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2篇文章
< 1 2 4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拯救与反叛——重读《牛虻》(下)
1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11,共8页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有助于我们汲取作品精华,烛照当下创作。本文试图从阅读史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一条《牛虻》在中国曲折变化的阐释史。从版本学的考证、主题的阐释、典型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人性的深度发掘等几个角度,阐发本人对这部作品的重新定位,即:拯救和爱情(包括自我救赎)的母题,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都是不可抗拒的描写元素,它既成为许多西方作家作品摆脱不了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近80年来的文学创作。然而,在宗教母题之上的另一个太阳——人性的光辉却是照亮这部作品的圣灵,作品所塑造的牛虻形象就是“第一位格”充满着人类之爱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爱情的执念奉献中,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平民的普世之爱,作品都有着巨大的超越时代和超越阶级的文学史意义。它引发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去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俯视人性,还是仰视人性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与反叛 革命+恋爱 双重主题 时代背景 典型性格 人性光辉
下载PDF
拯救与反叛——重读《牛虻》(上)
2
作者 丁帆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1,共8页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 《牛虻》是一部典型的“革命+恋爱”式的作品,其革命的背景虽然是19世纪30年代意大利青年党为民主自由的斗争故事,但却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文学教科书,尤其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它也一度成为中国文学效仿的创作模式,追寻它的历史踪迹,有助于我们汲取作品精华,烛照当下创作。本文试图从阅读史的过程中,重新梳理一条《牛虻》在中国曲折变化的阐释史。于是,从版本学的考证、主题的阐释、典型人物的塑造、故事情节和细节的描写、人性的深度发掘等几个角度,阐发本人对这部作品的重新定位,即:拯救和爱情(包括自我救赎)的母题,无论是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中,都是不可抗拒的描写元素,它既成为许多西方作家作品摆脱不了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影响着中国近80年来的文学创作。然而,在宗教母题之上的另一个太阳——人性的光辉却是照亮这部作品的圣灵,作品所塑造的牛虻形象就是“第一位格”充满着人类之爱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在革命斗争中,还是在爱情的执念奉献中,抑或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平民的普世之爱,作品都有着巨大的超越时代和超越阶级的文学史意义。它引发了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作家们去思考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俯视人性,还是仰视人性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拯救与反叛 革命+恋爱 双重主题 时代背景 典型性格 人性光辉
下载PDF
《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儿童叙事视角分析
3
作者 屈荣英 刘运迪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27-131,共5页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作家哈珀·李的著作,曾荣获普利策小说奖。该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技巧,小说站在小主人公——一个六岁的儿童斯科特的视角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南方小镇上的一场冤案,以儿童的天真视角揭露了社会... 《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作家哈珀·李的著作,曾荣获普利策小说奖。该小说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技巧,小说站在小主人公——一个六岁的儿童斯科特的视角描述了20世纪30年代发生在美国南方小镇上的一场冤案,以儿童的天真视角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与黑暗。这里通过研究小说中的儿童视角,论述这种写作手法在小说中独特的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珀·李 《杀死一只知更鸟》 儿童视角 文学价值
