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京腔六大班”与“京腔十三绝”再探 被引量:5
1
作者 范丽敏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3-46,共4页
京腔六大班与京腔十三绝是戏剧史上争议颇多的两个问题 ,笔者依据众多的文献资料对此予以重新研究 ,认为京腔六大班应为 :宜庆、萃庆、集庆、王府大部 (王府新班 )、大成、余庆 ;京腔十三绝应是霍六、萧四 (或作“沙四”)、野马 (或作... 京腔六大班与京腔十三绝是戏剧史上争议颇多的两个问题 ,笔者依据众多的文献资料对此予以重新研究 ,认为京腔六大班应为 :宜庆、萃庆、集庆、王府大部 (王府新班 )、大成、余庆 ;京腔十三绝应是霍六、萧四 (或作“沙四”)、野马 (或作“马年”)、孙丑子 (或作“陈丑子”、“金丑”)、京张 (或作“虎张”、“张恒”)、大头冠 (或作“恒大头”、“大头官”)、嘟噜胡、秃大汉 (或作“王三秃子”、“王三秃”)、王七 (或作“王顺”、“王七爸”)、赵五 (或作“赵五虎”)、柴官儿 (或作“才官”、“池财官”、“财官”)、常套儿 (或作“唐套儿”)、老联喜 (或作“连喜”)等十三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腔六大班 京腔十三绝
下载PDF
昆剧之衰原因补论 被引量:1
2
作者 臧卫东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1,共5页
昆剧之衰是中国戏曲史上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因为导致昆剧之衰的原因很复杂。其中 ,昆剧创作队伍整体水平下降明显 ;观剧者审美情趣之低落 ;曲学衰微 ,昆剧创作缺少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昆剧本身音律与文词矛盾突出等都是导致昆剧不... 昆剧之衰是中国戏曲史上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 ,因为导致昆剧之衰的原因很复杂。其中 ,昆剧创作队伍整体水平下降明显 ;观剧者审美情趣之低落 ;曲学衰微 ,昆剧创作缺少理论的支撑和指导 ;昆剧本身音律与文词矛盾突出等都是导致昆剧不断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之衰 创作队伍 审美情趣 曲学 音律
下载PDF
晚清公案侠义戏述略 被引量:1
3
作者 苗怀明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7-31,13,共6页
本文结合有关史料和具体作品,对清代中后期北京地区公案侠义戏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和辨析,并将其分为初创、形成、繁盛等三个时期,总结其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此外,文章还重点探讨了它与正处于形成期的京剧之间的双相互动关系。
关键词 公案侠义戏 清代 京剧 武生
下载PDF
报章体的渗透与近代传奇杂剧创作 被引量:1
4
作者 田根胜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63-67,共5页
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 ,传奇杂剧迅速崛起并一度出现繁盛局面 ,而此期的戏曲作家大多从事报刊编辑、书籍出版工作 ,同时又将其作品在报刊上发表 ,这不仅促成了传奇杂剧作品在传播方式上的近代化 ,而且也推动传奇杂剧作家创作心态、... 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前后 ,传奇杂剧迅速崛起并一度出现繁盛局面 ,而此期的戏曲作家大多从事报刊编辑、书籍出版工作 ,同时又将其作品在报刊上发表 ,这不仅促成了传奇杂剧作品在传播方式上的近代化 ,而且也推动传奇杂剧作家创作心态、作品题材、体制乃至接受方式的近代化。从发表在近代报刊上的传奇杂剧诸作的文本形式看 ,报章体对传奇杂剧的渗透 ,大致有结构的嵌入、论题的蹈用、文风的沿袭、情韵的牵移、语言的化用五个方面 ,而发展的总趋势是报章文体使得传奇杂剧不断走向抒情化、议论化、通俗化、案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章体 近代传奇杂剧
下载PDF
杨恩寿的戏剧理论体系探析
5
作者 刘奇玉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1-15,7,共6页
