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1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流俗地》:一种新的马华文学图景的生成
1
作者 徐则臣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5,共5页
一在《流俗地》之前,我们对马华文学有大致统一的想象:书写殖民地文化,侧重种族歧视与抗争主题,开掘政治历史和身份认同,展开热带雨林不同时代的瑰异传奇,等等。这些书写屡有强烈的宏大叙事冲动,即便仅作传奇性的民俗展示,这展示也多半... 一在《流俗地》之前,我们对马华文学有大致统一的想象:书写殖民地文化,侧重种族歧视与抗争主题,开掘政治历史和身份认同,展开热带雨林不同时代的瑰异传奇,等等。这些书写屡有强烈的宏大叙事冲动,即便仅作传奇性的民俗展示,这展示也多半要附丽于宏大的场景。已完成经典化的作品如此,新生的作品也同样如此。最近4年间,我做过两届马来西亚最重要的文学奖项之一“花踪文学奖”的小说奖评委。该奖参选者甚众,每届都少长咸集,新人与老手并举,走到最后的,创作上最为成熟、艺术上最为自洽者,也不外乎这几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文学 文学奖项 “花踪文学奖” 宏大叙事 殖民地文化 传奇性 种族歧视 少长咸集
下载PDF
“在地”与“他方”的陈词——论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中的抗战书写
2
作者 王淼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05-108,共4页
“日本侵华”“日据马来亚”是离散于母国外的马来(西)亚华人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之殇。战时,马来(西)亚华人“以笔应战”,形塑马华小说抗战传统。战后,不在场的新生代马来西亚华裔出于精神防御的自保需要与身份确认的强烈渴望,“小说”抗... “日本侵华”“日据马来亚”是离散于母国外的马来(西)亚华人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之殇。战时,马来(西)亚华人“以笔应战”,形塑马华小说抗战传统。战后,不在场的新生代马来西亚华裔出于精神防御的自保需要与身份确认的强烈渴望,“小说”抗战。新生代马华小说、马英小说经由新历史主义的叙事、不可靠的叙述,为官方大历史陈列的“抗战”提供“在地”与“他方”的双重陈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马来西亚华人小说 抗战书写 精神防御 身份确认
下载PDF
盲者回忆录:《流俗地》建构历史记忆真实的物质性书写
3
作者 高玉 《文学研究》 2023年第1期106-114,共9页
从《告别的年代》揭示认识论困惑的后现代历史表征,到新作《流俗地》扎根晚近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地经验的记忆书写,黎紫书实现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变”与“不变”。为了在当前与过去之间形成更具身体性和物质性的直接关系,塑造记忆的具... 从《告别的年代》揭示认识论困惑的后现代历史表征,到新作《流俗地》扎根晚近马来西亚华人社会在地经验的记忆书写,黎紫书实现创作内容与风格的“变”与“不变”。为了在当前与过去之间形成更具身体性和物质性的直接关系,塑造记忆的具体性和真实感,从而颠覆主张过去不可进入的后现代历史观,《流俗地》以盲者感知世界的具身体验为叙事轴心,触发超出当前在场的多重时空景观和意蕴。在盲者与观者声音的对话中,黎紫书展示指向现实之视觉常态的盲目及其对应的认知局限,又通过盲者从视觉他者的困境走向爱的救赎过程,提供以接触和关怀的伦理互动为核心的相处模式,弥合由视觉认识论的距离化导致个体之间的隔阂与疏离,进而寻求历史记忆的情感性之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记忆 物质性 身体 盲者 视觉 触觉
下载PDF
黎紫书小说的记忆书写与时间形状 被引量:1
4
作者 蒋成浩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62-70,共9页
黎紫书的小说以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为切片,时常打乱线性的时间结构,于循环往复中打捞遗失的记忆,并且始终保持着悲悯的情怀。黎紫书避开宏大的历史叙事,用以小博大的手法,聚焦于时间与记忆的书写,编织着一张时间之网,再现历史的丰富细节,... 黎紫书的小说以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为切片,时常打乱线性的时间结构,于循环往复中打捞遗失的记忆,并且始终保持着悲悯的情怀。黎紫书避开宏大的历史叙事,用以小博大的手法,聚焦于时间与记忆的书写,编织着一张时间之网,再现历史的丰富细节,以铭刻时间的记忆之痕。她的小说关注的是被情欲、政治、历史暴力碾压过的独异的“个人”,她对历史绝境中个体命运的关注,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出深刻的人性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马华文学 记忆书写 时间形状