下载PDF
人格教育视角下《乌海》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
4
作者 张鹿鹿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4-126,共3页
《乌海》这部影片展现了现代都市里在巨大生存压力下情感淡漠、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人性扭曲。亲情、爱情、友情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靠金钱维系实属人类社会发展的悲哀。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是对女性被金钱社会夹裹失去自我、人... 《乌海》这部影片展现了现代都市里在巨大生存压力下情感淡漠、唯利是图、道德沦丧的人性扭曲。亲情、爱情、友情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靠金钱维系实属人类社会发展的悲哀。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悲剧命运是对女性被金钱社会夹裹失去自我、人格毁灭的有力控诉。从人格塑造的角度剖析片中女性角色悲剧命运的根源,并通过培养主体性人格和独立性人格来完善女性人格的塑造,使现代女性在婚姻和事业中实现自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人格 独立性人格 女性角色 人格塑造
下载PDF
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特点研究——以《尤利西斯》为例
5
作者 张柏柯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第2期33-35,共3页
陌生化语言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以现实与虚幻有机整合的形式,构建全新的文学视角,以达到表达、呈现作品情感的目的,可以深刻渲染作品内容,改善读者的阅读体会与感受。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典型作... 陌生化语言是英美文学作品中典型的语言表达形式,主要是以现实与虚幻有机整合的形式,构建全新的文学视角,以达到表达、呈现作品情感的目的,可以深刻渲染作品内容,改善读者的阅读体会与感受。乔伊斯创作的《尤利西斯》,作为意识流典型作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西斯》 英美文学 作品情感 乔伊斯 文学视角 现实与虚幻 陌生化语言 语言表达形式
下载PDF
英美文学陌生化语言的特点研究——以《尤利西斯》为例
6
作者 张望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3期232-234,共3页
文章以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研究的例子,探讨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和作用。首先介绍了陌生化语言的概念和作用,然后通过分析《尤利西斯》中的陌生化语言,总结出它们主要具有五个特点:多样性、深度、隐蔽性、非线性... 文章以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为研究的例子,探讨英美文学中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和作用。首先介绍了陌生化语言的概念和作用,然后通过分析《尤利西斯》中的陌生化语言,总结出它们主要具有五个特点:多样性、深度、隐蔽性、非线性和双关性。最后,文章指出这些特点在增强小说的艺术魅力、表达作者思想和情感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个人多年的经验,研究以《尤利西斯》为例的英美文化陌生化语言的特点及具体作用,以及对文学艺术所产生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美文学 陌生化语言 《尤利西斯》
下载PDF
三个维度分析王尔德的《莎乐美》
7
作者 王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0期10-14,共5页
《莎乐美》这部独幕剧是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的高度体现,也是其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这部作品为我们诠释了一位无论是从理想自由的实现,还是世俗观念的颠覆,抑或是阶层藩篱的突破方面都注定遭遇悲剧命运的主人翁--莎乐美。... 《莎乐美》这部独幕剧是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唯美主义的高度体现,也是其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这部作品为我们诠释了一位无论是从理想自由的实现,还是世俗观念的颠覆,抑或是阶层藩篱的突破方面都注定遭遇悲剧命运的主人翁--莎乐美。透过对隐藏在《莎乐美》中生存现实的艺术化表达,对其中不同人物人性的挖掘,以及对其中环境意象的重复性表述,他表达了对人生存在的深入思考,展现了艺术化的情感世界和内心冲突,浓缩了唯美与疯狂并存的内心世界。文章通过对《莎乐美》进行主题演变、人物、意象三个维度的分析,探索审美体验对个人主体建构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乐美》 莎乐美 唯美主义 内部心理分析 月亮 扇子
下载PDF
布莱恩·弗里尔与当代爱尔兰戏剧 被引量:1
8
