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善恶之博弈:从《哈莱姆之怒》探析海姆斯的道德观
1
作者 王苑苑 庞好农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3-50,共8页
海姆斯在小说《哈莱姆之怒》中刻画了各个阶层人物,呈现出人性的善恶交织与博弈以及善恶对哈莱姆道德体系的正负建构。人性三种层次的恶念导致哈莱姆罪恶丛生,道德体系岌岌可危。机械自爱式之善、人性禀赋之善以及人格禀赋之善成为抗恶... 海姆斯在小说《哈莱姆之怒》中刻画了各个阶层人物,呈现出人性的善恶交织与博弈以及善恶对哈莱姆道德体系的正负建构。人性三种层次的恶念导致哈莱姆罪恶丛生,道德体系岌岌可危。机械自爱式之善、人性禀赋之善以及人格禀赋之善成为抗恶的武器,是哈莱姆羸弱道德体系的重要支撑,证明黑人具有美好的品质;道德回报机制有力弥补法律缺位,使善恶终有报,有助于维护哈莱姆社区社会稳定。然而仅凭道德不足以胜残去杀,道德与国家机器治理需同时进行。海姆斯笔下的人性善恶发人深省,小说遵循了邪不压正的道德观,起到文学净化心灵之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切斯特·海姆斯 《哈莱姆之怒》 道德观
下载PDF
论小说《宠儿》的意识流审美意蕴 被引量:2
2
作者 刘世红 何江胜 谢晓苑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62-65,68,共5页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突破传统文学创作常规,炉火纯青地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时间蒙太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多种意识流创作手法,以艺术的真实刻画了罪恶的美国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他们独特的精神... 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突破传统文学创作常规,炉火纯青地运用多重叙述视角、时间蒙太奇、自由联想、内心独白等多种意识流创作手法,以艺术的真实刻画了罪恶的美国奴隶制给黑人造成的心灵创伤以及他们独特的精神世界,展现了主题与内容完美结合的审美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意识流 多重叙述视角 时间蒙太奇 自由联想 内心独白
下载PDF
《不合时宜》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宜波 刘秀丽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2期55-58,共4页
根据海明威的"冰山原理",基于多模态话语理论,剖析了《不合时宜》原作的多模态话语,揭示了佩多齐酒鬼和骗子的真面目,他借钓鳟鱼之名"钓鳟鱼",分析了其"钓鳟鱼"的伎俩,探讨了国内外研究未及的钓鱼未果之因。
关键词 《不合时宜》 多模态话语 钓鳟鱼 隐喻 “钓鳟鱼”
下载PDF
《屠场》与厄普顿·辛克莱的历史选择 被引量:4
4
作者 李颜伟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5期471-475,共5页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成名小说《屠场(》中译名)实质上是他为揭露时弊,倡导改革所作的檄文。辛克莱选取芝加哥屠宰场工人的悲惨遭遇为典型事例,以新闻化手法加以纪实性描写,旨在揭露美国工业化时期托拉斯企业非法敛财的恶行。他本人... 美国作家厄普顿.辛克莱的成名小说《屠场(》中译名)实质上是他为揭露时弊,倡导改革所作的檄文。辛克莱选取芝加哥屠宰场工人的悲惨遭遇为典型事例,以新闻化手法加以纪实性描写,旨在揭露美国工业化时期托拉斯企业非法敛财的恶行。他本人为该书取名《丛林》,正是对美国社会尔虞我诈、你死我活的非常态状况的定义。他的行动表明,唤起公众对托拉斯问题的重视并推动国家给予有效治理乃是他的一个主要创作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纯洁食品运动"的兴起及《纯净食品与药品管理法》的出台正是辛克莱利用新闻舆论推动国家立法改革的一次成功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屠场》 芝加哥屠宰场 非常态社会 新闻化写作手法 食品安全立法
下载PDF
《寂静的春天》会让春天不再寂静吗?——评《寂静的春天》的生态意义 被引量:7
5
作者 薛小惠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89-91,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美国著名女作家雷切尔·卡尔森的杰作《寂静的春天》一书,指出该书不但揭露了化学农药对生态系统的危害,也表明了只有用科学的方法处理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才能使人类真正获利。
关键词 雷切尔·卡尔森 《寂静的春天》 科学 生态
下载PDF
卡佛笔下的美国——解读卡佛的《大教堂》 被引量:10
6
作者 邱小轻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6-59,共4页
