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3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化时代潮剧在泰国的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1
作者 黄映雪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33-38,共6页
潮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戏曲之一,是联系海内外潮人的文化纽带。泰国素有“潮剧第二故乡”之称,是潮剧海外传播的中心。但是,由于剧目内容老化、传播途径单一等原因,当代潮剧在泰国的发展面临着受众日渐减少,尤其是年轻受众逐渐疏离等困境... 潮剧是我国优秀传统戏曲之一,是联系海内外潮人的文化纽带。泰国素有“潮剧第二故乡”之称,是潮剧海外传播的中心。但是,由于剧目内容老化、传播途径单一等原因,当代潮剧在泰国的发展面临着受众日渐减少,尤其是年轻受众逐渐疏离等困境。数字化时代,潮剧应依托云技术赋能,促进中泰两国潮剧资源、人才合作共享,借助数字化技术拓展年轻受众面,让更多的泰国受众领略潮剧的传统戏曲艺术之美,促进当代潮剧在泰国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 潮剧 泰国 发展策略
下载PDF
别霁林与黄梅戏的形成
2
作者 梅杰 《决策与信息》 2024年第7期69-75,共7页
桂遇秋是湖北黄梅一位杰出的黄梅戏研究专家,他比较突出的研究贡献包括发现别霁林的《黄梅竹枝词》和何元炳的《采茶曲》之一《下河调(黄梅腔)》等。一些学者先入为主,污蔑桂遇秋先生在这些关键史料上造假,从而试图推翻黄梅戏起源并形... 桂遇秋是湖北黄梅一位杰出的黄梅戏研究专家,他比较突出的研究贡献包括发现别霁林的《黄梅竹枝词》和何元炳的《采茶曲》之一《下河调(黄梅腔)》等。一些学者先入为主,污蔑桂遇秋先生在这些关键史料上造假,从而试图推翻黄梅戏起源并形成于湖北黄梅的学术公论。立足于《别氏族谱》《天门书院杂著》《湖北诗征传略》《湖北艺文志》等史料可知,别霁林《黄梅竹枝词》的创作时间并非桂遇秋判断的清道光九年,而是乾隆末年,证明黄梅戏最晚形成于清乾隆年间。黄梅采茶调、黄梅道情和黄梅真人真事共同构成了其他县市所没有的黄梅戏得以形成的充分必要的历史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别霁林 黄梅竹枝词 桂遇秋 黄梅戏起源 黄梅戏形成
下载PDF
大型现代湘剧 千里寻党
3
作者 尹雨 谢征南 《艺海》 2024年第2期3-16,共14页
人物李聚奎——33岁,红九军参谋长警卫员——李聚奎警卫员匪连长——马步芳部骑兵连长老人——古稀老猎人孙女——十六七岁,老人孙女羊倌——中年汉子接应者——党中央派出收容西路军失散者老太——回族妇女青年——老太儿子团长——李... 人物李聚奎——33岁,红九军参谋长警卫员——李聚奎警卫员匪连长——马步芳部骑兵连长老人——古稀老猎人孙女——十六七岁,老人孙女羊倌——中年汉子接应者——党中央派出收容西路军失散者老太——回族妇女青年——老太儿子团长——李聚奎旧部下小伙、红军战士、匪骑兵、民团团丁、秧歌队、群众等序【纱幕投出剧名:《千里寻党》。【画外音:1936年10月,为打通河西走廊连接新疆的国际通道,我工农红军西路军渡过黄河,孤军深入险地,马步芳急忙调集五万马家军和数万民团反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聚奎 红军战士 国际通道 西路军 回族妇女 孤军深入 马步芳 画外音
下载PDF
一家亲
4
作者 刘哲 《艺海》 2024年第4期3-7,共5页
时间现代地点某小区旁的水果店人物傅贵姐——五十岁,水果店老板娘,傅贵老婆张德高——二十六岁,潇湘城管一大队,队长傅贵——四十七岁,水果店老板【幕启。【初秋,小区旁水果店。【舞台上装置有可移动的“鲜果屋”水果摊,货架上摆放着... 时间现代地点某小区旁的水果店人物傅贵姐——五十岁,水果店老板娘,傅贵老婆张德高——二十六岁,潇湘城管一大队,队长傅贵——四十七岁,水果店老板【幕启。【初秋,小区旁水果店。【舞台上装置有可移动的“鲜果屋”水果摊,货架上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各种水果箱。【上午,秋高气爽,艳阳高照。傅贵姐兴高采烈地接着电话上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果店 水果摊 城管
下载PDF
广东潮剧《蝶恋》
5
作者 黄暾炜 翁新杰 《上海戏剧》 2024年第3期55-63,共9页
人物:陆慕韩、刘如玉、陈望才、刘父、媒婆、刘家祖灵、刘香、陆玖、秀才等刘府宾客、书院同学与迎亲人员。
关键词 潮剧 陈望 如玉
下载PDF
论邵阳花鼓戏的艺术特征 被引量:10
6
作者 郭世偲 莫琳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4-97,共4页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系统中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论述邵阳花鼓戏的形成、种类、剧目、音乐和舞蹈表演等艺术特征以及它与湖南花鼓戏之间的区别联系。从艺术特征研究的领域着手,通过对邵阳花鼓戏艺术表现、历史形成及现状的研究论证,... 邵阳花鼓戏是湖南花鼓戏系统中最具特色的剧种之一,论述邵阳花鼓戏的形成、种类、剧目、音乐和舞蹈表演等艺术特征以及它与湖南花鼓戏之间的区别联系。从艺术特征研究的领域着手,通过对邵阳花鼓戏艺术表现、历史形成及现状的研究论证,来继续促进湖南地方戏曲的更好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鼓戏 音乐 舞蹈 艺术特征
下载PDF
汉剧百年研究史:历史、现状与反思 被引量:6
7
作者 陈志勇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7-22,共6页
