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犍陀罗美术中的阿弥陀信仰 被引量:1
1
作者 宫治昭 根敦阿斯尔(译)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6-57,共22页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 概观犍陀罗美术与大乘佛教,费切尔列举的“舍卫城神变”场景中的8件犍陀罗雕像,与初期主要的大乘经典《大品般若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中所说佛陀的“大光明(放光)神变”关系颇深。通过详细考察犍陀罗阿弥陀三尊像和犍陀罗莲花型大构图雕塑,阿弥陀佛信仰的源流可以追溯至犍陀罗时期,阿弥陀佛五十菩萨图的祖型可能是犍陀罗的莲池型与笈多王朝的“舍卫城神变”图像在中亚融合后形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犍陀罗美术 大乘佛教 阿弥陀佛信仰 东亚传播
下载PDF
幡画、仪轨图与敦煌绘画实践
2
作者 胡素馨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3-98,共16页
通过对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幡画及仪轨图等有关案例的分析,并将这些可移动材料及其制作过程与壁画画工的做法加以区分。用于制作壁画的准备材料包含有限的、孤立的主题草图,他们可以根据可用空间进行修改,而菩萨、天王和其他辅助人物的幡... 通过对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幡画及仪轨图等有关案例的分析,并将这些可移动材料及其制作过程与壁画画工的做法加以区分。用于制作壁画的准备材料包含有限的、孤立的主题草图,他们可以根据可用空间进行修改,而菩萨、天王和其他辅助人物的幡画,通常是以两套及以上的形式制作的。幡画按真实尺寸制作,其特征和构成元素能准确呈现在绘画表面。此外,仪轨图的绘制可能是由不同阶层的从业者完成的。僧侣或法师,而非画室画工,负责执行仪式空间与活动时使用的仪轨图,或负责制作陀罗尼版画中复杂场景的草稿。此类仪轨图明显使用了其他技术,例如添加于曼荼罗之上的颜色标记,绘制工作中的方位标记以及添加的大段经文标记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幡画 绘画实践 仪轨图 画稿 粉本
下载PDF
“天福之面”的图像与信仰——尼泊尔佛教美术的考察与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赵玲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2期25-31,共7页
"天福之面"(kritimukha)与龙王、摩羯的图像组合,作为龛室造像、陀兰那、金刚宝座的装饰图像,在西藏、印度佛教艺术普遍存在,特别在尼泊尔的尼族(Newari)艺术中尤为流行,这类龛室造像由此而被学术界认为是尼泊尔佛教艺术民族... "天福之面"(kritimukha)与龙王、摩羯的图像组合,作为龛室造像、陀兰那、金刚宝座的装饰图像,在西藏、印度佛教艺术普遍存在,特别在尼泊尔的尼族(Newari)艺术中尤为流行,这类龛室造像由此而被学术界认为是尼泊尔佛教艺术民族化的表现。另一方面,从佛教造像的变革来看,随着曼陀罗宇宙信仰的形成,佛教艺术向密宗(Tantric Buddhism)演进,"天福之面"图像因其具有庇护的能力和功用而成为坛场的重要组成。密宗的发展是印度波罗(Pāla)艺术的巨大成就。因此,以"天福之面"图像为源点的考察,对理清晚期佛教与印度教艺术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使得波罗艺术对尼泊尔、中国西藏的影响变得逐渐清晰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泊尔 天福之面 拏具 陀兰那 佛教造像
下载PDF
从孟买到金奈——南印度佛教美术遗迹考察笔记 被引量:1
4
作者 阮荣春 朱浒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2期8-15,24,共9页
"南印度佛教艺术遗迹考察团"辗转了孟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奥兰加巴德和金奈五个城市,针对早期佛教在印度南部的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遗迹,考察了象岛石窟、巴贾石窟、奥兰加巴德石窟、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龙树山等地,... "南印度佛教艺术遗迹考察团"辗转了孟买、班加罗尔、海德拉巴、奥兰加巴德和金奈五个城市,针对早期佛教在印度南部的传播和发展的主要遗迹,考察了象岛石窟、巴贾石窟、奥兰加巴德石窟、阿旃陀石窟、埃洛拉石窟、龙树山等地,参观了若干重要的博物馆,收获了极为丰富、珍贵的印度古代佛教艺术的图文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佛教 壁画 石窟 考察
下载PDF
