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边界·遗忘·可能性之树——昆德拉《身份》的主题探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牛磊磊 王桂红 《宜宾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32-34,共3页
《身份》是昆德拉著名的“遗忘三部曲”中的一部。他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的“存在”的思索。在《身份》中,他以简洁的文笔表现出深刻的主题。由于对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的遗忘,由于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性,有时人们善意的“越界”却会... 《身份》是昆德拉著名的“遗忘三部曲”中的一部。他在作品中致力于对人的“存在”的思索。在《身份》中,他以简洁的文笔表现出深刻的主题。由于对人与人之间的边界的遗忘,由于事件发展的不确定性、可能性,有时人们善意的“越界”却会引发背离初衷的结局。本文从边界、遗忘、可能性之树三方面探析《身份》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边界 遗忘 可能性
下载PDF
生命:往返于两种失落之间——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被引量:4
2
作者 李卫华 《嘉兴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71-73,共3页
作者对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通过剖析捷克事变、柬埔寨战争批判了政治、强权和媚俗 ;通过剖析托马斯和特丽莎、弗兰茨和萨宾娜的爱情生活说明“误解小词典”是人与人交往中永恒... 作者对当代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进行了深刻的分析。通过剖析捷克事变、柬埔寨战争批判了政治、强权和媚俗 ;通过剖析托马斯和特丽莎、弗兰茨和萨宾娜的爱情生活说明“误解小词典”是人与人交往中永恒的障碍。从而阐释了当代社会政治与性两方面的堕落 ,以及由此带来的生命的失重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 政治 堕落 失重
下载PDF
米兰·昆德拉《不朽》中的精神生态隐喻 被引量:2
3
作者 赵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2期38-41,共4页
《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用捷克语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它构思精妙、寓意深刻,是一部难得的佳作。通过并置与复调技法的交替运用,昆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对小说叙事的制约,将多条并行讲述的故事完美地杂糅在了一起,让读者不禁拍案叫绝... 《不朽》是米兰·昆德拉用捷克语创作的最后一部小说,它构思精妙、寓意深刻,是一部难得的佳作。通过并置与复调技法的交替运用,昆氏打破了时间与空间对小说叙事的制约,将多条并行讲述的故事完美地杂糅在了一起,让读者不禁拍案叫绝。借助小说,昆氏揭示与批判了多种精神生态问题,主要包括人们道德的沦丧、隐私的外泄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在精神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现代社会,昆氏的生态伦理观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不朽》 精神生态
下载PDF
昆德拉哲思概念中的女性独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萨宾娜的形象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梅启波 《语文知识》 2009年第1期30-32,共3页
萨宾娜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一个追求对立的女性形象。她强调独立,追求女性个体体验,追求一种生命不受压制的“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受到自身绝对理念的沉重束缚,处于一种矛盾之... 萨宾娜是米兰·昆德拉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一个追求对立的女性形象。她强调独立,追求女性个体体验,追求一种生命不受压制的“轻”,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受到自身绝对理念的沉重束缚,处于一种矛盾之中。这种矛盾从本质上讲是由昆德拉的哲学思考所决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宾娜 女性独立 轻与重
下载PDF
存在之可能性的展现与敞亮——论昆德拉的小说观
5
作者 黄少华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5-9,共5页
