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64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历史坐标与当代价值
1
作者 郑传寅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3期58-65,共8页
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曾在中外均遭到质疑,然而这种质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囿于西方中心论的文化偏见。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寻找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历史坐标,体认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其舞台演... 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地位及当代价值曾在中外均遭到质疑,然而这种质疑在很大程度上是囿于西方中心论的文化偏见。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寻找戏曲在世界剧坛中的历史坐标,体认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戏曲是世界三大古老戏剧之一,其舞台演出一直未曾中断,艺术遗产最为丰厚,艺术生命力最为顽强,是世界剧坛中卓然特出、不可或缺的一极。戏曲集众美于一身,文化积淀丰厚,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体认东方智慧的读本,导人向善致美的生动课堂,值得我们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三大古老戏剧 东方戏剧 戏曲 历史坐标 当代价值
下载PDF
“十四五”时期音乐类非遗文化产业发展内在要求与路径探析——以闽南地区为例
2
作者 林琳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7期63-69,共7页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战略定位,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是数字文化时代的重要体现。音乐类非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战略定位,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实践,是数字文化时代的重要体现。音乐类非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发展特色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在尊重传统民间音乐文化固有特色和内在逻辑的前提下进行文化创新,以文化品牌效应提升文化产业影响,以独特的文化价值助力文旅融合发展,在实现音乐类非遗创新转化内在需求的同时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类非遗 文化产业 路径探析
下载PDF
明清女性戏曲史的多维度书写
3
作者 王馨蔓 《临沂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47-54,共8页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戏曲达到了巅峰,其中女性群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在戏曲史上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明清女性戏曲史的书写更多地围绕女性与戏曲的关系展开,其研究不仅包括对女性生活文化环境的探讨,还包括对女演员、女读者以及女... 明清时期,中国古典戏曲达到了巅峰,其中女性群体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女性在戏曲史上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明清女性戏曲史的书写更多地围绕女性与戏曲的关系展开,其研究不仅包括对女性生活文化环境的探讨,还包括对女演员、女读者以及女性戏曲创作与批评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女性 戏曲史 性别文化
下载PDF
教育戏剧视角下中学戏剧教学模式重构与创新实践
4
作者 吴春彦 戴凡杰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8期52-54,共3页
国内的教育戏剧经历了探索与成长阶段,逐渐成为普通中小学采用的有效教育模式。中学语文中的戏剧文本教学一直是实践过程中的难点。教育戏剧与戏剧教学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将其应用到中学戏剧教学中,可以重构无边界学习模式。在阅读教学... 国内的教育戏剧经历了探索与成长阶段,逐渐成为普通中小学采用的有效教育模式。中学语文中的戏剧文本教学一直是实践过程中的难点。教育戏剧与戏剧教学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将其应用到中学戏剧教学中,可以重构无边界学习模式。在阅读教学中,教育戏剧习式的运用有助于打破戏剧文本解读的单向通道,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借助教育戏剧方法,可拓展教学与评价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戏剧 中学戏剧 教学创新
下载PDF