神游的飞天——敦煌飞天的“飞动美感”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鹏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65-70,共6页
敦煌飞天的"飞动美感"长期以来一直是艺术家们深入研究的热点,它不单纯的只是飞天形象表面上的发展,它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原始艺术、传统艺术精神和舞蹈艺术都给飞天提供了丰厚的营养,"以线绘画"的艺术... 敦煌飞天的"飞动美感"长期以来一直是艺术家们深入研究的热点,它不单纯的只是飞天形象表面上的发展,它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国原始艺术、传统艺术精神和舞蹈艺术都给飞天提供了丰厚的营养,"以线绘画"的艺术创作形式给予了飞天飞动之美更多的灵感。本论文试图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观念、审美文化与敦煌飞天"飞动美感"的演变和形成进一步说明敦煌飞天的飞动之美是中国艺术之精神的完美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飞天 飞动美感 想象 线条 舞蹈
下载PDF
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中的文化观照与情境重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晓愚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112,共8页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就与图像产生了亲密久远的关系。要真正理解一件佛教艺术品,必须将其放置到为之诞生、为之存在、为之消亡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在"文化"的视野下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要警惕一个陷阱,即企图寻求整一... 佛教自传入中国之始,就与图像产生了亲密久远的关系。要真正理解一件佛教艺术品,必须将其放置到为之诞生、为之存在、为之消亡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在"文化"的视野下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史,要警惕一个陷阱,即企图寻求整一的历史体系,用普遍的法则解释种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从"情境"和"制像任务",而不是时代精神出发,才能获得对佛教艺术品更真切的认识。现代社会博物馆的兴盛与复制技术的进步增加了佛教艺术品的展示价值,但同时也可能伤害到它们的文化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在将佛教艺术发展置于佛教史整体考察的同时,努力进行"文化"视野下佛教艺术品的"情境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佛教艺术 文化 情境重构
下载PDF
浅谈热贡唐卡的艺术特色与宗教美学 被引量:2
7
作者 王筱燕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5-129,共5页
热贡唐卡是藏域文化中所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凭借其极致的装饰、严苛的造型、饱满的构图以及流畅的线条等艺术特色,再加上纯粹朴素的宗教理想和宗教美学,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在对热贡唐卡... 热贡唐卡是藏域文化中所特有的绘画艺术形式,凭借其极致的装饰、严苛的造型、饱满的构图以及流畅的线条等艺术特色,再加上纯粹朴素的宗教理想和宗教美学,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具有非凡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本文在对热贡唐卡的发展流变及传承方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热贡唐卡独特的艺术特色和宗教美学,期望加强对热贡唐卡艺术及其文化价值的认识和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贡唐卡 艺术特色 宗教美学
下载PDF
太谷净信寺三佛殿壁画图像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武丽敏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22-25,共4页
太谷净信寺三佛殿佛传故事壁画题材丰富,简约、简淡的画风体现出质朴的乡土气息。其中"九龙灌顶"、"隔城抛象"等图像间接地反映了明清太谷的自然、历史及风俗,因而具有了图像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 净信寺 三佛殿 佛传故事 图像学
下载PDF
从出土佛教题材汉画看东汉宗教生态格局的变迁
9