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构造了一个非常独特、复杂多变的世界。要读懂这个世界 ,就必须弄清楚卡佛的小说观以及他所使用的象征手法。从分析他的作品着手 ,通过讨论他的小说观及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解读他的世界以及他在这个... 卡佛的短篇小说集《大教堂》构造了一个非常独特、复杂多变的世界。要读懂这个世界 ,就必须弄清楚卡佛的小说观以及他所使用的象征手法。从分析他的作品着手 ,通过讨论他的小说观及作品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 ,解读他的世界以及他在这个世界真正想要传达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佛的小说观 象征手法 美国梦 不确定性
下载PDF
美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探析 被引量:6
7
作者 滕学明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9年第2期66-69,共4页
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是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融合的结果。20世纪后半叶,随着人们对后现代不断反省,现实主义的形式、主题、思想与审美得到了重新审视。文学领域,自80年代后,美国一批新作家的崛起令人瞩目,本文探讨了这一新兴的文学... 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是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有机融合的结果。20世纪后半叶,随着人们对后现代不断反省,现实主义的形式、主题、思想与审美得到了重新审视。文学领域,自80年代后,美国一批新作家的崛起令人瞩目,本文探讨了这一新兴的文学形式及他们的部分代表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现实主义 不和谐标记 不确定性 元小说
下载PDF
科学·人性·未来——《羚羊与秧鸡》的生态主义解读 被引量:5
8
作者 薛小惠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3期49-52,共4页
通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北美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本文对科学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思索,强调了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明智的选择才会使人类有美好的未来。文章还特别分析了小说中有关基因工程的情... 通过从生态文学批评的视角分析北美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羚羊与秧鸡》,本文对科学与人性的关系进行了思索,强调了保护自然生态的重要性,指出只有明智的选择才会使人类有美好的未来。文章还特别分析了小说中有关基因工程的情节,指出基因工程的运用还有待商榷;因为我们今天的决定会影响人类未来的走向,所以我们应该谨慎地走好每一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羊与秧鸡》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科学 人性 未来
下载PDF
寻找失落的文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思想评析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喆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110-113,121,共5页
现代文明的副产品使得二战后美国国民精神付出了代价,美国青年正被赶上精神的悬崖断谷,而悬崖那边的麦田里,失落的文明之花正在盛开。塞林格的小说告诉我们,不管物质生活如何充裕,无意义、无个人尊严的生存模式就是精神死亡。文明的进... 现代文明的副产品使得二战后美国国民精神付出了代价,美国青年正被赶上精神的悬崖断谷,而悬崖那边的麦田里,失落的文明之花正在盛开。塞林格的小说告诉我们,不管物质生活如何充裕,无意义、无个人尊严的生存模式就是精神死亡。文明的进步是全面的,技术的物质的文明并不是文明的全部,还必须有制度的精神的文明及其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的失望者 文明的反抗者 文明的守望者
下载PDF
嗅觉景观:托马斯·沃尔夫南方身份书写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鲁宁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5-50,共6页
美国南方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在传记体小说《网与石》中借助嗅觉景观书写表现了主人公对南方的复杂情感。作为现代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沃尔夫在塑造去异地求学或工作的新一代南方人时,着眼于传达其对现代性身份的反思及对生命本体意... 美国南方作家托马斯·沃尔夫在传记体小说《网与石》中借助嗅觉景观书写表现了主人公对南方的复杂情感。作为现代主义创作的代表作家,沃尔夫在塑造去异地求学或工作的新一代南方人时,着眼于传达其对现代性身份的反思及对生命本体意识的追寻,从而使其南方书写兼具现代性审美特质。此外,沃尔夫在揭示社会转型期南方人现代性体验时,还表达了对民族身份的思考,并在作品中呈现了南方地域身份、现代都市身份、美国民族身份等多重身份追寻的复杂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马斯·沃尔夫 《网与石》 嗅觉景观 南方身份