1960年代的“戏剧中心”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洪子诚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0,共6页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 1960年代当代文学的“戏剧中心”问题,我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走向“文革文学”》(1)这一章中曾经提出过。不过限于文学史体裁特点和篇幅的限制,我并没有展开论述。现在重提这个当代文学的“古典”问题,主要是经由关注当代社会政治情况、思想潮流、生活风尚与文学形态变动之间发生什么样的关系,以加深对当代文学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学 文学形态 文革文学 思想潮流 《中国当代文学史》 生活风尚 戏剧
下载PDF
黄河文化保护视域下豫剧传承与创新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常兴 郭晓辉 +1 位作者 朱妍 胡会欣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43-147,共5页
豫剧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剧故事也是黄河故事。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快餐”化、经济生活城镇化、视听生活碎片化的时代,豫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产业弱小、阵地萎缩、空间挤压、革新缓慢等问题,因此... 豫剧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豫剧故事也是黄河故事。在娱乐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快餐”化、经济生活城镇化、视听生活碎片化的时代,豫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面临着产业弱小、阵地萎缩、空间挤压、革新缓慢等问题,因此,豫剧人要增强市场意识,壮大豫剧产业,打造良好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加强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从而推动豫剧传承与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文化 豫剧 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城市的新景观、诗学隐喻与修辞语言——论小说、舞台剧和电视剧《繁花》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志毅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68-74,115,共8页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空间,被认为是最好的表现上海的“城市小说”,舞台剧、电视剧《繁花》则通过舞台和影像直观地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新景观。在舞台剧《繁花》中,导演马俊丰运用转台、多演区、多...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空间,被认为是最好的表现上海的“城市小说”,舞台剧、电视剧《繁花》则通过舞台和影像直观地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新景观。在舞台剧《繁花》中,导演马俊丰运用转台、多演区、多媒体等手段来展示舞台的假定性、空间性和意象性。电视剧《繁花》则拍出了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的上海这个魔都的魅力。导演王家卫没有完全按照小说、舞台剧的散点式来结构,而是围绕着阿宝的焦点展开叙述,因此将电视剧《繁花》拍成了电影,或者说上升到了电影的高度。这也可以说是电视剧《繁花》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舞台剧 电视剧 《繁花》 城市新景观
下载PDF
明代南曲戏文“分出”体制的形成与戏曲史意义
8
作者 陈志勇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6,共11页
“分出”是明传奇剧本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而早期的南曲戏文存在“隐性分出”和“显性分出”两种形态。晚明时期艺人演出本和坊刻阅读本优化了宋元及明前期南戏按人物上下场分出的方式,摸索出人物上下场、场景整一性和情节整一性相结合... “分出”是明传奇剧本体制形成的重要标志,而早期的南曲戏文存在“隐性分出”和“显性分出”两种形态。晚明时期艺人演出本和坊刻阅读本优化了宋元及明前期南戏按人物上下场分出的方式,摸索出人物上下场、场景整一性和情节整一性相结合的分出标准。明代南曲戏文分出体制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就艺人演出本而言,分出是便于舞台表演;就坊刻阅读本而言,分出是便于读者阅读;就文人编创本而言,分出更多是剧作家对剧坛通常做法的认可和固定。折子戏流行和公共话语交流所产生的“散出身份确立”与“群体共同交流”的需要,也是分出体制形成的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分出体制的形成包含着艺人、书客和剧作家对戏剧内外结构的理解,反映出演本与读本、作者(编者)与读者之间微妙的离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传奇 南曲戏文 分出标目 剧本体制 戏曲史
下载PDF
戏剧与小说、小说家与批评家、音乐与小说的对话
9
作者 郜元宝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共3页
