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承创新助推民族非遗文化服务乡村振兴——以略阳羌族麻编为例
1
作者 潘璠 《纺织报告》 2024年第5期142-145,共4页
乡村振兴是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文章通过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精神价值和经济价值进行分析,为传承创新助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激发羌族非遗文化产业市场活力、构建新生产力新格局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 传承创新 民族非遗 乡村振兴 羌族麻编
下载PDF
服务设计理念下柳编文创系统设计研究
2
作者 王文浩 王凤华 《天工》 2024年第6期39-41,共3页
以服务设计理念为主要的指导思想进行柳编文创系统设计,应该区别于常规性的文创设计,要以更加系统、整体的角度来促进柳编产业的发展,探究柳编文创的现有问题,对柳编文创产品进行创新设计,从而创作出更具有吸引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关键词 服务设计 柳编 文创设计
下载PDF
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看湖湘地区秦汉时期编织技艺
3
作者 董鲜艳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纺织服饰文物,在出土的纺织服饰文物中除了有织造的纱、绢、纹绮、四经绞罗、经锦和锦面有大小绒圈并附有立体效果辅助的绒圈锦,另外还有一大类编织物。这类编织物作为纺织服饰的一部分,涵盖的内容... 1972~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纺织服饰文物,在出土的纺织服饰文物中除了有织造的纱、绢、纹绮、四经绞罗、经锦和锦面有大小绒圈并附有立体效果辅助的绒圈锦,另外还有一大类编织物。这类编织物作为纺织服饰的一部分,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编织技法也比较复杂。通过对马王堆汉墓出土编织物的整理研究,根据编织方法和编织类型的不同,结合文献资料记载将这些编织物分为三大类,在此基础上将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编织物和先秦时期湖湘地区楚墓出土编织物进行对比研究。通过对比结果可推测:在湖湘地区先秦时期的编织种类比汉代编织种类丰富,是因为随着编织技术的发展,斜编结构结合双层、重平、表里换层等方式,衍生出丰富且种类多样的编织技法,满足各种用途;斜绞复合结构沿袭了先秦时期的编织技术,广泛使用在服饰和生活应用中,斜绞复合结构在汉代大量使用的基础上,用于纱冠时对其进行髹漆,保证纱冠透气的同时又满足了形状的要求;绞编结构由于特有的功用在秦汉时期大量使用于鞋履的编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王堆汉墓 编织物 湖湘地区 编织技艺
下载PDF
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研究——以剧本杀为例
4
作者 孟苏 范雨欣 《天工》 2024年第7期51-53,共3页
苏州宋锦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底蕴。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具有时代性。“剧本杀”作为一种基于“现实虚拟”的游戏... 苏州宋锦作为中国三大名锦之一,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底蕴。但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具有时代性。“剧本杀”作为一种基于“现实虚拟”的游戏形态,符合经济时代、文化时代、数字化传播的媒介特征。将宋锦织造技艺元素嵌入“剧本杀”游戏中进行价值传播,以“剧本杀+博物馆”“剧本杀+教育”“剧本杀+多媒体技术”“剧本杀+文创”的结合形式,打造受众喜爱的“文化IP”,传承优秀宋锦文化,推动宋锦文化产业的升级,以剧本杀形式促进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为新时代背景下苏州宋锦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锦织造技艺 剧本杀 传承
下载PDF
从外来手工艺到民族传统的转型——以萧山花边为考察点 被引量:2
5
作者 袁玮聪 徐赣丽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23年第4期10-17,90,共9页
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萧山花边传入中国起,其作为特殊时代的舶来手工技艺,在国家经济层面一直担任赚取外汇的农家手工业职能,而在地方社会中则作为近代性女红进入江南农家经济结构中,并与当地女性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贯通个体知识和经验成... 自20世纪20年代初期萧山花边传入中国起,其作为特殊时代的舶来手工技艺,在国家经济层面一直担任赚取外汇的农家手工业职能,而在地方社会中则作为近代性女红进入江南农家经济结构中,并与当地女性的日常生活相联系,贯通个体知识和经验成为生活整体的一部分、成为个体的传统。进而萧山花边通过嵌入地方七夕乞巧活动,脱离天主教的标签与本土佛教、民间信仰融为一体,成为地方社会的传统。进入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和非遗时代,花边传承人通过“文化挪用”的方式,不断丰富和完善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族象征的关系,将个体的、社会的民间手工艺嵌入国家集体命运中,完成了外来手工艺的传统本土化,也成为探讨不同文化之间常态性交互影响的范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手工艺 传统主义 全球在地化 萧山花边
下载PDF
