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44篇文章
< 1 2 20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法终结的20世纪——重估米兰·昆德拉的历史遗产 被引量:2
1
作者 吴晓东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0,共7页
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冷战的阴影再度降临,但也使世界重新获得了一个观察20世纪整体性的方式,进而感受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世纪带给当今世界的深远影响。而米兰·昆德拉的去世,则构成了20世纪还远未终结的诸多象征性事件之一。而... 在后疫情时代的今天,冷战的阴影再度降临,但也使世界重新获得了一个观察20世纪整体性的方式,进而感受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复杂的世纪带给当今世界的深远影响。而米兰·昆德拉的去世,则构成了20世纪还远未终结的诸多象征性事件之一。而昆德拉对冷战时代的独特思考,对媚俗文化的持久批判,对历史“恐怖”的深刻揭示,对小说精神的执著探索,依然有现实的警醒意义。昆德拉的文学书写,因此既构成了人类思想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回望20世纪进而瞩望人类远景的无法忽视的历史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文学 无法终结 米兰·昆德拉 历史遗产
下载PDF
女性·社会性·互文性——安妮·埃尔诺的自我书写 被引量:1
2
作者 黄荭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1期59-67,共9页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近半个世纪的写作始终围绕“自我”展开,但她根植于个体经验的集体记忆书写有别于传统的自传和自我虚构,带有鲜明的女性、社会性和互文性特征。她的“自我民族志”“社会自传”用敏锐精准的观察... 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近半个世纪的写作始终围绕“自我”展开,但她根植于个体经验的集体记忆书写有别于传统的自传和自我虚构,带有鲜明的女性、社会性和互文性特征。她的“自我民族志”“社会自传”用敏锐精准的观察和简洁平白的文风,揭露并反思了性别等级、社会差异和阶级“区隔”导致的“象征性暴力”。通过这种历时与共时、自生与外生、反复与差异的叙事手法和互文本游戏,安妮·埃尔诺将自身的创作汇入文学和历史的记忆之场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妮·埃尔诺 女性书写 自我民族志 社会自传 互文性
下载PDF
景观书写与文学中城市形象生成再探析——以巴尔扎克小说《不自知的喜剧演员》为例
3
作者 吴康茹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4,共9页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是巴尔扎克晚年对巴黎城市景观描绘最丰富的一部作品。该小说叙事的突出特征是在核心情节线发展中出现大量叙述时刻的分岔点,即文本内的叙述者随着“漫游者”人物角色在城市中行进,不断插入对各种城市景观的描绘。这些景观描绘涉及巴黎城市空间各个角落和场所,从现代商店、议会大厦、戏院、报社等商业、政治和文化景观再到妓女私密空间和吉普赛人算命屋等异质空间。国内外学界对该文本中的城市书写均有过研究,但是对都市景观书写与城市形象生成之间的互动关系尚缺乏深入阐释。本文力图从法国经典叙述学及空间理论等批评视角,依据作家在文本中所绘制的分层明确的都市景观地图,对这些景观符号和城市形象建构之间关系及意义进行再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不自知的喜剧演员》 景观 热奈特叙述理论 空间理论 城市
下载PDF
论英剧《天堂一刻》对左拉小说《妇女乐园》的松散改编
4
作者 王欣 《台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5-61,共7页
英剧《天堂一刻》从左拉小说《妇女乐园》中获取灵感,以松散改编的手法再现了19世纪中后期现代零售业诞生之后的社会变革。在保留小说《妇女乐园》基本情节和人物的同时,英剧《天堂一刻》借助肥皂剧元素和“小妞电影”创作技巧对小说内... 英剧《天堂一刻》从左拉小说《妇女乐园》中获取灵感,以松散改编的手法再现了19世纪中后期现代零售业诞生之后的社会变革。在保留小说《妇女乐园》基本情节和人物的同时,英剧《天堂一刻》借助肥皂剧元素和“小妞电影”创作技巧对小说内容进行了重新“编码”。英剧《天堂一刻》在改编过程中为迎合当代观众,遮蔽了左拉小说中以欲望为核心的自然主义成分,突出了对“美好的旧时光”的怀念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一刻》 《妇女乐园》 英剧 小说 松散改编
下载PDF
“无法被改编的小说”——米兰·昆德拉反图像写作研究
5
作者 梅哲 《外国语文研究》 2024年第1期57-67,共11页
