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联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下)——从乔治•诺维尔到维克多•万斯洛夫 被引量:2
1
作者 于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24-36,共13页
苏联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最高峰值可以说是“交响芭蕾”或曰“舞蹈交响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舞剧界对“交响芭蕾”理念的关注,可从斯洛尼姆斯基1940年在苏联戏剧家协会上作的报告中找出端倪。由斯洛尼姆斯基的论述中可... 苏联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最高峰值可以说是“交响芭蕾”或曰“舞蹈交响化理论”。20世纪50年代后期苏联舞剧界对“交响芭蕾”理念的关注,可从斯洛尼姆斯基1940年在苏联戏剧家协会上作的报告中找出端倪。由斯洛尼姆斯基的论述中可以看到苏联舞剧界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交响芭蕾”这一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是从追溯《天鹅湖》中“天鹅群舞”启程的,是对这一舞蹈“内在的形象性”构成加以剖析并高度认同的,是使用“标题交响乐”的最初称呼来首肯其“现实主义概括”的艺术价值的。之后的格里戈罗维奇对《宝石花》《爱情的传说》《斯巴达克》和《安加拉河》等舞剧的创作追求,深入理解和恰切评价了苏联时期“舞蹈交响化理论”的探索与建构。直至维克多•万斯洛夫,他不仅对格里戈罗维奇的舞剧即编舞问题研究最为系统,而且对“舞蹈交响化理论”的建构也最为完善。中国当代舞剧建设仍需学习苏联舞剧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舞剧 交响芭蕾 舞剧交响化 斯洛尼姆斯基 格里戈罗维奇 维克多•万斯洛夫
下载PDF
苏联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上)--从乔治·诺维尔到维克多·万斯洛夫
2
作者 于平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82-93,共12页
"苏联时期"指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联盟共和国"成立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要从"前苏联时期"的米哈伊尔·福金以及对其产生积... "苏联时期"指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后"苏维埃联盟共和国"成立至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个时期。这一时期舞剧学理的探索与建构,要从"前苏联时期"的米哈伊尔·福金以及对其产生积极影响的法国舞剧革新家乔治·诺维尔入手。作为"情节芭蕾"的创始人,乔治·诺维尔所主张的"现实主义舞蹈"理论,对"芭蕾"作为"舞剧艺术"具有奠基的作用;而"前苏联时期"的俄罗斯芭蕾,可以说正是诺维尔奠基的法国芭蕾的继承与发展。诺维尔为推动舞剧革新而申说舞剧"现实性""真实性""诗实性"的特征。米哈伊尔·福金提出"新舞剧"的五项原则对舞剧艺术继续"革新",本质上追求的就是"自然性、表情性和真正的纯朴性"。罗·扎哈洛夫梳理"苏维埃舞剧的历史经验"是重大主题思想与鲜明民族形式的有机统一以及先进的思想艺术原则应坚持诺维尔的主张。而苏维埃共和国对"新舞剧"的诉求则与福金的革新主张相通,苏维埃舞剧已成为芭蕾舞戏剧,其中"情节舞"是内容表现基本的、有决定意义的传达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维尔 舞剧莎士比亚化 福金 “舞剧新学派”原则 扎哈罗夫 苏维埃舞剧经验
下载PDF
新西兰毛利人“哈卡战舞”的文化变迁——在人类学视野下审视 被引量:1
3
作者 才让东知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7年第9期104-105,共2页
"哈卡"原是新西兰毛利人在部落战争或抵御外敌入侵时开战前为提升士气或恐吓对手而跳的一种战舞。现如今,作为毛利人标志性文化的哈卡已成为新西兰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他们的民族及精神象征。新西兰"国... "哈卡"原是新西兰毛利人在部落战争或抵御外敌入侵时开战前为提升士气或恐吓对手而跳的一种战舞。现如今,作为毛利人标志性文化的哈卡已成为新西兰国家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成为他们的民族及精神象征。新西兰"国字号"球队在比赛前跳哈卡已成为一种惯例,成为他们在国际赛场上展示斗志与弘扬本国传统的"必备节目",如今发展到迎宾、庆祝、葬礼等多种场合中进行表演,在传承中经历了较大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利人 哈卡战舞 文化变迁