下载PDF
儿童生存之痛:论黎紫书小说中性别意识的不彻底性
5
作者 孙艳群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第9期8-15,共8页
黎紫书小说从弑父厌母的“非常态”家庭处境刻画儿童情绪,再以儿童碎片化的感性经验及神秘臆想去解读生存世相。作者回避塑造常规化天真单纯的儿童形象,聚焦“问题儿童”,其皆因原生家庭问题而罹患精神创伤,继而以反叛或暴力的形式抵抗... 黎紫书小说从弑父厌母的“非常态”家庭处境刻画儿童情绪,再以儿童碎片化的感性经验及神秘臆想去解读生存世相。作者回避塑造常规化天真单纯的儿童形象,聚焦“问题儿童”,其皆因原生家庭问题而罹患精神创伤,继而以反叛或暴力的形式抵抗现实。同时,作品脱离纯粹的儿童视界及思域,消解儿童视角“纯诗”的原初体验,作者现实成人思维不断介入并操纵儿童心理,导致小说的儿童视角一直在儿童/成人之间游移,使得小说本应偏离父权文化的书写裂痕呈现弥合状态。借助儿童之眼,黎紫书不自觉地参与到男性认知流通,对父权男权的解构初衷滑向妥协性,暴露出黎紫书本人的“角色困惑”以及马华女性现实境遇的生存之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儿童视角 性别意识
下载PDF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沉思
6
作者 《华文文学》 2023年第1期25-26,共2页
2020年1月23日,我们全家人从欧洲回家准备过农历新年。当我们抵达槟城机场的时候,马上就感觉到一种严阵以待的氛围。我走出机舱,发现乘客还没有走到海关就开始排队。卫生部官员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和座位,对照各人手上的护照。在我回... 2020年1月23日,我们全家人从欧洲回家准备过农历新年。当我们抵达槟城机场的时候,马上就感觉到一种严阵以待的氛围。我走出机舱,发现乘客还没有走到海关就开始排队。卫生部官员问我们每一个人的名字和座位,对照各人手上的护照。在我回家的路上,从手机上看到武汉“封城”的新闻。这一次到欧洲是荷兰邀请我过去办一个南洋风水墨画展,开幕过后,我到捷克布拉格去参加欧洲华文文学会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华文文学 布拉格 回家
下载PDF
胶林深处的梦魇——论黄锦树《乌暗暝》的创伤书写
7
作者 楼奕欣 《戏剧之家》 2023年第18期193-195,共3页
《乌暗暝》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胶林暗夜的血腥故事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以下简称马华作家)黄锦树的个体创伤、历史创伤与文化创伤。《乌暗暝》是黄锦树童年经验的恐怖再生产,并通过视角切换和南洋阴暗意象的暗示实现了伤痛的可视化... 《乌暗暝》通过讲述一个发生在胶林暗夜的血腥故事展现了马来西亚华文作家(以下简称马华作家)黄锦树的个体创伤、历史创伤与文化创伤。《乌暗暝》是黄锦树童年经验的恐怖再生产,并通过视角切换和南洋阴暗意象的暗示实现了伤痛的可视化。《乌暗暝》隐含丰富的政治意涵,黄锦树通过“雾”这一象征物表达了大马华人在长期的死亡阴影下的无名恐惧,通过两个真假难辨的悲剧结局隐喻了对国族文化的断裂与遗忘的担忧,也通过“归来—离散”的文本模式表达了作家由于历史原因在“移民、遗民、夷民”多重身份之间徘徊的焦虑。此外,《乌暗暝》也是黄锦树文化断奶理论的一次创作实践,然而,不管黄锦树在理论层面如何要求割断马华文学与中国性的紧密关联,黄锦树依然在创作中隐伏着对“无父”状态的忧虑以及对危险的中国性这一问题的深度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乌暗暝》 创伤 断奶论 马华文学
下载PDF
论黎紫书长篇小说中父亲形象的边缘化书写
8
作者 孟玉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5期14-17,共4页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于1971年生于怡保,是马来西亚华人“七字辈”代表作家之一,也是获得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奖”花踪文学奖最多的作家。黎紫书目前已出版《告别的年代》和《流俗地》两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包含三层叙事,以...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黎紫书于1971年生于怡保,是马来西亚华人“七字辈”代表作家之一,也是获得马来西亚“文学奥斯卡奖”花踪文学奖最多的作家。黎紫书目前已出版《告别的年代》和《流俗地》两部长篇小说。《告别的年代》包含三层叙事,以杜丽安的故事为全书主体,书写了杜丽安从底层戏院售票女郎成长为老字号茶室女掌柜的历程。《流俗地》以盲女古银霞为中心,塑造了一众个性鲜明的马来西亚华人女性群像,讲述她们的喜怒哀乐和生老病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华文作家 父亲形象 马来西亚华人 女性群像 奥斯卡奖 杜丽 个性鲜明
