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63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堡垒》:事实逻辑与信仰诗意相交融的视听景观建构
1
作者 何晓军 刘涛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143-146,共4页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而拍摄的红色电影《堡垒》于2023年12月16日在毛主席的家乡韶山首映。电影《堡垒》坚持以“红色人物”为依托进行主角形象塑造,遵循以“红色史实”为基础的事实叙事逻辑,践行以“红色信仰”为底色的诗意主... 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而拍摄的红色电影《堡垒》于2023年12月16日在毛主席的家乡韶山首映。电影《堡垒》坚持以“红色人物”为依托进行主角形象塑造,遵循以“红色史实”为基础的事实叙事逻辑,践行以“红色信仰”为底色的诗意主题表达,在视听景观的建构上将独特的叙事方式和创新性的表现手段融于一体,成功实现了事实逻辑与信仰诗意相交融的视听景观建构,它既为新时代党员重温入党初心和使命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思考,又为新主流电影在新时代如何做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工作展开了有益探索,是一部电影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堡垒》 现实主义 事实叙事 信仰诗意
下载PDF
以社会发展看待审美自由:作为可行能力的电影想象力消费
2
作者 袁一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105,171,172,共11页
北京大学学者陈旭光提出的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是为幻想类电影的想象力美学和工业美学进行阐释的话语实践。该理论提出后,诸多学者展开激烈讨论,却往往忽略了其社会审美流动性变迁和消费内驱力等关键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立足于... 北京大学学者陈旭光提出的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是为幻想类电影的想象力美学和工业美学进行阐释的话语实践。该理论提出后,诸多学者展开激烈讨论,却往往忽略了其社会审美流动性变迁和消费内驱力等关键问题。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需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理论与电影想象力理论的联结关系,将观众电影想象力作为一种可行性能力进行考察,分析电影想象力审美和消费的内部逻辑,以社会发展理念对个体能力要求的角度,重新看待中国电影中个体想象力的消费动机与审美自由问题。因此,电影想象力应该围绕着社会发展理念变迁,即以“经济人—社会人—全面人”的社会发展理念趋势为中心,进而驱动电影审美主体通过市场消费完成社会想象的美学建构。这种社会发展理念对现代观众的社会审美有强烈的内驱动力,而个体想象力消费能力作为“全面人”社会发展理念下的一种可行能力,应当获得相应的能力基础、社会权利承诺和想象自主选择,达成电影想象力审美实质自由的行动实践全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可行能力 电影 想象力消费 电影美学
下载PDF
外文影视作品的跨文化传播意义和价值研究
3
作者 杨微 于鹏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4期70-72,共3页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的不断进步,外文影视作品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跨文化视角下,外文影视作品具有深远的跨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以及网络的不断进步,外文影视作品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视作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国家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以及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跨文化视角下,外文影视作品具有深远的跨文化传播意义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文影视作品 跨文化 传播意义 价值研究
下载PDF
论新历史主义视域下大女主商战剧的叙事话语转变与身份认同
4
作者 陈琰 高智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1-134,共4页
大女主商战剧是一种以女性为主角,展现现代商业体系中利益冲突的电视剧杂糅类型。这一类型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当前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特定时期价值观重新审视,大女主商战剧存在叙事话语的转变、对传... 大女主商战剧是一种以女性为主角,展现现代商业体系中利益冲突的电视剧杂糅类型。这一类型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当前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以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对特定时期价值观重新审视,大女主商战剧存在叙事话语的转变、对传统剧情模式进行突破,强调现代性与历史感的文本联结,其背后体现出的是新时代女性力量的崛起和性别主体意识的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女主 商战剧 新历史主义 叙事话语 身份认同
