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存在”的“镜像”:论《老人与海》中马林鱼的悲剧意蕴 |
黄林林
谢龙新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2
|
约翰·斯坦贝克和欧美文学传统 |
田俊武
李群英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6 |
3
|
|
3
|
简论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想 |
赵彤
邓建平
|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8 |
6
|
|
4
|
论荣誉对海明威生活和创作的影响 |
苏明海
韩玉平
|
《山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5 |
1
|
|
5
|
从叙述学角度看《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艺术 |
王琼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
|
|
6
|
罗斯“以色列小说”中的犹太教传统思想解读 |
周碧文
郭媛
|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3 |
0 |
|
7
|
《人造黑人》的U型叙事结构 |
刘国枝
李佳莲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5 |
6
|
|
8
|
苏里泰:一场孤独的游戏——对《人鼠之间》主题的三重解读 |
刘国枝
胡雪飞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9
|
德莱塞《嘉莉妹妹》的自然主义解读 |
潘新华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5 |
14
|
|
10
|
创伤视角下美国华裔小说中男性身份的重构 |
邵娟萍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6
|
|
11
|
历史观照下的美国梦与犹太身份文化变迁——菲利普·罗斯《美国牧歌》解读 |
崔化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8
|
|
12
|
表现可视世界的内在结构——斯泰因在《软纽扣》中的字词实验 |
舒笑梅
|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3
|
母女文化身份的重构——谭恩美《接骨师的女儿》意蕴探析 |
陈晶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09 |
8
|
|
14
|
对清教妇道观的有力抨击——评《喧哗与骚动》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形象 |
周碧文
|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2 |
5
|
|
15
|
菲利普·罗斯“欲望三部曲”中的身体反讽 |
江玉娥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16
|
性别·种族·和谐——浅析艾丽思·沃克的妇女主义 |
李侠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
3
|
|
17
|
奥尼尔晚期剧作的生态马克思主义解读 |
邹惠玲
周丽萍
|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2 |
1
|
|
18
|
简析托尼·莫里森小说中象征意象的运用 |
谢群英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9
|
海明威与“硬汉”形象 |
袁曙光
车向前
|
《山东社会科学》
|
2002 |
2
|
|
20
|
伊莎贝尔成长之路的引路人——论《一位女士的画像》中的拉尔夫·杜歇 |
程士倩
|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