汉剧是湖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它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汉剧研究虽然在汉剧史、音乐形态、表演艺术、创作与改革研究以及史料的汇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汉剧的地位并不相称,故而应在薄弱处发力。强化汉剧形成史的研... 汉剧是湖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剧种之一,它的研究已经走过百年的历史。汉剧研究虽然在汉剧史、音乐形态、表演艺术、创作与改革研究以及史料的汇编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与汉剧的地位并不相称,故而应在薄弱处发力。强化汉剧形成史的研究和此期相关文献的发掘;着力汉剧地域文化特征的研究;极力促进文化艺术系统与高校系统学者的合作,撰写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汉剧史,是今后汉剧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剧 汉剧史 汉剧研究史 汉剧形成史 地域文化
下载PDF
粤剧概念与粤剧史关系辨析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日星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54-158,共5页
"粤剧"称谓的逐渐通行是在20世纪初期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以后。长期以来,由于对粤剧缺乏明确的界定,粤剧等同于广东戏剧和本地班,致使粤剧形成的历史线索和发展阶段,至今众说纷纭:粤剧史,成了700年的广东戏剧史,或400年、或... "粤剧"称谓的逐渐通行是在20世纪初期改戏棚官话为广州方言以后。长期以来,由于对粤剧缺乏明确的界定,粤剧等同于广东戏剧和本地班,致使粤剧形成的历史线索和发展阶段,至今众说纷纭:粤剧史,成了700年的广东戏剧史,或400年、或300年、或150年的本地班发展史。粤剧概念模糊,是导致粤剧史分段分歧的根本原因。粤剧史的研究,必须从剧种构成要素切入,以确立明确的概念为前提,才能在纷纭复杂的戏剧文化中把握粤剧来龙去脉的发展走向,做出符合历史的科学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剧 概念 分歧 广府戏 本地班
下载PDF
论花鼓灯艺术的当代出场路向 被引量:6
9
作者 陈德琥 《江淮论坛》 CSSCI 2013年第3期174-179,共6页
勾稽花鼓灯艺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社会的敬神性、娱人性、政治性、商业性等主要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对正确选择它在"后工业—工业—农业"时代的出场路向有重要意义。面对知本性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态化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的当... 勾稽花鼓灯艺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社会的敬神性、娱人性、政治性、商业性等主要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对正确选择它在"后工业—工业—农业"时代的出场路向有重要意义。面对知本性经济生产方式和生态化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凸显的当代出场语境,只有锚定诸如乡村民俗型、社区文体型和城乡"橱窗"式等知本性生态化出场路向,才能推进花鼓灯自然衍生和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鼓灯 后工业时代 知本性 生态化 出场路向
下载PDF
“非遗”视野下邕剧闹热的审美特质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艺 黄斌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6-10,共5页
从邕剧的音乐伴奏、表演特色、题材选择等方面看,闹热性是邕剧凸显的审美特质。这一特质的形成与邕地民风、演出场合、观众欣赏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一审美特质使得邕剧有别于其它雅化的曲艺形式,保持了质朴的气息与粗犷的生命力,特... 从邕剧的音乐伴奏、表演特色、题材选择等方面看,闹热性是邕剧凸显的审美特质。这一特质的形成与邕地民风、演出场合、观众欣赏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这一审美特质使得邕剧有别于其它雅化的曲艺形式,保持了质朴的气息与粗犷的生命力,特点鲜明。认识这一审美特质,对保护与挖掘邕剧的艺术魅力,指导邕剧的非遗保护,有着重要的导向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邕剧 闹热性 审美特质 “非遗”
下载PDF
湖南高腔观音戏的演出内容与形态 被引量:8
11
作者 周秋良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16-120,共5页
以"妙善故事"为题材的观音戏演出,是湖南各地高腔的一大特色。现存剧本有衡阳高腔《南游记》和辰河高腔《香山》两种,两者在演出内容上均呈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在演出形态上也都具有仪式化的特点。这种倾向和特点,都是受源... 以"妙善故事"为题材的观音戏演出,是湖南各地高腔的一大特色。现存剧本有衡阳高腔《南游记》和辰河高腔《香山》两种,两者在演出内容上均呈现出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在演出形态上也都具有仪式化的特点。这种倾向和特点,都是受源远流长的信巫好祀和经世致用的湖湘文化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戏 世俗化 仪式化 湖湘文化
下载PDF
论广西彩调剧目的传承与创新 被引量:4
12
作者 阙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9-85,共7页
