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4篇文章
< 1 2 6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栩栩煌玺
1
作者 王晶(文/图) 康彤(文/图) 《设计》 2024年第13期F0003-F0003,共1页
此件设计以敦煌莫高窟第112洞窟中《反弹琵琶》为灵感,以叙述型珠宝设计为主,以中国美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背景。设计上,运用柔美的曲线来表现飞天翩然而至,舞袖由项圈中段处连环围绕到琵琶底部,再到踏足而舞的人物四肢,婉转地体现... 此件设计以敦煌莫高窟第112洞窟中《反弹琵琶》为灵感,以叙述型珠宝设计为主,以中国美学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背景。设计上,运用柔美的曲线来表现飞天翩然而至,舞袖由项圈中段处连环围绕到琵琶底部,再到踏足而舞的人物四肢,婉转地体现了珠宝首饰的灵动性。造型上,人物的头饰、头部、琵琶以及双足部浓缩为椭圆形,便于镶嵌主石。色彩上,选取敦煌壁画中密陀僧和佛手黄,主题更加清晰,同时更能将千年飞天的中国美学底蕴、历史意象、文化意象表现出来。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运用解构与重建设计出胸针、戒指与耳饰,实现高级珠宝与日常珠宝相互转化。椭圆形轮廓处主石部分镶嵌黄碧玺,舞袖通体以18K金打造,辅石镶嵌白钻与金绿柱石相间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宝设计 珠宝首饰 胸针 反弹琵琶 耳饰 敦煌莫高窟 敦煌壁画 头饰
下载PDF
清代画珐琅纹饰中的拓扑图形研究
2
作者 张佳惠 廖曦 《艺术科技》 2024年第5期6-8,共3页
目的:清代画珐琅凭借独特的艺术美感受到广泛关注,其种类繁多,融合了中西方特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文章从拓扑学的视角,深入分析清代画珐琅纹饰的拓扑图形特征,试图为拓扑图形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收集大量清代... 目的:清代画珐琅凭借独特的艺术美感受到广泛关注,其种类繁多,融合了中西方特色,是多元文化融合的典范。文章从拓扑学的视角,深入分析清代画珐琅纹饰的拓扑图形特征,试图为拓扑图形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收集大量清代画珐琅器样本,系统分析其纹饰的艺术风貌,并划分不同的拓扑图形。结果:清代画珐琅纹饰呈现出多样性和独创性,从线的拓扑图形到面的拓扑图形,再到体的拓扑图形,呈现出丰富的造型语言。这种分类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清代画珐琅纹饰的多层次特征,还为拓扑图形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文章系统总结清代画珐琅纹饰的艺术风格,同时揭示其文化内涵,从拓扑学的角度剖析其潜在的设计规律,对更好地理解、传播和保护清代画珐琅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结论:清代画珐琅纹饰的拓扑图形研究为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深入挖掘其拓扑学特征,更好地把握其独特之处,能够为当代艺术设计注入新的灵感,为清代画珐琅纹饰的文化传承和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画珐琅 纹饰 拓扑图形
下载PDF
青铜鬲的婉转华章——从炊器到礼器、媵器的历史演变
3
作者 魏文闯 万芬芬 《天工》 2024年第11期75-77,共3页
通过对先秦时期青铜鬲考古学和艺术学方面的综合研究,揭示了青铜鬲最初作为实用炊器的起源,逐渐过渡为礼器并在婚姻制度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复杂历程。强调了青铜鬲在古代文明中的独特地位,对先秦时期的文化和艺术审美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青铜器 炊器 礼器 媵器
下载PDF
浅析商周扁足鼎的艺术特征
4
作者 段旭辉 徐岩东(指导) 《天工》 2024年第22期94-96,共3页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时期,其青铜器数量之多、制作之精良、纹饰之精美,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当时国政礼仪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青铜器门类中,青铜鼎类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商周时期的青铜大鼎,自汉代以来就不...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重要时期,其青铜器数量之多、制作之精良、纹饰之精美,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当时国政礼仪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青铜器门类中,青铜鼎类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商周时期的青铜大鼎,自汉代以来就不断被文人墨客发现,并对其进行考证。对商周扁足鼎的艺术特征进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足鼎 纹样 青铜器
下载PDF
宋代公服金革带的形制及多元文化内涵研究
5
作者 季晓芬 陈斯雅 蔡丽玲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32,共8页
金革带是宋代公服中体现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之一,现有研究鲜有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结合出土文物、图像和古籍文献,深入探究宋代公服中金革带的形制及背后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研究表明:宋代金革带形制特征的独特性深受外... 金革带是宋代公服中体现官员品级的重要标志之一,现有研究鲜有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分析。文章结合出土文物、图像和古籍文献,深入探究宋代公服中金革带的形制及背后所蕴含的多元文化内涵。研究表明:宋代金革带形制特征的独特性深受外来多元文化影响。在结构上,北方游牧民族实用主义观念与儒家“尊卑有序”的价值观相融合,使革带从悬挂工具的物件转为身份品级的象征。在工艺上,西亚浑厚质朴的金属加工技艺与宋代理学影响下的审美趣味交融,共同缔造出纹样生动、工艺朴实的金带銙。在纹样上,萨珊风格中人狮搏斗题材的装饰文化与华夏“天人合一”和谐理念的巧妙融合,形成人狮和谐的狮蛮纹样。总之,宋代金革带的形制不仅体现了官员的身份地位,更是宋代社会风貌和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重要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公服 金革带 带銙 形制 礼仪文化 多元文化
