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9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影响研究的复归与转向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小晨 刘介民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5年第6期26-30,共5页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作家常常选取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或题材,通过自己的新感觉,赋予它新的形式和文学生命。"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这种文学关系的探讨是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一、影响与接触,二、影响与关... 影响研究是比较文学的主要方法。作家常常选取外国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或题材,通过自己的新感觉,赋予它新的形式和文学生命。"影响是两个精神神秘的接触",这种文学关系的探讨是影响研究的重要内容:一、影响与接触,二、影响与关系,三、影响与翻译,四、影响与美学,以及影响研究的转向与复归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响 关系 接触 美学 转向
下载PDF
“作者之死”之后——论自由的读者 被引量:10
2
作者 钟晓文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62-65,共4页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暗示只有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读者才可能获得完全自由,《S/Z》所进行的一种“作者之死”之后的文本解读演示,充分展现了读者的自由。解读《S/Z》,揭示“作者之死”对读者的自由的意义,可以看出这种“... 罗兰·巴尔特的“作者之死”暗示只有作者的主宰地位被颠覆,读者才可能获得完全自由,《S/Z》所进行的一种“作者之死”之后的文本解读演示,充分展现了读者的自由。解读《S/Z》,揭示“作者之死”对读者的自由的意义,可以看出这种“自由”潜藏着一种极大的破坏性,极易导致“文本之死”,进而导致整个文本世界的崩溃;读者在对文本进行自由肢解后,其存在也受到威胁,这正是解构主义“非中心”化后的矛盾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之死” 解构 自由读者 罗兰·巴尔特
下载PDF
哈代的自然观与游苔莎、苔丝的悲剧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群芳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年第10期13-17,共5页
哈代以有机的观点看待自然 ,他笔下的自然神奇、美丽且充满灵性 ,是与人类平等的相互联系的生命存在。哈代笔下的妇女与自然紧密相连 ,他用自然世界来反映女性的心理变化 ,烘托出女性形象 ;同时也用妇女的悲剧传达出对有机自然逝去的痛... 哈代以有机的观点看待自然 ,他笔下的自然神奇、美丽且充满灵性 ,是与人类平等的相互联系的生命存在。哈代笔下的妇女与自然紧密相连 ,他用自然世界来反映女性的心理变化 ,烘托出女性形象 ;同时也用妇女的悲剧传达出对有机自然逝去的痛心。文章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哈代的自然观及其与游苔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代 自然观 生态女性主义 游苔莎 苔丝
下载PDF
杰克·伦敦小说中的自然主义——《野性的呼唤》和《白牙》的解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孙绪华 《黑河学刊》 2006年第6期37-39,共3页
杰克·伦敦关于狗的小说《野性的呼唤》和《白牙》体现了自然主义创作手法。本文通过从遗传和环境两个角度,揭示了作者自然主义的写作风格,阐述了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动物生存的双重影响,及作者对人类社会生存现状的认识。
关键词 杰克·伦敦 自然主义 环境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
下载PDF
说者现在与故事现在——福尔斯《丹尼尔·马丁》的文学语用学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卫新 朱静怡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45-50,共6页
福尔斯《丹尼尔·马丁》中不断变化的时态,因"最终破坏而不是肯定了个人生活的模式和连贯性"而被视作败笔。但是,如果从文学语用学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时态变化、尤其是说者现在以及故事现在的应用,则成为小说人际意义的支... 福尔斯《丹尼尔·马丁》中不断变化的时态,因"最终破坏而不是肯定了个人生活的模式和连贯性"而被视作败笔。但是,如果从文学语用学的视角观察,小说的时态变化、尤其是说者现在以及故事现在的应用,则成为小说人际意义的支点。通过说者现在以及故事现在的交织,《丹尼尔·马丁》成功地实现了人物在精神上的过去与现在之间的穿梭,并与传主的双重自我以及"向前.向后"的心路历程遥相呼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尼尔·马丁》 说者现在 故事现在 人际意义
下载PDF
基于文化意识的英美文学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晓东 刘溪萍 卢静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第4期54-55,共2页
培养文化意识是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英美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了解英美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注重借助于英美文学深入挖掘其所赋予的文化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本文论述了培养学习者... 培养文化意识是英美文学教学的重要内容。英美文学作品中含有大量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了解英美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注重借助于英美文学深入挖掘其所赋予的文化信息,从而提升学生的英美文化素养。本文论述了培养学习者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立足英美文学提高学习者文化意识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意识 英美文学 研究
下载PDF
精神的圣火永不熄灭——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 被引量:5
7