下载PDF
传统与调适:1890年美国印第安人鬼舞运动的教义及其诉求
4
作者 唐传星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35-42,共8页
19世纪美国印第安人与西进的白人相遇,白人军事、文化上的压迫,在1890年引发印第安人抵抗的总爆发:鬼舞运动。这是一个关于土著人和白人文化交往的过程,印第安人以自身文化为基础吸收进基督教和摩门教思想,形成一股自我救赎的强大力量... 19世纪美国印第安人与西进的白人相遇,白人军事、文化上的压迫,在1890年引发印第安人抵抗的总爆发:鬼舞运动。这是一个关于土著人和白人文化交往的过程,印第安人以自身文化为基础吸收进基督教和摩门教思想,形成一股自我救赎的强大力量。鬼舞运动所表现的教义和诉求映射了印第安人在世纪之交的特殊文化形态,从中窥探出其宗教传统以及对白人文化的调整适应,是19世纪末北美大地上的一场文化奇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第安人 白人 鬼舞运动 宗教 诉求
下载PDF
“舞蹈剧场”的核心与划分边界
5
作者 熊艳 《艺术评鉴》 2018年第5期142-143,共2页
《舞蹈生态学》中明确指出的舞种归类方式意旨将舞蹈作品更完善地进行分析,也可在此分类行为中反向思考舞种归类的方式是否严谨从而衍生出对跨界艺术作品的考量。在舞蹈剧场作品中以何种标准去衡量作品的核心,是脱离主体还是依附于主体... 《舞蹈生态学》中明确指出的舞种归类方式意旨将舞蹈作品更完善地进行分析,也可在此分类行为中反向思考舞种归类的方式是否严谨从而衍生出对跨界艺术作品的考量。在舞蹈剧场作品中以何种标准去衡量作品的核心,是脱离主体还是依附于主体。本文将以意识化的结构解析来将舞蹈作品的建构进行阐释和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剧场 编创 分类
下载PDF
“云南舞派”视域中“滇派舞剧”的艺术品格与文化自觉 被引量:1
6
作者 唐白晶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6-84,共9页
新时期以来,云南舞剧、舞蹈诗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云南的艺术家顺应历史的潮流,在中国舞蹈创作的版图中描绘了七彩斑斓的“云南图景”,形成“云南舞派”视域中的“滇派舞剧”。“滇派舞剧”的文化品格表现出多民族题材选择的“凝神... 新时期以来,云南舞剧、舞蹈诗的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云南的艺术家顺应历史的潮流,在中国舞蹈创作的版图中描绘了七彩斑斓的“云南图景”,形成“云南舞派”视域中的“滇派舞剧”。“滇派舞剧”的文化品格表现出多民族题材选择的“凝神聚力”、少数民族舞蹈语言的“表意构剧”、舞剧视觉呈现的“重彩画”色调以及舞剧戏剧构成的“诗意化”模态等。“云南舞派”视域中“滇派舞剧”的提出,是强化民族舞剧建设的文化自觉,有利于讲好“彩云之南”的中国故事,有利于立足“培根铸魂”实现“两创”追求,有利于打造“七彩云南”的地域文化名片,有利于在地理“高原”上攀登舞剧艺术的“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舞派 滇派舞剧 舞剧创作 艺术品格 文化自觉
原文传递
唐代乐舞分类观在日本的接受与变迁
7
作者 周汨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1,共8页
唐代乐舞分类意识对日本的乐舞分类有所影响,但并不完全。唐代祭祀之乐舞有文舞、武舞,胡俗之乐舞按地域分九部乐、十部乐,按表演风格分为健舞和软舞,按表演形式分为坐立部伎、字舞、花舞、马舞,是文化融合思想引导下的技艺划分。日本... 唐代乐舞分类意识对日本的乐舞分类有所影响,但并不完全。唐代祭祀之乐舞有文舞、武舞,胡俗之乐舞按地域分九部乐、十部乐,按表演风格分为健舞和软舞,按表演形式分为坐立部伎、字舞、花舞、马舞,是文化融合思想引导下的技艺划分。日本承袭唐代文舞、武舞两种类别名称,以及童舞、咏舞(啭舞)两种表演方式,但其内容和功能已发生变化。传入日本的唐乐舞有其特殊的表演场域和传承路径,体现了日本在乐舞分类中的国家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乐舞 分类观 文化融合 国家意识
原文传递
日本雅乐《太平乐》的缘起与流变
8
作者 向伟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7-65,共9页