下载PDF
堕落的天使——《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性格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潘滢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7-29,共3页
霍桑《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作者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批评者大多对其持批判态度,忽略了他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事实上,丁梅斯代尔一直挣扎于内心的真实与现实的伪善之中。他身上同时闪耀着人性和神性的光辉,并且因为他的藏罪更... 霍桑《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作者塑造得最丰满的人物形象。批评者大多对其持批判态度,忽略了他的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事实上,丁梅斯代尔一直挣扎于内心的真实与现实的伪善之中。他身上同时闪耀着人性和神性的光辉,并且因为他的藏罪更好地完成了一个天使的职责。最终这个堕落的天使公开忏悔并回到了他天上的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挣扎 堕落 天使 人性 神性
下载PDF
解读《黑孩子》中的“隔离”主题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卫平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0年第2期51-53,共3页
"隔离"(distance)是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的中心主题之一,"隔离"(distance)意指主人公与美国社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疏离和隔离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这种关系的成因,隔离(distance)主题在文本中的不同层... "隔离"(distance)是理查德.赖特的自传体小说《黑孩子》的中心主题之一,"隔离"(distance)意指主人公与美国社会和社会群体之间的疏离和隔离关系。本文旨在探讨这种关系的成因,隔离(distance)主题在文本中的不同层面上的解读,以及主人公如何走上以书写为工具,构建现实与理想以及个人与世界之间的桥梁,并积极探寻现实和人生意义的生命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离 放逐 书写
下载PDF
霍桑《红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 被引量:7
13
作者 唐春华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26-29,共4页
本文通过回顾《圣经》对霍桑从小到大的影响 ,分析、比较《红字》与《圣经》的对应之处 ,肯定了《红字》中有圣经文学元素的存在 ,找出了《红字》与《圣经》在文学方面的契合点 ,得出了《红字》
关键词 霍桑 《红字》 圣经 文学元素
下载PDF
《印度之行》:福斯特对人类及世界的探索之旅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新博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29-32,共4页
通过分析《印度之行》的标题、结构、主要事件、人物塑造和主要意象的象征含义 ,全方位追踪福斯特对人类世界既立足于错综复杂的现实、又超然于哲学高度的探索之旅 ,解读小说家对现实存在的两个层面 (人类层面和非人类层面 )的同步考察 ... 通过分析《印度之行》的标题、结构、主要事件、人物塑造和主要意象的象征含义 ,全方位追踪福斯特对人类世界既立足于错综复杂的现实、又超然于哲学高度的探索之旅 ,解读小说家对现实存在的两个层面 (人类层面和非人类层面 )的同步考察 ,探求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象 秩序 价值体系 超验力量 宇宙统一体
下载PDF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双重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杜永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50-52,共3页
通过对尼克·卡罗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起的双重作用———故事叙述者以及道德水准代言人———的分析 ,论述了作者对这一角色的出色设计与运用 ,揭示了尼克这一功能性角色对故事完整性和作品主题思想的挖掘所起到的不可替代... 通过对尼克·卡罗威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所起的双重作用———故事叙述者以及道德水准代言人———的分析 ,论述了作者对这一角色的出色设计与运用 ,揭示了尼克这一功能性角色对故事完整性和作品主题思想的挖掘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者 道德观念 代言人 美国梦
下载PDF
解救之途的追寻——论海明威创作的潜在主题 被引量:4
16
作者 肖四新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6期37-41,共5页
