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5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里尔克的性欲书写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启示
1
作者 赵蕾莲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3,22,共14页
里尔克以性欲书写关注现代人的身心感受,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丰富文学创作。其性欲书写得益于从尼采肯定性欲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与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莎乐美向他传授尼采与弗氏的共同观点:批评基督教禁... 里尔克以性欲书写关注现代人的身心感受,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以丰富文学创作。其性欲书写得益于从尼采肯定性欲的生命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幼儿性欲理论中所获得的启示。与里尔克亦师亦友的莎乐美向他传授尼采与弗氏的共同观点:批评基督教禁欲的道德观和反自然的唯灵论。她还与里尔克展开精神分析式谈话,帮他战胜创作危机,鼓励他进行性欲书写。里尔克在《杜伊诺哀歌》第三首和《七首诗》(即《阳具颂》)等典型诗文中赞美性欲、生命力和此在的幸福,颇具代表性地践行了性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里尔克 莎乐美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尼采生命哲学 性欲书写
下载PDF
从铁笼囚禁到文化植入——论《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中的权力规训
2
作者 戴春雷 《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 2024年第2期86-92,共7页
卡夫卡《致某科学院的报告》是一份受虐狂向施虐狂汇报受虐体验的报告,其背后隐藏着一座由技术官僚构成、假科学名义施暴的权力城堡。猿性而人名的报告者红彼得只是权力生产的结果,权力才是该小说隐身不现的主角。最高官僚权力机构科学... 卡夫卡《致某科学院的报告》是一份受虐狂向施虐狂汇报受虐体验的报告,其背后隐藏着一座由技术官僚构成、假科学名义施暴的权力城堡。猿性而人名的报告者红彼得只是权力生产的结果,权力才是该小说隐身不现的主角。最高官僚权力机构科学院通过各级暴力运作对红彼得实施规训与操控,强迫其就范,诱惑其为奴;红彼得在报告中所炫耀的进步与成功,究其实质不过是它在权力狡计之下从受虐转变为自虐的身心自戕而已。官僚机构的权力规训由机械打击的硬暴力与文化植入的软暴力相配合完成,其规训效果则表现为红彼得患上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迎合与膜拜权力并自我驯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权力规训 暴力运作 自我驯化
下载PDF
毁灭与重生:《第三只鸽子的故事》中的神话原型书写
3
作者 郎磋 《今古文创》 2024年第21期36-38,共3页
茨威格的代表作《第三只鸽子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但其寓意丰富。通过神话原型批判理论对小说中的鸽子、森林原型意象分析,探究神话故事在原型基础上实现的继承与创新,找出作者赋予原型的潜在的人性内涵;通过分析毁灭与重生的循环模式... 茨威格的代表作《第三只鸽子的故事》故事情节简单,但其寓意丰富。通过神话原型批判理论对小说中的鸽子、森林原型意象分析,探究神话故事在原型基础上实现的继承与创新,找出作者赋予原型的潜在的人性内涵;通过分析毁灭与重生的循环模式结构,揭露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并追述作家内在创作动机中的精神原型;通过探究神话移位的原因,解读作者潜藏在文本中深层次的追求自由、反对战争的思想意义,呼吁和平的声音以及由此体现的历史的厚重感和深沉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茨威格 《第三只鸽子的故事》 神话原型批评
下载PDF
“巢穴污染者”的自我救赎——论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
4
作者 张世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8-101,共4页
托马斯·伯恩哈德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奥地利当代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因犀利的语言风格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嘲讽,被冠以“巢穴污染者”的称号。文章以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 托马斯·伯恩哈德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奥地利当代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因犀利的语言风格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嘲讽,被冠以“巢穴污染者”的称号。文章以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现形态、形成原因及背后的文化反思,发现这种语言作风格指向的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救赎。以语言暴力为视角,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恩哈德 耶利内克 语言暴力 “巢穴污染”
下载PDF
卡夫卡与流动性
5
作者 曾艳兵 《社会科学论坛》 2023年第6期26-34,共9页