昆德拉认为,小说探问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小说的智慧通过对建立在关键词基础上的小说人物的深思,对存在进行勘探;通过幽默把世界揭示在的模棱两可之中,展现和敞亮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在小说的世界中,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只存在对叙... 昆德拉认为,小说探问的不是现实而是存在。小说的智慧通过对建立在关键词基础上的小说人物的深思,对存在进行勘探;通过幽默把世界揭示在的模棱两可之中,展现和敞亮存在的种种可能性。在小说的世界中,不存在唯一的真理,只存在对叙述、细节和多样性的欣赏。昆德拉的这种小说观,是与哲学不同的、对存在的另一种言说和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存在 复调小说 历史 现实主义 现象学 文学评论 小说观
下载PDF
非真实性与游戏性艺术——米兰·昆德拉的创作与欧洲小说传统
6
作者 刘英梅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9-63,共5页
无论是在捷克时还是移民法国后,米兰·昆德拉一直都非常认同欧洲文化,将其看作自己的精神归属。从小说艺术的角度看,昆德拉将欧洲小说传统视作自己的文学渊源,并在创作中体现了欧洲小说精神的非真实性与游戏性艺术追求。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欧洲文化 欧洲小说 非真实性 游戏性
下载PDF
遗忘与回忆——谈米兰·昆德拉后期作品的思想性
7
作者 陈秀娟 谭泽宁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06年第5期71-73,共3页
昆德拉的作品一向以其深邃的思想性见长,他主张小说家应在其作品中“思考一个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他所思考的这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存在境况。文章主要讨论昆德拉在其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主题:遗忘与回忆,以及与之相联的认同与回归。... 昆德拉的作品一向以其深邃的思想性见长,他主张小说家应在其作品中“思考一个问题”。在他的作品中,他所思考的这个问题就是人类的存在境况。文章主要讨论昆德拉在其后期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主题:遗忘与回忆,以及与之相联的认同与回归。在昆德拉看来,不可逃避的回忆和绝对的遗忘是流亡者难以摆脱的存在境况,与此同时,认同与回归又是流亡者不知疲倦的追求,纵然这种追求只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性 存在之思 昆德拉
下载PDF
论卡夫卡及其创作的跨文化特征
8
作者 曾艳兵 《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4年第3期71-77,共7页
卡夫卡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他是一个犹太人,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 卡夫卡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已明显地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他是一个犹太人,但对基督教思想却有着深刻的体悟和亲和性;他是一个接受德语教育并用德语写作的作家,但他在德语中却始终感到自己是一个陌生人;他渴望在犹太语中找到自己的家,但最终却未能如愿。卡夫卡由于如此深刻地体悟了语言的冲突和困境,因此,他对文化冲突的描述和表现总是和语言问题连在一起,而这又使得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具有非常浓郁的现代气息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跨文化视野 中国文化 犹太文化 捷克文化
下载PDF
从随笔集管窥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叙事艺术——以《被背叛的遗嘱》和《帷幕》为例
9
作者 赵谦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4期80-83,共4页
《被背叛的遗嘱》和《帷幕》是当代文坛巨匠米兰·昆德拉撰写的两部随笔集,从中折射出作者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深刻理解。对昆德拉而言,幽默是小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小说的诞生紧密相连。小说的目的并非惩恶扬善,因而道德教... 《被背叛的遗嘱》和《帷幕》是当代文坛巨匠米兰·昆德拉撰写的两部随笔集,从中折射出作者对小说叙事艺术的深刻理解。对昆德拉而言,幽默是小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小说的诞生紧密相连。小说的目的并非惩恶扬善,因而道德教化并非小说创作的动因。发现并揭示生活的本质是小说家的责任,他们应该撕开帷幕,成为生活本质的先知。在昆德拉看来,博采众长可以增强小说创作的艺术性,有利于培育小说家的创新思维。隐喻是作家实现小说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此外,小说研究应该置于小说发展的历史之中,文艺批评家不应忽略世界各国文学名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小说叙事艺术 《被背叛的遗嘱》 《帷幕》
下载PDF
解释的权利和自由——对米兰·昆德拉作品中解释主题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裴亚莉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20-125,共6页
