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少数文学”——“卡夫卡热”的当代意义及其缘由探析
1
作者 曾艳兵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8-38,共21页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 与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相比,今天卡夫卡似乎太有名气了。虽然不能说世界已经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但卡夫卡式已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重要特征之一了。卡夫卡思想的深刻性、哲理性和预言性,艺术表现的独创性、开拓性、悖谬性以及所涉及领域的广阔性,让卡夫卡成为学术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卡夫卡是众多著名作家敬仰且能够公开表示喜欢的作家。阎连科被认为是在创作理念与创作方法上非常接近于卡夫卡的中国当代作家,他对卡夫卡推崇备至。阎连科指出卡夫卡发明了“零因果”的创作方法,引领着20世纪文学创作的方向。卡夫卡的作品预言了我们共处的这个“卡夫卡式”时代。希利斯·米勒认为,当今时代研究卡夫卡作品和大屠杀小说责无旁贷,卡夫卡笔下那些看似与主线毫无关系的细节描写,实际上是在推迟即将到来的“大屠杀”。卡夫卡的作品是“现代性的反面乌托邦”,在抵制阐释中不断被阐释。卡夫卡的作品也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对象,尤其是本雅明的卡夫卡阐释和研究,影响了诸多后来的思想家、哲学家和作家。阿伦特将卡夫卡视为针对全部现实的幽默作家和批评家,阿甘本则从语言学出发,结合法哲学探讨分析卡夫卡的著作。卡夫卡的作品就是一道“门”,向全世界所有的读者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卡夫卡热” 阎连科 希利斯·米勒 瓦尔特·本雅明
下载PDF
“巢穴污染者”的自我救赎——论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
2
作者 张世卉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8-101,共4页
托马斯·伯恩哈德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奥地利当代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因犀利的语言风格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嘲讽,被冠以“巢穴污染者”的称号。文章以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 托马斯·伯恩哈德与埃尔弗里德·耶利内克在奥地利当代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因犀利的语言风格及对祖国奥地利的嘲讽,被冠以“巢穴污染者”的称号。文章以伯恩哈德与耶利内克作品中的语言暴力书写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表现形态、形成原因及背后的文化反思,发现这种语言作风格指向的是一种对自我精神的救赎。以语言暴力为视角,有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更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伯恩哈德 耶利内克 语言暴力 “巢穴污染”
下载PDF
挥之不去的卡夫卡味儿 被引量:2
3
作者 童明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23年第2期26-38,共13页
卡夫卡虚构的讽喻和寓言为什么有挥之不去的强烈现实感?本文作者认为,卡夫卡味儿(the Kafkaesque)不是负面情绪的释放那么简单,而是卡夫卡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对不自由状况的深刻认识以及他独特的文学游戏形成的“负面能力”(negative ca... 卡夫卡虚构的讽喻和寓言为什么有挥之不去的强烈现实感?本文作者认为,卡夫卡味儿(the Kafkaesque)不是负面情绪的释放那么简单,而是卡夫卡对自由的强烈渴望、对不自由状况的深刻认识以及他独特的文学游戏形成的“负面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因而值得进一步的分析探讨。卡夫卡作品中强烈的压抑感,讽喻地指向一种父权/威权的秩序或体系,就其生成逻辑而言,属于“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的结构。其社会象征秩序形成权力的“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并遵循荒谬的罪与罚之法,形成两极之间各色人物特殊的生存和心理状态;用后殖民研究的术语,可称之为“内部殖民主义”(internal colonialism)。卡夫卡以反讽和悖论呈现绝对权力,比如:卡夫卡以死亡象征绝对权力,但濒死的权力依然有足够力量扼杀上升的生命;此种体系的官僚运作远不止于繁文缛节,而是将残忍和荒谬变成天经地义;它引起的恐惧以封闭空间再现,既狭小又无限大。笔者汲取莎士比亚、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桑塔亚纳(George Santayana)、济慈(John Keats)、什克洛夫斯基(Victor Shklovsky)的智慧,以卡夫卡若干中短篇为例,深入讨论卡夫卡味儿如何根植于他的美学判断。卡夫卡作品的“美感”是一股潜于无形的善念,亦即对自由的渴望和执着;卡夫卡修辞的魅力之一,是他能将梦魇雕刻为一个个本雅明称之为“形姿”(gestus,gesture)的片刻,形成反讽、悖论、模糊等修辞效果的相反命题并存,为文本解读提供认真思辨的游戏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味儿 逻格斯中心的结构 现代讽喻 二律背反 反讽 美学判断 负面能力
下载PDF
从身份认同看茨威格之死 被引量:1
4
作者 杨荣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4-99,共6页
