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光明之城》:比《马可·波罗游记》更全面展示中国的书 被引量:1
1
作者 罗勤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第5期71-75,共5页
成书于 12 80年的雅各·德安科纳《光明之城》 ,是一部比《马可·波罗游记》更全面展示中国的书。书中透过对泉州的观察 ,以管窥豹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南宋时期中国的面貌 :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生活的丰富、政治转型的端倪以及... 成书于 12 80年的雅各·德安科纳《光明之城》 ,是一部比《马可·波罗游记》更全面展示中国的书。书中透过对泉州的观察 ,以管窥豹地向西方读者展示了南宋时期中国的面貌 :商品经济的发达、社会生活的丰富、政治转型的端倪以及悠久的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明之城>> 雅各·德安科纳 意大利 游记
下载PDF
光与影的艺术——评《达·芬奇》笔记
2
作者 许建涛 《戏剧之家》 2014年第6期286-286,共1页
蛙鸣还未伴随,灯光微微的让房间有层次的温暖,已经夜了但还未深沉。本以为应该与平日里聊得来的朋友在咖啡厅里喝着下午茶,伴着爵士乐慢慢融化的文字一不小心被我在这夜里从书架上抽离,便难得回去。
关键词 下午茶 绘画实践 一个整 层次的 那就是我 蒙娜丽莎 色彩理论 一本 透视学 人生经验
下载PDF
马可·波罗描绘的大都城
3
作者 王洪波 《人民周刊》 2019年第8期86-87,共2页
13世纪末,马可·波罗在欧、亚、非三大洲进行了长达25年的探险旅行。1275年,马可·波罗随父亲尼古拉和叔叔马菲奥抵达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向忽必烈递交了罗马教皇的书信。马可·波罗聪明好学,勤于职守,又谙熟中国的风土人... 13世纪末,马可·波罗在欧、亚、非三大洲进行了长达25年的探险旅行。1275年,马可·波罗随父亲尼古拉和叔叔马菲奥抵达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向忽必烈递交了罗马教皇的书信。马可·波罗聪明好学,勤于职守,又谙熟中国的风土人情,因此深得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器重。元朝制度规定:'凡诸国朝贡使客,虽是经由行省,必须到都(指大都),于会同馆安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汗八里 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行纪 忽必烈 元世祖
下载PDF
哥伦布与《马可·波罗游记》
4
作者 邬银兰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62-175,224,共15页
西班牙塞维利亚哥伦布图书馆中,保存着一本哥伦布写过批注的《马可·波罗游记》。新的研究表明,哥伦布是在1497年之后才获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的,因此,这本《马可·波罗游记》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无关。在1492年首... 西班牙塞维利亚哥伦布图书馆中,保存着一本哥伦布写过批注的《马可·波罗游记》。新的研究表明,哥伦布是在1497年之后才获得这本《马可·波罗游记》的,因此,这本《马可·波罗游记》与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无关。在1492年首航美洲之前,哥伦布只是通过其他著作以及地图等资料,间接地了解到《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些内容。虽然哥伦布在发现美洲之前没有直接阅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原书,但他知道《马可·波罗游记》中讲到过的“刺桐”“行在”“契丹”“日本国”等东亚地名,并于1492年10月12日到达美洲后,不断地寻找这些地方。这一事实不仅反映了《马可·波罗游记》对哥伦布的间接影响,而且还说明,东亚元素是引发欧洲人进行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哥伦布 《马可·波罗游记》 托斯卡内里 刺桐 行在 美洲
原文传递
《马可·波罗游记》:从发现契丹到发现世界
5
作者 张国刚 《文史知识》 2019年第2期89-96,共8页
香港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英文第一个单词Cathay,原意是契丹,现在都译成中国。原来西方是通过发现契丹,而发现了中国的。契丹——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部族,曾建立中国历史上的辽朝(907-1125),金灭辽,辽朝贵族耶律大石率... 香港国泰航空(Cathay Pacific Airways)英文第一个单词Cathay,原意是契丹,现在都译成中国。原来西方是通过发现契丹,而发现了中国的。契丹——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古老部族,曾建立中国历史上的辽朝(907-1125),金灭辽,辽朝贵族耶律大石率领其中的一部到西部建立了西辽(1124-1218),疆域横跨中国新疆与中亚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可·波罗游记》 哥伦布
原文传递
中古时期西方想象中的中国形象——解码《马可·波罗游记》与《利玛窦中国札记》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洛君 张春梅 《汉字文化》 2021年第6期113-114,共2页
中古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因元王朝西征而打开局面,传教士、旅行者、商人等不同身份的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大地,书写关于中国的文章,其中是最典型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与《利玛窦中国札记》。这两部作品是诠释西方仰慕、向往... 中古时期,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交流因元王朝西征而打开局面,传教士、旅行者、商人等不同身份的西方人纷纷来到中国大地,书写关于中国的文章,其中是最典型的是《马可·波罗游记》与《利玛窦中国札记》。这两部作品是诠释西方仰慕、向往东方的有力证据,并为塑造西方想象中的中国形象提供文本支持。本文解码其中流淌的西方想象渊源,剖析二者塑造中国形象的多重差异,反映出在不同历史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内容、眼光都在变化,那些试图将东西方定型化的思考逻辑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叙述 中国形象 《马可·波罗游记》 《利玛窦中国札记》
