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涉海翻译中的机器翻译应用效能:基于BLEU、chrF++和BERTScore指标的综合评估
1
作者 刘世界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1-31,共11页
深度学习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机器翻译领域引发质的变革,为该领域的进步开辟了新径。为综合评价不同技术和算法背景下的机器翻译在涉海领域的应用效能,构建涵盖100个代表性涉海例句的中英双语方向的测试集,基于涉海文本的语言... 深度学习技术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已在机器翻译领域引发质的变革,为该领域的进步开辟了新径。为综合评价不同技术和算法背景下的机器翻译在涉海领域的应用效能,构建涵盖100个代表性涉海例句的中英双语方向的测试集,基于涉海文本的语言结构特点选取BLEU、chrF++和BERTScore 3种自动评估指标,对人工智能助手ChatGPT(4.0)和文心一言(4.0),及Google Translate、Microsoft Translator、DeepL Translate、Tencent TranSmart、百度翻译和有道翻译等六大主流翻译引擎的译文进行定量定性评估。实验结果既为理解机器翻译系统在涉海领域的应用效能提供了实证支撑,又为机器翻译技术开发者提供了关于算法优化和翻译精度提升方面的见解,同时为涉海专业人士选择合适的翻译系统提供了实用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海翻译 机器翻译应用效能 BERTScore BLEU chrF++
下载PDF
创伤叙事视角下《无声告白》中自我救赎类型研究
2
作者 庄益玲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71-77,共7页
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主要记录了这一跨族裔家庭的创伤和自我救赎经历,呈现了华裔男性詹姆斯·李的种族创伤、白人女性玛丽琳的性别创伤及其混血子女莉迪亚的代际创伤,引导读者去感悟跨族裔家庭成员... 伍绮诗的小说《无声告白》是一部中美跨族裔婚姻悲剧,主要记录了这一跨族裔家庭的创伤和自我救赎经历,呈现了华裔男性詹姆斯·李的种族创伤、白人女性玛丽琳的性别创伤及其混血子女莉迪亚的代际创伤,引导读者去感悟跨族裔家庭成员不可言说的内心创伤和不断抗争的疗伤之旅。作者对《无声告白》中主要人物的创伤叙事与自我救赎进行探索,不仅可以引发社会对跨族裔家庭成员创伤困境的关注,还可以激发人们重新审视与思考全球化时代的代际冲突、种族关系、性别关系等社会问题,从而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声告白》 伍绮诗 创伤叙事 自我救赎
下载PDF
为什么所知不仅仅是事实、知不仅仅是实知——所知学释疑之二:答张帆先生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永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1期57-65,共9页
虽然实知对想知、所实知对所想知具有优先性,但不能因此认为所知仅仅是事实,不能把“所可能知道的”、“语词与非陈述语句所表达的”、“所相信的”排除在所知之外。
关键词 哲学 所知学 知与所知 事实与语句
下载PDF
《月亮与六便士》的叙事结构与艺术张力
4
作者 孙莉莉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66-69,共4页
《月亮与六便士》秉承着毛姆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又借鉴了现代主义艺术技巧,通过淡化时间的方式,将小说叙事重点放在空间叙事上。故事在塔希、马赛、巴黎、伦敦等地点进行转换,以空间场所为叙事契机,推动故事的发展及人物的刻画,揭示出... 《月亮与六便士》秉承着毛姆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又借鉴了现代主义艺术技巧,通过淡化时间的方式,将小说叙事重点放在空间叙事上。故事在塔希、马赛、巴黎、伦敦等地点进行转换,以空间场所为叙事契机,推动故事的发展及人物的刻画,揭示出社会与人物的内在联系、空间场域所蕴含的历史意蕴以及角色的命运走向。结合小说的故事简介及非二元对立特点,探究小说的空间叙事结构与艺术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月亮与六便士》 叙事结构 艺术张力
下载PDF
朝鲜社会对太康才女谢道韫的接受研究
5
作者 邓美玲 苑英奕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62-66,共5页
谢道韫因“林下风”“咏絮才”而闻名,其美名同时也远播朝鲜半岛。在朝鲜朝时期,一些贵族女性去世后,朝鲜文人会在挽诗或墓志铭中将这些女性比作“谢道韫”。朝鲜社会对谢道韫进行受容时,并非全盘接收,而是有所取舍。朝鲜社会之所以选... 谢道韫因“林下风”“咏絮才”而闻名,其美名同时也远播朝鲜半岛。在朝鲜朝时期,一些贵族女性去世后,朝鲜文人会在挽诗或墓志铭中将这些女性比作“谢道韫”。朝鲜社会对谢道韫进行受容时,并非全盘接收,而是有所取舍。朝鲜社会之所以选择谢道韫作为理想的女性模范,是因为朝鲜儒士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是继承和维护门阀礼法的优秀女性,而谢道韫的形象恰好符合了他们的期待,但他们又不希望朝鲜女性像谢道韫那样拥有独立的个性,所以在受容过程中,按照朝鲜社会的需求进行了修改,用修改后的谢道韫形象作为女性教育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道韫 门阀 女性 朝鲜社会 形象
下载PDF
《昆虫记》的生态哲学与美学趣味
6
作者 王晶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48-150,共3页
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显露了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耐人寻味的美学趣味。与自然界动植物平视的观察角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科学作为惟一评判标准,提倡生态整体观念以及孩童般诙谐幽默、乐观的写作风格都具有... 法国作家让-亨利·法布尔写的《昆虫记》显露了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和耐人寻味的美学趣味。与自然界动植物平视的观察角度,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反对把科学作为惟一评判标准,提倡生态整体观念以及孩童般诙谐幽默、乐观的写作风格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虫记》 生态整体观 美学趣味
下载PDF
爆破动载作用下新喷射混凝土累积损伤效应的模型实验 被引量:9
7