日本雅乐《太平乐》常用于天皇即位礼等重要庆典,具有十分重要的礼乐意义。《太平乐》的流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传入期(9世纪以前)、过渡期(9世纪至16世纪)和稳定期(16世纪以降)三个阶段,其舞曲来源可能与《贺朝欢》《破阵乐》等唐代乐舞有... 日本雅乐《太平乐》常用于天皇即位礼等重要庆典,具有十分重要的礼乐意义。《太平乐》的流变过程可以划分为传入期(9世纪以前)、过渡期(9世纪至16世纪)和稳定期(16世纪以降)三个阶段,其舞曲来源可能与《贺朝欢》《破阵乐》等唐代乐舞有关。不过,唐代乐舞东传后,逐渐内化于日本的政治环境与文化传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因此,在研究雅乐时不能过于倚重本事,而忽视流变,需要仔细辨析其与唐代乐舞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乐 雅乐 唐代乐舞 日本
原文传递
“戏剧性”“剧场性”与“身体性”的互文表达——从舞剧到舞蹈剧场 被引量:17
9
作者 慕羽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4期48-57,共10页
舞剧产生和发展的相关议题并不只是舞剧范畴的命题。舞剧艺术整体观和发展观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整体观是以"大戏剧观"为横坐标,发展观即以大戏剧历史为纵坐标。换言之,"舞剧"并不只是单纯进行"舞&qu... 舞剧产生和发展的相关议题并不只是舞剧范畴的命题。舞剧艺术整体观和发展观不失为一个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整体观是以"大戏剧观"为横坐标,发展观即以大戏剧历史为纵坐标。换言之,"舞剧"并不只是单纯进行"舞"与"剧"比重上的分析。在传统舞剧创作中,"舞"与"剧"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一种割裂的状态,这本身就源自于舞剧诞生之初的"非独立性"。随着舞剧艺术观的不断成熟和发展,"舞"与"剧"化合出的元素——"戏剧性""剧场性"与"身体性"等生成了新的含义,主要体现在身体语言、人声语言和结构语言的互文性表达上。广义舞剧的"剧",是将它看作Drama,还是Theatre,其实体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舞剧观,后者早已超越了文学性和故事性思维,还包融了舞蹈剧场、身体剧场、舞踏、肢体戏剧等后现代特征的诸多类型。当然,一部舞剧和舞蹈剧场作品,也交融着"文学构成中的戏剧性"(Dramatic/Dramatism)和"舞台呈现中的戏剧性"(Theatrical/Theatricality)。20世纪以来广义舞剧的各种类型,具有不一样的"戏剧性",是对"舞蹈的戏剧"所进行的本体性开拓。舞剧本体向作为"复调艺术"的舞蹈剧场混合型本体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文学构成的戏剧性"在舞剧中的退场。当代(芭蕾)舞剧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剧 舞蹈剧场 戏剧性 剧场性 身体性 互文性
原文传递
欧美实验性舞蹈影像的历史源流与概念辨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袁艺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3-68,共6页
本文以欧美实验性舞蹈影像的历史发展脉络为轴,追溯早期舞蹈电影(Cine-dance)、录像舞蹈(Video Dance)、为镜头而舞(Dance for Camera)、数字舞蹈(Digital Dance)等不同阶段的舞蹈影像形态与历史源流,并对舞蹈影像与实验性舞蹈影像进行... 本文以欧美实验性舞蹈影像的历史发展脉络为轴,追溯早期舞蹈电影(Cine-dance)、录像舞蹈(Video Dance)、为镜头而舞(Dance for Camera)、数字舞蹈(Digital Dance)等不同阶段的舞蹈影像形态与历史源流,并对舞蹈影像与实验性舞蹈影像进行了概念辨析与阐释,指出在研究欧美舞蹈影像界定时应注意从两个维度进行把握:一是根据纵向上舞蹈影像缘起的时间维度,结合舞蹈影像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艺术思潮、观念发展来考察其当时的术语命名;二是在技术革新视阈下依托舞蹈影像的媒体传播方式、媒介形态变迁来认知其术语称谓。舞蹈影像的英文术语使用与概念修订标明了其在不同时期媒介、载体的区别与实践侧重。欧美舞蹈影像的概念是一个随着技术变革与媒介形态演进下与时俱进的开放体系。文章最后考察了欧美舞蹈影像发展的前沿动态,梳理欧美实验性舞蹈影像的研究情况与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舞蹈影像 实验 历史 概念 跨学科性
原文传递
中国舞剧叙事的构成与转型 被引量:6
11
作者 慕羽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6-67,共12页
