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冯内古特文学世界中的后人类伦理思想
1
作者 徐文培 关宁 《学术交流》 2024年第9期171-183,共13页
冯内古特在其作品中对人类持一种矛盾态度:一方面他同情处于二元对立中弱势地位的“边缘人”,敢于在作品中为他们发声,并以此揭露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他又质疑人性并向人类中心主义发起挑战,在多部作品中赋予动物、机器、物质等与人... 冯内古特在其作品中对人类持一种矛盾态度:一方面他同情处于二元对立中弱势地位的“边缘人”,敢于在作品中为他们发声,并以此揭露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他又质疑人性并向人类中心主义发起挑战,在多部作品中赋予动物、机器、物质等与人类平等的地位。以布拉依多蒂等倡导的后人类伦理视角重新走进冯内古特的文学世界,可为冯内古特的矛盾性找到一个可能的解释。冯内古特对“边缘人”的书写,表现出后人文主义倾向。他建立起的以平等、互联、相互生成为主要特征的游牧主体,展现出一种后人类中心主义主张,加之他构建的以关系伦理为导向的人类与非人类共同体,这些做法充分彰显了其文学世界中的后人类伦理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内古特 后人类伦理 布拉伊多蒂 游牧主体 关系伦理
下载PDF
西方后学语境下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军 《社会科学家》 CSSCI 2008年第11期147-149,共3页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后"学这一崭新的理论流派也应运而生,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正顺应了这一后学理论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 随着西方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进程",后"学这一崭新的理论流派也应运而生,作为身份与边缘写作批评的先声——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正顺应了这一后学理论思潮,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发人深省的理论与实践开创了美国文学和文化领域的最新思潮和理论前沿。从长远意义来看,黑人女性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深层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更加深了人们对边缘文学和少数族裔女性主义文学的理解、认识与探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学理论 黑人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批评
下载PDF
论莫里森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路径———以《天佑孩童》为中心
3
作者 董岩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83-192,共10页
托尼·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作为非裔美国作家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典范,其进入路径与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提出的方式基本契合,但莫里森在卡萨诺瓦理论基础上又有拓展。一是在非裔美国土语之外,通过“白人英语”... 托尼·莫里森的《天佑孩童》作为非裔美国作家作品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典范,其进入路径与卡萨诺瓦在《文学世界共和国》中提出的方式基本契合,但莫里森在卡萨诺瓦理论基础上又有拓展。一是在非裔美国土语之外,通过“白人英语”叙事反讽统治阶级的粗鄙与无耻行径,颠覆白人主流话语的霸权地位,产生“陌生化”效果,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群。二是沿用意识流手法,并采取多重人物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小说结构多轨并行,极大丰富了人物层次和故事情节。三是阐释了莫里森对政治与文学关系的理解,在符合通用美学规范前提下,关注社会共性问题,并坚定表达了黑人的社会诉求。莫里森在《天佑孩童》创作过程中的探索与实践正是非裔美国文学打破文学世界共和国固定等级,维持其动态变化,使其保有活力的绝佳样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天佑孩童》 卡萨诺瓦 《文学世界共和国》
下载PDF
试析《热带癫狂症患者》中的“欲”与“情”
4
作者 周凇琼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53-55,共3页
茨威格是心理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人物。他将笔触直接深入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用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既鲜活又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生活境遇中释放情欲、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心路... 茨威格是心理现实主义写作风格的代表人物。他将笔触直接深入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用独具特色的叙事方式和细腻真实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大批既鲜活又立体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生活境遇中释放情欲、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心路历程。不同于其他以情欲为主题的小说,茨威格能很好地将情和欲和谐地统一起来,不单纯写生理上的"欲",而是将"情"放在第一位,着重精神层面的"情"。本文试图通过解析《热带癫狂症患者》中的"欲"与"情",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茨威格的情欲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威格 《热带癫狂症患者》 欲与情
下载PDF
论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妇女主义观——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为例 被引量:6
5