作者 单仁亮 黄博 +2 位作者 耿慧辉 白瑶 燕发源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9-296,共8页
利用模型实验的手段模拟了巷道的爆破掘进,并在实验中辅以声波测试,通过分析声波波速和声波波形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新喷射混凝土在多次爆破动载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爆破次数、与掌子面之间的距离和爆破药量均会影响喷射... 利用模型实验的手段模拟了巷道的爆破掘进,并在实验中辅以声波测试,通过分析声波波速和声波波形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新喷射混凝土在多次爆破动载作用下的累积损伤效应。实验结果表明,爆破次数、与掌子面之间的距离和爆破药量均会影响喷射混凝土的累积损伤,这种影响体现在声波波速和波形2个方面:爆破次数增加、距离减小和药量增加,则声速降低值越大,波形变化越明显,即累积损伤值越大;爆破次数和距掌子面的距离均与累积损伤呈非线性关系,其中距离与爆破损伤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可以用二次多项式进行较好的拟合;第一次爆破对声速和波形影响最大,造成的单次损伤值也最大;在小药量爆破的情况下,测试面的最大累积损伤值达到了0.126 8,表明爆破近区喷射混凝土的损伤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累积损伤 模型实验 新喷混凝土 声波测试 爆破荷载
下载PDF
西方人与自然伦理关系思想述评 被引量:5
8
作者 赵勇 季民 +2 位作者 王晓玲 钟小彤 李瑛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109-114,共6页
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界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促使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与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大流派。本文对其中的各种学说观点做了详细论述和评析,... 近几十年来西方思想界从哲学角度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促使了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生态与环境伦理思想的发展,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两大流派。本文对其中的各种学说观点做了详细论述和评析,认为在当前现代化建设中,有分析地借鉴西方思想,对创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理论学说,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是极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中心主义 生态与环境伦理
下载PDF
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论析史诗与神话的辩证关系 被引量:8
9
作者 王景迁 于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15-119,共5页
神话与史诗作为人类早期文学的两种艺术形式,既存在内容与文体上的相通性与继承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神话作为原始的散文体的文学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实因素的增强,它逐渐向“人话”过渡,最终从世界观上完成了自我否定... 神话与史诗作为人类早期文学的两种艺术形式,既存在内容与文体上的相通性与继承性,同时又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神话作为原始的散文体的文学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实因素的增强,它逐渐向“人话”过渡,最终从世界观上完成了自我否定。史诗正是在对神话世界观否定的基础上,融合了神话尤其是向“人话”过渡阶段的部分神话的内容,采用韵文形式,最终形成了一种“史”与“诗”相结合的新的文学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利亚特 神话 “人话” 史诗 辩证关系
下载PDF
女人·爱情·杀子——《榆树下的欲望》中爱碧的杀婴行为剖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唐仁芳 施常州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07-110,共4页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塑造了一位有着复杂性格的、有血有肉的悲剧女性—爱碧。本文以对杀婴做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心理学和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剖析了爱碧杀婴行为的动因,认为其根本动因是本能的驱使,直接原因是为了真挚的爱情,而妇... 奥尼尔在《榆树下的欲望》中塑造了一位有着复杂性格的、有血有肉的悲剧女性—爱碧。本文以对杀婴做个案研究的方法,从心理学和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剖析了爱碧杀婴行为的动因,认为其根本动因是本能的驱使,直接原因是为了真挚的爱情,而妇女地位低下是杀婴悲剧发生的社会原因。爱碧的形象,不能简单地作为一个离经叛道的女性来批判,将其视为男权社会的反叛者更为公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人 杀婴行为 爱情 《榆树下的欲望》
下载PDF
《莫瑞斯》:福斯特艰难的同性恋探索 被引量:4
11
作者 区林 何昌邑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1-135,共5页
《莫瑞斯》折射出福斯特漫长艰难的对同性恋本质和内涵的探索历程。《莫瑞斯》的三个主角莫瑞斯、克莱夫和阿列克映射出了福斯特人生不同阶段对同性恋伦理观探索的侧影,表征了传统社会的异性恋主流话语和价值取向对同性恋的重压,同性恋... 《莫瑞斯》折射出福斯特漫长艰难的对同性恋本质和内涵的探索历程。《莫瑞斯》的三个主角莫瑞斯、克莱夫和阿列克映射出了福斯特人生不同阶段对同性恋伦理观探索的侧影,表征了传统社会的异性恋主流话语和价值取向对同性恋的重压,同性恋者自身的焦虑和困惑以及痛苦的身份认同过程。作者生前拒绝出版此书和书中对同性恋行为描述所体现的含蓄陈述的风格、那欲言又止的情感表征了那不言之下的蕴藉:同性恋有精神和肉体的双重特征和双重诉求,但其身份认同不是一蹴而就的,焦虑和困惑贯穿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斯特 《莫瑞斯》 同性恋 焦虑 困惑