对茨威格的自杀身亡,国外学界以托马斯·曼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茨威格自杀是一种"背叛"。中国学界却与此相异,多从社会历史和心理动因予以解说,且都有一定说服力。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再来解读茨威格之... 对茨威格的自杀身亡,国外学界以托马斯·曼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茨威格自杀是一种"背叛"。中国学界却与此相异,多从社会历史和心理动因予以解说,且都有一定说服力。但笔者认为,如果我们从身份认同的视角再来解读茨威格之死,正是"世界公民"身份幻灭、文学圣徒身份被剥夺、"西方犹太人"到"犹太人"身份的剧变等导致其自杀身亡。这或许将拓展中国学界茨威格研究的新视角,且身份研究亦可运用到传记文学研究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威格 自杀 身份认同 身份建构 身份失落 新视角
下载PDF
学术卡夫卡 被引量:1
5
作者 曾艳兵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19年第2期92-97,共6页
《卡夫卡与卡夫卡学术》,赵山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作品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影响也最大的作品。换句话说,卡夫卡是一个被人们广泛阅读,同时又经常被人误读、误解、误... 《卡夫卡与卡夫卡学术》,赵山奎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作品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影响也最大的作品。换句话说,卡夫卡是一个被人们广泛阅读,同时又经常被人误读、误解、误释的作家,有关卡夫卡的话题层出不穷、经久不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学术史 布拉格 卡夫卡研究 弗兰茨
下载PDF
形象的侨易——以卡夫卡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曾艳兵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8年第1期38-44,共7页
卡夫卡是一个个体,但卡夫卡形象却不仅仅属于个体,卡夫卡形象是由卡夫卡,更重要的是卡夫卡的作品,以及卡夫卡的读者和研究者共同塑形的。卡夫卡形象在全世界旅行,也就在全世界侨易。因此,研究卡夫卡形象的侨易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卡... 卡夫卡是一个个体,但卡夫卡形象却不仅仅属于个体,卡夫卡形象是由卡夫卡,更重要的是卡夫卡的作品,以及卡夫卡的读者和研究者共同塑形的。卡夫卡形象在全世界旅行,也就在全世界侨易。因此,研究卡夫卡形象的侨易学不仅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卡夫卡形象,对于侨易学这一创新理论亦有补充和完善之意义。卡夫卡形象与比较文学形象学有关,但又不完全属于比较文学形象学。卡夫卡形象显然不属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但无疑又与卡夫卡作品中的形象有关。对我们来说,卡夫卡形象既属于"他者"又属于"异域",因此,对这一形象的侨易过程进行分析就具有了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形象 侨易 形象学
下载PDF
“我已经习惯了凝视卡夫卡的眼睛”——曾艳兵先生之学术研究30年
7
作者 那艳武 宋德发 《中国语言文学研究》 CSSCI 2018年第2期248-256,共9页
曾艳兵先生是我国卡夫卡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卡夫卡研究及20世纪西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成果丰硕,颇具影响。本文回顾了曾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对曾先生的学术研究重心、主要学术风格、学术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曾先生用他... 曾艳兵先生是我国卡夫卡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他长期致力于卡夫卡研究及20世纪西方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成果丰硕,颇具影响。本文回顾了曾先生的学术成长经历,对曾先生的学术研究重心、主要学术风格、学术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曾先生用他的学术行为诠释着卡夫卡写在《箴言集》里的那句名言:"从某一点开始便不复存在退路,这一点是能够达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曾艳兵 卡夫卡 西方文学 比较文学
下载PDF
作为商业符号的卡夫卡
8
作者 曾艳兵 《中国图书评论》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8-33,共6页
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的卡夫卡,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征服了世界,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最后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流行符号。“仝世界都把‘卜夫卡’用作‘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其实何... 生前几乎默默无闻的卡夫卡,在他去世半个多世纪之后终于征服了世界,他的影响遍及世界各地,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最后几乎成为日常生活中的流行符号。“仝世界都把‘卜夫卡’用作‘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其实何止是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符号 商业 日常生活 复杂性 世界 恐惧 现代
下载PDF
自然不再是神话——谈伯恩哈特、科夫勒和耶利内克对当代自然主题的艺术表现
9
作者 聂军 谢铭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73-77,共5页