传统小说的任务是通过讲述故事表明作家对事物的解释 ,并相信可以得出惟一的解释结果 ,必然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法是传统小说的认识方法。而后现代的小说则往往注重实践对事物解释的可能性 ,解释结果的惟一性在这一类小说中受到动摇 ,... 传统小说的任务是通过讲述故事表明作家对事物的解释 ,并相信可以得出惟一的解释结果 ,必然的、非此即彼的认识方法是传统小说的认识方法。而后现代的小说则往往注重实践对事物解释的可能性 ,解释结果的惟一性在这一类小说中受到动摇 ,而且它们提供的往往是对解释的解释。米兰·昆德拉在他的作品中对解释以及解释的解释都作出了剖析和反思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主题 《俄狄浦斯》 《生命中不能承受三轻》 《玩笑》 后现代小说
下载PDF
政治、性、笑: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之比较 被引量:4
11
作者 王长才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25-30,共6页
本文从政治、性、笑三个方面对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王小波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荒诞放大给读者看,而昆德拉的小说大多指向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的存在;性在王小波作品中是政治和权力的折射,性描写方式客观冷静,... 本文从政治、性、笑三个方面对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王小波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荒诞放大给读者看,而昆德拉的小说大多指向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的存在;性在王小波作品中是政治和权力的折射,性描写方式客观冷静,使性回归自身,昆德拉笔下性总伴随着灵魂间的误解、隔膜、搏斗;在王小波那里笑来自于叙述者的幽默,在面对强大的荒谬时是可以倚仗的工具,在昆德拉笔下笑更为沉重,更显露出人的渺小,命运的无情和生存的荒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小波 米兰·昆德拉 政治 小说 捷克 性描写 文学风格
下载PDF
流亡者逐梦——简论昆德拉《身份》的叙事技巧
12
作者 蒋志权 张雅惠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56-58,共3页
本文认为在昆德拉的《身份》中存在着一个隐在的叙事者,他诉说了昆德拉流亡者身份的隐喻。《身份》的叙事技巧,从形式上而言,是以梦的嵌套来构成的;从内容上而言,呈现出梦的复调之特点,表征着有节制的梦的狂欢。梦幻叙事是《身份》中最... 本文认为在昆德拉的《身份》中存在着一个隐在的叙事者,他诉说了昆德拉流亡者身份的隐喻。《身份》的叙事技巧,从形式上而言,是以梦的嵌套来构成的;从内容上而言,呈现出梦的复调之特点,表征着有节制的梦的狂欢。梦幻叙事是《身份》中最为圆熟和成功的技巧,它使读者在一个个梦中,得以窥探昆德拉对人生存在的深刻叩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 流亡者 叙事技巧
下载PDF
小说理念引发的文体革命——昆德拉与鲁迅小说的比较研究
13
作者 黄树红 翟大炳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34-38,共5页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鲁迅的《阿Q正传》都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两者作为叙事体小说已向着非叙事因素大幅度的开放,成为一种"综合性散文"(前者)或"杂文式小说"(后者)。这是一次文体革命。这次文体革命... 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与鲁迅的《阿Q正传》都追求艺术形式的创新,两者作为叙事体小说已向着非叙事因素大幅度的开放,成为一种"综合性散文"(前者)或"杂文式小说"(后者)。这是一次文体革命。这次文体革命正是由鲁迅追求格式的特别和昆德拉主张写成多种文体组构的小说理论引发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理念 鲁迅 比较研究 文体革命 东欧 中国 米兰·昆德拉 小说创作 文学研究
下载PDF
米兰·昆德拉小说中牧歌的追寻与失落
14
作者 王跻丹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08-112,共5页
田园牧歌这个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每个时代都有描写田园牧歌生活的著作,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牧歌作为重要主题之一,与其他主题如“轻与重”“记忆与遗忘”等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风貌。昆德拉式的牧歌与传统牧歌的区别在于:他对... 田园牧歌这个概念在西方由来已久,每个时代都有描写田园牧歌生活的著作,在米兰·昆德拉的小说中,牧歌作为重要主题之一,与其他主题如“轻与重”“记忆与遗忘”等共同构成小说的整体风貌。昆德拉式的牧歌与传统牧歌的区别在于:他对于牧歌的存在及实现并不确信,由此促使他对消除冲突、实现牧歌进行了三个阶段的探寻——融入群体、退出群体、抛弃自我,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昆德拉始终都是一种怀疑的、消极的态度,他并没有真正地找到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田园牧歌 追寻 失落 群体