作者 高晓慧 宋宝梅 胡家英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87-190,共4页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对人类的整体生存、和谐与完整的强调体现出一种生态主义观念,是一种生态妇女主义。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四个特点: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以及人道主义。反性别主义和反种族主义张扬女性意识,唤起黑人... 艾丽斯.沃克的妇女主义对人类的整体生存、和谐与完整的强调体现出一种生态主义观念,是一种生态妇女主义。其思想体系体现了四个特点:反性别主义、反种族主义、非洲中心主义以及人道主义。反性别主义和反种族主义张扬女性意识,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非洲中心主义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找寻黑人文化的根来找回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人道主义则强调爱和拯救是人文主义的核心,通过包容与宽恕来团结男性,回归自然怀抱,在和谐的自然中安顿灵魂。本文试通过《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女儿心灵的回归、父亲心灵的回归、传统黑人文化的回归和自然人性的回归,阐释沃克的生态妇女主义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父亲的微笑之光》 回归 生态妇女主义
下载PDF
试论胡赛尼《灿烂千阳》对爱的书写 被引量:4
6
作者 王维倩 李顺春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5-197,共3页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以原苏联入侵、塔利班专政为背景,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凄婉动人的一生。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父权暴力面前,选择团结、选择坚强、选择反抗,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和爱情,用生命诠释女性世... 阿富汗裔美国作家胡赛尼的小说《灿烂千阳》以原苏联入侵、塔利班专政为背景,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凄婉动人的一生。女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父权暴力面前,选择团结、选择坚强、选择反抗,大胆地追求自由、幸福和爱情,用生命诠释女性世界中母女、姐妹之间的生死情谊,充满了浓烈的女性主义情怀。作者以平实而温暖的语言,重新界定爱之真谛,从人性的视角关注两个阿富汗妇女的命运,在简单中抵达向死而生的深刻,在血腥中书写爱情的美丽,在卑微中探寻生命的圣洁,在残酷中感悟人性的温暖,从而使小说《灿烂千阳》获得升华,给读者以强大的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赛尼 《灿烂千阳》 爱之真谛 精神力量
下载PDF
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 被引量:17
7
作者 刘文松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122-128,共7页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有三种模式 :竞争、控制、平等 ;两种性质 :压抑性和生产性。作者在小说中 ,对压抑性的权力关系作否定、贬抑的描绘 ;对生产性的权力关系作肯定、赞美的描述。贝娄... 美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尔·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有三种模式 :竞争、控制、平等 ;两种性质 :压抑性和生产性。作者在小说中 ,对压抑性的权力关系作否定、贬抑的描绘 ;对生产性的权力关系作肯定、赞美的描述。贝娄的小说通过揭示男女知识分子之间的权力关系 ,突出了这些女性人物本身的知识品格和职业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贝娄 小说 知识分子夫妻 权力关系
下载PDF
华裔作家谭恩美小说成长主题探析 被引量:3
8
作者 杨亚丽 杨帆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7-200,共4页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和《接骨师的女儿》是典型的华裔女性成长小说,在两部小说中,谭恩美用细腻而巧妙的笔触描绘了五位华裔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从盲目推崇美国文化、排斥中国文化到认识了自身无法改变的中国元素,认识...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和《接骨师的女儿》是典型的华裔女性成长小说,在两部小说中,谭恩美用细腻而巧妙的笔触描绘了五位华裔女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从盲目推崇美国文化、排斥中国文化到认识了自身无法改变的中国元素,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正视了自己的华裔身份,实现了自己身份的重新建构,获得了顿悟,促进了自己的成长。成长小说的重要元素,即成长的困惑、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顿悟、成长的仪式,在谭恩美的这两部小说中都清晰地体现出来,而华裔美国成长小说特有的成长的传承,使这两部华裔女性成长小说既是对美国成长小说传统的继承,更是对它的超越,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谭恩美 成长小说 华裔女性 中国文化
下载PDF
试论《送冰的人来了》对家庭伦理价值的颠覆 被引量:3
9
作者 付美艳 孙敏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76-178,共3页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认为一生中他写得最好的一部剧本,是对"任何一种信仰经历的拒绝",拒绝使价值走向虚无,个人的自由在虚无中抖落了所有的义务与责任,在工业社会来临的脚步中,对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进行着颠覆。自由的... 《送冰的人来了》是奥尼尔认为一生中他写得最好的一部剧本,是对"任何一种信仰经历的拒绝",拒绝使价值走向虚无,个人的自由在虚无中抖落了所有的义务与责任,在工业社会来临的脚步中,对传统的家庭伦理价值进行着颠覆。自由的存在被无限地放大,人的和谐亲密共处向崩溃的边缘逼近,家庭的存在也在个人自由的膨胀中越来越成为不可能,两性关系在个人的极大自由中错位,爱情在错位的关系中,也嬗变着走向圆寂。在宗教的救赎意义被否定之后,家对人在情感上的救赎意义也被否定了,于是男人不再是丈夫和父亲,女人不再是妻子和母亲,家庭伦理变得空泛式微了,最终流于虚无,而丧失了存在的意义。人的存在更加绝望地陷入一种毫无意义的荒诞之中、孤独之中。家庭的解体是现代悲剧的一个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送冰的人来了》 尤金·奥尼尔 个人自由 家庭模式
下载PDF
“他者”视域下的美国艾滋文学研究述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智宏 申民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91-194,共4页
