楚,我以为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内涵如何,则如幽暗之深渊,令人难以索解。鲁迅本人对于《野草》之珍视,《野草》对于理解文学者鲁迅及思想者鲁迅之重要,则使诠解《野草... 鲁迅《野草》书写梦境之频繁,梦幻色彩之浓烈,创伤性回忆之痛楚,我以为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其内涵如何,则如幽暗之深渊,令人难以索解。鲁迅本人对于《野草》之珍视,《野草》对于理解文学者鲁迅及思想者鲁迅之重要,则使诠解《野草》者,代不乏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草》 鲁迅 创伤性 思想者 梦幻 回忆
下载PDF
越轨的都会之“恶”:《阿金》的挑战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克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6-22,共7页
一、《阿金》的挑战《阿金》一文写于1934年12月21日。略而言之,鲁迅笔下的阿金只是上海弄堂里一个被外国主人雇佣,廉耻感稀薄——"好像颇有几个姘头",既善于嘻嘻哈哈调笑又有强悍刁蛮的一面、声音响亮、勇于吵嘴的女仆而已。奇特的... 一、《阿金》的挑战《阿金》一文写于1934年12月21日。略而言之,鲁迅笔下的阿金只是上海弄堂里一个被外国主人雇佣,廉耻感稀薄——"好像颇有几个姘头",既善于嘻嘻哈哈调笑又有强悍刁蛮的一面、声音响亮、勇于吵嘴的女仆而已。奇特的是文中"我"对她异常的厌恶,"自有阿金以来,四周的空气也变得扰动了,她就有这么大的力量。"1"我的讨厌她是因为不消几日,她就摇动了我三十年来的信念和主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弄堂 声音响亮 耻感 住宅问题 利益所在 文中 道德领域 住宅空间 《故事新编》 靡非斯特
下载PDF
存在主义视野下的《野草》: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正面决战”(下) 被引量:5
16
作者 彭小燕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223-245,共23页
关键词 《野草》 鲁迅 虚无 存在主义 真我 战士 《墓碣文》 回归
下载PDF
父权疆域的寓言化书写——鲁迅散文《五猖会》新解 被引量:7
17
作者 李宗刚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25,共7页
在鲁迅的散文中,对父亲形象进行直接书写的并不是很多,除了他的《父亲的病》之外,《五猖会》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然而,这篇散文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人们往往把《五猖会》看作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自然,... 在鲁迅的散文中,对父亲形象进行直接书写的并不是很多,除了他的《父亲的病》之外,《五猖会》可以说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篇,然而,这篇散文却一直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重视,人们往往把《五猖会》看作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自然,这样的解读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但还是给人隔靴搔痒之感。实际上,《五猖会》的主题除了人们已经指认的思想之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猖会》 鲁迅散文 书写 寓言化 疆域 父权 《父亲的病》 父亲形象
下载PDF
大文学视野下的鲁迅杂文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怡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4-9,共6页
关于鲁迅杂文的“文学性”问题,长期以来学界都充满争议,海外汉学界一般都肯定鲁迅的小说,但大多对其杂文不以为然,斥之为创作力衰退的产物。除了我们过去长期将“匕首”与“投枪”的比喻简单政治化加强着阅读界的反感外,鲁迅本人... 关于鲁迅杂文的“文学性”问题,长期以来学界都充满争议,海外汉学界一般都肯定鲁迅的小说,但大多对其杂文不以为然,斥之为创作力衰退的产物。除了我们过去长期将“匕首”与“投枪”的比喻简单政治化加强着阅读界的反感外,鲁迅本人一度对于杂文创作的“低调”也可以说是部分原因,但问题还有另外的一方面,从整体上看,鲁迅其实对自己的这一文体是相当在意的,杂文创作不仅伴随了鲁迅的一生,而且行走于“杂文人生”中的鲁迅,同时又通过对“杂文”的写作实践不断体悟“文学”的意义,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并最终十分看重自己的这一观念,正如“杂文”之于鲁迅是创造性的文体,缘杂文而生的“文学”观在鲁迅那里同样具有极大的创造性,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文学”概念并不一致,文学史的评价从来就不是用一种业已固定的文学观衡量不断涌现的崭新的文学现象,凡是不符合固有文学观念的都通通不予承认,恰恰相反,有生命力量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是不断对新的文学现象加以理解和体察,特别是为那些前所未有的“现象”寻找到“存在”的理由,重新勘定他们之于文学史的特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性” 鲁迅杂文 杂文创作 文学观念 文学现象 写作实践 文学批评 文学研究
下载PDF
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复合型视角叙事 被引量:5
19
作者 曹禧修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6-31,共6页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时间为1926年9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19期,后收于《朝花夕拾》,这时鲁迅已年过四十,文本明确采用成年人的视点叙事;然而作为叙事对象的故事时间却发生在童年,为了“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作时间为1926年9月18日,最初发表于1926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1卷第19期,后收于《朝花夕拾》,这时鲁迅已年过四十,文本明确采用成年人的视点叙事;然而作为叙事对象的故事时间却发生在童年,为了“带露折花”,最大限度地还原童年故事的原色原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叙事 复合型 《朝花夕拾》 童年故事 写作时间 《莽原》 故事时间
下载PDF
“火”的历史:杀戮、酷刑与监狱——鲁迅杂文研究之四 被引量:4
20
作者 吴康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1-98,共8页
鲁迅在杂文中将中国数千年来被称誉为"圣武"的封建专制统治史象征地表述为一部"刀与火"的历史,杀戮、酷刑和监狱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鲁迅自身生存中,他亲历和目睹了这样的历史的形成,所谓"民国",不过历... 鲁迅在杂文中将中国数千年来被称誉为"圣武"的封建专制统治史象征地表述为一部"刀与火"的历史,杀戮、酷刑和监狱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鲁迅自身生存中,他亲历和目睹了这样的历史的形成,所谓"民国",不过历史同一性的现代重演罢了。为了权力的争夺,现代统治者以血腥的杀戮开场,继之以帝制时代酷刑的复活,终之以"大造监狱"的"省悟"。在贯穿古今的沉思中,鲁迅彻底解构了这部置诸他面前的一再重演的现代史,言说的是中国生存的真理:真正的现代并没有发生,发生的只是古老专制与现代因素的精致结合,乃是一部从"弹弓时代走向百万吨级炸弹时代的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的历史 杀戮 酷刑 监狱 “童话”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