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冯内古特文学世界中的后人类伦理思想 |
徐文培
关宁
|
《学术交流》
|
2024 |
0 |
|
2
|
西方后学语境下的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 |
王军
|
《社会科学家》
CSSCI
|
2008 |
7
|
|
3
|
论莫里森进入世界文学主流空间的路径———以《天佑孩童》为中心 |
董岩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4
|
试析《热带癫狂症患者》中的“欲”与“情” |
周凇琼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5
|
论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妇女主义观——以《父亲的微笑之光》为例 |
高晓慧
宋宝梅
胡家英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6
|
|
6
|
试论胡赛尼《灿烂千阳》对爱的书写 |
王维倩
李顺春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
|
|
7
|
贝娄小说中知识分子夫妻之间的权力关系 |
刘文松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17
|
|
8
|
华裔作家谭恩美小说成长主题探析 |
杨亚丽
杨帆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9
|
试论《送冰的人来了》对家庭伦理价值的颠覆 |
付美艳
孙敏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3
|
|
10
|
“他者”视域下的美国艾滋文学研究述略 |
张智宏
申民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2
|
|
11
|
《五号屠场》的时间机制与后现代主义小说叙事策略 |
郭红
徐文培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2
|
|
12
|
人生的回转木马——《追风筝的人》中的成长与救赎 |
韩玉群
|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16
|
|
13
|
论《洛丽塔》的双重结构及其表现内涵 |
李慧军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14
|
波特作品中女性意识觉醒的过程 |
张春玲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4 |
5
|
|
15
|
试论《晚安,母亲》中的自杀主题 |
贺安芳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5
|
|
16
|
浅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华裔美国人的文化适应模式 |
陈晶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7
|
《最蓝的眼睛》:黑人母亲自我镜像的迷误 |
孙媛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3
|
|
18
|
《洛丽塔》的元小说特征 |
郭欣宇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19
|
颠覆与融合:汤亭亭《女勇士》创作管窥 |
谢小童
张艳威
|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
2020 |
1
|
|
20
|
艾丽斯·沃克的女性小说 |
邵春
张婕妤
|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
200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