纯属巧合,抑或不谋而合,本期3位作者都从各自经验出发,贡献了不同的“跨界”思考,让我们很难得地欣赏到一场戏剧与小说、音乐与小说、小说家与批评家的三维对话。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包括相声)、历史记叙,乃至学术论文的“跨文体”... 纯属巧合,抑或不谋而合,本期3位作者都从各自经验出发,贡献了不同的“跨界”思考,让我们很难得地欣赏到一场戏剧与小说、音乐与小说、小说家与批评家的三维对话。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包括相声)、历史记叙,乃至学术论文的“跨文体”交流互渗,早就成为小说学的常见论题。小说与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其他艺术门类的沟通互鉴,也不时有人谈起,至于研究小说与中西丰富的音乐传统之关系,虽偶有所见,却并非司空见惯。至少对中国当代小说理论建构而言,音乐与小说,至今还是一个颇为陌生的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当代小说 跨文体 学术论文 批评家 戏剧 相声 小说家 理论建构
下载PDF
中国传统造纸技艺在戏剧文化中的运用与传承
10
作者 陈阳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I0028-I0029,共2页
中国传统造纸技艺源远流长,自东汉逐渐演变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造纸工艺。这种古老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纸的深刻理解和造纸艺术的非凡智慧。同时,独特的工艺和材料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高质量的书写媒介。然而,这种技术并... 中国传统造纸技艺源远流长,自东汉逐渐演变至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造纸工艺。这种古老而精湛的技艺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纸的深刻理解和造纸艺术的非凡智慧。同时,独特的工艺和材料也为古代文人提供了高质量的书写媒介。然而,这种技术并不局限于书法和绘画,在戏剧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造纸技艺的特点及其在戏剧文化中的历史应用及当代应用,以更好地了解这一独特的文化传统是如何在戏剧艺术中得到体现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纸工艺 精湛的技艺 戏剧艺术 当代应用 传统造纸技艺 古代文人 传承 源远流长
下载PDF
斩宵小,济世道——评浙昆《壮哉少年》
11
作者 谢雍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1,91,共6页
浙昆的《壮哉少年》对话经典,寻绎经典作品内涵的舞台新密码,张扬昆曲传统的人文关怀。全剧以裴舜卿为主角,重新阐发李慧娘鬼魂复仇的故事,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交织中凸显思想性、传奇性和趣味性,青年的热血与悲壮、佞臣的奸诈与专横... 浙昆的《壮哉少年》对话经典,寻绎经典作品内涵的舞台新密码,张扬昆曲传统的人文关怀。全剧以裴舜卿为主角,重新阐发李慧娘鬼魂复仇的故事,在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的交织中凸显思想性、传奇性和趣味性,青年的热血与悲壮、佞臣的奸诈与专横,在舞台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充满道义和人性的光芒。全剧关注大众审美趣味,好看、通俗,富于诗意,呈现出鲜明的浙派风格。主演王恒涛脱颖而出,唱做念表形神兼备,本工、反串兼擅,为该戏增光添彩。新时代戏曲创作步入多元化格局,戏曲经典作品的多维阐释拓宽了戏曲创作边界,从方法论上为戏曲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参考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仇 侠义 传奇性 浙派风格 人文关怀
下载PDF
充满悖论的“大先生”——中国戏剧中“鲁迅形象”的生成谱系
12
作者 于小植 沙婷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9-65,共7页
中国戏剧中的“鲁迅形象”是剧作家基于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剧本创作,而后演员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展示和表现出的“鲁迅形象”,由于借助了声音媒介和视觉媒介,采用了不同的叙事方法、呈现方式以及传播渠道,因而中国戏剧中的“鲁迅... 中国戏剧中的“鲁迅形象”是剧作家基于自己对鲁迅的理解和想象进行剧本创作,而后演员以戏剧表演的方式展示和表现出的“鲁迅形象”,由于借助了声音媒介和视觉媒介,采用了不同的叙事方法、呈现方式以及传播渠道,因而中国戏剧中的“鲁迅形象”发生在一个全新的艺术空间中,呈现出与文学作品、文学史、回忆录等载体中的“鲁迅形象”不尽相同的特质。梳理中国戏剧中“鲁迅形象”的演变过程,探讨其与鲁迅本体间相互印证或彼此割裂的关系,探究形象变化的内在动因和外在依据,分析戏剧的叙事模式、视觉范式、逻辑内核与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语境、中国现当代文化思想变迁、知识分子地位、创作者心态的密切关联,能够进一步拓展鲁迅研究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戏剧 民族魂 启蒙者 革命者
下载PDF
昆剧《诗宴·唐才子传》的主题意蕴与审美意象
13
作者 李志远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76,共5页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作的《诗宴·唐才子传》是一部案头场上兼善的昆剧作品,在主题未更改的前提下艺术质量经打磨不断提升。《诗宴·唐才子传》在主题意蕴上,通过三个维度阐释了富有哲理性的“如何相逢”;在审美意象上,主要... 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创作的《诗宴·唐才子传》是一部案头场上兼善的昆剧作品,在主题未更改的前提下艺术质量经打磨不断提升。《诗宴·唐才子传》在主题意蕴上,通过三个维度阐释了富有哲理性的“如何相逢”;在审美意象上,主要表现为凉秋冷冬,而在此意象之下,该作品揭示的是人生勇敢向前的正确取向和优秀诗作皆是诗人心血之凝结的道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诗宴》 《唐才子传》 审美