卡夫卡是20世纪最富有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特质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创作与时代的流动特征密切相关。他是一个具有非凡独创性的作家,与流动时代的关系并非简单的顺乎同一,而是显示出相当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流动的同时,卡夫卡也在追求一... 卡夫卡是20世纪最富有现代性乃至后现代性特质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创作与时代的流动特征密切相关。他是一个具有非凡独创性的作家,与流动时代的关系并非简单的顺乎同一,而是显示出相当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在流动的同时,卡夫卡也在追求一种静止的生活方式和写作方式,这就是“卡夫卡式”悖论,一种滑动的反论:流动与静止相互依存。卡夫卡形象与卡夫卡学也一直在流动、变化、侨易,不可将其固定在一个地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流动性 流散 侨易
下载PDF
施蒂弗特小说《晚夏》中"日常生活"的诗意升华
6
作者 冯亚琳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2,共7页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堪称一部“日常生活”小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平淡、近乎冗赘的日常生活描述,观察秩序、财产与经营以及房屋庭院诸多日常生活现象,探寻特定历史语境下“日常意识”的展演以及隐于其后的... 奥地利作家施蒂弗特的长篇小说《晚夏》堪称一部“日常生活”小说。本文通过文本细读,分析小说平淡、近乎冗赘的日常生活描述,观察秩序、财产与经营以及房屋庭院诸多日常生活现象,探寻特定历史语境下“日常意识”的展演以及隐于其后的生活观和审美旨趣。分析表明,《晚夏》构想的是一种理想化的日常生活。在此过程之中,对形式的追求演化为对秩序的追求,宗教化的“日常”被诗意化的“日常”所替代。如果说施蒂弗特试图借助文学建构一个乌托邦的话,那么它首先是一个“日常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夏》 日常生活 诗意化
下载PDF
哈罗德·布鲁姆论卡夫卡:从《小寓言》到《变形记》
7
作者 刘向辉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3-37,共5页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哈罗德·布鲁姆颇为关注的一部经典之作。鉴于卡夫卡作品浓郁的否定性特质,布鲁姆采用以卡夫卡阐释卡夫卡的形式解读《变形记》。他在论述中通过植入卡夫卡的《小寓言》,与《变形记》形成互文关联,凸显《变形...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哈罗德·布鲁姆颇为关注的一部经典之作。鉴于卡夫卡作品浓郁的否定性特质,布鲁姆采用以卡夫卡阐释卡夫卡的形式解读《变形记》。他在论述中通过植入卡夫卡的《小寓言》,与《变形记》形成互文关联,凸显《变形记》的否定美学意义。布鲁姆认为《变形记》的否定性集中体现于格里高尔变形的“暗示性”和死亡的“悬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小寓言》 《变形记》 卡夫卡 哈罗德·布鲁姆
下载PDF
非自然叙事学视角下的卡夫卡小说研究——以《城堡》《变形记》为例
8
作者 李莉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29-34,共6页
从非自然叙事学视角来看,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和《城堡》具有独特的叙述者和反常规的叙事视角,跳跃式、反线性的时间架构和虚无模糊的空间等现代主义叙述策略,体现出典型的非自然叙事特征:异化性和寓言性,使文本成为隐... 从非自然叙事学视角来看,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变形记》和《城堡》具有独特的叙述者和反常规的叙事视角,跳跃式、反线性的时间架构和虚无模糊的空间等现代主义叙述策略,体现出典型的非自然叙事特征:异化性和寓言性,使文本成为隐喻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现状的寓言,表达了卡夫卡对人生与世界的真切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非自然叙事 《城堡》 《变形记》 叙事视角 叙事元素 叙事特征
下载PDF
中国乔伊斯研究20年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2-157,共6页
关键词 中国乔伊斯研究 茅盾 研究状况 研究成果 美学研究 哲学研究 文化诗学
下载PDF
乔伊斯的“经典”观 被引量:5
10
作者 杨建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6-93,共8页
乔伊斯本质上是一位小说家,没有写出有关“经典”问题的专论,但他具有强烈的、颇具叛逆性的“经典意识”,并通过“叛逆者”的宣言、“批评家”的原则和有关“经典”的言论阐明了自己的“经典”观。其“经典”观的核心是对“经典性”的认... 乔伊斯本质上是一位小说家,没有写出有关“经典”问题的专论,但他具有强烈的、颇具叛逆性的“经典意识”,并通过“叛逆者”的宣言、“批评家”的原则和有关“经典”的言论阐明了自己的“经典”观。其“经典”观的核心是对“经典性”的认识,认为“经典”具有“挑战性”、“独创性”、“深奥性”、“争论性”、“不朽性”、“完美性”等本质属性。这些观点在乔伊斯的意图式写作和乔伊斯批评中得到了充分印证,深深影响了20世纪现代经典文本创作,并在当代西方文论中得到了阐释延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詹姆斯·乔伊斯 “经典”观 “经典性”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小说艺术的预演:论《芬尼根的苏醒》的人物塑造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维屏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6-71,共6页
