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善恶之博弈:从《哈莱姆之怒》探析海姆斯的道德观 |
王苑苑
庞好农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2
|
论小说《宠儿》的意识流审美意蕴 |
刘世红
何江胜
谢晓苑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0 |
2
|
|
3
|
《不合时宜》的多模态话语解读 |
张宜波
刘秀丽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1 |
2
|
|
4
|
《屠场》与厄普顿·辛克莱的历史选择 |
李颜伟
|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4
|
|
5
|
《寂静的春天》会让春天不再寂静吗?——评《寂静的春天》的生态意义 |
薛小惠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2 |
7
|
|
6
|
卡佛笔下的美国——解读卡佛的《大教堂》 |
邱小轻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10
|
|
7
|
美国后现代现实主义小说探析 |
滕学明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09 |
6
|
|
8
|
科学·人性·未来——《羚羊与秧鸡》的生态主义解读 |
薛小惠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1 |
5
|
|
9
|
寻找失落的文明——《麦田里的守望者》主题思想评析 |
王喆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2 |
6
|
|
10
|
嗅觉景观:托马斯·沃尔夫南方身份书写研究 |
张鲁宁
|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
2020 |
3
|
|
11
|
堕落的天使——《红字》中丁梅斯代尔的性格分析 |
潘滢
|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
7
|
|
12
|
解读《黑孩子》中的“隔离”主题 |
王卫平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0 |
3
|
|
13
|
霍桑《红字》中的圣经文学元素 |
唐春华
|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04 |
7
|
|
14
|
《印度之行》:福斯特对人类及世界的探索之旅 |
李新博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10
|
|
15
|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尼克的双重作用 |
杜永新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1 |
9
|
|
16
|
解救之途的追寻——论海明威创作的潜在主题 |
肖四新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
2002 |
4
|
|
17
|
边缘主体的存在轨迹——华裔文学研究的存在符号学视角 |
魏全凤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3 |
0 |
|
18
|
颠覆与回归:解读厄德里克的女性千面人物 |
李靓
|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
2011 |
0 |
|
19
|
“兔子”不停跑的动力源分析 |
陶芸
|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
0 |
|
20
|
《阿罗史密斯》中的地理空间和帝国意识 |
胡朝霞
|
《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