下载PDF
物象与观念:礼器对中国早期艺术的介入路径
6
作者 黄月娥 谢建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09,共5页
早期中国艺术的源流及特征之形成,可以在先秦礼器的逐步发展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简单加工物——人格化力量的萌发——群体交流的实现——财富、权力、道德的社会价值表达。礼器历经了先商、商周和西周三个阶段,其价值塑造相互环流,形... 早期中国艺术的源流及特征之形成,可以在先秦礼器的逐步发展中找到一条清晰的主线:简单加工物——人格化力量的萌发——群体交流的实现——财富、权力、道德的社会价值表达。礼器历经了先商、商周和西周三个阶段,其价值塑造相互环流,形成中国早期艺术的价值认知和特征,并过渡到秦汉古典帝国时期,形成中国庞大艺术资源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中国艺术 礼器 物象 介入路径
下载PDF
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对当代首饰设计发展的影响——评《中国古代金银首饰》
7
作者 魏世建 《中国教育学刊》 2024年第2期I0032-I0032,共1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首饰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同时对于首饰的设计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饰的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为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首饰,设计师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加之新的设计理念和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消费者对首饰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同时对于首饰的设计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饰的需求逐渐向个性化和定制化方向发展。为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首饰,设计师开始尝试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设计中,加之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使首饰设计兼具时代感、艺术性和传统文化内涵。《中国古代金银首饰》一书是扬之水先生潜心研究十余年的一部关于中国古代金银首饰历史、文化、类型、题材、纹样、制作的综合性学术专著,全书共有十个章节,详细描绘了中国古代金银首饰的发展脉络。对于从事首饰设计方面研究的人来说,该书是一本重要的参考书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饰设计 金银首饰 参考书籍 传统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元素 定制化 学术专著 设计理念
下载PDF
浅谈广东铜胎画珐琅对其他工艺的借鉴
8
作者 高洋 《美术大观》 2024年第4期126-130,共5页
本文主要讨论清代外销欧美市场的广珐琅与当地市场的其他商品在器型与装饰上的相似之处,并初步解释存在这些相似性的原因。本文以外销欧美的带三足炉提梁壶、方形茶叶罐、茶盘三种器型为例,探讨欧洲银器和日本漆器对于广珐琅器型的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清代外销欧美市场的广珐琅与当地市场的其他商品在器型与装饰上的相似之处,并初步解释存在这些相似性的原因。本文以外销欧美的带三足炉提梁壶、方形茶叶罐、茶盘三种器型为例,探讨欧洲银器和日本漆器对于广珐琅器型的影响。此外,又以广珐琅大花瓶为例探讨广彩瓷器与广珐琅的相似性,并以花果纹开光、白地蓝彩两种风格为例探讨广东外销器物之间装饰纹饰的共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珐琅 广东外销艺术 银器 漆器 广彩瓷器
下载PDF
于安作品
9
作者 于安 《中国教育学刊》 2024年第6期F0002-F0002,共1页
作品说明:该作品通过掐丝与点蓝工艺,呈现东坡词中光风霖月的山水胜景,不仅是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画面表达,还是以新时代工匠精神为创作指导、坚定文化自信的体现。
关键词 东坡词 工匠精神 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审美 意趣 胜景
下载PDF
“非遗”视域下景泰蓝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10
作者 毕程居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2期1-3,共3页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彰显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景泰蓝作为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保护项目,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景泰蓝...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彰显国家和民族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景泰蓝作为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保护项目,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景泰蓝工艺的保护与传承面临传承人断层、宣传推广不足、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困境。