以语图关系切入,探究昆德拉的思想理论和写作实践,可以得出其文学作品的反图像性。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抽象议题代替具象情节,成为小说叙述的主体,是谓具象与抽象的颠倒;二是充分利用语言不同于图像的“实指”特色,从而在概述、叙述转... 以语图关系切入,探究昆德拉的思想理论和写作实践,可以得出其文学作品的反图像性。具体表现为两点:一是抽象议题代替具象情节,成为小说叙述的主体,是谓具象与抽象的颠倒;二是充分利用语言不同于图像的“实指”特色,从而在概述、叙述转换以及本质揭露功能上获得自己的相对叙述优势。昆德拉书写体现出的“反图像”性,在当今语图边界变动、图像和语言的关系出现“历史性的颠倒”时,找到了一条独属于文学的“可能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反图像 语图关系 图像霸权
下载PDF
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玛蒂尔德的人物形象分析
6
作者 欧伟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64-66,共3页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典型形象,多年来,人们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贬大于褒,认为她爱慕虚荣,自私自利。这样的评价显然偏离作者的本意,也显得片面。为此,从《项链》的内容简介、主题意蕴以及角色行为等维度,探究玛蒂尔德... 玛蒂尔德是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典型形象,多年来,人们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贬大于褒,认为她爱慕虚荣,自私自利。这样的评价显然偏离作者的本意,也显得片面。为此,从《项链》的内容简介、主题意蕴以及角色行为等维度,探究玛蒂尔德信守承诺、坚强勇敢、纯洁高尚等优秀品质,可以更好地分析出玛蒂尔德复杂而立体的人物形象,体悟莫泊桑所寄托的美好愿景及情感,从而帮助人们重新审视短篇小说《项链》及其所体现的真实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链》 玛蒂尔德 人物形象
下载PDF
论莫里哀《伪君子》中辛辣的讽刺意味
7
作者 施俊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6-70,共5页
《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最优秀的一部喜剧。戏剧情节起伏,一波三折,充满对当时法国上层社会、封建教会及封建家长制的辛辣讽刺意味。剧中主人公答尔丢夫已经成为社会上“伪君子”的代名词。莫里哀针砭时弊,无情地揭穿了... 《伪君子》是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莫里哀最优秀的一部喜剧。戏剧情节起伏,一波三折,充满对当时法国上层社会、封建教会及封建家长制的辛辣讽刺意味。剧中主人公答尔丢夫已经成为社会上“伪君子”的代名词。莫里哀针砭时弊,无情地揭穿了上层社会的虚伪和愚昧、封建教会的反动和腐朽以及封建家长制的危害性,通过戏剧情节告诫人们不要轻信盲从,要用理性来明辨是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哀 《伪君子》 辛辣讽刺 虚伪
下载PDF
进步与局限——雨果在《九三年》中的矛盾和挣扎
8
作者 李金霞 秦颖颖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67-69,82,共4页
《九三年》是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人生中最后一部长篇著作,本书以其父辈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1793年共和军镇压旺代叛乱的这部分历史。小说勾勒出代表守旧势力的残暴的朗德纳克和革命一方主张温和的郭文和主张冷酷的西穆尔... 《九三年》是维克多·雨果创作的人生中最后一部长篇著作,本书以其父辈的亲身经历为背景,艺术地再现了1793年共和军镇压旺代叛乱的这部分历史。小说勾勒出代表守旧势力的残暴的朗德纳克和革命一方主张温和的郭文和主张冷酷的西穆尔登三个个性鲜明的角色,通过描写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向大家展现了一幅浓墨重彩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画卷,又在全书的最后,以戏剧化的收尾提出了革命和人道主义哪个更重要的质疑。笔者试图通过研究雨果一生经历、思想的转变,并结合阶级性浅析雨果在《九三年》中对革命所表达出的矛盾和挣扎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三年》 革命 人道主义 矛盾
下载PDF
《悠悠岁月》中意识流艺术探究
9
作者 关熔珍 曲思樾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1期17-19,共3页