下载PDF
英模人物传记片“崇高美”的多层次书写——评《我本是高山》
5
作者 张燕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88-93,116,共7页
《我本是高山》是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一部英模人物传记片。影片运用当代主流电影的创新理念与艺术思维,以人为本、以戏为核,融汇写实与写意,自觉强化戏剧性叙事,深度审视与开掘人物内在的生命... 《我本是高山》是根据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的真实事迹改编创作的一部英模人物传记片。影片运用当代主流电影的创新理念与艺术思维,以人为本、以戏为核,融汇写实与写意,自觉强化戏剧性叙事,深度审视与开掘人物内在的生命精髓与人文内涵,艺术性地呈现出平凡英雄的行为、情感、情怀、精神等多层次的崇高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本是高山》 人物传记片 崇高美 英模人物
下载PDF
《我本是高山》的类型建构、上镜头性与伦理化叙事
6
作者 范志忠 吴远航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81-87,115,116,共9页
《我本是高山》沿袭了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规律和类型化特征,通过经典类型化叙事来塑造人物性格,以一种近乎质朴的影像表达、上镜头性与伦理化叙事,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时空,承载着电影价值观和情感弥合点。影片在网络上引发的巨大争议,则提... 《我本是高山》沿袭了新主流电影的创作规律和类型化特征,通过经典类型化叙事来塑造人物性格,以一种近乎质朴的影像表达、上镜头性与伦理化叙事,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时空,承载着电影价值观和情感弥合点。影片在网络上引发的巨大争议,则提醒人们反思电影批评对于创作者、对于观众及对于批评本身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本是高山》 类型建构 上镜头性 伦理化叙事
下载PDF
比较视野下的中外科幻爱情片
7
作者 黄鸣奋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4-126,155,共24页
作为类型电影,科幻片的特点是以科技为参照系,爱情片的特点是围绕婚恋关系来构思,科幻爱情片是它们彼此渗透的产物。与其他类型的爱情片相比,科幻爱情片的特色是以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设想各种跨越天体界限、物种界限和人机界限的爱情... 作为类型电影,科幻片的特点是以科技为参照系,爱情片的特点是围绕婚恋关系来构思,科幻爱情片是它们彼此渗透的产物。与其他类型的爱情片相比,科幻爱情片的特色是以科技为参照系放飞想象,设想各种跨越天体界限、物种界限和人机界限的爱情,审视其可能性与不可能性。与其他类型的科幻片相比,科幻爱情片的特点是围绕婚恋关系展开时间想象、空间想象和末日想象。中西方科幻爱情片都打上了各自文化背景烙印。西方作品比较重视社会观念的表达,我国作品比较重视道德理想的弘扬。无论中方还是西方,科幻爱情片都重视科技与爱情的互动,其要旨是将未来科技发展(或科技反常应用)当成引子,表现对人性、人情、人类命运的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创意 爱情片 中外比较研究
下载PDF
“人类世”视域下的《阿凡达2》与多物种民族志想象
8
作者 李彬 杜文钦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2期71-79,共9页
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工业化的现代文明进程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当今地球已经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两部曲中的重要言说对象... 自1784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以来,人类工业化的现代文明进程给地球环境造成了无尽的灾难。当今地球已经进入一个由人类主导的新的地质时代——人类世,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重新审视。生态环境问题是卡梅隆的《阿凡达》两部曲中的重要言说对象,虽然潘多拉魔盒里的灾祸已在“人类世”被不幸释放,但《阿凡达》作为重要的影像人类学载体,以多物种民族志想像的关怀作为集合,关注“主体间性”的影像书写对人类与非人类二元边界的超越作用,所有的物种共同型塑着同一个生活的异域星球,展现了多物种共同体作为主导力量的救世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凡达2》 人类世 人类学想象 多物种民族志
下载PDF
文化突围:大女主热播剧中的女性形象特征辨析
9
作者 王影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82-91,共10页