杨恩寿是清末著名的戏剧学家 ,其 词余丛话 及续篇系统地阐述了戏曲的本质、功能以及主体创作机制 ,强调了人物形象塑造、关目结构的重要性 ,表明了其重文采的戏剧观 .其 坦园日记 中有关其戏剧活动的记载是研究地方戏的宝贵资料 ,... 杨恩寿是清末著名的戏剧学家 ,其 词余丛话 及续篇系统地阐述了戏曲的本质、功能以及主体创作机制 ,强调了人物形象塑造、关目结构的重要性 ,表明了其重文采的戏剧观 .其 坦园日记 中有关其戏剧活动的记载是研究地方戏的宝贵资料 ,具有开创性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恩寿 戏剧理论 《词余丛话》 《坦园日记》 地方戏
下载PDF
京剧史料学刍议
6
作者 于质彬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37-43,共7页
京剧史料的积累,历经由少到多的漫长途程。对现有京剧史料按刊刻、出版年代进行划分,自清乾隆末至二十世纪末,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对各历史时期京剧史料的研究与运用,既需史料学的规范,更需马克思主义科学史料学观的指引。京剧... 京剧史料的积累,历经由少到多的漫长途程。对现有京剧史料按刊刻、出版年代进行划分,自清乾隆末至二十世纪末,可以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对各历史时期京剧史料的研究与运用,既需史料学的规范,更需马克思主义科学史料学观的指引。京剧研究、评论的现状呼唤京剧史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史料学 科学的史料学观 京剧史料学学科体系
下载PDF
两岸学者谈戏曲
7
作者 陈飞虹 《艺海》 2002年第3期45-48,共4页
为了探讨戏曲之过去,现在与未来,加强戏曲学术研究,振兴中国戏曲,2002年7月11日至20日,我作为大陆学者应邀赴台湾参加了“两岸戏曲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 为了探讨戏曲之过去,现在与未来,加强戏曲学术研究,振兴中国戏曲,2002年7月11日至20日,我作为大陆学者应邀赴台湾参加了“两岸戏曲学术研讨会”。这次研讨会,由“台湾(国立)传统艺术中心”主办,财团法人“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承办,“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台湾戏曲专科学校、台湾艺术大学、台湾大学与宜澜县政府协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曲学 中国 台湾省 中心 传统艺术 大陆学者 学术研讨会 民俗艺术 振兴 基金会
下载PDF
女演员、写实主义、“新女性”论述——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现代剧场中的性别表演 被引量:23
8
作者 周慧玲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26,共23页
从最早的男女同台、互相反串,到禁绝女演员以全男班登场,一直到五四运动中舞台上的男扮男、女扮女的表演形式,不仅见证了女权的浮现,还隐含了中国人对性别认知的改变。
关键词 中国 戏剧史 表演形式 女演员 五四时期 新女性
原文传递
中国近代戏剧改良导论:1902—1919 被引量:4
9
作者 张福海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9-53,62,共6页
发端并形成于晚清民初 (190 2— 1919)的戏剧改良思潮 ,以传统戏剧为对象、以戏剧改良相号召、以改造和重建本土戏剧为旨归 ,在中国建立了一种新的戏剧观念。由于这一思潮的外缘性 ,它与中国社会的近代性有着大体的相同性或一致性 ,从... 发端并形成于晚清民初 (190 2— 1919)的戏剧改良思潮 ,以传统戏剧为对象、以戏剧改良相号召、以改造和重建本土戏剧为旨归 ,在中国建立了一种新的戏剧观念。由于这一思潮的外缘性 ,它与中国社会的近代性有着大体的相同性或一致性 ,从而确立了自己的近代性质。这一思潮使得中国戏剧突破了民族的限界 ,进入了世界戏剧的发展潮流 ,开始向现代戏剧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近代 戏剧改良运动 1902-1919年 古典戏剧 本土戏剧 五四新文化运动
原文传递
手巾把·糖果案子·茶房
10
作者 周利成 《天津档案》 2003年第6期42-42,共1页
关键词 清代 剧场制度 “三行”制度 “手巾把” “糖果案子” “茶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