作者 刘克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4-105,共12页
传统宗教生态在东汉年间发生了巨大改变,形成了一个以佛教为特征的新型宗教生态。出土佛教题材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铜镜、碑刻等的合称)几乎同步记录了这一变迁过程。从佛教汉画来看,东汉宗教生态的这种改变是当时宗教... 传统宗教生态在东汉年间发生了巨大改变,形成了一个以佛教为特征的新型宗教生态。出土佛教题材汉画(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墓室壁画、铜镜、碑刻等的合称)几乎同步记录了这一变迁过程。从佛教汉画来看,东汉宗教生态的这种改变是当时宗教系统的总体态势、层次结构、表现形式和内外关系诸多因素互动的结果。在东汉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下,虽然传统宗教生态的构成基础、条件及其性质跟佛教文化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构成了佛教入华拓展空间的严重障碍,但讲求慈悲为怀的佛教在本质上跟儒教的仁和之道和道家的虚静之理又有共通之处。东汉末年日趋严重的社会危机摧毁了传统宗教生态中主体信仰的制度支持和祖先、自然崇拜的社会基础,政治统治和农民造反严重打击了宗族势力和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不期然地为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消除了屏障、扫平了道路,并为东汉政主教从、兼容互补、多元通和、相依相扶这一宗教生态的形成夯实了台基。佛教汉画视野宏阔,立意高远,其吐纳驰辩为我们考察东汉宗教生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佛教汉画 宗教生态 宗教关系 社会结构 生态格局
下载PDF
北魏佛教造像艺术的“秀骨清像”论
10
作者 李梅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5年第4期122-127,共6页
"秀骨清像"一词最早源于世人对南朝宋室画家陆探微绘画风格的指称,后又被论者作为北魏中晚佛教造像艺术形式与风格的概述,具有北魏造像的突出代表特征。二者的衔接透露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佛教造像之间互通有无的渊源,也使... "秀骨清像"一词最早源于世人对南朝宋室画家陆探微绘画风格的指称,后又被论者作为北魏中晚佛教造像艺术形式与风格的概述,具有北魏造像的突出代表特征。二者的衔接透露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佛教造像之间互通有无的渊源,也使得北魏时期的佛教造像具有绘画艺术语言的风格。其"清秀俊美"的艺术样式中显露出魏晋文人士大夫的审美理想,包蕴着丰富的审美情趣与哲理内涵。那"静谧幽思"的神态中透出主体内在生命的节奏与韵律,这一风格因佛家的出世及静穆之美同玄理的高远与深幽相遇而成,其震撼灵魂的微笑中深谙着无尽的仁爱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佛教造像 秀骨清像 静谧幽思 和合仁爱
下载PDF
汉代佛像空间装饰性语言特征及其成因研究——以西南民族地区为例
11
作者 牛志远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13-118,共6页
从空间概念入手,针对目前汉代佛像实物依附于墓葬载体资料存在的特殊属性,以佛像考古材料为基础,根据相对载体的空间位置,对西南民族地区现存的汉代佛像进行分类;从构图、比例、动态等方面进行空间装饰性解构剖析;总结出汉代佛像空间装... 从空间概念入手,针对目前汉代佛像实物依附于墓葬载体资料存在的特殊属性,以佛像考古材料为基础,根据相对载体的空间位置,对西南民族地区现存的汉代佛像进行分类;从构图、比例、动态等方面进行空间装饰性解构剖析;总结出汉代佛像空间装饰性语言特征,并从本土和外来两方面研究其形成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佛像 佛教史 雕塑史 建筑史
下载PDF
从新德里到菩提迦耶——北印度佛教美术遗迹考察笔记
12
作者 阮立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13年第2期16-24,共9页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民众生活的各方面。宗教性可以称为印度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宗教的主旨是禁欲的,但在印度古代艺术中却体现了与之相悖的一面:纵欲性;禁欲... 印度是世界宗教发祥地之一,宗教与印度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深入到印度民众生活的各方面。宗教性可以称为印度艺术最本质、最典型的特征。宗教的主旨是禁欲的,但在印度古代艺术中却体现了与之相悖的一面:纵欲性;禁欲与纵欲的协调构成了印度古代艺术的一大特色。印度艺术虽以写实为主,但艺术家们在造型上做了浪漫主义的创造与发挥,音乐的节奏感很强,在夸张变形中融入音乐般的节奏感。印度艺术融合了许多民族的艺术养分,是多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教 佛教 佛塔 圣地