美国的艾滋文学研究,虽然或侧重其疾病隐喻,或分析其愤怒情绪,或强调其精神启示,或探寻其传记意义,但贯穿其中的一条主要脉络,却是作品中的"他者"话语。与之相关联的,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探讨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同时,更为... 美国的艾滋文学研究,虽然或侧重其疾病隐喻,或分析其愤怒情绪,或强调其精神启示,或探寻其传记意义,但贯穿其中的一条主要脉络,却是作品中的"他者"话语。与之相关联的,是后殖民主义理论在探讨殖民地与帝国主义关系的同时,更为关注在后现代语境中,西方文化内部的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关系问题。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疾病现象背后,总有耐人寻味的文化意蕴和审美指向。隐喻强调了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异化和排斥,直接表明了艾滋病人和"他者"的对应关系。美国艾滋文学研究涉及疾病文学、同性恋文学、传记文学以及社会政治诸多层面,涵盖了隐喻、意象、情绪基调、矛盾冲突、结构等文学元素。但这其中一脉相承的是从不同角度对作品中的"他者"身份的解读。美国艾滋文学研究展示给我们的,是在现代社会的全球性话语中,艾滋病患者作为弱势群体,被社会蔑视和抛弃、被人们疏远和排斥的生存困境。可以说,艾滋文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批判西方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的新视角,另方面,通过"他者"身份的构建,艾滋文学呼吁全社会对该病患进行理解,做出接纳,给予帮助。或许这正是艾滋文学存在的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文学 他者 隐喻 身份 异化
下载PDF
《五号屠场》的时间机制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策略 被引量:2
11
作者 郭红 徐文培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66-168,共3页
后现代小说中的时间机制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小说迥然不同,其独特的时间机制能够赋予后现代小说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促成后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五号屠场》是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冯内古特采用的后现代小... 后现代小说中的时间机制与现实主义小说、现代小说迥然不同,其独特的时间机制能够赋予后现代小说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涵,促成后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结构。《五号屠场》是典型的后现代小说。在创作的过程中,冯内古特采用的后现代小说叙事手法,使事件时间和叙事时间产生错位,使作品中的时间显得杂乱而无序。这样的叙事手法可以增大小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跨度,表现出后现代状态下人类所感受到的无助、迷茫以及其处于分裂状态下的精神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号屠场》 时间机制 叙事时间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人生的回转木马——《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 被引量:16
12
作者 韩玉群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113-115,共3页
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品《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心,堪称为惊世之作。作者以细腻委婉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 旅美阿富汗裔畅销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的处女作品《追风筝的人》自2003年问世以来,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深深地打动了全世界亿万读者的心,堪称为惊世之作。作者以细腻委婉的笔法勾勒家庭与友谊,背叛与救赎及对于祖国的复杂情感,文章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角度来解读该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勒德.胡赛尼 《追风筝的人》 阿米尔 成长与救赎
下载PDF
论《洛丽塔》的双重结构及其表现内涵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慧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65-167,共3页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畸形的恋爱在社会评价体系之下的悲剧,但是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在故事的背后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这种拷问恰恰是通过小说的双重叙事结构表现出来。表层结构中,纳博科夫在讲一个关... 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畸形的恋爱在社会评价体系之下的悲剧,但是作者的目的绝不是单纯地讲故事,在故事的背后是作者对人性的拷问。这种拷问恰恰是通过小说的双重叙事结构表现出来。表层结构中,纳博科夫在讲一个关于正常社会评价体系下的道德故事,但是透过小说的深层结构纳博科夫在探讨着人本质的灵魂充满了欲望,又被无情的现实和超我之力量所压迫,在二者不断妥协和调和的过程中,痛苦的、现实的自己得以最终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洛丽塔》 叙事结构 表层结构 深层结构
下载PDF
波特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春玲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49-151,共3页
20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以善于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她的作品展示了美国南方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生存的艰难,歌颂了社会生活中女性坚韧、朴实、善良的美好品德。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从... 20世纪美国著名女作家凯瑟琳·安妮·波特以善于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她的作品展示了美国南方妇女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生存的艰难,歌颂了社会生活中女性坚韧、朴实、善良的美好品德。她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展现女性意识,揭示出女性从迷失自我到寻找自我再到成功证明自我的过程。女性在妇女运动的发展中对旧的传统意识的反抗以及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文明社会发展的一种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凯瑟琳·安妮·波特 现实主义者 女权主义 女性意识
下载PDF
试论《晚安,母亲》中的自杀主题 被引量:5
15
作者 贺安芳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1-183,共3页