大女主热播剧是当下中国的霸屏类型剧,剧中大女主的形象均有着独立于时代的主体自我意识。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传统形成文化突围,主要表征在三个方面:一是女性在传统家庭伦理中对生存场域的文化突围;二是在审美维度上,对传统男性审美... 大女主热播剧是当下中国的霸屏类型剧,剧中大女主的形象均有着独立于时代的主体自我意识。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对传统形成文化突围,主要表征在三个方面:一是女性在传统家庭伦理中对生存场域的文化突围;二是在审美维度上,对传统男性审美凝视的文化突围;三是在创作技巧上,以架空剧独特的时空叙事手段,通过异质时空对传统形成文化突围。这三重文化突围的深层次原因,分别源自传统文化伦理机制的内在缝隙、大数据时代区块链承载起的群体话语权力,以及数字人文时代受众对逻辑真实的认知范式。对传统的文化突围,令大女主热播剧将虚拟娱乐和现实人生中女性对主体自我的欲求相互渗透,持续建构出深受女性受众所喜爱的艺术想象的精神乌托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女主 文化突围 家庭伦理 架空
下载PDF
《西线无战事》: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抢演”“银星”与“风化”
10
作者 冯波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1期79-87,共9页
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在1930年代前后的热译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跨文化事件。较之作品译介本身,本地化的戏剧、电影传播格外具有意义。话剧改编的“抢演”与对“银星”的追慕是《西线无战事》轰动一时的重要推手。戏剧、电影改编的“... 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在1930年代前后的热译是一个颇耐人寻味的跨文化事件。较之作品译介本身,本地化的戏剧、电影传播格外具有意义。话剧改编的“抢演”与对“银星”的追慕是《西线无战事》轰动一时的重要推手。戏剧、电影改编的“即视感”深化了作品主旨,“银星”也成为延伸作家及其作品的重要导引。而围绕影戏可能“有伤风化”的“非议”不仅稀释了文学作品浓重的“非战”意味,也赋予了文本更为丰富的现代意涵。在本地化权利协商中,西方文学经典与戏剧、电影改编的互动为我们展现了戏剧、电影如何建构同时解构文学经典性的复杂辩证关系。它不仅是对文学现代发生的意识形态化阐释倾向的质疑,更是对现代文学多元簇生的文化生态的正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线无战事》 “抢演” “银星” “风化”
下载PDF
基于中华传统文化建构的新时代科幻电影叙事路径探究——以《流浪地球》系列为例
11
作者 徐辰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2期17-25,共9页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和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科幻电影叙事路径。在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幻灾难片中,《流浪地球》系列呈现出与西方同类科幻片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美学风格:家国大义高于个... 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和2023年上映的《流浪地球2》开创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科幻电影叙事路径。在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科幻灾难片中,《流浪地球》系列呈现出与西方同类科幻片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美学风格:家国大义高于个人诉求、坚守家园与故土、重视家庭血缘和师徒传承、不同民族国家之间求同存异、强烈的现实关怀和鲜明的中国元素。《流浪地球》系列所传达的思想与文化内涵,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既有东方思维的烙印,又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幻电影 流浪地球 中华传统文化 叙事路径
下载PDF
多重叙事策略下的人性书写——以电影《调音师》为例
12
作者 梁雪 宫正 陆鹏飞 《戏剧之家》 2024年第10期123-125,共3页
印度电影《调音师》在中国内地上映后,引发了一股强势的观影热潮。影片中除了音乐、摄影艺术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外,叙事艺术亦直接影响电影品质的高低与质量的优劣。叙事文的故事情节有以叙述者以及叙述者为中心的一套叙述方式,对影片中... 印度电影《调音师》在中国内地上映后,引发了一股强势的观影热潮。影片中除了音乐、摄影艺术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外,叙事艺术亦直接影响电影品质的高低与质量的优劣。叙事文的故事情节有以叙述者以及叙述者为中心的一套叙述方式,对影片中的叙事,我们应该给予一定的关注,本文试从叙事情节、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留白四个方面,以叙事学角度分析电影《调音师》的多重叙事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音师》 叙事情节 叙事视角 叙事时空 叙事留白
下载PDF
论电影《守岛人》中爱国奉献精神的价值引导力和文化凝聚力