作者 李菁菁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1期71-74,共4页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 "死亡"主题几乎贯穿了海明威的所有作品。深入研究海明威传奇的生平和他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可以发现作家对"死亡"有着特殊的敏感和偏爱,这种敏感和偏爱形成了浓重的海明威式的"死亡情结"。作为拳击家、渔夫、猎手和作家的海明威将创作与享受、爱好与事业融为一体,亲身体验死亡,感悟死亡,参透了死亡的真义。从作家的"初识死亡"、"直面死亡"和"超越死亡"三个方面能够解析海明威"死亡情结"的成因,重新理解海明威其人其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情结 直面死亡 超越死亡 死亡意象
下载PDF
文体学视角下《雪夜林边驻脚》的二元语言形式 被引量:2
8
作者 郑笑怡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6期127-131,共5页
文体学是用语言学的一些分析方法揭示文学作品主题与审美价值的一门学科。将其应用于英语诗歌赏析,可以使读者对原诗的认识和理解更为系统、科学,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审美价值。用文学文体学的理论观点探索英语诗歌S... 文体学是用语言学的一些分析方法揭示文学作品主题与审美价值的一门学科。将其应用于英语诗歌赏析,可以使读者对原诗的认识和理解更为系统、科学,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审美价值。用文学文体学的理论观点探索英语诗歌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雪夜林边驻脚)》在诗歌用词、语音、语义及句法等各层次反复呈现的二元语言形式的文体价值,进而揭示诗人通过这些语言手段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体学 诗歌 二元语言形式
下载PDF
《伊利亚特》主题问题刍议——兼与《外国文学简编(欧美卷)》商榷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业伟 《兰州学刊》 2007年第7期122-126,共5页
本文结合《外国文学简编(欧美卷)》对《伊利亚特》的解读,对《伊利亚特》的主题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理解希腊精神中的理性和德性观念,梳理《伊利亚特》中命运、神(不死者)、人(有死者)的三重关系是解读《伊利亚特》时绝不可忽视的核... 本文结合《外国文学简编(欧美卷)》对《伊利亚特》的解读,对《伊利亚特》的主题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理解希腊精神中的理性和德性观念,梳理《伊利亚特》中命运、神(不死者)、人(有死者)的三重关系是解读《伊利亚特》时绝不可忽视的核心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希腊文学 荷马史诗 德性
下载PDF
论日本当代女性文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邹洁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2年第2期24-27,共4页
伴随着战后日本的民主进程,日本女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当代女性文学的空前繁荣是其在文坛上的集中体现。研究日本当代女性文学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及发展特点,能为我们考察日本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提... 伴随着战后日本的民主进程,日本女性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当代女性文学的空前繁荣是其在文坛上的集中体现。研究日本当代女性文学产生发展的时代背景、发展阶段及发展特点,能为我们考察日本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丰富而极具价值的研究素材,同时也为我国的女性文学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当代文学 日本女性
下载PDF
论自反性戏仿的批评功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程军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25-128,共4页
在20世纪西方文艺创作领域,自反是一种突出倾向与趋势,这种倾向尤其在元小说中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与元小说类似,戏仿所具有的自反性质使其成为一种相当流行和有效的现代文艺批评的特殊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体裁,戏仿创造出一种&qu... 在20世纪西方文艺创作领域,自反是一种突出倾向与趋势,这种倾向尤其在元小说中得到了最突出的体现。与元小说类似,戏仿所具有的自反性质使其成为一种相当流行和有效的现代文艺批评的特殊形式。作为一种独特的批评体裁,戏仿创造出一种"元语言",从而使得戏仿者可以通过"以诗论诗"的独特方式把自己对前人作品以及文学艺术成规和传统的评价、解释等批评性内容作为作品主题来展示。从艺术史角度来看,戏仿的自反性在文学艺术的进化和革新过程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仿 自反性 元小说 元语言 批评体裁
下载PDF
从法律视角看高罗佩《大唐狄公案》中西文化交流策略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海澜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2-186,共5页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A Judge Dee Mystery)是东西方文学互补与交融的奇葩。作者以西方之身,写中国古代的事,中西法律文化意识融贯始终,是文学与法学结合的典型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混融的范例。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下,这部作品... 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A Judge Dee Mystery)是东西方文学互补与交融的奇葩。作者以西方之身,写中国古代的事,中西法律文化意识融贯始终,是文学与法学结合的典型作品,也是中西文化混融的范例。中西异质文化交流的现实困境下,这部作品在传播中却得到中西读者双方广泛认同,取得双向交流的显著效果。法律文化是探案小说必然涉及的问题,折射着双方文明最为迥异的部分,高罗佩却做到了在作品中化解矛盾融和共性,使中西读者在对狄公的共同价值认同上,最大程度增加了彼此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之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罗佩 《大唐狄公案》 中西法律文化 文化交流策略
下载PDF