下载PDF
历史、乱离与复魅:黄锦树的“郁达夫”想象——以《M的失踪》《死在南方》《沉沦(补遗)》为例
9
作者 汪鑫 《新传奇》 2023年第22期22-24,共3页
作为一个兼具创作与批评才能的两栖学者,黄锦树从历史、语言等角度探索着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以下简称马华文学)可能的方向。郁达夫在抗战时期南洋文艺界的活动,乃至最后失踪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都给马华文学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 作为一个兼具创作与批评才能的两栖学者,黄锦树从历史、语言等角度探索着马来西亚华文文学(以下简称马华文学)可能的方向。郁达夫在抗战时期南洋文艺界的活动,乃至最后失踪于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都给马华文学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遗产。本文就黄锦树在小说中进行的“郁达夫”想象,从马华文学史与社会史、郁达夫传奇的祛魅与复魅等角度出发,说明黄锦树“郁达夫”想象并非将郁达夫剥离马华文学史,反而是重塑南洋郁达夫,使其重新进入马华文学史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郁达夫 文化记忆 互文性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异化的国族,错位的寓言——黎紫书《野菩萨》 被引量:16
10
作者 王德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黎紫书对中国大陆读者也许仍然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海外她早已名满华语创作圈。黎紫书崛起于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奖,过去十多年来也不断得到台湾、香港的各项文学奖项肯定。《野菩萨》是黎紫书近年的新作结集出版,因此特别值得有心读... 黎紫书对中国大陆读者也许仍然是个陌生的名字,但在海外她早已名满华语创作圈。黎紫书崛起于马来西亚的华文文学奖,过去十多年来也不断得到台湾、香港的各项文学奖项肯定。《野菩萨》是黎紫书近年的新作结集出版,因此特别值得有心读者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菩萨 国族 异化 寓言 中国大陆 马来西亚 文学奖 读者
下载PDF
论黎紫书小说的“故”“事”“性”及其限制 被引量:6
11
作者 朱崇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7,共5页
黎紫书的小说实践已经颇有成效,她的小说尤其善于书写小历史,以小见大,寓意丰厚,令人称奇;同样她也常常借性书写反映并探勘人性的限度、丰富性,而黎紫书也工于小说技艺,对故事性实践娴熟繁复,令人对其创造性叹为观止。但同时她也有其局... 黎紫书的小说实践已经颇有成效,她的小说尤其善于书写小历史,以小见大,寓意丰厚,令人称奇;同样她也常常借性书写反映并探勘人性的限度、丰富性,而黎紫书也工于小说技艺,对故事性实践娴熟繁复,令人对其创造性叹为观止。但同时她也有其局限,如书写大历史中的过于狡猾、逃避或碎片化、简单化处理,在书写人性时过于暴力和阴暗,在小说技艺操控时有时亦会用力过猛,而呈现出匠气的负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小说 “故” “事” “性” 匠气
下载PDF
台湾经验与张贵兴的南洋再现--兼及陈河《沙捞越战事》 被引量:4
12
作者 朱崇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6-55,共10页
从台湾经验角度重读张贵兴的马华与南洋书写,无论是对于马共/砂共题材的情欲化、夸大化处理,还是对相关文化中国性的清算以及对雨林和土著事务的状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诸多主要议题书写的洞见或盲点。同样,不同的台湾经验分层也影... 从台湾经验角度重读张贵兴的马华与南洋书写,无论是对于马共/砂共题材的情欲化、夸大化处理,还是对相关文化中国性的清算以及对雨林和土著事务的状摹,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诸多主要议题书写的洞见或盲点。同样,不同的台湾经验分层也影响到了张贵兴对南洋的更深邃理解,从而也让我们看到了张贵兴文化身份的游移、尴尬和可能的悖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经验 张贵兴 南洋再现 去中国化