作者 冯建明 刘燕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0-15,共6页
布莱恩·弗里尔继承了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关心社会的传统,反抗根深蒂固的身份神话和复古标签,在戏剧创作中采用后现代的叙述策略,暴露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爱尔兰性”叙事之虚构漏洞,重构当代爱尔兰身份认同的丰富内... 布莱恩·弗里尔继承了爱尔兰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关心社会的传统,反抗根深蒂固的身份神话和复古标签,在戏剧创作中采用后现代的叙述策略,暴露20世纪上半叶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爱尔兰性”叙事之虚构漏洞,重构当代爱尔兰身份认同的丰富内涵,让爱尔兰戏剧不断地挑战自我,在发展与创新之中发出来自“绿岛”的独特之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莱恩·弗里尔 重构 当代爱尔兰戏剧
下载PDF
论《死者》中嵌套故事的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申富英 王依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6-56,共11页
《死者》中马围绕比利王雕像转圈的嵌套文本凸显了小说中所有人物的精神瘫痪本质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其具象是以忙碌、虚华、浮夸为表象的闭环式重复,其根源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错误的。这一嵌套文本不仅凸显了主人公精神之死的本质... 《死者》中马围绕比利王雕像转圈的嵌套文本凸显了小说中所有人物的精神瘫痪本质是故步自封,停滞不前,其具象是以忙碌、虚华、浮夸为表象的闭环式重复,其根源是他们追求的目标都是错误的。这一嵌套文本不仅凸显了主人公精神之死的本质、具象和原因,而且在象征层面补充说明了小说中常常被读者忽略的所有都柏林人精神之死的本质、具象和原因。它不仅引导读者将所有都柏林人个人的生活问题提升到爱尔兰人的集体精神之死的高度去认识,而且也以其丰富厚重的主题内涵为整部小说集作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者》 嵌套故事 精神之死 本质 作用
下载PDF
不礼貌理论视域下论希尼死亡题材诗中的偏离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风光 柴宜林 《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16-21,共6页
(不)礼貌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经典理论,但较少用于文学语篇解析。不礼貌是文学语篇增强可读性,加强作者与读者情感联结的方式。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的死亡题材代表性诗歌为语料,尝试将量偏离与质偏离融入Bousfield的不... (不)礼貌理论是语用学研究中的经典理论,但较少用于文学语篇解析。不礼貌是文学语篇增强可读性,加强作者与读者情感联结的方式。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谢默斯·希尼的死亡题材代表性诗歌为语料,尝试将量偏离与质偏离融入Bousfield的不礼貌框架,探讨叙述者与受述者、作者与读者两个对话层面偏离的实现方式,以及作品如何实现与受众的关系联结。希尼死亡题材诗歌中的不礼貌一方面通过制造阅读障碍增加阅读趣味,另一方面使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加深对主题的理解。不礼貌模式下诗歌语篇的偏离类型研究为文学作品的不礼貌研究提供了新的解读视角,有助于读者把握希尼诗歌的内涵,加强主体间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离 不礼貌 希尼诗歌 死亡题材 关系联结
下载PDF
叙事学视域下《拉克伦特堡》的政治隐喻
11
作者 李增 刘冬霞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4-100,共7页
爱尔兰作家玛丽亚·埃奇沃思虽一再强调她无心于政治,但学术界对其小说《拉克伦特堡》中的政治内涵却极为关注。埃奇沃思在该小说中采取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和方言叙事冲突下的类文本叙事策略在表达作者政治隐喻方面发挥了不言而... 爱尔兰作家玛丽亚·埃奇沃思虽一再强调她无心于政治,但学术界对其小说《拉克伦特堡》中的政治内涵却极为关注。埃奇沃思在该小说中采取的第一人称不可靠叙事和方言叙事冲突下的类文本叙事策略在表达作者政治隐喻方面发挥了不言而喻的作用。事实上,这两种文本叙事策略分别代表着不同的话语实践体系,从不同侧面隐喻19世纪初期爱尔兰与英国之间复杂的政治关系,折射出英国殖民者与爱尔兰被殖民者之间既相互排斥又心怀恐惧的社会现实和心理状态,体现出埃奇沃思对爱尔兰社会变革的政治态度与变革后为社会发展担忧的矛盾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亚·埃奇沃思 《拉克伦特堡》 不可靠叙事 类文本 政治隐喻
下载PDF
论《大都会》的时空叙事
12
作者 史岩林 屈荣英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91-97,共7页