在此背景下,如何通过有效手段保护和传承景泰蓝工艺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旨在为景泰蓝工艺未来的发展和延续指明方向,为我国“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多样化的参考方案和借鉴思路,推动“非遗”持续传承和创新发展。方法:文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以景泰蓝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景泰蓝工艺保护与传承现状,指出其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景泰蓝工艺保护与传承中的可行性。结果:提出了景泰蓝工艺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方式,如建立数字资源存储库、打造数字虚拟展览、开发线上应用平台等。结论:近年来,数字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生机,数字化逐渐成为保护与传承“非遗”的有效手段,这也为景泰蓝的数字化转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泰蓝工艺 数字化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非遗传承与文化消费:畲银技艺发展创新策略
11
作者 黄恩武 金丹丹 《莆田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从消费文化、文化消费和符号消费的视角,挖掘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内驱力,分析畲银技艺发展现状,提出畲银技艺发展创新策略。研究表明:畲银技艺存在汉化、机械化冲击和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应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传承畲... 从消费文化、文化消费和符号消费的视角,挖掘畲族银器制作技艺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内驱力,分析畲银技艺发展现状,提出畲银技艺发展创新策略。研究表明:畲银技艺存在汉化、机械化冲击和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应注重挖掘民族文化精髓、传承畲银手工技艺,实施深化民族文化内涵、构建畲银文创产品体系、加强品牌塑造和完善支持体系等策略促进畲银技艺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消费 畲族银器 制作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传统花丝工艺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实践
12
作者 贾茹 王石竹 王美丽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3期174-176,F0003,共4页
花丝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对其进行了当代转化,使其得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进行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文章拟以原创作品《天宙大观》为例,从文化溯源、审美走向、工艺转化、材料多元四个方面对... 花丝工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具历史价值与文化影响力。对其进行了当代转化,使其得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进行活态传承的有效途径。文章拟以原创作品《天宙大观》为例,从文化溯源、审美走向、工艺转化、材料多元四个方面对我国传统花丝工艺的当代转化与创新实践路径进行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宇宙观 花丝工艺 当代转化 创新设计
下载PDF
芜湖铁画艺术在室内装饰中的创新应用
13
作者 郭世权 《黄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20-123,共4页
芜湖铁画在构图特征、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涵三个方面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室内装饰中,芜湖铁画可以提高室内环境的文化性、增强室内环境的艺术性、提升室内环境的时尚性,有潜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室内装饰艺术品类。通过创新技术手段、与... 芜湖铁画在构图特征、审美意蕴与精神内涵三个方面体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在室内装饰中,芜湖铁画可以提高室内环境的文化性、增强室内环境的艺术性、提升室内环境的时尚性,有潜力成为一个重要的室内装饰艺术品类。通过创新技术手段、与室内风格有机融合、推进定制化与个性化等应用策略,可以提升芜湖铁画在室内装饰领域的吸引力与竞争力,促进芜湖铁画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画 室内 装饰 空间
下载PDF
物我合一:明清铜炉装饰中的螭龙造型特征与美学意蕴研究
14
作者 叶迅荣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4-27,共4页
明清铜炉与螭龙的结合是我国古代铜炉造物历史上的典范之一,其造型讲究,装饰精巧,深受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螭龙从先秦时期开始便被作为造型装饰,一直属于宫用之物;而到了明清,螭龙却成为铜炉上的装饰,供文人士大夫欣赏把玩,这不... 明清铜炉与螭龙的结合是我国古代铜炉造物历史上的典范之一,其造型讲究,装饰精巧,深受明清时期文人士大夫的喜爱。螭龙从先秦时期开始便被作为造型装饰,一直属于宫用之物;而到了明清,螭龙却成为铜炉上的装饰,供文人士大夫欣赏把玩,这不得不思考螭龙造型的美学价值,以及与铜炉相结合背后的意义。明清铜炉装饰中的螭龙造型拥有相称式、盘走式、回首式、卷憩式、回旋式以及浮攀式六大类型特征,显露出了“自然和谐”与“思与境偕”的美学意蕴,体现出明清文人欲想规避政治又不甘于现实的矛盾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铜炉 螭龙造型 自然和谐 思与境偕
下载PDF
跨界融合背景下地方旅游饰品创新设计研究——以梧州市为例
15
作者 陈丹枫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6期114-116,共3页