下载PDF
再现中国性的幽灵——论黄锦树的小说创作主题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贤林 《扬子江(评论)》 CSSCI 2015年第2期107-112,共6页
马华文学作为马来华人少数族裔文学,一直处于国家文学霸权的宰制之下,华文书写的中国性因之成为马华作家屡屡征引的抵抗资源。无论是周策纵揭示的中国性与本土性的双重传统,还是许文荣描述的现代性、本土性、中国性三江并流的态势㈢... 马华文学作为马来华人少数族裔文学,一直处于国家文学霸权的宰制之下,华文书写的中国性因之成为马华作家屡屡征引的抵抗资源。无论是周策纵揭示的中国性与本土性的双重传统,还是许文荣描述的现代性、本土性、中国性三江并流的态势㈢,中国性均成为建构马华文学伟大传统不可或缺的一环。中国性亦称中国特质、中国情结,对于这一歧义横生的复杂概念,黄锦树对其持续关注了10余年之久。从早期《马华文学与中国性》(1998)对华文与中文、中国性与表演性、文化乡愁与内在中国等问题的有效清理,到《文与魂与体:论现代中国性》(2006)从现代性视域对中国性谱系的内在脉络进行知识考古学的批判考察。中国性是其一以贯之反复辩证的学术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性 创作主题 少数族裔文学 马华文学 小说 幽灵 知识考古学 现代性
下载PDF
台砂并置:原乡/异乡的技艺与迷思——以李永平、张贵兴的小说书写为中心 被引量:2
14
作者 朱崇科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73,共13页
身心的位移让李永平、张贵兴的原乡书写呈现出相对独特的轨迹和特点,比如李永平在台砂并置上的圆形本土,张贵兴则有从小清新到重口的嬗变。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此类书写的集大成者。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亦有其迷思:一方面,他们要再历... 身心的位移让李永平、张贵兴的原乡书写呈现出相对独特的轨迹和特点,比如李永平在台砂并置上的圆形本土,张贵兴则有从小清新到重口的嬗变。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此类书写的集大成者。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亦有其迷思:一方面,他们要再历史化,无论是持续台湾化还是要再婆罗洲化,借此丰富自我认知、开拓书写资源;而另一方面,他们也要选择合适的叙事技艺,将台砂并置书写提升一个新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乡 李永平 张贵兴 婆罗洲 台湾地区
下载PDF
论马华作家黄锦树的小说创作 被引量:13
15
作者 刘小新 《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02年第1期40-43,共4页
黄锦树的小说以南洋情调、热带雨林传奇和“他者”身份成功介入台湾文学场。其作品一再重复“失踪与寻找”的叙事模式 ,以感性的方式诠释了马华文学身份的隐匿性和离心性 ,并从后设游戏中发展出呈现不确定的流浪飘浮体验的艺术方式 ,从... 黄锦树的小说以南洋情调、热带雨林传奇和“他者”身份成功介入台湾文学场。其作品一再重复“失踪与寻找”的叙事模式 ,以感性的方式诠释了马华文学身份的隐匿性和离心性 ,并从后设游戏中发展出呈现不确定的流浪飘浮体验的艺术方式 ,从而使后现代的叙事游戏转变为一种关于族群身世和身份的有深度的历史叙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洋情调 叙事模式 族群身世
下载PDF
当代马华小说的主体建构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相武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7期57-62,共6页
当代马华小说的主体建构马相武马来西亚华文小说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其主体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与整个马华文学一致。所谓“当代”,时间范围较宽泛,包括1965年以来,但八、九十年代更为我们所关注。这是由于我们强调“... 当代马华小说的主体建构马相武马来西亚华文小说作为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其主体建构在很大程度上与整个马华文学一致。所谓“当代”,时间范围较宽泛,包括1965年以来,但八、九十年代更为我们所关注。这是由于我们强调“当代性”,也是因为论述问题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亚西亚 华文小说 社会文化属性 历史意识 本土意识 多元开放意识
下载PDF
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小说的叙事流变 被引量:3
17