下载PDF
一语双关 讥锋毕露——魏斯柯普夫的《纪念》赏析
15
作者 阜东 《写作(中)》 1994年第8期36-36,共1页
魏斯柯普夫(1900——1955),捷克人。1928年迁居德国,用德语从事写作。希特勒攫取政权后,被迫离开德国。先后住在布拉格、巴黎、纽约。1950至1953年任捷克斯洛伐克驻中国大使。
关键词 柯普 中国大使 格尔尼卡 中国诗歌 欺骗手段 巴斯克人 法国共产党 含蓄蕴藉 意丰 文化艺术
下载PDF
论昆德拉著作的话语空间
16
作者 郑靖茹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24-30,共7页
昆德拉著作的话语空间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话语” ,而是人类的一种主要实践活动 ,浸透着昆德拉对这个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反思和怀疑。其著作话语空间的构成有 :通过文学思考的哲学话语空间、人类学意义上的话语空间、美学话语空间、... 昆德拉著作的话语空间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话语” ,而是人类的一种主要实践活动 ,浸透着昆德拉对这个世界和整个人类的反思和怀疑。其著作话语空间的构成有 :通过文学思考的哲学话语空间、人类学意义上的话语空间、美学话语空间、语言学话语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话语空间 文学 短篇小说 《可爱的爱情》 捷克
下载PDF
浅析《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之梦境 被引量:2
17
作者 潘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20-23,共4页
本文旨在运用弗洛伊德有关梦的理论对《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特蕾莎之梦境作出一些分析,探求作者编造这些梦的意图,以及这些梦对于表现人物性格和传达小说意义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欲望满足 稽查 化装 显意 隐意
原文传递
《白桦林》的三重梦境:大尉·姑娘·“十九岁”
18
作者 杜常婧 《外国文学动态》 CSSCI 2011年第2期41-43,共3页
捷克的2008年被喻为“卢斯蒂格之年”,随着阿尔诺什特·卢斯蒂格(Arnost Lustig,1926—2011)获得该年度的弗朗兹·卡夫卡文学奖,他的小说《白桦林》(Bile brlzy)的巨幅海报也出现在了布拉格公交车、地铁和大街小巷。如... 捷克的2008年被喻为“卢斯蒂格之年”,随着阿尔诺什特·卢斯蒂格(Arnost Lustig,1926—2011)获得该年度的弗朗兹·卡夫卡文学奖,他的小说《白桦林》(Bile brlzy)的巨幅海报也出现在了布拉格公交车、地铁和大街小巷。如同卢斯蒂格在序言中所说,这本书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写好,在接受审查后,曾经以残缺不全的模样问世,然而修复的念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此次,他终于听从自己的心声做了改写,并且认定“只有读者可以评判这本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桦林》 姑娘 梦境 2008年 文学奖 卡夫卡 公交车 布拉格
原文传递
世界驰名作家又相聚布拉格
19
作者 徐伟珠 《外国文学动态》 2006年第5期23-24,共2页
捷克首都布拉格以其特有的神秘色彩与美丽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布拉格就给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无尽的灵感。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早在波希米亚学者、意大利人安吉洛·里佩利诺的游记《魔幻布拉格》中得到彰显。布拉格又是... 捷克首都布拉格以其特有的神秘色彩与美丽闻名于世。自古以来,布拉格就给予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和艺术家以无尽的灵感。它无与伦比的魅力早在波希米亚学者、意大利人安吉洛·里佩利诺的游记《魔幻布拉格》中得到彰显。布拉格又是《魔偶人》(Golem)的城市,是鲁道夫二世时期文艺复兴炼金术士们的城市,是捷克文学、德语文学和犹太文学共融的城市。把这些糅合到一起,那么,在这个诗意盎然的文学大都市举办传统而国际性的“布拉格作家节”,就一点不以为奇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拉格 名作家 世界 犹太文学 神秘色彩 波希米亚 意大利人 文艺复兴
原文传递
傻瓜在法的门前 好兵帅克与法
20
作者 殷罗毕 《上海文化》 2014年第5期105-111,共7页
当K在20世纪初的布拉格晃荡时,他并未注意到一个邻人正从同一条街道上经过。那个貌似满不在乎的胖子一脚跨进的,正是K始终未能进入其中的法的大门。那个胖子就是K的同时代人帅克(事实上,哈谢克(1883-1923)也正是卡夫卡(1883—192... 当K在20世纪初的布拉格晃荡时,他并未注意到一个邻人正从同一条街道上经过。那个貌似满不在乎的胖子一脚跨进的,正是K始终未能进入其中的法的大门。那个胖子就是K的同时代人帅克(事实上,哈谢克(1883-1923)也正是卡夫卡(1883—1924)的同时代人,甚至是同龄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傻瓜 20世纪 布拉格 卡夫卡 同龄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