13
作者 胡芃原 《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99-103,共5页
《守岛人》是一部再现新时代人民楷模的主旋律电影。主人公王继才夫妇32年兢兢业业坚守孤岛,守住的不仅仅是海岛,更是精神信仰。他们将平凡化为非凡,将平凡升华为伟大,活成了大众敬仰的平民英雄。他们的“超越”和“升华”背后是常人难... 《守岛人》是一部再现新时代人民楷模的主旋律电影。主人公王继才夫妇32年兢兢业业坚守孤岛,守住的不仅仅是海岛,更是精神信仰。他们将平凡化为非凡,将平凡升华为伟大,活成了大众敬仰的平民英雄。他们的“超越”和“升华”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巨大的自我牺牲。坚守需要强大的内心支撑,支撑他们的精神动力源于崇高的爱国奉献精神。这种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正面的价值引导力和文化凝聚力,不仅具有当下时代和社会的现实意义,更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感召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守岛人》 爱国奉献精神 价值引导力 文化凝聚力
下载PDF
电影《英雄》视听分析
14
作者 许小周 段璟康 高原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期24-26,30,共4页
目的:文章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意在深入剖析其特有的叙事结构和拍摄手法,进一步揭示其在文本结构、镜头设计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创新性。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带来全新的理解和启发。方法:文章首先从电影《英雄... 目的:文章以电影《英雄》为研究对象,意在深入剖析其特有的叙事结构和拍摄手法,进一步揭示其在文本结构、镜头设计等方面所展现出来的创新性。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电影爱好者和研究者带来全新的理解和启发。方法:文章首先从电影《英雄》的文本结构入手,深入探讨其对套层结构的独特运用,包括情节、人物设定、剧情冲突等多个层面。然后,从电影的镜头设计角度展开逐一分析,重点关注张艺谋导演如何通过创新性的镜头设计成功构建一种全新的影片节奏和叙事方式。结果:通过深度剖析,发现电影《英雄》在文本结构和镜头设计这两个方面展现了强烈的创新性。其运用套层结构、悬念设置手法、创新性的镜头等多个方面的技巧,使影片在节奏和叙事这两个方面都有了极大的突破,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复杂且精妙的故事网络。结论:电影《英雄》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杰作,其在电影表达手法、叙事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同时,超前的镜头使电影《英雄》在武打片中独树一帜,为整个武侠电影类别注入了新的活力。独特的文本结构和精心设计的镜头,以及它们之间的紧密呼应,共同创作出了这部具有深远意义的电影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雄》 套层结构 悬念 镜头设计
下载PDF
语言学视角下电影《降临》的解读
15
作者 李欣 《戏剧之家》 2024年第8期134-136,共3页
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2016年发行的科幻电影《降临》讲述了外星飞船降临在地球后外星人与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故事。本文从语言学视角解读该影片,分析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索绪尔的“语言的任意性”理论在影片中的体现,阐释了语言对人... 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2016年发行的科幻电影《降临》讲述了外星飞船降临在地球后外星人与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故事。本文从语言学视角解读该影片,分析了“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和索绪尔的“语言的任意性”理论在影片中的体现,阐释了语言对人类的巨大影响,以期为解决生活中的冲突和语言问题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临》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的任意性理论
下载PDF
《满江红》电影悬念的叙事分析
16
作者 王琳 《戏剧之家》 2024年第2期158-160,共3页
作为一部类型杂糅的春节档影片,《满江红》敢于突破传统模式,自成一体地抒写家国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将古装、喜剧、悬疑的类型特征相融合,有效平衡了影片的商业价值和艺术表达。电影凭借人物身份及关系设定,与存在特殊性的人物且封闭... 作为一部类型杂糅的春节档影片,《满江红》敢于突破传统模式,自成一体地抒写家国情怀与集体主义精神,将古装、喜剧、悬疑的类型特征相融合,有效平衡了影片的商业价值和艺术表达。电影凭借人物身份及关系设定,与存在特殊性的人物且封闭迷宫式的场景设置以及高悬疑、高反转叙事,在四个层面上生成电影的悬念叙事。本文从情节序列、信息处理、伦理价值几个角度探讨电影《满江红》的悬念叙事,从中体会张艺谋导演是如何诠释家国情怀和民族核心价值观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悬念 叙事分析 伦理价值