作者 马峰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71-77,共7页
从小说的叙事层面来看,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颇为用心地经营叙事,其技巧趋于多元,艺术性也相对较高。通过梳理她们的小说,可以探知一条较为清晰的叙事流变脉络。以芸亦尘、融融为代表的老作家走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以商晚筠、鞠药如... 从小说的叙事层面来看,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颇为用心地经营叙事,其技巧趋于多元,艺术性也相对较高。通过梳理她们的小说,可以探知一条较为清晰的叙事流变脉络。以芸亦尘、融融为代表的老作家走的是传统的现实主义道路,以商晚筠、鞠药如为代表的中生代作家多使用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而黎紫书、贺淑芳等年轻女作家则有更为多元的后现代叙事技巧。其中,马来西亚华文女作家的"酷儿"叙事在东南亚华文文坛表现得十分前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来西亚华文文学 女作家 叙事流变 “酷儿”叙事
下载PDF
马华旅台小说家笔下的原乡书写 被引量:2
18
作者 金进 《长江学术》 2018年第3期98-111,共14页
马华旅台作家是台湾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其中又以小说创作为其最重要的成就。这些小说家身为华人的后裔,出生于马来西亚,大学留学在台湾,成名和就业也在台湾,可以说他们很好地融入台湾社会中。身处异地的小说家们笔下总有着挥散... 马华旅台作家是台湾文学中不可忽视的创作力量,其中又以小说创作为其最重要的成就。这些小说家身为华人的后裔,出生于马来西亚,大学留学在台湾,成名和就业也在台湾,可以说他们很好地融入台湾社会中。身处异地的小说家们笔下总有着挥散不去的原乡书写,本文以华语文学中的原乡概念入手,以他们所处的时代和主要作品为对象,分析他们对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三个华人聚居地的原乡情结,全面和细致地展示马华旅台小说家们的身份认同和创作精神,为我们研究世界华文文学提供一个复杂而生动的研究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华旅台作家 原乡书写 国族认同
下载PDF
论黄锦树的国族书写:寻找失落的族群文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婧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33期51-52,共2页
旅台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的小说作品,以国族书写固定阵脚,书写创伤,嘲谑历史,批判现实,在其反讽、戏谑、狂想的写作风格当中蕴含着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身份与族群文化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从黄锦树小说作品的叙事模式、情节设计两方... 旅台马来西亚华人作家黄锦树的小说作品,以国族书写固定阵脚,书写创伤,嘲谑历史,批判现实,在其反讽、戏谑、狂想的写作风格当中蕴含着关于马来西亚华人国家身份与族群文化的深刻思考。本文将从黄锦树小说作品的叙事模式、情节设计两方面入手,探讨黄锦树小说作品对于社会现实的折射和主题寓意的深层次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锦树 马来西亚华人 国族身份 族群文化
下载PDF
《死在南方》与被遮蔽的乡愁
20
作者 秦艳华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19-122,共4页
阅读黄锦树的小说,有一种饕餮的感觉,具体说,是一种被裹挟的饕餮感。 这个在中国大陆尚不闻名的作家,却早已经在海外华文文学界掠起过旋风,他不只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圈中的一个“坏孩子”(王德威语),也是整个华语写作群体中难... 阅读黄锦树的小说,有一种饕餮的感觉,具体说,是一种被裹挟的饕餮感。 这个在中国大陆尚不闻名的作家,却早已经在海外华文文学界掠起过旋风,他不只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圈中的一个“坏孩子”(王德威语),也是整个华语写作群体中难有同调的异数。他书写南洋记忆中华人遭受的罪与罚,回望故土故人守望胶林、心念“旧家”的美与爱,每每有极致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遮蔽 南方 华文文学 中国大陆 马来西亚 文学界 王德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