下载PDF
弘一大师后期住锡佛寺及佛学艺术学术活动研究
13
作者 马榕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2-156,共5页
弘一大师在杭州出家后,住锡大量佛寺,大多集中在浙江、福建两省。早期大多居住浙江,以温州较为集中,后期14年主要住锡南闽,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在律宗、净土宗、禅宗方面,无论是修行还是学术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他重振... 弘一大师在杭州出家后,住锡大量佛寺,大多集中在浙江、福建两省。早期大多居住浙江,以温州较为集中,后期14年主要住锡南闽,期间创作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弘一大师在律宗、净土宗、禅宗方面,无论是修行还是学术研究都有杰出的贡献。他重振了律宗,为佛法永驻在末法时期奠定了基础,因其杰出的贡献而被推为南山律第十一祖。弘一大师在禅宗方面也颇有修为,整理出版了禅宗的重要经典论著。他深受印光大师的影响,极力倡导净土宗,作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并身体力行,成功往生净土。除此之外,他还在艺术、文学方面为佛教的弘扬作出了巨大贡献,推动了近现代佛教的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弘一大师 律宗 禅宗 净土宗
下载PDF
巴蜀地区“天龙八部”造(图)像的遗存与研究现状
14
作者 刘显成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99-101,共3页
天龙八部是对佛经所载八种护法神祇的总称。在古代佛寺或摩崖石刻的艺术遗存中可见天龙八部被当做重要题材而精心塑造。但学术界对"天龙八部"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远不如佛菩萨诸天等题材。巴蜀地区"天龙八部"造... 天龙八部是对佛经所载八种护法神祇的总称。在古代佛寺或摩崖石刻的艺术遗存中可见天龙八部被当做重要题材而精心塑造。但学术界对"天龙八部"艺术及其文化内涵的研究,远不如佛菩萨诸天等题材。巴蜀地区"天龙八部"造(图)像的遗存系统完备,保存较好,蕴含着民俗民间文化、宗教仪轨、地域精神、民族心理、艺术风格等诸多内涵,是深入认识佛教世俗化进程和民族文化交流的绝佳的研究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龙八部 佛教艺术 文化形态
下载PDF
泰国清迈地区南传佛教艺术的田野考察
15
作者 周寒丽 李莲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第4期55-58,共4页
通过对泰国清迈省和南奔省几座佛寺的田野调查,发现泰国清迈地区南传佛教的艺术风格是较为多样化,同时受着孟人文化、印度文化、蒲甘文化、兰那文化以及泰国中部地区文化的影响,此外,一些佛寺里甚至还发现有汉传佛教的痕迹。这期间必然... 通过对泰国清迈省和南奔省几座佛寺的田野调查,发现泰国清迈地区南传佛教的艺术风格是较为多样化,同时受着孟人文化、印度文化、蒲甘文化、兰那文化以及泰国中部地区文化的影响,此外,一些佛寺里甚至还发现有汉传佛教的痕迹。这期间必然有一定的历史联系。因此,依据对泰国清迈地区部分佛寺的田野调查,对泰国清迈地区南传佛教的佛寺艺术风格和佛寺历史的情况进行一个简要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迈地区 南传佛教 艺术
下载PDF
观看之道:佛教图像传播的哲学思考 被引量:5
16
作者 李小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28-134,共7页
佛教图像及其蕴含观念的传播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观看,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观看。就观看者与观看对象的结构关系而言,佛教图像的传播具体表现为"四种观看";而观看之道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观看时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观看的本质... 佛教图像及其蕴含观念的传播有效与否,关键在于观看,特别是如何正确地观看。就观看者与观看对象的结构关系而言,佛教图像的传播具体表现为"四种观看";而观看之道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观看时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观看的本质外,就是如何贯通诸佛之眼、画家之眼和观者之眼,以使三者达成完美的精神交流。诸佛之眼引导观看者最常见的方式是观想念佛,空间的山水游观与之相通,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特定的叙事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图像 四种观看 诸佛之眼 画家之眼 观者之眼
