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古尔纳《朝圣者之路》中的身份流变与创伤修复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兮颖
刘晨茜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国际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中心
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57-67,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世纪美国犹太文学中的记忆书写研究”(16BWW063)。
文摘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早期代表作《朝圣者之路》通过书写达乌德遭遇心理创伤的经历,指涉了殖民统治给东非遗留的种族冲突、难民流散等历史问题。达乌德从桑给巴尔流亡者到白人姑娘的恋人再到“移民-朝圣者”的身份流变,基本对应其治疗创伤中逃避过往、创伤叙事、创伤复原的阶段。作品刻画英国非裔移民遭遇种族歧视的窘境,削弱了殖民教育将前殖民地人民移民英国视为“朝圣”的权威性;进而在后殖民语境中赋予朝圣叙事以新含义:个体层面上的移民修复创伤、重构身份,文化层面上的少数族裔文化与英国主流文化的交流融合。古尔纳对“移民-朝圣者”这一混杂性身份的建构为英国非裔移民寻求身份认同指明了方向;同时,他洞悉移民融入主流文化仍仰赖于东道主国家的接纳,因而提倡包容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展望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共同体。
关键词
《朝圣者之路》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身份流变
创伤修复
Keywords
Pilgrims Way
Abdulrazak Gurnah
identity change
trauma recovery
分类号
I42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从模糊性看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文化表征
被引量:2
2
作者
曹玉洁
机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院
陇东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
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81-91,共11页
基金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软科学专项“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中非农业科技合作甘肃行动研究”(21CX6ZM106)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古尔纳《天堂》中的非洲流散文学表征”(22GWCXXM-073)。
文摘
古尔纳的代表作《天堂》通过主人公优素福的个人发展历程,见证非洲大陆被殖民的曲折历史。作者利用流散语言形成语义不明的模糊词语、多重认知下模糊的天堂意象以及矛盾模糊的主体形象,既契合主人公对陌生世界探知的模糊认识过程,又映射了非洲多民族、多语言、多宗教的多元文化交融与冲突的社会形态。首先,模糊的语言载体展现了动荡时期非洲人民对生存环境的模糊认知过程和身份流散的文化现实,欧洲语言与非洲语言并置的书写策略,反映了非洲流散作家试图在“寻根”与“流散”中赋予非洲文学以更旷阔的世界和民族属性的文学创作趋势。其次,古尔纳描写了非洲反天堂的本质,通过对天堂意象进行多重释义和认知,真实地描写非洲动荡不安的社会现实及阶级固化分层、多种宗教混杂的格局,从阶级和宗教等维度展现了非洲文化的混杂特性。此外,古尔纳刻画两组充满内在张力的矛盾主体存在,通过展现花园中“享受与剥削”和“自由与奴役”并存的矛盾现实,展现了非洲人民的生存困境和非洲被殖民前后的矛盾与冲突,揭露了非洲内部自身的脆弱性和欧洲殖民者虚伪的面纱,从社会主体层面表现了非洲文化在经济与制度中的矛盾性。由此,通过语言载体、文化意象及社会主体三个维度的模糊性书写,小说分别从语言与文学、阶级与宗教、商业与奴隶制层面展现了非洲本土与异国文化之间的内在张力,揭示了非洲文化流散性、混杂性和矛盾性的特征。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模糊性
流散性
天堂意象
Keywords
Abdulrazak Gurnah
paradise
ambiguity
diasporicity
image of paradise
分类号
I42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CuNiSnTi钎料钎焊立方氮化硼界面产物分析
3
作者
王毅
阮野
董文
雷凯
机构
长春工程学院机电学院
一汽轿车股份有限公司
出处
《焊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1-74,116-117,共4页
基金
吉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吉教科合字[2014]第535号)
长春工程学院校种子基金资助项目(320140018)
文摘
采用扫描电镜、能谱仪、微区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Cu Ni Sn Ti活性钎料钎焊立方氮化硼(c-BN)界面产物的微观结构和形成机理,并运用动力学分析了界面反应产物的生长过程及反应激活能.结果表明,钎焊过程中CuNi Sn Ti钎料对c-BN具有良好的润湿性,钎料与c-BN发生化学反应,实现c-BN与钢基体的可靠连接;钎料与c-BN界面处生成Ti-N和Ti-B化合物新相,形成了钎料/Ti N/Ti B/Ti B2/c-BN的结构形式;在钎焊温度1 323∽1 398 K,保温时间5∽20 min之间依据抛物线生长法则指出界面处产生的化学反应和原子间的相互扩散是促使界面反应层形成与生长的主要因素及形成机理.