下载PDF
柯润璞论元杂剧的剧场性艺术特征及翻译策略
14
作者 范方俊 范宁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7-154,共8页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戏曲缺乏足够的认知以及译介方式的问题,致使西方世界对中国戏曲形成了很深的误解。西方当代汉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力图改变这种误解,美国学者柯润璞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在其研究中国戏曲的权威性著作《... 长期以来,由于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戏曲缺乏足够的认知以及译介方式的问题,致使西方世界对中国戏曲形成了很深的误解。西方当代汉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力图改变这种误解,美国学者柯润璞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在其研究中国戏曲的权威性著作《忽必烈汗时期的中国剧场》中,不仅力图还原元杂剧的“剧场性”艺术特征,而且特别附上他本人全文翻译的三部元杂剧《李逵负荆》《魔合罗》和《潇湘雨》,用以说明元杂剧的“剧场”性质和特点。其中,柯氏尤其看重《潇湘雨》一剧,认为它是反映元杂剧“剧场性”艺术特征的最佳代表,主要体现为虚拟性的舞台表演、叙述韵文的灵活运用和“大团圆”结局及其另类处理。同时,他在翻译时忠于原文的完整翻译与跨文化转化的策略,对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戏曲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柯润璞 元杂剧 剧场性 艺术特征 翻译策略
下载PDF
从申曲到沪剧:民国沪剧同业组织与沪剧改良
15
作者 艾立中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2-91,共10页
民国时期上海的沪剧同业组织是沪剧艺人的联合体。沪剧同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和沪剧研究会两个阶段,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的改良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需要依据史实客观评价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改良的作... 民国时期上海的沪剧同业组织是沪剧艺人的联合体。沪剧同业组织的发展历史主要分为申曲歌剧研究会和沪剧研究会两个阶段,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的改良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者需要依据史实客观评价沪剧同业组织对沪剧改良的作用而不宜拔高,各沪剧团和沪剧同业组织共同推动了沪剧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沪剧同业组织 沪剧 改良
下载PDF
再论“戏剧诗学研究”的内涵、方法与意义
16
作者 汪余礼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3期66-74,共9页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诗学研究”是一种从戏剧学与诗学的双重视角研究戏剧本体,进而探讨戏剧艺术家之创作思维与艺术智慧的学问,其中既包括剧本诗学研究,也包括表演诗学研究与剧场诗学研究;其主要方法是“实证感通法”或“审美感通法”;... 严格意义上的“戏剧诗学研究”是一种从戏剧学与诗学的双重视角研究戏剧本体,进而探讨戏剧艺术家之创作思维与艺术智慧的学问,其中既包括剧本诗学研究,也包括表演诗学研究与剧场诗学研究;其主要方法是“实证感通法”或“审美感通法”;其核心旨趣是探寻戏剧艺术家营构戏剧诗境的具体方法与深层智慧,为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优秀戏剧提供艺术支持。“戏剧诗学研究”不仅可加深、丰富人们对于戏剧本体、戏剧规律、戏剧技巧的认识,可直接启发戏剧创作,还非常有助于建构中国特色戏剧学话语体系。即便在AI技术高度发达的数智时代,戏剧诗学研究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诗学研究 戏剧诗境 实证感通法 审美感通法 艺术智慧 戏剧学话语
下载PDF
戏剧评论话语的评价维度与主体性建构
17
作者 顾春芳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48-56,共9页
作为理论形态的戏剧评论话语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思想资源。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是一个包蕴着中国人哲学、智慧及美学思想的,且具备足够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所包含的话语形态、理论观点、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是中国... 作为理论形态的戏剧评论话语是一个民族和国家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和思想资源。中国传统艺术批评是一个包蕴着中国人哲学、智慧及美学思想的,且具备足够生命力的思想体系,这一体系所包含的话语形态、理论观点、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是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和评论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源。中国戏剧评论话语体系应从话语形态、话语生态、话语主体、知识体系、话语主导、话语受众、媒介传播、评价标准、价值理性以及实践影响十个维度进行主体性建构,做到历史和美学的统一、整体和局部的统一、传统和现代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评论话语 思想遗产 评价维度 体系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论新学科目录视域下艺术专业博士的建设与发展