原文传递
东西方知识的交汇:和德理所记元代矮人传说
7
作者 求芝蓉(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8-28,共11页
和德理是最早到达中国的欧洲旅行家之一,和德理返回意大利后口述的《行程记》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与中世纪其他旅行记相比,《行程记》承载的东方知识具有独特价值,糅合了事实和传说,融汇了东西方知识传统。和德理在叙述中国南方... 和德理是最早到达中国的欧洲旅行家之一,和德理返回意大利后口述的《行程记》是中西交流史上的重要文献。与中世纪其他旅行记相比,《行程记》承载的东方知识具有独特价值,糅合了事实和传说,融汇了东西方知识传统。和德理在叙述中国南方时所记的矮人传说最具典型性,其中的各种因素在中国、西方的上古和中古时期文献中能够分别得到印证。和德理对现实的态度与中世纪欧洲传统的东方印象截然不同,是现代世界观的先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德理 《行程记》 矮人传说 元朝 中西交流 知识传播 中世纪欧洲
原文传递
马基雅维利《战争术》的文学笔法
8
作者 张培均 《国外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6-86,共11页
《战争术》是马基雅维利生前发表的唯一重要散文著作。与《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不同,这本书以对话形式写成,文学性极强。主要对话者法布里齐奥·科隆纳,一位著名的雇佣军首领,在书中与几位年轻贵族就古今战争术的优劣展开一场热... 《战争术》是马基雅维利生前发表的唯一重要散文著作。与《君主论》和《李维史论》不同,这本书以对话形式写成,文学性极强。主要对话者法布里齐奥·科隆纳,一位著名的雇佣军首领,在书中与几位年轻贵族就古今战争术的优劣展开一场热烈的讨论。对话过程中,马基雅维利巧妙地利用科西莫·鲁切拉伊的诘问,改变法布里齐奥论述的旧秩序,并引入一种全新的秩序。这种新秩序针对的某种“看不见的敌人”,与发源于东方的基督宗教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通过对新旧两种秩序转换处的文本的文学分析,可表明《战争术》以巧妙的笔法,服务于马基雅维利挑战基督宗教权威的总体意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基雅维利 《战争术》 笔法 新秩序 基督宗教
原文传递
清贫与孤独:论彼特拉克食物书写中的人文主义与方济各精神
9
作者 钟碧莉 《外国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0-46,共17页
彼特拉克书信中的食物意象折射了诗人思想的多面性。首先,它们凸显了彼特拉克对个体选择自由的重视;第二,它们展现了彼特拉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一种特殊"入世"方式;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食物意象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中世纪... 彼特拉克书信中的食物意象折射了诗人思想的多面性。首先,它们凸显了彼特拉克对个体选择自由的重视;第二,它们展现了彼特拉克作为人文主义者的一种特殊"入世"方式;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食物意象在更深层次上揭示了中世纪的"方济各精神":一方面,彼特拉克通过食物表达了他对方济各式"清贫至上"精神的追随;另一方面,彼特拉克对简食和蔬果的热爱和对肉食和精食的摒弃,呼应了方济各修会放弃奢华和欲望、以最简朴的姿态追随上帝倡导的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特拉克 人文主义 方济各精神 食物
原文传递
《马克·波罗游记》及其影响
10
作者 孙萍 《时代文学(上半月)》 2012年第2期155-156,共2页
《马克·波罗游记》在中西文献交流史上具有典型的情报学意义,不仅为当时急于了解中国的欧洲人提供了大量的欲知而又未知的信息,而且较早地把中国古代文明介绍给西方,对欧洲早期的汉字研究和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积极影响。
关键词 马克波罗 游记
原文传递
与马可·波罗同行——读卡尔维诺的《看不见的城市》
11
作者 薛忆沩 《作家》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51-160,共10页
一点说明:《与马可.波罗同行》是关于卡尔维诺名著《看不见的城市》的解读。这一段特殊的文学之旅开始于2006-2007年间。那其间,我在为《南方周末》和《随笔》杂志撰写以"书"为本的专栏。每天"与马可.波罗同行"一... 一点说明:《与马可.波罗同行》是关于卡尔维诺名著《看不见的城市》的解读。这一段特殊的文学之旅开始于2006-2007年间。那其间,我在为《南方周末》和《随笔》杂志撰写以"书"为本的专栏。每天"与马可.波罗同行"一程是我为强化训练写作能力而给自己出的"附加题"。这难度极大的"附加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维诺 马可·波罗
原文传递
“白丁”之言:文学视阈下的列奥纳多·达·芬奇笔记
12
作者 李婧敬 《都市文化研究》 2019年第2期131-144,共14页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留给后人的不仅有百世不朽的艺术杰作,还有浩如烟海的丰富文稿。这些文稿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达·芬奇在绘画、建筑、军事、工程、音乐、数学、... 作为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留给后人的不仅有百世不朽的艺术杰作,还有浩如烟海的丰富文稿。这些文稿的内容包罗万象,既是达·芬奇在绘画、建筑、军事、工程、音乐、数学、天文等诸多领域非凡造诣的见证,也忠实记录了一个生活在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全能通才"的人生经历及其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本文旨在从文学视角对达·芬奇的笔记进行研读,以分析文本的方式尝试探寻作为"写作者"的达·芬奇的内心世界,挖掘其艺术创作和科学探索背后的人文情怀,为学界同行提供一个研究达·芬奇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奥纳多·达·芬奇 笔记 文本研读 文学视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