《大都会》记录了主人公埃里克从贪婪到毁灭、从低级庸俗到精神升华的心理嬗变过程,展现了以“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主要特征的两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演进与转化以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危机,构建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时空叙事,同时也... 《大都会》记录了主人公埃里克从贪婪到毁灭、从低级庸俗到精神升华的心理嬗变过程,展现了以“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主要特征的两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演进与转化以及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危机,构建了一个迥异于传统的时空叙事,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另一种政治可能性的思考。德里罗认为时间性的消逝与空间性的崛起,并不意味着乌托邦的破灭和历史的终结,而是昭示着异托邦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都会》 叙事 时间性 空间性 异托邦
下载PDF
论乔伊斯对阿奎那思想的借鉴和发展
13
作者 申富英 《英美文学研究论丛》 2023年第1期305-315,共11页
阿奎那对乔伊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乔伊斯并未囿于阿奎那的思想,而是对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和运用。借鉴阿奎那的美学思想,乔伊斯发展出自己的审美三阶段和“颖悟”说;借鉴阿奎那的宗教“三位一体”说,乔伊斯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物群塑... 阿奎那对乔伊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乔伊斯并未囿于阿奎那的思想,而是对其进行了创造性发展和运用。借鉴阿奎那的美学思想,乔伊斯发展出自己的审美三阶段和“颖悟”说;借鉴阿奎那的宗教“三位一体”说,乔伊斯发展出自己独特的人物群塑造艺术;乔伊斯小说中的“容纳、平和”主题和“超越”艺术观也与阿奎那的生活观与艺术观具有密切联系。需要注意的是,阿奎那的思想不等于乔伊斯的思想,它的作用仅限于三点:一是有助于说明乔伊斯美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二是充当了乔伊斯美学思想的促发剂,三是被乔伊斯融入自己的思想。这些作用被斯蒂芬比作了一盏灯的作用,它只是被乔伊斯自己借用,为他自己指路,借着它的点化,他能自己有所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伊斯 阿奎那 美学思想 三位一体 超越
下载PDF
私欲激荡下的伦理悲怆——玛丽娜·卡尔悲剧三部曲的文学伦理学探析
14
作者 夏侯勤 黄红兵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64-68,共5页
爱尔兰当代杰出剧作家玛丽娜·卡尔创作的《梅》《鲍西娅·考夫兰》及《猫原边……》悲剧三部曲中,压抑闭塞的生存空间致使处于身份困境的爱尔兰女性伦理意识混沌,弑婴、婚外情、家庭暴力、乱伦等社会个体伦理选择失范场景频繁... 爱尔兰当代杰出剧作家玛丽娜·卡尔创作的《梅》《鲍西娅·考夫兰》及《猫原边……》悲剧三部曲中,压抑闭塞的生存空间致使处于身份困境的爱尔兰女性伦理意识混沌,弑婴、婚外情、家庭暴力、乱伦等社会个体伦理选择失范场景频繁上演,最终引发伦理悲剧。剧作聚焦被边缘化的爱尔兰女性身处的社会生存伦理困境,痛斥了“房中天使”的他者身份对于女性所造成的深度戕害,并通过鞭挞人性之恶,疾呼社会大众提升自我伦理修养,规范自身伦理修为。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解析这三部剧作,有助于读者洞悉深嵌于剧本字里行间的伦理道德教诲意义,激励受众积极构建健康和谐的亲子及婚恋关系伦理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丽娜·卡尔悲剧三部曲 直面戏剧 亲子关系伦理 婚恋伦理
下载PDF
乔伊斯作品中的“狂欢化”
15
作者 韦晴 《美与时代(美学)(下)》 2023年第4期100-103,共4页
乔伊斯作品中的狂欢与拉伯雷的有很大不同,他将狂欢的场景塑造成历史记忆,用夸张的手法来营造真实意图的反面,从而达到反讽的效果。这些狂欢化很典型地体现在以喜写悲的死刑场景、布卢姆的盛衰和皮尤福依太太经历的“黑弥撒”等场景中。
关键词 乔伊斯 狂欢化 历史记忆 反讽
下载PDF
贝克特中国化甲子之考
16
作者 刘爱英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7-64,共8页
贝克特中国化进程从权威批评家政治化的解读开始,后由权威翻译家破解困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由权威学术机构牵头摘帽正名,而后经历了译介、戏剧和批评实践的交替繁荣。贝克特在中国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文艺界,也受到了... 贝克特中国化进程从权威批评家政治化的解读开始,后由权威翻译家破解困局,改革开放后进一步由权威学术机构牵头摘帽正名,而后经历了译介、戏剧和批评实践的交替繁荣。贝克特在中国重要的历史节点上影响了中国的知识界、文艺界,也受到了后者的反拨和重塑,不仅成就了由译介、批评和戏剧实践构成的整体文艺生态及文学文化场域,也成就了其国际化版图中独具一格的中国化景观。贝克特在中国的文化适应不仅是中西审美视界的重合,也是由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需要驱动而成的历史性的交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克特 中国化 范型 后人文 文化适应