下载PDF
论古泽尔·雅辛娜《我的孩子们》中的电影化叙事
17
作者 李君 陈慧冰 《今古文创》 2024年第8期31-33,共3页
《我的孩子们》是俄罗斯当代女作家古泽尔·雅辛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该小说深受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好评。身为作家和电影编导,雅辛娜在《我的孩子们》中将自己丰富的电影学知识与文学创作进行了充分融合,运用了大量的蒙... 《我的孩子们》是俄罗斯当代女作家古泽尔·雅辛娜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自问世以来,该小说深受读者和评论家们的好评。身为作家和电影编导,雅辛娜在《我的孩子们》中将自己丰富的电影学知识与文学创作进行了充分融合,运用了大量的蒙太奇、镜头、声音等电影化叙事手法,赋予了这部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的孩子们》 雅辛娜 蒙太奇 镜头 声音
下载PDF
主观论喜剧美学视角下的丁西林独幕剧
18
作者 刘宇 《今古文创》 2024年第15期85-87,共3页
考察中国现代喜剧观念中的主观论,可以发现这种喜剧美学存在三个基本要素:在题材选择上建构日常经验世界;艺术风格取向上温和幽默;在喜剧功能上以让主体获得快乐与和谐的内心为目标。丁西林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是中国现代戏剧史唯... 考察中国现代喜剧观念中的主观论,可以发现这种喜剧美学存在三个基本要素:在题材选择上建构日常经验世界;艺术风格取向上温和幽默;在喜剧功能上以让主体获得快乐与和谐的内心为目标。丁西林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是中国现代戏剧史唯一一位专门写作喜剧的作家。生活经历和价值取向将丁西林引入了主观论喜剧美学。本文试从题材选择、艺术手法和喜剧功能三个方面论述丁西林喜剧作品中的主观论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论喜剧美学 丁西林 独幕喜剧
下载PDF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与电影的“想象力消费”理论
19
作者 陈旭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8-96,171,共10页
林毓生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与愿景。电影学人也受到启发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术精神如何在电影艺术中完成“创造性转化”,满足... 林毓生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深刻影响了几代中国学人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与愿景。电影学人也受到启发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中国艺术精神如何在电影艺术中完成“创造性转化”,满足当代广大观众的“想象力消费”,建设中国电影学派等命题。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需要艺术创造的想象力,切合今日受众日益增长的“想象力消费”文化需求。当下电影,繁复奇丽的民间传奇美学与魔幻迷人的神怪美学是传统转化的重要内容。这一类电影成为“想象力消费”理论的有力支撑。“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命题与电影“想象力消费”理论“遇合”。“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对于“传统的现代转化”大有可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毓生 中国传统 现代转化 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 电影 想象力 想象力消费
下载PDF
城市的新景观、诗学隐喻与修辞语言——论小说、舞台剧和电视剧《繁花》
20
作者 胡志毅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1期68-74,115,共8页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空间,被认为是最好的表现上海的“城市小说”,舞台剧、电视剧《繁花》则通过舞台和影像直观地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新景观。在舞台剧《繁花》中,导演马俊丰运用转台、多演区、多... 金宇澄的小说《繁花》采取了图文并茂的方式来表现上海的城市空间,被认为是最好的表现上海的“城市小说”,舞台剧、电视剧《繁花》则通过舞台和影像直观地展现了上海的城市新景观。在舞台剧《繁花》中,导演马俊丰运用转台、多演区、多媒体等手段来展示舞台的假定性、空间性和意象性。电视剧《繁花》则拍出了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的上海这个魔都的魅力。导演王家卫没有完全按照小说、舞台剧的散点式来结构,而是围绕着阿宝的焦点展开叙述,因此将电视剧《繁花》拍成了电影,或者说上升到了电影的高度。这也可以说是电视剧《繁花》的美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舞台剧 电视剧 《繁花》 城市新景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