探讨舞剧“叙事”,叙述行为和所述内容同样重要,现当代舞剧叙事之“事”已从“行为之事”转向“心理之事”。论及中国舞剧叙事构成及其影响因子,应在“大戏剧”和“叙事学”的整体框架下,立足中国语境,结合世界范围内舞剧艺术流变来谈... 探讨舞剧“叙事”,叙述行为和所述内容同样重要,现当代舞剧叙事之“事”已从“行为之事”转向“心理之事”。论及中国舞剧叙事构成及其影响因子,应在“大戏剧”和“叙事学”的整体框架下,立足中国语境,结合世界范围内舞剧艺术流变来谈。通过对叙述“情境”“结构”“身体话语”等符码编码的探讨,可以突出传统舞剧和现当代舞剧的编码规则区别。在情境建构的“动因(机)”上,传统舞剧以“情节”和“事件”为核心,现代舞剧以“人物心灵(关系)”为旨趣,当代舞剧(含舞蹈剧场)以“动因探讨”(概念)为意蕴,更加注重叙事的交互性,也可被视为作品与观众达成“认知叙事”。身体话语是否限定为一种风格体系,“再现性”或“表现性”比重的差异,单一动作和动作连接从语词(动机)到舞段的配置及其风格动律(时空)、动力(力效)、构图(平面)、调度(多维)的构成,都是其叙事美学定位的关键。整体看来,当代中国舞剧是中国传统舞剧和中国当代舞剧并存的状态。中国现当代舞剧创作的符码叙事特质已经从“具象哑剧”转向“本体隐喻”和“跨媒介隐喻”。当然,“经典”叙事手法比如情感叙事、情节叙事在当代舞剧中也获得了继承和新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舞剧 叙事构成 符码 情境 结构 身体话语
原文传递
舞蹈剧场创作中两种表演形式的分配与构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黄磊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2019年第4期58-66,共9页
舞蹈剧场以一种表演形式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思维。舞蹈剧场的创作探索,涵盖了包括语言、空间等越来越多的剧场要素,使得这一表演形式逐渐衍化为一种创作形态,不断影响和提升着当代舞蹈作品的意涵。对语言的调用是舞... 舞蹈剧场以一种表演形式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当代舞蹈艺术的创作思维。舞蹈剧场的创作探索,涵盖了包括语言、空间等越来越多的剧场要素,使得这一表演形式逐渐衍化为一种创作形态,不断影响和提升着当代舞蹈作品的意涵。对语言的调用是舞蹈剧场创作手法中常见的现象,身体与文本的关系的厘清,是分析这一手法的理论基础。有声言语与身体动作相结合的表演方式,根据表演者身份介入的不同,可以被分为不同的构成方式——融合、分化及区隔等等。国内外较典型的作品可以成为良好的案例范本,探析这些作品中的言语及动作表演形式的分配方式与构建策略,进一步提出其在不同构成方式中的意义表达,旨在对当下舞蹈创作实践提供可参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剧场 言语 身体 分配 构建
原文传递
文艺复兴时期宫廷舞蹈中的女性身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延杰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5-50,共6页
本文以原始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15、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著作、宫廷舞蹈教师的舞蹈论著以及当时关于宫廷舞蹈庆典的相关记录,阐明在人文主义语境下,宫廷舞蹈中女性身份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这些规范与宫廷舞会中女性的真实面貌有哪... 本文以原始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通过分析15、16世纪人文主义者的著作、宫廷舞蹈教师的舞蹈论著以及当时关于宫廷舞蹈庆典的相关记录,阐明在人文主义语境下,宫廷舞蹈中女性身份的规范和准则,以及这些规范与宫廷舞会中女性的真实面貌有哪些矛盾之处,揭示文艺复兴宫廷舞蹈中的女性所担任的社会和政治角色,力图呈现文艺复兴时代宫廷舞蹈更加完整而真实的历史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复兴 宫廷舞蹈 女性身份
原文传递
舞蹈与文学的交融:格雷特·维森塔尔对维也纳华尔兹的现代主义改革
14
作者 刘永强 赵婧雯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68-78,共11页