海明威创作的潜在主题是为奴役中的人类寻找一条解救之途。他一生都在寻找战胜异化的生存世界和达成理想的自由世界的方法与途径,在经历了漫长的迷惘与追寻之后,他将超越的精神信仰拯救当作通往自由之途。超越的精神拯救既具有积极意义... 海明威创作的潜在主题是为奴役中的人类寻找一条解救之途。他一生都在寻找战胜异化的生存世界和达成理想的自由世界的方法与途径,在经历了漫长的迷惘与追寻之后,他将超越的精神信仰拯救当作通往自由之途。超越的精神拯救既具有积极意义,又有其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主题 追寻 解救 海明威
下载PDF
边缘主体的存在轨迹——华裔文学研究的存在符号学视角
17
作者 魏全凤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78-81,共4页
根据埃罗·塔拉斯蒂的存在符号学理论,主体携带符号经过否定和肯定的运动过程,达到超越。主体的存在轨迹在华裔写作中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当中国人离开中国文化时,他们开始经历主体与客体的断裂,但同时也带来多种连接的可能性。华... 根据埃罗·塔拉斯蒂的存在符号学理论,主体携带符号经过否定和肯定的运动过程,达到超越。主体的存在轨迹在华裔写作中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当中国人离开中国文化时,他们开始经历主体与客体的断裂,但同时也带来多种连接的可能性。华裔写作的存在轨迹描述如下:1)主体运动,到达目标文化域,并与之融合。2)主体被目标文化域拒绝,返回原文化域。3)主体被两种文化域拒绝,继续在空中飘浮。4)主体被两种文化域拒绝,形成华裔文化域。5)主体被两种文化接受,自由地在其中旅行。在这一存在旅程中,文化扮演了他者的角色,而主体必须面对文化并穿透文化,这体现了主体的动能模态性。同时华裔主体的存在努力对于全球化进程的反思具有重大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存在 符号 华裔写作 主体
下载PDF
颠覆与回归:解读厄德里克的女性千面人物
18
作者 李靓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1年第1期67-70,共4页
千面人物的多面性一直被西方学者误读为印第安文化落后的象征,厄德里克在其四部曲中摒弃族裔写作中控诉为主的模式,重构女性千面人物形象并使她们回归家庭。这一重构颠覆了主流话语中印第安人的刻板形象,是作者作为边缘化的族裔作家向... 千面人物的多面性一直被西方学者误读为印第安文化落后的象征,厄德里克在其四部曲中摒弃族裔写作中控诉为主的模式,重构女性千面人物形象并使她们回归家庭。这一重构颠覆了主流话语中印第安人的刻板形象,是作者作为边缘化的族裔作家向主流话语靠拢、争取更广阔读者群并弘扬印第安文化的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千面人物叙事 路易斯.厄德里克 重构 颠覆
下载PDF
“兔子”不停跑的动力源分析
19
作者 陶芸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2期122-123,共2页
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自出版以来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兔子"哈里这一形象。兔子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均不满,欲通过逃跑来对抗传统社会,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一直处于矛盾和孤独的状态,究其原... 约翰·厄普代克的《兔子,跑吧》自出版以来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小说成功地刻画了"兔子"哈里这一形象。兔子对现实生活的种种均不满,欲通过逃跑来对抗传统社会,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一直处于矛盾和孤独的状态,究其原因,大致可归为追求完美和缺乏担当、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个人信仰的危机三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子 对抗 追寻
下载PDF
《阿罗史密斯》中的地理空间和帝国意识
20
作者 胡朝霞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3期14-18,共5页
刘易斯《阿罗史密斯》被认为是通过塑造一个正直、勤奋、献身科学的医生形象,辛辣讽刺了当时美国医学界的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腐败现象,深刻揭露政府官员的弄虚作假、玩弄权势的丑恶行径。本文采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空间理论,通过对... 刘易斯《阿罗史密斯》被认为是通过塑造一个正直、勤奋、献身科学的医生形象,辛辣讽刺了当时美国医学界的追名逐利、尔虞我诈的腐败现象,深刻揭露政府官员的弄虚作假、玩弄权势的丑恶行径。本文采用文学地理学批评的空间理论,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研究,解读作家身上浓厚的帝国意识及其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罗史密斯 文学地理学 空间理论 帝国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