美育视域下高职院校手工编织课程教学实践探讨 被引量:1
6
作者 杨静芳 袁霞 《丝网印刷》 202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分析手工编织钩编产品特点,构建了“编织基础+美育特色”的课程内容,实现了“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为专业课程与美育融合提供参考。
关键词 美育 手工艺术 专业实践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传统钩编技艺在高校教学中的传承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郑攀 《辽宁丝绸》 2023年第2期101-102,共2页
以传统钩编技艺为例,在分析其传承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传承环境、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实践活动等方面入手,探索非遗钩编项目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关键词 非遗 钩编技艺 高校教学 传承
下载PDF
黔东南与湘西苗族辫带技艺及装饰艺术研究
8
作者 张粤湘 夏帆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114,共10页
辫带是以丝线编织而成的带子,在黔东南与湘西苗族服饰中广泛使用。文章以黔东南与湘西苗族的辫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实物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两地辫带的源流,对辫带技艺及其在服装上的装饰手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比较分析... 辫带是以丝线编织而成的带子,在黔东南与湘西苗族服饰中广泛使用。文章以黔东南与湘西苗族的辫带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实物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梳理两地辫带的源流,对辫带技艺及其在服装上的装饰手法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比较分析,借由辫带装饰技艺表象深入分析其所呈现的装饰艺术及审美特征。研究表明,两地辫带使用的工具和材料是相同的,但因两地审美喜好不同,在技艺与装饰手法上形成了不同编织技法和应用形式,辫带本体及其在服装上的应用呈现较强的装饰艺术表现力和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同时也展现苗家妇女的审美期待、装饰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 辫带 编织技艺 装饰技艺 装饰艺术 审美特征
下载PDF
“山东手造”中的乡村手工艺品牌创建——以山东临沭柳编手工艺为例
9
作者 谭玉龙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3期74-79,共6页
山东是传统手造大省,有着丰富的手工技艺资源,形成了从利用自然资源到原料培育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多乡村手工艺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产品品牌和服务产品品牌,但也有一些传统手造项目在... 山东是传统手造大省,有着丰富的手工技艺资源,形成了从利用自然资源到原料培育再到加工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多乡村手工艺品牌建设,严重滞后于工业产品品牌和服务产品品牌,但也有一些传统手造项目在产业化转型与升级的道路上探索出成功之路。山东临沭柳编是“山东手造”中乡村工艺的代表品牌之一,它具有深厚的历史文脉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从柳编生产到传承创新再到销售宣传,其各方面都成绩斐然,可为其他农村手工艺的发展与品牌建设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编之都 生产性保护 传承创新 品牌
下载PDF
从傣锦织造技艺看女性主体构建的民族文化表征
10
作者 桂宇 阴佳芮 《服装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350-356,共7页
通过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从傣锦的技艺传承、构造类别、艺术特征3个方面探讨傣锦技艺中“女主男辅”的合作方式、“圣俗二元”的文化表征以及朴实无华的审美意识。研究表明,傣锦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民族民间服饰工艺,其制作材料取自傣族... 通过文献梳理与田野调查,从傣锦的技艺传承、构造类别、艺术特征3个方面探讨傣锦技艺中“女主男辅”的合作方式、“圣俗二元”的文化表征以及朴实无华的审美意识。研究表明,傣锦作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民族民间服饰工艺,其制作材料取自傣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其纹样取形于世代所居的生活场景,其工艺取法于家中女性的代际传承,呈现的艺术观念取意于族群精神生活与宗教信仰,是以手工织造为媒介、女性为传承主体构建的民族文化表征,对其研究有助于实现文化价值的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傣锦 织造技艺 女性主体 民族 文化表征
下载PDF
金渡花席非遗技艺的发展与传播探析
11
作者 林聪瑾 《纺织报告》 2023年第10期25-27,共3页