关键词
CuNiSnTi钎料
钎焊
立方氮化硼
界面产物
Keywords
CuNiSnTi filler metal
brazing
cubic boron nitride
interfacial products
分类号
I425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优素福的选择:从拉康的凝视理论视角解读
4
作者
苏根英
丁建新
机构
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68-80,共13页
基金
南京尚道智库横向课题“新媒体话语研究”(238/2021)。
文摘
在古尔纳的小说《天堂》的结尾,主人公优素福从藏身之处出来,主动追上去加入德国的非洲土著兵队伍,这个情节“给那些试图理解小说结尾的研究者们带来了挑战”。用拉康的凝视理论来观照小说中描写的凝视,可以发现优素福在前镜子阶段、镜子阶段以及后镜子阶段的几次凝视中逐步构建了强权的、神化的德国殖民者形象。同时,在“想象的凝视”中,优素福作为自己凝视的客体,逐渐自我认同为驯顺的臣服者,这解释了优素福在小说最后的主动臣服。同优素福一样,非洲人作为一个群体,在对德国殖民者的群体凝视中,逐步完成了对德国人的符号性委任以及对自我的符号性认同。非洲人群体的凝视将被凝视者(德国人)放置在国王的位置上,也将凝视者(非洲人)放置在臣民的位置上,德国人的国王地位一定程度上由双方共同合作构建。因此,从拉康的凝视理论角度看,优素福最后主动加入非洲土著兵队伍的选择,不是“自我解放”,而是他在凝视中构建德国殖民者形象与自我臣服者形象共同作用的结果,等待他的将不是“天堂”,而是另一个更糟糕的地狱。
关键词
古尔纳
《天堂》
凝视
拉康
Keywords
Gurnah
paradise
gaze
Lacan
分类号
I42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人性三部曲——《蛇神》与《呼啸山庄》主人公比较
5
作者
房萍
机构
铁岭师专
出处
《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5期43-45,共3页
文摘
爱情、人性是文学创作中富有恒久魅力的两大主题。《蛇神》与《呼啸山庄》的作家蒋子龙、艾米莉·勃朗特分别以对爱情的演绎为切入点,把探索的笔触直接逼近人性的深度,在作家出色的描绘中,我们发现作品中两位不同时代、有不同性格、甚至分属不同国家的主人公身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即都经历了人性美好,人性扭曲、人性复归的过程,构成了一曲跌宕起伏、震憾人心的人性三部曲。
关键词
人性
爱情
天使
魔鬼
分类号
I425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跨越边界危机:古尔纳《海边》中的空间与阈限
6
作者
李萌
杨玉银
程媛
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
出处
《海外文摘》
2023年第7期10-13,共4页
文摘
坦桑尼亚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是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古尔纳作品聚焦非洲流散群体移居英国的生活。《海边》作为其代表作,描写了两位主人公从单一民族身份向跨国身份过渡过程中的挣扎与无所适从。本文以辩证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为切入点,结合人类学研究中身份过渡状态的阈限理论,通过分析《海边》中的多层次空间及其凸显的“阈限性”,阐释流散群体在跨国身份转换过程中的艰难状况,以说明跨国群体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建立情感力量的重要性,实现对其的人文关怀。
分类号
I42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无法逃离的记忆——古尔纳《离别的记忆》的主题探析
7
作者
朱振武
谢玉琴
机构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
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处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64,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19ZDA296)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古尔纳是坦桑尼亚的杰出作家,其处女作《离别的记忆》围绕“逃离”和“记忆”两大主题,描写主人公哈桑从满怀希望地逃离家乡到无奈归来的过程。古尔纳以哈桑的境遇指向桑给巴尔民众的集体经验、集体命运和集体意识,揭示出殖民主义对桑给巴尔产生的负面影响和民众艰难的生存现状,表达了对殖民历史及其遗留问题的深切关怀。
关键词
《离别的记忆》
古尔纳
殖民历史
认同
Keywords
Memory of Departure
Gurnah
colonial history
identity
分类号
I42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古尔纳《离别的记忆》中的阈限空间与身份危机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夏
黄晖
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当代外国文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27-133,共7页
基金
2019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基金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19ZDA296)
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非洲文学史”(17FWW00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202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在其处女作《离别的记忆》中的阈限空间书写隐喻的是深刻的伦理主题。东非青年哈桑·奥马尔通过从肯格到内罗毕再回到家乡重新出发的空间转换,隐含着范热内普提出的“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与聚合三个阶段的过渡性进程。哈桑在家宅空间、都市空间以及心理空间等阈限空间面临的成长议题,实质上是为了突破伦理困境并建构伦理身份所进行的仪式活动。古尔纳以《离别的记忆》为起点,不断书写着家乡桑给巴尔的人民生活和国族命运,并反思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非洲流散者的身份建构与文化认同问题。
关键词
《离别的记忆》
古尔纳
通过仪式
阈限空间
身份危机
Keywords
Memory of Departure
Abdulrazak Gurnah
the rites of passage
liminal space
identity crisis
分类号
I42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后殖民·知识分子·身份认同:古尔纳小说的三个面向
被引量:5
9
作者
韩伟
任智峰
机构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6-112,共7页
文摘
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了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引发了全球对非洲英语文学的关注。古尔纳从自身的移民经历和流动不居的生活状态出发,把小说创作的文本背景置于后殖民的社会背景之下,其小说形成了弥赛亚时间观和流散叙事风格。古尔纳以知识分子写作的立场关注非洲人民的生存境遇,他敢于揭蔽被“主流叙事”话语影响的非洲现实情境。古尔纳的小说始终贯穿着对难民身份认同和精神归属等问题的关注,对受到殖民主义压迫的非洲人民报以同情。古尔纳的文学创作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学价值,也具有打破后殖民二元对立的思维定势以及重新认识非洲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后殖民
流散叙事
知识分子
身份认同
Keywords
Abdulrazak Gurnah
postcolonial
scattered narrative
intellectual
identity
分类号
I425.074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题名 谁是天使?谁是魔鬼?
10
作者
王安
赵亚鸣
机构
不详
《中国社会导刊》特约撰稿
出处
《中国社会导刊》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2-25,共4页
文摘
思绪与精灵齐飞,天使携魔鬼共舞.
剑拔弩张,旰火大动,此呼彼应,拍案直击,好一场股市大论战,所有的口舌破费,所有的脑细胞损耗,3月15日都等着位尊权重的朱总理一句话了.
关键词
天使
魔鬼
总理
肝火
脑细胞
权重
分类号
C934
[经济管理—管理学]
I425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