旅游饰品是旅游产品的分支,除了装饰性外,还具有一定的纪念性与保值性,更是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跨界融合成为创新设计的新方向,它通过艺术与各领域进行连接互通,从而打破原有的壁垒实现创新。以旅游城市为例,... 旅游饰品是旅游产品的分支,除了装饰性外,还具有一定的纪念性与保值性,更是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跨界融合成为创新设计的新方向,它通过艺术与各领域进行连接互通,从而打破原有的壁垒实现创新。以旅游城市为例,主要探讨地方旅游饰品在跨界融合的背景下创新设计的途径,使地方旅游饰品突破发展瓶颈,提升地方旅游品牌的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促使地方旅游饰品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界融合 旅游饰品 创新 设计
下载PDF
唐代金银香囊艺术研究——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例
16
作者 徐溦晨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24年第3期51-54,共4页
唐代是香文化发展的高峰,对香文化的热爱以及出色的工艺技巧使得金银香囊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其中陕西省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唐代金银香囊的起源出发,分析唐代金银香囊诞生发展之背景,并对以... 唐代是香文化发展的高峰,对香文化的热爱以及出色的工艺技巧使得金银香囊在这一时期大放异彩,其中陕西省何家村出土的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将从唐代金银香囊的起源出发,分析唐代金银香囊诞生发展之背景,并对以葡萄花鸟纹银香囊为代表的金银香囊的纹样之美与精巧工艺作出分析,探究其装饰与熏香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金银香囊 艺术形式 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下载PDF
妙在有斑,贵在厚重,云南斑铜工艺品
17
作者 云南小铜人 《工业设计》 2024年第3期21-21,共1页
云南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古有云“妙在有斑,贵在厚重”,简短的八个字,便概括了其主要特点。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 云南斑铜工艺品是云南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自古有云“妙在有斑,贵在厚重”,简短的八个字,便概括了其主要特点。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砚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工艺 铸造成型 铜基合金 历史文化遗产 褐红色 斑铜工艺 厚重 高品位
下载PDF
花丝玲珑肖翘天真:明代江南金银首饰的材质、工艺与设计特点
18
作者 张燕芬 《中国艺术》 2024年第2期84-93,共10页
论明代金银首饰的宏富多彩,宫廷之外便数江南。通过实物、文献、图像三者的相互印证,可发现江南制作在材质、工艺、设计题材上的与众不同。对美玉的热衷、对花丝工艺的擅长、对草虫主题的喜爱,使江南金银饰品的面貌在俏丽玲珑中又有一... 论明代金银首饰的宏富多彩,宫廷之外便数江南。通过实物、文献、图像三者的相互印证,可发现江南制作在材质、工艺、设计题材上的与众不同。对美玉的热衷、对花丝工艺的擅长、对草虫主题的喜爱,使江南金银饰品的面貌在俏丽玲珑中又有一份文雅天真。而使其独树一帜的深层原因,则是江南发达的经济,繁荣的文化,以及由文人引领的审美趣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江南 金银首饰 材质特点 花丝工艺 虫草题材
下载PDF
潍坊市博物馆馆藏鸟兽形铜器析览
19
作者 武夫强 魏茜茜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14期6-9,共4页
在潍坊市博物馆众多藏品中,鸟兽形铜器因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并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研发等活动中深受关注与喜爱。文章对潍坊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典型... 在潍坊市博物馆众多藏品中,鸟兽形铜器因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高超的制作工艺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成为一种独特的存在,并在学术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文创研发等活动中深受关注与喜爱。文章对潍坊市博物馆收藏的部分典型器物简作析览,以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及所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为其在博物馆得到更好的保护、挖掘、研究、利用提供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潍坊市博物馆 鸟兽形铜器 造型 纹饰 工艺
下载PDF
传统宝剑工艺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20
作者 赖志强 《天工》 2024年第26期60-62,共3页
宝剑作为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主要代表,是古人防身自卫、保家卫国的武器。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演变为人们的健身器具及装饰、收藏物品。就宝剑的特点、传统宝剑锻造工艺、当前宝剑工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和途... 宝剑作为中国古代冷兵器的主要代表,是古人防身自卫、保家卫国的武器。随着时代变迁,现已演变为人们的健身器具及装饰、收藏物品。就宝剑的特点、传统宝剑锻造工艺、当前宝剑工艺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和途径进行简要探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剑 传统工艺 现代工艺 传承 创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