20世纪初,奥地利舞蹈家格雷特·维森塔尔(Grete Wiesenthal)对维也纳华尔兹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现代主义改革。她将维也纳文化元素与自由舞蹈相结合,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身体表达方式。凭借这种表达方式,舞蹈突破了音乐、场地、规则、集... 20世纪初,奥地利舞蹈家格雷特·维森塔尔(Grete Wiesenthal)对维也纳华尔兹进行了一次彻底的现代主义改革。她将维也纳文化元素与自由舞蹈相结合,发展出一种全新的身体表达方式。凭借这种表达方式,舞蹈突破了音乐、场地、规则、集体舞的限制,成为一种直观的身体语言。在作家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Hugo von Hofmannsthal)的帮助下,维森塔尔将其独特的舞蹈表演融入哑剧,进而构建了一种以节奏律动而非手势语为基础的新哑剧。她的哑剧理念受到霍夫曼斯塔尔的影响,在两人联手创作的《陌生女孩》(Das fremde M?dchen)中得以呈现。文章尝试从动机和技术两个角度分析维森塔尔对维也纳华尔兹的现代主义改革,探究舞蹈与哑剧的融合以及霍夫曼斯塔尔在这一过程中的实际参与和影响,彰显舞蹈与文学的互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雷特·维森塔尔 胡戈·冯·霍夫曼斯塔尔 自由舞蹈 哑剧 《陌生女孩》
原文传递
聚焦:崔承喜的国际性与韩国舞蹈的全球化——第18届韩国SDDH国际学术研讨会侧思
15
作者 江东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0-111,共2页
本文通过叙述第18届韩国SDDH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议题"崔承喜的国际性与韩国舞蹈的全球化"以及会议日程中的见闻,由彼及己地思考东方舞蹈面临的"现代性"与"国际化"问题,并分析韩国传统文化及其与当代强大的... 本文通过叙述第18届韩国SDDH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议题"崔承喜的国际性与韩国舞蹈的全球化"以及会议日程中的见闻,由彼及己地思考东方舞蹈面临的"现代性"与"国际化"问题,并分析韩国传统文化及其与当代强大的文化活力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舞蹈 SDDH 崔承喜 国际化
原文传递
携手姊妹艺术 共创时代新潮——浅论法国两大戏剧节对当代西方舞蹈的贡献
16
作者 宫宝荣 《当代舞蹈艺术研究》 2023年第3期1-7,共7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创建了许多艺术节,其中最早也最负盛名的为1947年创建的阿维尼翁戏剧节。而1963年创立的南锡国际戏剧节虽然规模和影响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却在当代先锋戏剧和舞蹈史中书写了极其精彩的篇章。文章结合莫里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法国创建了许多艺术节,其中最早也最负盛名的为1947年创建的阿维尼翁戏剧节。而1963年创立的南锡国际戏剧节虽然规模和影响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却在当代先锋戏剧和舞蹈史中书写了极其精彩的篇章。文章结合莫里斯·贝雅(Maurice Béjart)在阿维尼翁戏剧节、皮娜·鲍什(Pina Bausch)和日本舞踏艺人在南锡国际戏剧节的经历,阐述了这两大法国戏剧节在当代舞蹈的革新进程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指出如果没有戏剧节的鼎力相助,西方当代舞蹈或许会呈现出另外一种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维尼翁戏剧节 南锡国际戏剧节 莫里斯·贝雅 日本舞踏 皮娜·鲍什
原文传递
19世纪的美国舞蹈教育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巍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19,共5页
美国舞蹈教育是外国舞蹈研究中的一个分支,随着国内舞蹈事业的蒸蒸日上,舞蹈教育已成为一个诸多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对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的研究,试图勾勒出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的历史,描绘出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发生、发展的... 美国舞蹈教育是外国舞蹈研究中的一个分支,随着国内舞蹈事业的蒸蒸日上,舞蹈教育已成为一个诸多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对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史的研究,试图勾勒出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的历史,描绘出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发生、发展的脉络,总结出19世纪美国舞蹈教育中的特点及规律,以期对中国舞蹈教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19世纪 舞蹈教育