安妮·埃尔诺在所著的《悠悠岁月》中从多种维度多样地运用了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并且每个维度不同手法的运用皆出于属于不同的目的,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同样意识流每个维度的运用皆对主题层面、故事叙述层面、作品整体层面带来不同的... 安妮·埃尔诺在所著的《悠悠岁月》中从多种维度多样地运用了不同的意识流手法,并且每个维度不同手法的运用皆出于属于不同的目的,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同样意识流每个维度的运用皆对主题层面、故事叙述层面、作品整体层面带来不同的美学价值。本文旨在从不同维度以及手法:主题意识流手法、人称变换、时空变换、自由联想、语言特色探究,分析并探究意识流手法在本书中的美学价值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悠悠岁月 意识流艺术 美学价值
下载PDF
“去相合”的美学间距——朱利安论中国绘画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攸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共12页
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新近提出“去-相合”的概念,称之为艺术得以畅活的动力源泉。他将“去-相合”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思考工具,以此打破人和事物因逐渐陷入“相符”而导致的贫瘠状态,开启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去-相合... 法国当代哲学家、汉学家朱利安新近提出“去-相合”的概念,称之为艺术得以畅活的动力源泉。他将“去-相合”视为一个概念性的思考工具,以此打破人和事物因逐渐陷入“相符”而导致的贫瘠状态,开启新的可能性。就艺术创作而言,“去-相合”意味着去除同质性因素,拆解使艺术趋于贫瘠的“相合”:一方面在欧洲内部反思以“相符”为核心的艺术传统;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条路径,是打开“间距”去外部追寻“未思”与“未闻”。为此,朱利安一以贯之地秉持“经由中国,反思欧洲”的外部观照路径,来到中国传统绘画之中寻找文化资源,去践行“去-相合”的逻辑。他高度赞赏中国绘画所体现出的“道”,即由两极互动的“之间”而产生持续动力流转与勃勃生气,道家思想对二元统一的追求成为他反思欧洲美学传统的动力。朱利安的研究有别于此前西方文论中从“异域情调”或“东方主义”出发阐释中国问题的方法,而是开拓了一种对话主义的汉学研究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相合” 朱利安 间距 中国绘画 中西对话
下载PDF
时尚噪音、物质冲突与精神依归——论《母猫》中的听觉叙事
11
作者 高飞 王立新 《文学与文化》 CSSCI 2024年第2期75-81,共7页
《母猫》是法国国宝级女作家科莱特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只猫与一对新婚夫妇微妙的三角关系。小说主要以现代生活中的“噪音”推动叙事,这种听觉叙事根植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时尚文化语境,突破了单一视觉叙事的局限性。它不仅反映出时... 《母猫》是法国国宝级女作家科莱特的经典作品,讲述了一只猫与一对新婚夫妇微妙的三角关系。小说主要以现代生活中的“噪音”推动叙事,这种听觉叙事根植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国时尚文化语境,突破了单一视觉叙事的局限性。它不仅反映出时代的革新和现代物质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冲击,并深刻揭示出男主人公选择母猫抛弃妻子的荒唐抉择背后所隐含的新旧资产阶级矛盾,更加辩证地引出物质冲突与精神依归的宏大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噪音 听觉叙事 20世纪30年代 物质冲突
下载PDF
“看不见”的真相——论《法西诺·卡讷》中“失明”的隐喻
12
作者 黄菁卓 宋德发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11-117,共7页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法西诺·卡讷》中,失明作为疾病的一种,不仅是指医学意义上的视觉认知能力的丧失,同时具有深层的隐喻意义和象征色彩。首先,失明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反映出人类在面对自身罪恶和欲望时的困境和探索;其次,失明象征... 在巴尔扎克的小说《法西诺·卡讷》中,失明作为疾病的一种,不仅是指医学意义上的视觉认知能力的丧失,同时具有深层的隐喻意义和象征色彩。首先,失明是一种灵魂的疾病,反映出人类在面对自身罪恶和欲望时的困境和探索;其次,失明象征着深刻而敏锐的内在洞察力,通过其他感官和直觉来认识事物、表达情感,抵达更真实的世界;再次,失明是作家理性认识与情感表达的工具,从“失明者”的独特视角来观察世界,作者揭示了个人欲望与社会互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并通过不同的叙事方式传达深刻的情感与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尔扎克 《法西诺·卡讷》 失明 隐喻