下载PDF
法律只考虑正常人 被引量:4
17
作者 何柏生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32-134,共3页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代表作,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扛鼎之作。1918年,小说《尤利西斯》开始在美国报刊连载,1920年被告上法庭。法官以此小说有伤风化,会诱惑很多过于敏感的人为由,禁止发行。但到了1933年,法官却为此小说... 《尤利西斯》是爱尔兰作家乔伊斯的长篇代表作,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扛鼎之作。1918年,小说《尤利西斯》开始在美国报刊连载,1920年被告上法庭。法官以此小说有伤风化,会诱惑很多过于敏感的人为由,禁止发行。但到了1933年,法官却为此小说开禁,理由是法律只考虑正常人,不照顾那些时时等待着被诱惑的过于敏感者。好一个'法律只考虑正常人'!这是该法官对法律的一个重要贡献,应当成为法律的一项重要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西斯》 乔伊斯 西方现代派文学 扛鼎之作 敏感者 《废都》 彭宇 自动售货机 提辖 克利
下载PDF
浅析《尤利西斯》中意识流叙述中的语言张力
18
作者 冯凌 《普洱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74-76,共3页
乔伊斯作为意识流小说大师,在《尤利西斯》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使人物的内心与精神得到完整的阐释。乔伊斯通过描述主人公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向读者展示了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主角的精神变化与日常生活的细致描述,揭示了人... 乔伊斯作为意识流小说大师,在《尤利西斯》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识流手法,使人物的内心与精神得到完整的阐释。乔伊斯通过描述主人公一天内发生的事情,向读者展示了人类社会的缩影;通过对主角的精神变化与日常生活的细致描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喜与悲;通过罗马神话人物“尤利西斯”与推销员布鲁姆的对比,揭示出英雄与懦夫的宏伟与沉闷。基于此,结合《尤利西斯》简介及主题,探析其意识流手法,明确乔伊斯意识流的语言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尤利西斯》 意识流 语言张力
下载PDF
在荒诞中寻觅希望——解读《等待戈多》中的不确定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思蓉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1期33-36,共4页
一、贝克特和“荒诞派戏剧”作为荒诞派戏剧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塞缪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犹太家庭。不信宗教的父亲和清教徒母亲在信仰上产生矛盾,而身为上帝选民的犹太人又屡屡饱受苦痛,因此贝克特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 一、贝克特和“荒诞派戏剧”作为荒诞派戏剧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塞缪尔·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的一个犹太家庭。不信宗教的父亲和清教徒母亲在信仰上产生矛盾,而身为上帝选民的犹太人又屡屡饱受苦痛,因此贝克特对自己的信仰产生了怀疑。在目睹了两次世界大战带给人们毁灭性灾难后,他认为整个世界充斥着荒诞、不确定和信仰危机,这让贝克特对“荒诞”主题产生了无穷的创作欲望。“荒诞”一词最早由拉丁文“Sardus”衍生而来,在哲学上指的是个人与其生存环境的脱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派戏剧 《等待戈多》 贝克特 创作欲望 毁灭性灾难 信仰危机 上帝选民 清教徒
下载PDF
《布鲁克林》中的流散书写与共同体想象
20
作者 李睿 《外国语文研究》 2023年第6期11-21,共11页
在小说《布鲁克林》中,爱尔兰当代作家科尔姆·托宾刻画了一位从爱尔兰小镇移居纽约的女性流散者。托宾从当下多族群共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以主人公的流散经历为依托,将其对爱尔兰共同体的辩证审思融汇其中。小镇凋敝的社会经济景观... 在小说《布鲁克林》中,爱尔兰当代作家科尔姆·托宾刻画了一位从爱尔兰小镇移居纽约的女性流散者。托宾从当下多族群共处的时代背景出发,以主人公的流散经历为依托,将其对爱尔兰共同体的辩证审思融汇其中。小镇凋敝的社会经济景观折射出爱尔兰小镇共同体的“失落”状态,对于个体发展与自由的追寻促成了爱尔兰女性的跨国流散行为。布鲁克林的爱尔兰流散共同体基于共同的文化身份形成,蕴含强大的凝聚力,不仅为流散者提供物质保障,更赋予流散者精神上的“慰藉”,帮助主人公走出了流散异国所遭遇的情感疏离。在肯定族群内部联结的基础上,作品进一步传达了打破身份迷思,超越种族、民族、国家的世界主义伦理规范的思想主张,为建构跨族群共同体提供了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姆·托宾 《布鲁克林》 流散书写 共同体 世界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