原文传递
拉班-芭特妮芙动作研究体系综述 被引量:14
18
作者 周宇 凯伦·布拉德利 廖彬彬(译)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1-28,共8页
本文全面介绍了拉班-芭特妮芙动作研究体系(LBMS)的历史起源、基本理论以及主要的实践应用。鲁道夫·拉班,一生致力于创立包括拉班舞谱、拉班动作分析、空间谐和在内的拉班动作理论,并几乎无意间将舞蹈和其他形式的动作表演从专门... 本文全面介绍了拉班-芭特妮芙动作研究体系(LBMS)的历史起源、基本理论以及主要的实践应用。鲁道夫·拉班,一生致力于创立包括拉班舞谱、拉班动作分析、空间谐和在内的拉班动作理论,并几乎无意间将舞蹈和其他形式的动作表演从专门的技能培训变成了浅显易懂的动作教育。拉班的学生芭特妮芙及同僚将传统拉班理论进一步发扬光大,建立了拉班-芭特妮芙动作研究体系,微观层面包含了身体、力效、空间、形体四大元素,宏观层面概括了人体动作模式(主题/二元性、阶段、发展进化),揭示了人体动作的基本规律并提供了分析和整合的工具与方法,对很多学科和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类学、舞蹈、心身实践、表演和编创、动作分析、领导力研究训练、外交学、社区工作、初级和中等教育、学习理论、舞蹈动作心理治疗、体育运动、工业设计和人机互动、动漫、神经科学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道夫·拉班 茵格·芭特妮芙 拉班动作分析 力效 空间谐和
原文传递
20世纪拉班舞谱理论的诞生及其在欧美的发展 被引量:11
19
作者 卢玫蓁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14,共8页
拉班舞谱是鲁道夫·拉班在1928年发明的一种舞蹈记谱法系统,用于记录分析人体运动。它是世界上三大广泛使用的记谱法之一。本文阐述了拉班发明舞谱的历史,以及阿尔布雷希特·克努斯特和安·哈钦森·格斯特等人对拉班舞... 拉班舞谱是鲁道夫·拉班在1928年发明的一种舞蹈记谱法系统,用于记录分析人体运动。它是世界上三大广泛使用的记谱法之一。本文阐述了拉班发明舞谱的历史,以及阿尔布雷希特·克努斯特和安·哈钦森·格斯特等人对拉班舞谱系统的贡献与发展。拉班舞谱虽名为"拉班",但其实经过了许多后来者的努力才有今日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班舞谱 阿尔布雷希特·克努斯特 安·哈钦森·格斯特
原文传递
舞蹈剧场的中国历程:特征、风格与形式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湉 《北京舞蹈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8-77,共10页
普遍认知的“舞蹈剧场”,指的是20世纪下半期在德语区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由皮娜·鲍什(Pina Bausch)将舞蹈剧场推向高潮。文章以中国舞蹈剧场近三十年来的创作实践为脉络,以正在进行着舞蹈剧场艺术实践的舞团、独立编... 普遍认知的“舞蹈剧场”,指的是20世纪下半期在德语区形成的舞蹈艺术形式,20世纪80年代由皮娜·鲍什(Pina Bausch)将舞蹈剧场推向高潮。文章以中国舞蹈剧场近三十年来的创作实践为脉络,以正在进行着舞蹈剧场艺术实践的舞团、独立编舞及其代表作品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舞蹈剧场实践进行历时分期;在梳理相关及对其理论文献整理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中国舞蹈剧场独有的特征;并尝试归纳出中国舞蹈剧场较为突出的几种风格走向:地域文化基因的舞蹈剧场、社会问题意识的舞蹈剧场、古典意蕴的舞蹈剧场、身体探索的舞蹈剧场、素人舞蹈剧场等。在形式上,中国舞蹈剧场正不断尝试不同的媒介创作手段,尤其是影像技术的参与和介入,成为中国当代舞蹈剧场的重要标识。通过分析中国舞蹈剧场的创作风格、形式探索及其审美趋势,以期为中国舞蹈剧场的创作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剧场 中国独立编导 地域基因 社会问题意识 媒介技术 剧场美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