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传播完成其存在使命的。广西彩调剧的剧目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前辈艺人的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承继阶段,在"变"中求发展的整理改编阶段,以及提升作品境界、丰富反映视角、发掘人之生命意义的创... 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是通过传播完成其存在使命的。广西彩调剧的剧目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前辈艺人的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承继阶段,在"变"中求发展的整理改编阶段,以及提升作品境界、丰富反映视角、发掘人之生命意义的创新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彩调 剧目 传承 改编 创新
下载PDF
汉剧与中国戏剧史的雅俗之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朱伟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11,共5页
一部中国戏剧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雅俗艺术互动的历史。梳理汉剧产生的历史轨迹,考察汉剧文学形态与音乐形态的各种特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汉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雅俗之变的一个经典个案。可以说,没有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雅... 一部中国戏剧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部雅俗艺术互动的历史。梳理汉剧产生的历史轨迹,考察汉剧文学形态与音乐形态的各种特色,不难发现,作为一个古老剧种,汉剧堪称中国戏剧史上雅俗之变的一个经典个案。可以说,没有清代中叶以后的花雅之争与雅俗之变,就不会有汉剧的问世;而不了解汉剧的前世今生,也就难以深入理解清代中叶以后中国戏剧的历史嬗变与本质特征。汉剧在"花雅之争"的戏剧史背景下登上历史舞台,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命运始终与汉口的经济发展及都市化过程密切相关。汉剧剧目偏重历史剧的特色,体现出剧本内容雅俗互动的明显特征;汉剧独特的音乐形态与风格,也充分表现了汉剧以俗为雅的审美特征。从这一意义上说,汉剧是中国戏曲史雅俗之变的历史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剧 雅俗之变 雅俗互动 以俗为雅
下载PDF
灶戏的文化模式——以《郭丁香》为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向欣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99-102,共4页
灶戏是流传于信阳市固始县的一个稀有剧种。它的代表剧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原唱、原生态的口头民间文学,它的唱词长达一万多句,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从灶戏的文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 灶戏是流传于信阳市固始县的一个稀有剧种。它的代表剧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原唱、原生态的口头民间文学,它的唱词长达一万多句,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从灶戏的文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民俗性、情感模式及宗教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灶书 灶戏 灶王爷 《郭丁香》 民俗性 情感性 宗教性
下载PDF
论广西彩调发展与心理诉求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阙真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5-70,共6页
广西彩调剧承载着老百姓包括彩调创演人员和观众的心理诉求。从彩调演出发展的历史来看,三个阶段承载的心理诉求是不同的:一是喜乐心理,主要作用于自娱自乐阶段,二是求异心理,主要表现于走村串寨阶段,三是尚角、思变、消费心理,大多存... 广西彩调剧承载着老百姓包括彩调创演人员和观众的心理诉求。从彩调演出发展的历史来看,三个阶段承载的心理诉求是不同的:一是喜乐心理,主要作用于自娱自乐阶段,二是求异心理,主要表现于走村串寨阶段,三是尚角、思变、消费心理,大多存在于固定剧场演出阶段。不同阶段的彩调艺术呈现出人们不同的心理特点,观众不同的心理追求又推动着彩调艺术的发展变化,二者联系非常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彩调 喜乐心理 求异心理 尚角心理 消费心理
下载PDF
从明本《荔镜记》《金花女》看白字戏的形成——兼谈外来剧种在乡社祭祀小戏衍变成地方剧种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詹双晖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33-42,94-95,共10页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 嘉靖本的《荔镜记》已形成自己独立的声腔,这种声腔在南戏常用曲牌基础上变调而歌并吸收闽南民歌等当地音乐入曲,以闽南方言创作戏文曲词说白,并以闽南方言演出;这种声腔又有潮州腔与泉州腔之分,因两种声腔的音乐、语言、受众很接近,因此可以合腔,《荔镜记》就是使用潮泉合腔的戏文。《金花女》则是用潮州方言写就并用潮调演唱的戏文。不论是潮腔还是潮调,都见出至迟到明中后叶一种独立于正字戏、也独立于闽南戏的潮州本地声腔已经成熟地运用于潮州、海陆丰的戏曲舞台。这些潮州戏文虽然有自己浓郁的地方特色,然而其体制则秉承南戏的长篇巨制、七角行当以及基于曲牌体的灵活自由的演唱形式,甚至还有一些唱正音的遗存。从《金钗记》到《荔镜记》,再到《金花女》,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外来的南戏从"错用乡音"到"以乡音唱南北曲"与当地乡社祭祀小戏结合变异为白字戏的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镜记》 《金花女》 白字戏 南戏 潮腔潮调 泉州腔 变异