下载PDF
《局外人》中默尔索“替罪羊”之死研究
13
作者 朱传莲 《文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7-81,共5页
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因冲动杀害一位阿拉伯人而被判入狱,庭审却聚焦于他在母亲葬礼上冷酷无情的表现,最终判处其死刑。默尔索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位偏离社会正常规范和秩序的怪人,实则不然,他是一位能够洞悉社会... 法国作家加缪的代表作《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因冲动杀害一位阿拉伯人而被判入狱,庭审却聚焦于他在母亲葬礼上冷酷无情的表现,最终判处其死刑。默尔索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位偏离社会正常规范和秩序的怪人,实则不然,他是一位能够洞悉社会和文化中荒诞的清醒者和旁观者。所以他拒绝说谎,拒绝参与“庭审游戏”,坚持自由人身份,最终欣然接受死亡。从勒内·吉拉尔提出的迫害文本四个范式和替罪羊机制理论出发,解读默尔索被判死刑的背后原因,并以此来证实默尔索是荒诞社会下集体暴力的受害者,他是以“替罪羊”身份接受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外人》 默尔索 替罪羊
下载PDF
试论米歇尔·比托尔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成富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9-105,共7页
法国“新小说”代表人物都致力于对传统小说形式的革新 ,但各有特点。米歇尔·比托尔把绘画和造型技巧 ,尤其是把排印技术和音响效果等形式手段引进了文学创作 ,以新的表现方法和叙述手法间接地表现了他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 新小说 表现手法 叙述手法 法国 当代文学 米歇尔·比托尔 文学创作 创作技巧 艺术思想
下载PDF
试论普鲁斯特的文学创作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成富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6期23-27,共5页
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以反传统的写作风格和反叛的艺术思想在文学界和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他的超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直被视为法国 2 0世纪上半叶甚至是整个 2 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杰作。其随笔体风格和“以乱取胜... 法国意识流小说大师普鲁斯特以反传统的写作风格和反叛的艺术思想在文学界和文学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震撼。他的超长篇小说《追忆似水年华》一直被视为法国 2 0世纪上半叶甚至是整个 2 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杰作。其随笔体风格和“以乱取胜”的叙述手法打破了常规 ,是对根深蒂固的规范准则的颠覆和对传统秩序的解构。在为我们带来全新写作风格的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流 写作风格 解构主义 主观真实 普鲁斯特 法国 文学评论 现代派 文学创作 小说 艺术手法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两个世界间的调停者--达维德·迪奥普及其“世界性”书写
16
作者 陶沙 高方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4年第2期291-303,共13页
达维德·迪奥普是塞内加尔法国混血作家,他迄今所创作的三部小说关注法国和塞内加尔之间的历史互动与文化关系。法属马提尼克思想家格里桑用“世界性”指涉多元文化共生、彼此尊重的状态,以抵抗“全球化”的同化力量。通过书写越界... 达维德·迪奥普是塞内加尔法国混血作家,他迄今所创作的三部小说关注法国和塞内加尔之间的历史互动与文化关系。法属马提尼克思想家格里桑用“世界性”指涉多元文化共生、彼此尊重的状态,以抵抗“全球化”的同化力量。通过书写越界人物的身份困境和时代洪流中人类的共同命运,迪奥普构建起个体间和民族间的对话关系,尝试调停文化间的矛盾,恢复被扭曲的“世界性”。本文对迪奥普作品中的空间、历史和互文关系进行考察,揭示其“世界性”书写的创作路径和跨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奥普 世界性 空间 历史 互文
