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劼人小说创作中的婚俗文化 |
姚建爱
薛文礼
|
《运城学院学报》
|
2024 |
0 |
|
2
|
萧红《生死场》“文本断裂”问题再评价 |
晏杰雄
曾楚乔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3
|
“劳工神圣”思潮与劳工形象塑造——以1920年代的乡土小说为中心 |
王再兴
程玉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4
|
鲁迅的历史观念与《故事新编》的诗学意蕴 |
龙永干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5
|
张恨水《啼笑因缘》现代性两种--以“社会分类”与“言情性”为中心 |
陈进
|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6
|
郁达夫与《迟桂花》中的两个自我 |
陈晓桐
|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
2024 |
0 |
|
7
|
“文明及其不满”——再解读吴组缃《菉竹山房》 |
邢少轩
|
《社会科学动态》
|
2024 |
0 |
|
8
|
论李健吾小说的心理书写现象——以《心病》为中心 |
周文波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4 |
0 |
|
9
|
《围城》的导师制书写及其文化意蕴 |
贺根民
黄山
|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0
|
大学语文文章精读的教学实践——以小说《萧萧》为例 |
白艳玲
|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1
|
莫言小说《蛙》中的姑姑形象分析 |
张秋蘋
|
《红河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2
|
“翠姨”与萧红:悲剧人格的双重镜像——重读《小城三月》兼谈后半部“红楼” |
宋剑华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3
|
以“自我经验”为介质透视女性存在之境遇——论萧红女性苦难书写 |
吴敏
魏靓文
|
《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1
|
|
14
|
茅盾《蚀》三部曲中的戏剧性因素探析 |
丁亚男
|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5
|
论华文大河小说《侨歌》三部曲中吴阿贵形象 |
向忆秋
吕思莹
|
《闽江学院学报》
|
2024 |
0 |
|
16
|
清康熙朝政治与衍圣公文体观念形成 |
霍俊国
|
《枣庄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7
|
张承志小说的民族交流思想 |
尹变英
|
《晋中学院学报》
|
2023 |
0 |
|
18
|
张资平的长篇小说长销术与营销策略 |
陈思广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23 |
1
|
|
19
|
《色,戒》的改写与张爱玲自我形象的重塑 |
万永凤
李永东
|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0
|
中国现当代小说理论史论纲 |
周新民
|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