自然 ,这一千年神话 ,一直牵动着人类美好的梦幻和向往。但是从近代文明开始 ,人类逐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尤其在当代 ,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进行着无度的掠夺性开发 ,以致出现了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危险。大自然的... 自然 ,这一千年神话 ,一直牵动着人类美好的梦幻和向往。但是从近代文明开始 ,人类逐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尤其在当代 ,人类在认识和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进行着无度的掠夺性开发 ,以致出现了自然生态失衡、环境恶化的危险。大自然的丑陋使得种种神话走向破灭 ,同时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自然观在当代现实面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和不合时宜。对此人们担忧、思考 ,进而以批评的态度对传统自然观作重新评价和调整。本文以奥地利当代作家伯恩哈特、科夫勒和耶利内克及其作品为对象 ,分别论述他们表现当代自然主题的不同角度和艺术特色 ,并以此揭示当代德语文坛反思倾向的一个侧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 神话 非自然 文化 批评 文学作品 伯恩哈特 科夫勒 耶利内克 奥地利
下载PDF
暗夜之烛——论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理想与他笔下的女性形象
10
作者 谢寒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3年第07X期37-38,共2页
斯蒂芬·茨威格在其作品中为世人塑造了一批光辉感人的女性形象,本文仅就其最脍炙人口的几部中短篇小说来剖析其笔下的女性形象,藉以管窥其创作过程中作者在她们身上所寄予的人道主义理想及其幻灭。
关键词 茨威格 人道主义理想 女性形象
下载PDF
流浪的歌者:卡夫卡小说的犹太情结
11
作者 张丽萍 《闽江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19-22,共4页
本文从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透视他与众不同的民族情结。卡夫卡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他对自己的犹太民族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小说中,他一方面极力回避“犹太人”的字样,另一方面又对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深切的关注。犹... 本文从卡夫卡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透视他与众不同的民族情结。卡夫卡没有明确的宗教信仰,甚至他对自己的犹太民族的情感也是复杂的。在小说中,他一方面极力回避“犹太人”的字样,另一方面又对犹太民族的生存境遇表现出深切的关注。犹太情结,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犹太人的卡夫卡挥之不去的民族情结,也是他精神世界的特殊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流浪 飘泊 犹太情结
下载PDF
卡夫卡作品中的非主流文化意识研究
12
作者 肖巧慧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79-80,85,共3页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多义性、梦幻性和荒诞性在文学批评界成为难解之谜。孤独意识是卡夫卡作品中人物形象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作者内心深处非主流文化自我意识的深度体现。文章从卡夫卡作品中非主流文化意识的流动过程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非...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多义性、梦幻性和荒诞性在文学批评界成为难解之谜。孤独意识是卡夫卡作品中人物形象最鲜明的特征,也是作者内心深处非主流文化自我意识的深度体现。文章从卡夫卡作品中非主流文化意识的流动过程和成因两个方面对其非主流意识进行了研究,认为非主流文化意识的成因,除时代背景、社会结构、家庭关系、犹太血统和婚姻生活之外,自我意识、哲学影响及艺术追求等也是其非主流文化意识的形成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作品 非主流文化 非主流意识
下载PDF
“饥饿艺术家”个案分析
13
作者 张翠萍 《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48-50,共3页
卡夫卡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寓言性世界。《饥饿艺术家》中那个艺术的殉难者形象其实是一个象征 ,他饿死笼中的深刻寓意是精神上的饥饿。由此 ,卡夫卡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现象以及人的生存窘境 。
关键词 文学创作 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 精神饥饿 寓言 文学评论
下载PDF
卡夫卡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影响和启示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艳兵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0-87,共8页
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过影响的20世纪西方作家可以排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但卡夫卡的影响无疑是十分突出和深刻的,并且这种影响还有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的趋势。马尔克斯影响了莫言,而卡夫卡又影响了马尔克斯。卡夫卡不仅间接地影响了莫言,而... 对中国当代作家产生过影响的20世纪西方作家可以排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但卡夫卡的影响无疑是十分突出和深刻的,并且这种影响还有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的趋势。马尔克斯影响了莫言,而卡夫卡又影响了马尔克斯。卡夫卡不仅间接地影响了莫言,而且还直接地影响了莫言的创作观念和方法。卡夫卡影响了中国当代很多作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荒诞而真实的艺术世界;新颖而独特的创作观念;独立特行的业余作家;陌生而熟悉的文化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中国当代文学 影响 启示