18
作者 周星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I0002,共8页
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出台,新的学科目录调整使艺术领域新设立的6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与培养进入新的探索进程。艺术领域专业博士建设缺乏本土经验,在宏观层面,如何顺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包括在人工智能、ChatGPT、元宇宙... 2022年《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出台,新的学科目录调整使艺术领域新设立的6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建设与培养进入新的探索进程。艺术领域专业博士建设缺乏本土经验,在宏观层面,如何顺应国家和时代的要求,包括在人工智能、ChatGPT、元宇宙和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建设艺术专业学位,其与学术型学位区别在哪里,以及专业硕士如何衔接,都有待确认。在中观层面,面对实践性专业学科指向,不同类型院校如何贯彻国家政策,同时结合地方文化做出地方特色而为行业、企业输送特色人才也需要研究。在微观层面,高等院校如何执行专业博士招生与培养,如何确立毕业标准等问题的也亟待解决。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和归纳国外专业硕士及专业博士的建设经验,同时参考国内其他专业的专业博士点建设经验,可提出一种可供参考的思索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艺术专业学位 专业型博士 新学科目录 专业博士点建设
下载PDF
中国话剧的概念、话语与史学建构
19
作者 宋宝珍 《民族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40-47,共8页
话剧作为中国现当代舞台艺术之一种,其概念的演进饱含了戏剧家们的生命意识、艺术情怀和文化建构目的。“中国话剧”这一概念的确立,对于中国戏剧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话剧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关键话语... 话剧作为中国现当代舞台艺术之一种,其概念的演进饱含了戏剧家们的生命意识、艺术情怀和文化建构目的。“中国话剧”这一概念的确立,对于中国戏剧理论话语体系的建构,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话剧在其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关键话语,这些话语不仅体现了中国话剧的发展脉络,更为其未来的走向提供了思考向度。在中国话剧的史学建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话剧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特点,探讨其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关系;还需要对话剧的经典作品、重要人物和关键事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揭示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话剧 概念 话语 史学建构
下载PDF
从高原向高峰抵进——新时代戏剧艺术发展概览
20
作者 宋宝珍 《中国文艺评论》 2024年第7期45-55,I0002,I0003,共13页
进入新时代以来,戏剧工作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戏剧作品[1],由艺术高原向艺术高峰不断抵进。在历史剧创作中,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历史文献,出现了一批以古代历史和文人贤士为素材的戏剧,以此赓续优秀传统,弘扬民... 进入新时代以来,戏剧工作者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戏剧作品[1],由艺术高原向艺术高峰不断抵进。在历史剧创作中,挖掘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历史文献,出现了一批以古代历史和文人贤士为素材的戏剧,以此赓续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知古鉴今,推陈出新。在红色历史、革命题材戏剧创作中,表现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卓绝历程,塑造人民英雄。在现实题材戏剧创作中,以一大批主题性艺术作品书写当代传奇,追求现实诗意。在文学作品的戏剧改编中,有效实现了从文学到戏剧的转型,取得了良好的剧场效益。此外,“新空间”“云演艺”,科技赋能戏剧,在剧场艺术的呈现与传播途径的延展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戏剧创作 主题性 科技赋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