本文旨在探讨乔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说《芬尼根的苏醒》中的后现代主义人物描写艺术。文章揭示了乔伊斯晚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历史性嬗变及其小说人物的重大转型,并且阐释了《芬尼根的苏醒》中人物的复杂内涵。同时,文章还讨论了人物在混沌... 本文旨在探讨乔伊斯的最后一部小说《芬尼根的苏醒》中的后现代主义人物描写艺术。文章揭示了乔伊斯晚年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历史性嬗变及其小说人物的重大转型,并且阐释了《芬尼根的苏醒》中人物的复杂内涵。同时,文章还讨论了人物在混沌世界中的内在逻辑、代码功能以及自我的分裂等后现代主义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芬尼根的苏醒》 后现代主义 小说 人物塑造
下载PDF
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中国文化阐释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泽霖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6-92,共7页
列夫·托尔斯泰的“艺术情感说”屡遭诟病,而如从中国古典文化思想出发,就能洞解托尔斯泰艺术情感说的真谛。他认为,情感是人性最本真的体现,思想只有转化为情感才能沟通人、联合人,而“推动情感”才是艺术的独特功能。
关键词 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情感说 中国古典文化 音乐 心灵融合
下载PDF
日记中的卡夫卡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正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9-65,共7页
学界论卡夫卡,大多侧重于对人的“异化”,对社会文明病的反思与批判,而忽略卡夫卡身上所包含的恪守职责、屈从社会的一面,他并非人们所想象的不修边幅、艺术至上的“天外怪人”。这就导致了卡夫卡在对待创作、情感、人生诸方面都表现出... 学界论卡夫卡,大多侧重于对人的“异化”,对社会文明病的反思与批判,而忽略卡夫卡身上所包含的恪守职责、屈从社会的一面,他并非人们所想象的不修边幅、艺术至上的“天外怪人”。这就导致了卡夫卡在对待创作、情感、人生诸方面都表现出深刻的矛盾性。卡夫卡在日常生活中“融入社会”,不等于他的灵魂深处也被现实社会秩序所同化,他始终追求着“天上的食物”,承受着“求而不得”的精神痛苦。我们对卡夫卡书信、日记与个人“情史”进行细致入微的考据,可以解读他作为“双面人”所具有的悖谬式创作心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日记 反思与批判 “异化” 日常生活 社会秩序 精神痛苦 创作心态 文明病 矛盾性 恪守 非人 怪人 情感 书信 考据
下载PDF
否定的美学——耶利内克文学创作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颖 付天海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7-121,共5页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小说与戏剧不是对既有现实的现实主义描摹,也不是对词与物相统一的传统语言的承袭。她从负面的角度描写丑陋和荒谬,旨在通过模仿事物的对立面来表现事物的本性,是以否定的形式摧毁经验现实来警醒和疗救这...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小说与戏剧不是对既有现实的现实主义描摹,也不是对词与物相统一的传统语言的承袭。她从负面的角度描写丑陋和荒谬,旨在通过模仿事物的对立面来表现事物的本性,是以否定的形式摧毁经验现实来警醒和疗救这个社会。耶利内克作品中对性与婚姻的大胆切入、对政治和家乡的辛辣讽刺、对语言和表现形式的突破革新,都是其创作中否定美学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手法可看作新的认识途径,最终实现文学的社会批判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面写作 否定的美学 社会批判
下载PDF
女性世界的迷宫——耶利内克《钢琴教师》的现代意识解读 被引量:3
15
作者 顾梅珑 《当代文坛》 CSSCI 2005年第5期96-98,共3页
关键词 耶利内克 《钢琴教师》 现代意识 女性文学 奥地利 小说 文学研究
下载PDF
凄美动人的诗意世界——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一种审读 被引量:1
16
作者 戴红稳 赵云丽 吴屏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8年第10期32-35,共4页
用"镜像"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审读文本,认为女主人公执着追寻内心影像,以不求回应、常人难以理喻的爱,证实自我存在价值;指出了女主人公把一个不能承载重要负荷的人作为影像,注定她的爱情故事是凄美的。这一故事昭示两性和谐相... 用"镜像"理论和存在主义哲学审读文本,认为女主人公执着追寻内心影像,以不求回应、常人难以理喻的爱,证实自我存在价值;指出了女主人公把一个不能承载重要负荷的人作为影像,注定她的爱情故事是凄美的。这一故事昭示两性和谐相处,让"人,诗意地栖居",蕴藏着人类生存的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威格 陌生女人 镜像 诗意世界
下载PDF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心理“父亲缺位”现象对女性性格的影响——解读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被引量:12
17