下载PDF
《巨人传》与游戏
17
作者 周皓 《极目》 2024年第3期12-19,共8页
从巨人童年的自在游戏到求学阶段的劳逸结合,直至德莱美修道院“想玩就玩”的惬意自治,可游戏的状态与游戏的快乐一直是拉伯雷所向往并想与读者分享的。同样,以游戏的精神与手法,作家在《巨人传》中搭建了极其恢宏、自由的时空,令主要... 从巨人童年的自在游戏到求学阶段的劳逸结合,直至德莱美修道院“想玩就玩”的惬意自治,可游戏的状态与游戏的快乐一直是拉伯雷所向往并想与读者分享的。同样,以游戏的精神与手法,作家在《巨人传》中搭建了极其恢宏、自由的时空,令主要人物之间形成相互映射、配合的关系,并在叙述中为读者制造了困惑与惊喜。在小说中,巨人之笑、巴汝奇之笑以及作者期待的读者之笑相互呼应,使《巨人传》成为文艺复兴这个“笑占上风”时代的代表之作。论文同时还谈及了拉伯雷的创作与当时文艺创作、特别是绘画领域创作的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伯雷 《巨人传》 游戏
下载PDF
分裂主体间的范式连接:拉康镜像、话语理论视角下的《长夜行》
18
作者 韩之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8-226,共9页
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 在国内阐释拉康的众多专著中,研究者一般倾向于将镜像理论与话语理论割裂开来单独理解、应用。但事实上,镜像理论中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与话语理论中的第四种话语——癔症话语,两者间存在隐秘联系。通过对塞利纳代表作《长夜行》这一突显主体分裂的文学化癔症话语的拉康式解读,尤其是借助学界较少关注的光学模式第三图为分析工具,本文尝试将镜像、话语两大理论范式进行连接和贯通,最终阐明二者之间的转化机制:在特定层面上,四种话语的转换矩阵实际即为光学模式翻转图的高度抽象、进化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康 分裂主体 镜像 四种话语 塞利纳 《长夜行》
下载PDF
从“根本恶”到无法言说的“恶”——二战后法国情境下的概念考古
19
作者 庄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5-223,226,共10页
恶是现代以来德国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康德提出的“根本恶”为人性奠定了抽象普遍的基调,涉及先验哲学框架内人性的可能性与限度,恶的神学意涵被淡化。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明的摧毁,集中营等极端事件引发了对... 恶是现代以来德国哲学传统的关键概念。康德提出的“根本恶”为人性奠定了抽象普遍的基调,涉及先验哲学框架内人性的可能性与限度,恶的神学意涵被淡化。20世纪下半叶到21世纪初,两次世界大战对西方文明的摧毁,集中营等极端事件引发了对人性的重新思考。法国哲学以自由与介入的独特思想特质,回应并发展了德国哲学传统中恶的概念,在后现代思潮的影响下赋予了恶的概念无法言说、无法理解的特质。恶的概念在法国自身的历史语境与地理空间中,在与德国哲学的互动中,不断流变甚至被彻底打破。恶的历史语义在理论与实践中发生了根本改变,却在美学领域与具体的文艺实践中以悖论方式得以重新言说和表述。因此法国语境下恶的概念的特质,还在于其中蕴含的救赎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史 自我 他者 文学 二战后
下载PDF
浅析《乌发碧眼》中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困境
20
作者 修涓译 央泉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42-45,共4页
《乌发碧眼》(Les Yeux bleus cheveux notrs)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发表于1986年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以双层叙述结构展开,以意识流的描写方式讲述一段扭曲且绝望的爱情,并由此呈现出主人公异化的生命状态。绝望,零碎,无序,... 《乌发碧眼》(Les Yeux bleus cheveux notrs)是法国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发表于1986年的一部中篇小说,故事以双层叙述结构展开,以意识流的描写方式讲述一段扭曲且绝望的爱情,并由此呈现出主人公异化的生命状态。绝望,零碎,无序,是整个故事的主题词,由此也展现了现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包括人面对自我时的认知模糊、对世界的虚实难辨以及面对生活确定性缺失时的恐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发碧眼》 玛格丽特·杜拉斯 生存困境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