愉悦与变迁——弗兰克·克莫德的文学经典观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卫新 朱静怡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18-22,46,共6页
英国批评家弗兰克·克莫德有四本书专门论述经典,其中《愉悦与变迁》是其探讨西方文学经典的精髓所在。克莫德提出了评判经典的两个重要标准:经典作品必须包含一种哲学层面上的独特的庄严,并带给读者"愉悦"的感觉;在不同... 英国批评家弗兰克·克莫德有四本书专门论述经典,其中《愉悦与变迁》是其探讨西方文学经典的精髓所在。克莫德提出了评判经典的两个重要标准:经典作品必须包含一种哲学层面上的独特的庄严,并带给读者"愉悦"的感觉;在不同的时代,经典作品必须创造新意实现"变迁"。克莫德的经典观和美国批评家布鲁姆的西方正典理论异曲同工,成为西方文学经典观中和谐的二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 愉悦 变迁 布鲁姆
下载PDF
病态的人格——论《无名的裘德》中淑的形象 被引量:4
14
作者 王亚芳 《河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86-88,共3页
从淑对现存婚姻制度的抨击,以及她自己的一些不合乎现行风俗道德的言行举止来看,一些批评者认为《无名的裘德》中淑的形象是反抗性和现代性的。现以弗洛伊德的性欲三论为依据,探讨表层上淑的反抗性和现代性这些叛逆性格的所反映的深层... 从淑对现存婚姻制度的抨击,以及她自己的一些不合乎现行风俗道德的言行举止来看,一些批评者认为《无名的裘德》中淑的形象是反抗性和现代性的。现以弗洛伊德的性欲三论为依据,探讨表层上淑的反抗性和现代性这些叛逆性格的所反映的深层的心理:她对异性的冷漠甚至是厌恶,是源于她的病态的自恋性格,这种性格的根源是她的童年经验以及成年后原欲的固置所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态 自恋 神经症 固置
下载PDF
迷失于颠倒的表象世界--景观社会理论视域下的《白噪音》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英剑 司高丽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91-96,共6页
在《白噪音》中,唐·德里罗笔下的社会生活成了消费景观,人们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均受控于极具穿透力与影响力的媒介影像。休闲娱乐在无所不在的文化意识操纵下沦为促进生产消费的变相形式,人们陷入了集体孤独之中。人的主体性逐渐消... 在《白噪音》中,唐·德里罗笔下的社会生活成了消费景观,人们的价值观和日常行为均受控于极具穿透力与影响力的媒介影像。休闲娱乐在无所不在的文化意识操纵下沦为促进生产消费的变相形式,人们陷入了集体孤独之中。人的主体性逐渐消解,真实的自我被掩盖,取而代之的是为追求非真实的景观式名望而创造出的虚假身份。人们执行着景观社会的隐性指令,变得冷漠、失去判断力、陷入死亡恐惧危机。本文通过揭露《白噪音》景观社会中的谎言和幻影,更加深刻地剖析被景观支配的社会个体及其面临的精神困境,呼吁人们回归日常生活的本真,跳出景观社会的束缚,实现自我解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噪音》 景观社会 主体消解
下载PDF
地点的隐喻——《曼斯菲尔德庄园》地点刍议 被引量:4
16
作者 黄如敏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42-144,共3页
本文讨论了简.奥斯丁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地点具有象征意义。本文结合小说人物的经历、社会的价值观和他们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分析曼斯菲尔德山庄、朴茨茅斯和伦敦这三个地点在小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小说提供了新的... 本文讨论了简.奥斯丁小说《曼斯菲尔德庄园》的地点具有象征意义。本文结合小说人物的经历、社会的价值观和他们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具体分析曼斯菲尔德山庄、朴茨茅斯和伦敦这三个地点在小说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深入理解小说提供了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点 人物 价值观
下载PDF
体味经典——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到灯塔去》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婧媛 林建英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95-97,共3页
《到灯塔去》这部作品表现了时代与自我的双重焦虑,个人能否经受时间的考验而长存不朽,女性又能否在社会中找到自我的位置,对自我及生命本质的追问,反映了时代精神,是一部经典之作。
关键词 经典 焦虑 作者身份焦虑
下载PDF
从叙述者看《伊坦·弗洛美》的叙述艺术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晖 王晓兰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60-62,共3页
本文从叙述者的角度入手 ,通过剖析《伊坦·弗洛美》双重叙事框架下三位叙述者的形象与功能 ,指出他们不仅帮助搭建了叙事框架 ,而且推动了叙述进程 ,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 伊坦·弗洛美 叙述者形象 叙述者功能
下载PDF
从《傲慢与偏见》谈简·奥斯丁的婚姻观 被引量:34
19
作者 王雨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61-63,共3页
小说《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之间的爱情纠葛为主线,穿插了四起截然不同的婚姻,体现了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问题的不同态度和观念,并由此反映出作家简.奥斯丁的婚姻观及婚姻理想。
关键词 简·奥斯丁 婚姻观 婚姻理想
下载PDF
弱势文学与文化间性 被引量:2
20
作者 蔡熙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10年第1期217-220,共4页
"弱势文学"是一种不遵从戒律的、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文学,它具有三个特质:解辖域化,政治性(反精神分析),群体性。"弱势文学"观念暗中颠覆了那些"再现"特定世界、确立典范的"强势文学"。它呈... "弱势文学"是一种不遵从戒律的、敢于质疑、富于创新的文学,它具有三个特质:解辖域化,政治性(反精神分析),群体性。"弱势文学"观念暗中颠覆了那些"再现"特定世界、确立典范的"强势文学"。它呈现出反权威、反等级制、反文化霸权的诗学旨趣。"弱势文学"与流散文学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二者都具有文化间性的诗学特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文学 解辖域化 群体性 文化间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