作者 喻颖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97-98,共2页
现实考察已经证明在父亲缺位家庭中成长的女性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负面结果,如:过分害羞,自暴自弃,以及感情冷漠等等。本文主要以史帝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蓝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父亲缺位到底如何影响女... 现实考察已经证明在父亲缺位家庭中成长的女性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负面结果,如:过分害羞,自暴自弃,以及感情冷漠等等。本文主要以史帝芬·茨威格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蓝本,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父亲缺位到底如何影响女性性格的形成,进而决定了她们的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癔症 父亲缺位 父亲的律
下载PDF
卡夫卡与尼采 被引量:2
18
作者 曾艳兵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6-62,共7页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 尼采在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印痕。卡夫卡虽然是一位弱者,但在他身上常常透露出强者的气息和精神;尼采是一位强者,但他病弱的身体却承受不了强力的重压。尼采是一位爱好用格言或寓言写作的哲学家,这对卡夫卡的创作也有着直接而又深远的影响。卡夫卡是一个总在怀疑的祈祷者,尼采则是一位"重估一切价值"的狂人。卡夫卡是一个具有独创性的作家,他在推崇和接受尼采的过程中并没有失去自己的原创思想和个人品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尼采 弱者 超人 图像 祈祷
下载PDF
悲情主角的穿越——《变形记》与《第九区》之互文比较 被引量:1
19
作者 高新华 宁乐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01-102,共2页
本文借以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对《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与电影《第九区》中的主角威库斯从故事主线、人物形象、个人遭遇、表现主题等方面要素进行比较,以求发现两个不同故事主人公间的共有联系;同时通过不同年代... 本文借以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论作为研究基础,对《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与电影《第九区》中的主角威库斯从故事主线、人物形象、个人遭遇、表现主题等方面要素进行比较,以求发现两个不同故事主人公间的共有联系;同时通过不同年代与不同艺术形式间的互文,揭示现代社会的人性悲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 《第九区》 格里高 威库斯
下载PDF
挥之不去的卡夫卡味儿 被引量:1
20
作者 童明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2期26-38,共13页
卡夫卡虚构的讽喻和寓言为什么有挥之不去的强烈现实感?本文作者认为,卡夫卡味儿(the Kafkaesque)不是负面情绪的释放那么简单,而是卡夫卡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对不自由状况的深刻认识以及他独特的文学游戏形成的“负面能力”(negative ca... 卡夫卡虚构的讽喻和寓言为什么有挥之不去的强烈现实感?本文作者认为,卡夫卡味儿(the Kafkaesque)不是负面情绪的释放那么简单,而是卡夫卡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对不自由状况的深刻认识以及他独特的文学游戏形成的“负面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因而值得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卡夫卡作品中强烈的压抑感,讽喻地指向一种父权/威权的秩序或体系,就其生成逻辑而言,属于“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结构。其社会象征秩序形成权力的“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并遵循荒谬的罪与罚之法,形成两极之间各色人物特殊的生存和心理状态;用后殖民研究的术语,可称之为“内部殖民主义”(internal colonialism)。卡夫卡以反讽和悖论呈现绝对权力,比如:卡夫卡以死亡象征绝对权力,但濒死的权力依然有足够力量扼杀上升的生命;此种体系的官僚运作远不止于繁文缛节,而是将残忍和荒谬变成天经地义;它引起的恐惧以封闭空间再现,既狭小又无限大。笔者汲取莎士比亚、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济慈(John Keats)、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的智慧,以卡夫卡若干中短篇为例,深入讨论卡夫卡味儿如何根植于他的美学判断。卡夫卡作品的“美感”是一股潜于无形的善念,亦即对自由的渴望和执着;卡夫卡修辞的魅力之一,是他能将梦魇雕刻为一个个本雅明称之为“形姿”(gestus,gesture)的片刻,形成反讽、悖论、模糊等修辞效果的相反命题并存,为文本解读提供认真思辨的游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味儿 逻格斯中心的结构 现代讽喻 二律背反 反讽 美学判断 负面能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