下载PDF
卡夫卡的梦境诗学及其在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创作中的回应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13年第1期93-97,共5页
作为卡夫卡最为凸显的文学遗产,卡夫卡的梦境诗学对后继者的文学创作产生并持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真实性内涵和存在主义体认是卡夫卡梦境诗学的本质性特征。卡夫卡将梦境融入现实,表现世界的虚幻和人类的存在困境。卡夫卡的梦境诗学对2... 作为卡夫卡最为凸显的文学遗产,卡夫卡的梦境诗学对后继者的文学创作产生并持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真实性内涵和存在主义体认是卡夫卡梦境诗学的本质性特征。卡夫卡将梦境融入现实,表现世界的虚幻和人类的存在困境。卡夫卡的梦境诗学对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的创作具有重大的启悟意义。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作家在创作中寻找并构建具有主体性的话语体系、人物类型、结构模式、空间符号,这无疑是对卡夫卡的梦境诗学的积极回应。反之,也只有这种带有创作主体意识的积极回应才能反证卡夫卡文本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夫卡 梦境诗学 真实 存在 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
下载PDF
本雅明与卡夫卡为什么需要道家这面镜子? 被引量:1
16
作者 夏可君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11-15,共5页
本雅明在1938年与索勒姆的通信中明确指出,“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椭圆”,遥遥相隔的焦点一端是现代大都市人的体验或者是资本主义官僚机器,另一端则是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体验或者说来自于犹太根性的传统延续。①换句话说,卡夫卡的整个写作... 本雅明在1938年与索勒姆的通信中明确指出,“卡夫卡的作品是一个椭圆”,遥遥相隔的焦点一端是现代大都市人的体验或者是资本主义官僚机器,另一端则是犹太教神秘主义的体验或者说来自于犹太根性的传统延续。①换句话说,卡夫卡的整个写作,因为其犹太人的出身,面对着一个困境:一方面,自己的日常工作以及现代性的生活就是一个整体的“囚笼”,官僚机器只不过是其最为直接的表征,但也是日常生活的直接经验;但另一方面,受到布伯与好友勃罗德的影响,犹太教的弥赛亚主义是唯一可能的救赎。它既是犹太人所传承的天命,同时犹太人塔木德的讲经方式也是一种民族命运的叙事;其中有着弥赛亚来临故事的独特讲法,尤其在20世纪布伯复兴了哈西德主义之后,有待于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经验 卡夫卡 本雅明 现代大都市 犹太教 传统延续 弥赛亚主义
下载PDF
卡夫卡及其后现代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卜红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06年第2期84-86,共3页
作为现代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卡夫卡虽未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当作自己的创作原则,但其作品中仍体现出较明显的后现代性特征。
关键词 现代文学 卡夫卡 后现代性
下载PDF
卡夫卡的存在世界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施依秀 《泰山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46-51,共6页
 卡夫卡的生存世界中充满着矛盾和分裂,而他的存在方式则是写作。在其生活和写作之间有着微妙的关系。卡夫卡的作品和人生反映了对世界不确定性的理解和对未来意义的暗示。
关键词 卡夫卡 奥地利 存在世界 存在方式 文学创作 人际关系
下载PDF
论《城堡》意义的呈现方式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亚明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39-42,共4页
《城堡》是卡夫卡晚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卡夫卡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最丰厚,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及艺术追求。《城堡》折射出了作者所生存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通过环境、场景的虚设,人物的神秘莫测,语言的飘... 《城堡》是卡夫卡晚期的代表作,最能体现卡夫卡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最丰厚,体现了卡夫卡对世界的认识及艺术追求。《城堡》折射出了作者所生存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作者通过环境、场景的虚设,人物的神秘莫测,语言的飘忽与含混等的艺术处理,使文本的意义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 现代文学 卡夫卡 小说 文化内涵 《城堡》 意义呈现方式 环境 人物 语言特色
下载PDF
霍夫曼斯塔尔对颓废派的批判 被引量:1
20
作者 贺骥 《宜宾学院学报》 2013年第10期46-50,共5页
在尼采思想的影响下,青年霍夫曼斯塔尔的文章和诗剧批判了世纪末的颓废派神经过敏、人格分裂、意志消沉、沉湎于主观感觉、追求细节化的风格、逃避现实生活、遁入梦幻世界和人工天堂。与非道德论者尼采不同,道德主义者霍夫曼斯塔尔主张... 在尼采思想的影响下,青年霍夫曼斯塔尔的文章和诗剧批判了世纪末的颓废派神经过敏、人格分裂、意志消沉、沉湎于主观感觉、追求细节化的风格、逃避现实生活、遁入梦幻世界和人工天堂。与非道德论者尼采不同,道德主义者霍夫曼斯塔尔主张用伦理和社会性的文学来克服颓废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颓废派 批判 尼采 霍夫曼斯塔尔 伦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