下载PDF
一种反抗父权和寻找自我的声音——论《紫颜色》中“歌唱”意象的主题意义 被引量:9
12
作者 张燕 杜志卿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6-113,共8页
“歌唱”是黑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许多黑人作家笔下,这一符号是漂泊、流落在异国他乡的非洲子民追根寻祖,确立自我身份的隐喻。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紫颜色》一书中对这一古老的黑人文化符号进... “歌唱”是黑人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在许多黑人作家笔下,这一符号是漂泊、流落在异国他乡的非洲子民追根寻祖,确立自我身份的隐喻。美国当代著名的非裔女作家艾丽丝·沃克在她的《紫颜色》一书中对这一古老的黑人文化符号进行现代女性主义的阐释。深入文本进行分析,发现该作品中的“歌唱”意象代表一种黑人女性反抗种族歧视和父权社会,发展和完善自我人格,努力寻找自由和幸福的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颜色》 “歌唱”意象 隐喻
下载PDF
命名·主题·认同——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8
13
作者 郭英剑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5,共4页
本文论述了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中的三个基本问题,一是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的译名及其界定;二是现有研究对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主题的定位问题;三是现有研究对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认同感的定位问题。
关键词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美国华裔文学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 命名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后殖民时代的非洲宗教及其文学表现 被引量:14
14
作者 任一鸣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9-104,共6页
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 ,殖民者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宗教。宗教在非洲殖民地国家的传播是一种在形式上不同于枪炮的殖民 ,它对殖民地的占领和统治方式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殖民主义解体以后 ,... 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 ,殖民者留下的最大一笔遗产就是宗教。宗教在非洲殖民地国家的传播是一种在形式上不同于枪炮的殖民 ,它对殖民地的占领和统治方式是直接作用于人们的精神世界 ,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在殖民主义解体以后 ,寻找民族之根 ,恢复非洲在被殖民之前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是非洲人最强烈的愿望 ,表现在当代非洲后殖民文学文本中 ,这种愿望就成了一种对记忆的追溯。这些后殖民文本从文学的角度表现了非洲殖民地或后殖民地存在的宗教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殖民 非洲宗教 信仰冲突 文化交融
下载PDF
正面解读《名利场》中的复杂人物贝姬
15
作者 谭宗燕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72-73,76,共3页
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中的夏普.贝姬一直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女主人公贝姬被渲染得具有强烈的艺术夸张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外表上她拥有如花美貌,魅力四射、情趣盎然;内在上她拥有过人的智慧、坚强独立的个性和勃勃生机,同时又... 萨克雷的小说《名利场》中的夏普.贝姬一直都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女主人公贝姬被渲染得具有强烈的艺术夸张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外表上她拥有如花美貌,魅力四射、情趣盎然;内在上她拥有过人的智慧、坚强独立的个性和勃勃生机,同时又忠于友谊甚至爱情。从正面的角度解读贝姬会给我们很多人生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丽 聪慧 坚强 独立 忠诫
下载PDF
华人“单身汉”的悲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分裂家庭” 被引量:14
16
作者 薛玉凤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25-129,共5页
华人“单身汉社会”是美国移民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与此相应 ,在广东沿海地区 ,“寡妇村”屡见不鲜。这种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畸形婚姻家庭形态的长期存在有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种种原因。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吃碗茶》、《女勇... 华人“单身汉社会”是美国移民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 ,与此相应 ,在广东沿海地区 ,“寡妇村”屡见不鲜。这种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畸形婚姻家庭形态的长期存在有其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种种原因。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吃碗茶》、《女勇士》和《中国人》等 ,形象地再现了这种“分裂家庭”生活给夫妻双方带来的身心两方面的巨大痛苦 ,强烈地谴责了历史上美国反华排华的移民政策。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文学 “单身汉社会” 分裂家庭 两性关系