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作为一项传统非遗技艺,近年来面临着难以传承、发展的困境。文章分析了金渡花席非遗技艺的现状及其发展与传播,提出了通过文创产品设计活化花席编织技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线上数字教学、... 肇庆金渡花席编织技艺作为一项传统非遗技艺,近年来面临着难以传承、发展的困境。文章分析了金渡花席非遗技艺的现状及其发展与传播,提出了通过文创产品设计活化花席编织技艺,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线上数字教学、结合数字技术开发创意产品、网络媒体传播等数字化方式传播金渡花席编织技艺,实现金渡花席非遗编织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渡花席 非遗技艺 活化 数字化 传播
下载PDF
手工钩针编织外观效果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阿敏 张紫薇 毛莉莉 《西安工程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345-349,共5页
为了研究钩针编织品外观所呈现的变化与效果,以手工钩针编织收纳盒为例,分析绒线成分、粗细、编织针法及色彩对作品的外观效果影响.得出绒线成分的不同对作品的光泽度、手感等有一定影响,绒线的粗细可决定作品的薄厚与大小;编织针法的... 为了研究钩针编织品外观所呈现的变化与效果,以手工钩针编织收纳盒为例,分析绒线成分、粗细、编织针法及色彩对作品的外观效果影响.得出绒线成分的不同对作品的光泽度、手感等有一定影响,绒线的粗细可决定作品的薄厚与大小;编织针法的不同对手工钩针编织作品的肌理与整体造型影响较大;纯色绒线钩编作品更注重作品的造型、肌理等,彩色则更注重色彩的搭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钩针编织 钩编工艺 钩编织物
下载PDF
纤维艺术在主题空间设计中的释义性表达
13
作者 张永康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3年第16期135-137,共3页
纤维艺术在不同主题空间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材质多元,风格生动多变。以材质方面的多元化及跨界性呈现丰富的形态表现性,而形成多种释义形式,具体可包括具象、意象、抽象3类。其艺术形态与不同主题空间的属性通过纤维材料的选择、颜色... 纤维艺术在不同主题空间中的应用日益增多,其材质多元,风格生动多变。以材质方面的多元化及跨界性呈现丰富的形态表现性,而形成多种释义形式,具体可包括具象、意象、抽象3类。其艺术形态与不同主题空间的属性通过纤维材料的选择、颜色的搭配、造型结构进行联系。不同主题空间中纤维艺术结构表达形态,与创作者的情感、意图、主题相关。主题空间中纤维艺术形态特征具有跨界性,随创作者要表达的主题和材料特点而变。主题空间中纤维艺术色彩语言与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可以具体也可以抽象。对色彩语言、视觉形态上的探索并不局限于室内,也可以融入室外更广阔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艺术 空间设计 释义表达
下载PDF
土家织锦的审美特征 被引量:31
14
作者 辛艺华 罗彬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1-77,共7页
本文主要是对土家织锦这一特定对象作出审美经验的解释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土家织锦的审美特征 ,即通过对土家织锦发生学的研究 ,指出土家织锦的自然审美意识 ;通过对土家织锦的技艺、形式、风格的分析 ,总结土家织锦的形式美学风格 ... 本文主要是对土家织锦这一特定对象作出审美经验的解释 ,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土家织锦的审美特征 ,即通过对土家织锦发生学的研究 ,指出土家织锦的自然审美意识 ;通过对土家织锦的技艺、形式、风格的分析 ,总结土家织锦的形式美学风格 ;通过对土家族族源的梳理揭示出土家织锦纹样符号隐喻中的深层次审美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家织锦 审美特征 文化内涵 自然审美意识 审美形式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道侗锦传承人粟田梅作品纹样探析 被引量:11
15
作者 乔松 吴卫 《包装学报》 2016年第2期66-70,共5页
粟田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道侗锦代表性传承人,其织锦作品纹样丰富,主要有动物、植物、几何纹以及文字、器物、人神纹等纹样类型,这些纹样凝聚着侗族民众对祖先、神祇、自然、土地、生命等的崇敬与爱戴。其纹样造型,象形表意、... 粟田梅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道侗锦代表性传承人,其织锦作品纹样丰富,主要有动物、植物、几何纹以及文字、器物、人神纹等纹样类型,这些纹样凝聚着侗族民众对祖先、神祇、自然、土地、生命等的崇敬与爱戴。其纹样造型,象形表意、由意生象;其纹样色彩,无论是彩锦或素锦都设色和谐、冷暖相宜;其纹样构图,结构严密、主次分明。粟田梅的侗锦艺术保留着独特的民族风韵,使得通道侗锦在中华民族的织锦艺术中独具一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粟田梅 侗锦 纹样类型 文化寓意 艺术特征
下载PDF
畲族编织工艺艺术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叶桦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44-146,共3页