戏剧作品《晚安,母亲》中杰西的"寻死"是"寻我",是向"我"而死的身份诉求。杰西渴望打破母女"共生"追随父亲,定义独立自主的"我",也憧憬重修母女联系,构建关系中的"我"。... 戏剧作品《晚安,母亲》中杰西的"寻死"是"寻我",是向"我"而死的身份诉求。杰西渴望打破母女"共生"追随父亲,定义独立自主的"我",也憧憬重修母女联系,构建关系中的"我"。杰西的自杀实为一个在母女关系语境中积极、主动构建自我的行动,其核心是在关系中实现自主。作品表现了剧作家对女性身份两难困境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安 母亲》 玛莎·诺曼 身份诉求
下载PDF
浅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华裔美国人的文化适应模式 被引量:4
16
作者 陈晶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2-194,共3页
在美国出生,伴随美国教育长大的华裔美国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植根于他们血脉的中国文化及后天接受的美国文化共同作用于一身而发生的冲突与碰撞,这一冲突与碰撞,促使他们寻找自身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自我身份,自我位置的... 在美国出生,伴随美国教育长大的华裔美国人,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共同问题就是:植根于他们血脉的中国文化及后天接受的美国文化共同作用于一身而发生的冲突与碰撞,这一冲突与碰撞,促使他们寻找自身作为少数族裔在美国的自我身份,自我位置的问题。汤亭亭的自传体小说《女勇士》,以文学的形式,在这一问题上,做了深入的剖析,在这里,叙述者游移在现实与幻想、中国与美国、过去与现代之间,反映了华裔女性在两种文化、两个世界之中的困惑、无奈与挣扎。她们在处于中、美两种文化背景、两种民族精神影响下,因既失去原有文化根基、又没有完全进入中心文化而总是处于边缘状态。本文就"白虎山学道"和"乡村医生"两则故事,探讨华裔—美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固守、对美国文化的疏离以及在两种文化冲突中的生存状态,为华人移民提出了生存策略,即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改变自我,进而建构以"继承母文化、吸纳新文化"为核心的文化适应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美国人 生存模式 汤亭亭 《女勇士》
下载PDF
《最蓝的眼睛》:黑人母亲自我镜像的迷误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媛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94-196,共3页
莫里F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波琳在白人文化殖民主义的压迫下,丧失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在黑人社区这片精神荒原中,她将白人种族主义者刻意塑造和传播的黑人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自己真实塑像的一部分,远离了本体,... 莫里F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黑人母亲波琳在白人文化殖民主义的压迫下,丧失了黑人特有的文化身份,在黑人社区这片精神荒原中,她将白人种族主义者刻意塑造和传播的黑人他者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内化为自己真实塑像的一部分,远离了本体,造成了自我镜像的迷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清理这种自我镜像的迷误对于构建黑人文化身份是极其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最蓝的眼睛》 文化殖民主义 黑人文化身份 精神荒原 自我镜像
下载PDF
《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欣宇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95-197,共3页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 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体现在该部作品的语言、结构和叙述策略上。通过精确、生动的语言描述,自我影射性结构的构建,精妙的叙述策略的运用,纳博科夫创造了一个亦幻亦真的小说世界。该小说世界的创造,体现了该部作品浓厚的自我意识,使读者认识到纳博科夫一贯的创作思想——艺术性是他文学创作的唯一标准。同时也说明了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作者是由读者发明的,作者在作品中寄寓意于读者,而读者自己也是作者,在作品的创作中探讨小说理论,通过严肃的自我探索,借助语言创造更符合主观心理现实的小说世界。因此,《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反映了该部作品的独特性及其文学价值所在,同时也展现出《洛丽塔》是一个具有双面性的文本,正是由于该文本的这种特性才使得很多对《洛丽塔》的评论都体现了一种双元性,特别是在审美和道德问题上争论不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博科夫 《洛丽塔》 元小说
下载PDF
颠覆与融合:汤亭亭《女勇士》创作管窥 被引量:1
19
作者 谢小童 张艳威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73-180,共8页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利用女性主义颠覆了男权话语建立起来的传统自传文体,改编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颠覆了以往关于种族和性别问题的认识,就是为了替华裔女性立言,为华裔女性争取与白人女性平等的地位。同时,在中美文化的撞击下意识到...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利用女性主义颠覆了男权话语建立起来的传统自传文体,改编了中华传统文化资源,颠覆了以往关于种族和性别问题的认识,就是为了替华裔女性立言,为华裔女性争取与白人女性平等的地位。同时,在中美文化的撞击下意识到只有通过继承中国文化并将其与美国文化相融合的方式建构各民族平等对话、和谐共处的多元文化观才是生存之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亭亭 《女勇士》 女权意识
下载PDF
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 被引量:1
20
作者 邵春 张婕妤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177-181,共5页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 在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中,她所描写的人物大都是生活在美国社会最底层的黑人女性。虽然她们受尽各种痛苦,遭受到社会的不公平对待,但是不同的女性在遭受迫害时态度不同,因此她们的命运也随之改变。在不断的抗争中,新女性的出现让黑人女性看到了曙光。她们顽强不屈,勇于向男权世界抗争。这种与命运抗争精神是黑人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也是沃克小说的社会价值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丽斯·沃克 女性小说 女性命运 新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