下载PDF
当前豫剧传播存在问题探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魁星 《天中学刊》 2014年第6期111-113,共3页
随着影视传媒业的发展与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人们的审美风尚有了很大改变,豫剧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传承这一传统艺术,满足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需求,近年来豫剧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 随着影视传媒业的发展与娱乐方式的日益多样,人们的审美风尚有了很大改变,豫剧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传承这一传统艺术,满足当代人精神生活的需求,近年来豫剧界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但这些改革也存在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循经典为主,改革创新不足;人物脸谱化痕迹重,剧情缺乏生活感;戏歌创作后劲不足,吸纳其他艺术元素少;对传媒科技缺乏精准认识,与动漫技术对接不完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豫剧 题材 脸谱化 戏歌 动漫
下载PDF
广西彩调剧与湘南花鼓戏之间的文化渊源探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飞雁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1年第6期25-29,共5页
目前关于彩调剧的起源依然众说纷纭,有说是明永乐年间发源于桂北永福的,有说是清代初年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戏曲剧种而形成的,有说是由江西采茶或湘南花鼓戏演变而来的,但对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缺乏细致的探讨... 目前关于彩调剧的起源依然众说纷纭,有说是明永乐年间发源于桂北永福的,有说是清代初年在广西民间歌舞和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吸收融合外来戏曲剧种而形成的,有说是由江西采茶或湘南花鼓戏演变而来的,但对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缺乏细致的探讨。笔者认为,彩调与湘南花鼓戏有着密切的文化关联,这可以从彩调最初在广西的流布情况及其早期剧目、唱腔、表演等方面与湘南花鼓戏的关系得以窥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彩调剧 湘南花鼓戏 剧目 唱腔 表演
下载PDF
怀梆戏剧文化生态研究——自然环境对怀梆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永祥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78-81,共4页
生态环境对怀梆发展的影响概括为三个方面: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怀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怀梆的艺术风格;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怀梆发展。目前怀梆的衰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要保护怀梆等非... 生态环境对怀梆发展的影响概括为三个方面: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怀梆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独特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怀梆的艺术风格;优美的自然景观促进了怀梆发展。目前怀梆的衰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生态环境的恶化所造成的。要保护怀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应该重视其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怀梆 文化生态 自然环境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湖南影戏的历史及其活动现状 被引量:4
20
作者 郑劭荣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109-113,共5页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湖南影戏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保护价值,它是北宋影戏的余脉,明末清初便已流行于湖南。新时期以来,湖南新型影戏引领了我国影戏艺术的变革。目前,乡村影戏主要依托民间信仰而生存,濒临灭绝,亟待抢救和保护。
关键词 湖南影戏 历史 现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