下载PDF
艺术社会史的界别和范式更新 被引量:3
17
作者 诸葛沂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9-176,共8页
艺术社会史作为一种艺术史研究方法,拥有悠久的学术发展史和多种类型,在当今应用最为广泛,但国内对其研究尚局限于个别人物(如豪泽尔)和传统范式。本文将艺术社会史界定为一种将艺术作品和社会历史进行接合表述的艺术史研究路径,依循&qu... 艺术社会史作为一种艺术史研究方法,拥有悠久的学术发展史和多种类型,在当今应用最为广泛,但国内对其研究尚局限于个别人物(如豪泽尔)和传统范式。本文将艺术社会史界定为一种将艺术作品和社会历史进行接合表述的艺术史研究路径,依循"是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准,详述马克思主义的和非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社会史这两条路线,着重阐述T.J.克拉克艺术社会史研究突破传统的范式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社会史 T.J.克拉克 豪泽尔 范式
下载PDF
“经”“像”“诗”的双向互动——观看之道与唐五代释家绘塑类诗歌的文本解读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小荣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0-151,共12页
唐五代是我国"象教"艺术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之一,对此,当时的诗歌创作也有充分反映。若要对这一类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应紧紧抓住"经""像""诗"的双向互动,并以"像"为中心,既可以从佛... 唐五代是我国"象教"艺术高度繁荣的历史时期之一,对此,当时的诗歌创作也有充分反映。若要对这一类文本进行有效解读,应紧紧抓住"经""像""诗"的双向互动,并以"像"为中心,既可以从佛教传统的"总观""别观"之二分法出发,也可以借鉴西方的"四种观看"进行类型学的分析。对该类诗歌的文本解读,一方面要注意"诸眼"贯通及其差异性问题,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诗""像"背后仪式与派别所代表的宗教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看之道 唐五代诗 释家绘塑 文本解读
下载PDF
清朝驻京喇嘛服饰制度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郑煦卓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3期43-47,共5页
清朝统治时期,为了蒙藏地区的安定,利用藏传佛教建立了驻京喇嘛制度,并仿照国家服饰制度建立了驻京喇嘛的服饰制度。在政治权利主宰下的服饰制度成为分等级、辨亲疏的工具,对稳定当时的政教秩序、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 清朝统治时期,为了蒙藏地区的安定,利用藏传佛教建立了驻京喇嘛制度,并仿照国家服饰制度建立了驻京喇嘛的服饰制度。在政治权利主宰下的服饰制度成为分等级、辨亲疏的工具,对稳定当时的政教秩序、巩固统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清政府对驻京喇嘛的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驻京喇嘛 藏传佛教 服饰制度
下载PDF
符号美学视域下青海藏面具艺术审美探微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冬梅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121-124,共4页
青海藏面具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本文以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苏珊·朗格美学思想,对藏面具符号要素进行分析,阐释了青海藏面具的形式美、幻象美、意蕴美三个主要审美特征,并将藏面具置入藏传佛教的文化语境中,... 青海藏面具艺术是藏传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本文以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苏珊·朗格美学思想,对藏面具符号要素进行分析,阐释了青海藏面具的形式美、幻象美、意蕴美三个主要审美特征,并将藏面具置入藏传佛教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揭示了藏面具艺术审美的核心价值是民族情感和宗教生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美学 藏面具 表现性形式 生命形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