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物理音响、生理音响、文化音响——时空转换中音乐音响观念的相对性研究 |
姜之国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2
|
罗麦朔《火之舞》音乐分析与艺术表现 |
赵江珊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24 |
0 |
|
3
|
潘德列茨基《第六交响曲》中的中国诗歌溯源 |
彭程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
2024 |
0 |
|
4
|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色处理技术探微 |
梁宝忠
|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8
|
|
5
|
曲无定式,学有原则——再评[匈]魏纳·莱奥《器乐曲式学》 |
孟文涛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3 |
6
|
|
6
|
音色与个别乐器个性的保持和加强——朱践耳《第六交响曲》音色分析 |
钦丽丽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7
|
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 |
侯太勇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2 |
8
|
|
8
|
管弦乐配器法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冯毅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09 |
8
|
|
9
|
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交响组曲《舍赫拉查达》的管弦乐持续音技法 |
李刚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10
|
配器课教学笔录 |
黄汛舫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7 |
3
|
|
11
|
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奏鸣曲的色彩性解析 |
翁怡
|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2
|
|
12
|
鲍元恺《炎黄风情》四首中国民歌主题管弦乐作品分析 |
蔡梦
|
《艺术探索》
|
2017 |
3
|
|
13
|
谈民族管弦乐队的“双基础” |
温展力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7 |
4
|
|
14
|
试论音乐的结构与配器的关系 从《舍赫拉查达》第三乐章看管弦乐创作之形象思维与横向布局 |
李方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15
|
经典的“复制”与“翻新”——独幕芭蕾舞剧《卡门组曲》音乐的编配之评析 |
范哲明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4 |
2
|
|
16
|
民歌配置方式的衍变和对整体音响及特殊音效的组织——配器的传统思维与现代语汇在陈怡《歌墟》中的运用 |
郭新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
2011 |
2
|
|
17
|
拉威尔《帕凡舞曲》中旋律线条的音色处理及整体布局 |
龚华华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18
|
“扩展配器”——布列兹管弦乐配器创作新思维(下)——以《音乐笔记I》从钢琴版到管弦乐版为例 |
温德青
|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3 |
1
|
|
19
|
传统乐队与计算机音乐配器法技术概要 |
宋西平
|
《四川戏剧》
北大核心
|
2006 |
1
|
|
20
|
浅析不同时期音乐作品中弓弦乐器组配器法 |
贾韵
|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
2017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