下载PDF
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影响研究的复归与转向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小晨 刘介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26-30,共5页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作家常常选取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或题材,通过自己的新感觉,赋予它新的形式和文学生命。"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这种文学关系的探讨是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一、影响与接触,二、影响与关...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作家常常选取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或题材,通过自己的新感觉,赋予它新的形式和文学生命。"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这种文学关系的探讨是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一、影响与接触,二、影响与关系,三、影响与翻译,四、影响与美学,以及影响研究的转向与复归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关系 接触 美学 转向
下载PDF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的潜隐性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寿桐 《河北学刊》 2001年第5期61-64,共4页
在现代主义似乎都已被无情地“后”掉的现在,浪漫主义无疑是一个悖时的题目。但它作为一个似乎已经沉寂多年的文学史概念还在时常敲击着我们的耳鼓,有关现代中国浪漫主义的研究成果正以逐渐走旺的势头被陆续推出。质之于中国,五四时... 在现代主义似乎都已被无情地“后”掉的现在,浪漫主义无疑是一个悖时的题目。但它作为一个似乎已经沉寂多年的文学史概念还在时常敲击着我们的耳鼓,有关现代中国浪漫主义的研究成果正以逐渐走旺的势头被陆续推出。质之于中国,五四时代究竟是否形成了浪漫主义文学的潮势,由此确立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此后这样的传统是否一直得到了承续和发展,革命的罗曼蒂克和革命浪漫主义是否而且如何冲击和消解了浪漫主义的真正品质,说到底,浪漫主义是否在现代中国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发展脉络,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有着怎样的命运以及如何会有这样的命运。都是不容忽视的文学史问题。在我主讲的博士课程<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上,围绕着这些问题,近30位博士研究生以浓厚的兴趣进行了以“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命运”为专题的讨论,那情形可以说是在热融的气氛中精彩纷呈。限于篇幅,从中抽出了一些角度不同的论题,组成此一小辑。就教于大方之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学 文学思潮 浪漫主义 潜隐性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分裂的自我与存在的困境——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的“莱恩式”解读 被引量:5
19
作者 陶瑞萱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2-156,共5页
出版于1950年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该书的出版早了莱恩的生存论心理学经典作品《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整整10年,但是《野草在歌唱》作为莱辛的处女作,不但触及了莱辛... 出版于1950年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该书的出版早了莱恩的生存论心理学经典作品《分裂的自我-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整整10年,但是《野草在歌唱》作为莱辛的处女作,不但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如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生存状态、种族歧视制度等,还审视了"人类的生存",凸显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深刻的精神危机。在这点上,莱辛和莱恩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从《野草在歌唱》开始,莱辛就像好朋友莱恩一样对人类生存和命运赋予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R.D.莱恩 存在性不安 自我分裂 精神分裂症
下载PDF
“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 被引量:10
20
作者 钟晓文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2-65,共4页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暗示只有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读者才可能获得完全自由,《S/Z》所进行的一种“作者之死”之后的文本解读演示,充分展现了读者的自由。解读《S/Z》,揭示“作者之死”对读者的自由的意义,可以看出这种“...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暗示只有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读者才可能获得完全自由,《S/Z》所进行的一种“作者之死”之后的文本解读演示,充分展现了读者的自由。解读《S/Z》,揭示“作者之死”对读者的自由的意义,可以看出这种“自由”潜藏着一种极大的破坏性,极易导致“文本之死”,进而导致整个文本世界的崩溃;读者在对文本进行自由肢解后,其存在也受到威胁,这正是解构主义“非中心”化后的矛盾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解构 自由读者 罗兰·巴尔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