当今社会,传统工艺以它特有的人情味和审美意趣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工艺为当代艺术提供着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有着悠久历史的畲族编织工艺,制作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内涵。文章通过分析畲族编织工艺的形式和特点,以刺绣、... 当今社会,传统工艺以它特有的人情味和审美意趣证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传统工艺为当代艺术提供着取之不尽的艺术灵感。有着悠久历史的畲族编织工艺,制作过程中蕴涵着深刻的内涵。文章通过分析畲族编织工艺的形式和特点,以刺绣、彩带、竹编、服饰等为重点,剖析其中的民族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为当代艺术设计提供可资参考的设计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畲族 编织工艺 工艺文化 文化艺术内涵
下载PDF
传承视角下的土布肌理再造及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任红霞 李晓英 金玉 《服装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516-521,共6页
土布作为传统手工艺面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媒介,可以传达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加之受到现代化机器加工的冲击,传统手工艺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以面料再造为切入点,在延续土布原有特色的基础上,... 土布作为传统手工艺面料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媒介,可以传达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但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加之受到现代化机器加工的冲击,传统手工艺正面临严峻的考验。以面料再造为切入点,在延续土布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运用增型设计、减型设计及综合设计手法对土布进行重塑改造,以丰富其表现形式,延展传统土布的肌理形态,拓宽土布的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布 肌理 重构 创新 纺织品应用
下载PDF
柯尔克孜族传统“艾列切克”女帽形制及装饰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肖爱民 张爱佳 +1 位作者 徐红 玛依拉·买代提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5-129,共5页
"艾列切克"女帽是柯尔克孜族姑娘出嫁穿戴的最隆重服饰之一,并伴随其一生,承载着柯尔克孜族女性的传统文化、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及风土人情。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艾列切克女帽的形制,从造型、帽身结构及装饰等进行梳理和分类,同... "艾列切克"女帽是柯尔克孜族姑娘出嫁穿戴的最隆重服饰之一,并伴随其一生,承载着柯尔克孜族女性的传统文化、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及风土人情。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艾列切克女帽的形制,从造型、帽身结构及装饰等进行梳理和分类,同时对其配饰纹样、材质、工艺分析。艾列切克女帽主体结构由软帽、帽冠、盖巾三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结构各异,造型独特,穿戴过程繁复,装饰手法多样,极具民族特色。通过对艾列切克女帽形制进行详细解构,对其内外层的构成方法、配饰纹样及材质进行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克孜 艾列切克 形制 装饰 民族服饰
下载PDF
柯尔克孜族传统“喀贾热”织花毯工艺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肖爱民 葛梦嘉 +3 位作者 张俐敏 张爱佳 王义 迪丽达·马塔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39,共5页
柯尔克孜族毛织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艺术性和独特的织造工艺。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记录了传统“喀贾热”织花毯的织造过程和方法,从中提取了制作“喀贾热”的特色工艺。研究显示:“喀贾热”是在原始三角织机上采用经线分层排列、三... 柯尔克孜族毛织品具有强烈的地域性、艺术性和独特的织造工艺。文章通过田野调查研究,记录了传统“喀贾热”织花毯的织造过程和方法,从中提取了制作“喀贾热”的特色工艺。研究显示:“喀贾热”是在原始三角织机上采用经线分层排列、三梭控制分层的方法织造而成的经线显花的复杂经二重组织织物,其反面呈现的长浮线与正面图案相同,通常由女工根据经验和预设图案手工挑经形成。此研究分析有助于对柯尔克孜族“喀贾热”传统织造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尔克孜族 喀贾热 织花毯 工艺 探析
下载PDF
景宁畲族民间工艺艺术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叶桦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00-104,109,共6页
畲族的民间工艺文化在畲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以刺绣、彩带、竹编、服饰等为表象的工艺文化更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对这些工艺文化的研究、整理对于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畲族 民间工艺 工艺文化 文化艺术内涵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