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8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张艺谋电影世界中的诗风词韵——从《满江红》说起 被引量:1
1
作者 牛刚 《西部文艺研究》 2024年第1期39-43,共5页
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满江红》呈现出明显的实验性质。从剧本的创作,到剧情的演绎,再到主题的升华,一首《满江红》贯穿于其中。这不仅是张艺谋对于电影艺术多样性的新探索,更是他献给中国古典诗词的情书。张艺谋从经典古诗词中汲... 作为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满江红》呈现出明显的实验性质。从剧本的创作,到剧情的演绎,再到主题的升华,一首《满江红》贯穿于其中。这不仅是张艺谋对于电影艺术多样性的新探索,更是他献给中国古典诗词的情书。张艺谋从经典古诗词中汲取营养,既有对古典诗词的引用与化用,又有对传统诗学技法的借用,更有对古典诗词美学精神的传承。以经典古诗词涵养创作,融民族诗情于电影艺术,张艺谋的探索实践,为推动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带来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满江红》 古典诗词 中国电影
下载PDF
《坚如磐石》:张艺谋电影中的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结合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86-90,共5页
《坚如磐石》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悬疑类影片,通过对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的巧妙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情感冲突,同时通过精湛的视觉呈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坚... 《坚如磐石》是张艺谋导演的一部悬疑类影片,通过对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的巧妙融合,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交融。电影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情感冲突,同时通过精湛的视觉呈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坚如磐石》中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展现了张艺谋在电影中的独特创作手法,以及他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深刻理解。以《坚如磐石》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张艺谋电影中独特的艺术魅力,以及他对当代中国社会和文化的思考与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坚如磐石》 现实主义 视觉艺术 张艺谋
下载PDF
风景的特写: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阿巴斯”寻踪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杰泓 蒋红玲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84-90,共7页
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风景书写里,经常能寻到伊朗大师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踪迹,从“松木的清香”之特写里觅到“橄榄树的芬芳”。通过对万玛、阿巴斯作品的细读与对比,进一步分析风景背后的逻辑形态,发现万玛和阿巴斯在潜在的... 万玛才旦电影中的风景书写里,经常能寻到伊朗大师级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的踪迹,从“松木的清香”之特写里觅到“橄榄树的芬芳”。通过对万玛、阿巴斯作品的细读与对比,进一步分析风景背后的逻辑形态,发现万玛和阿巴斯在潜在的艺术理念上极其相似。这种相似性是一种影像精神内在的互通,视听语言、片段细节以及审美趣味搭建了两者间“知音”般对话的津梁。犹如文学研究史上的“竹内好·鲁迅”佳话,这一电影创作中的“万玛·阿巴斯”经验,彰显出一种审美品格丰赡幽微、卓尔不群的东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玛才旦 阿巴斯 风景特写 “万玛·阿巴斯”经验
下载PDF
新中国歌舞(歌剧)电影的“原则”问题
4
作者 聂欣如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36,共12页
由《白毛女》开启的新中国歌舞电影提出了两个原则性的问题:一个是媒介问题。舞台与电影分属两种不同的媒介,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中,逐渐分化出了倾向于实景表现和倾向于舞台表现的两种不同风格的歌舞电影。另一个是观众的接受问题。歌... 由《白毛女》开启的新中国歌舞电影提出了两个原则性的问题:一个是媒介问题。舞台与电影分属两种不同的媒介,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中,逐渐分化出了倾向于实景表现和倾向于舞台表现的两种不同风格的歌舞电影。另一个是观众的接受问题。歌剧电影演唱能够带来的参与感和情动,与叙事表达的思考性对立统一,为了吸引观众,叙事的传奇性需要与音乐兼容,形成具有类型化特征的电影作品。在新中国时期的创作意识形态环境中,只有少数作品能够做到兼容,大部分作品顾此失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 舞台 歌舞电影 类型电影
下载PDF
气候治理与国际贸易协调视角下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应对
5
作者 魏圣香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8-112,共15页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产品适用范围涵盖了钢铁、电力等传统碳密集型产业,旨在与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互为补充,逐步取消免费碳配额,避免碳泄漏。从中国产品出口量及产品结构来看,碳密集型产品与碳边境调节机制高度关联,未来将对中国参与...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产品适用范围涵盖了钢铁、电力等传统碳密集型产业,旨在与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互为补充,逐步取消免费碳配额,避免碳泄漏。从中国产品出口量及产品结构来看,碳密集型产品与碳边境调节机制高度关联,未来将对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及国际贸易竞争力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有效应对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中国可等待时机诉诸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考虑协调环境与贸易的新诸边协议,积极开展环境产品和服务自由化谈判,破除贸易保护主义,推动经济绿色发展。长远来看,中国应主动作为,加快高碳行业绿色转型步伐,建立健全碳排放交易市场与碳税的制度设计,引导自上而下由政府至企业的气候贸易合规管理方案,有效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提升中国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 环境与贸易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色彩与旋律:张艺谋电影中视觉美学与音乐的共生
6
作者 李蕊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112-116,共5页
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色彩与旋律的共生是其标志性特征。张艺谋导演通过色彩来辅助剧情发展,强化电影情感表达,塑造角色性格,营造特定时代和地域氛围以及展现哲学思考。此外,他还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碰撞与融合东西方音乐元... 在张艺谋的电影艺术中,色彩与旋律的共生是其标志性特征。张艺谋导演通过色彩来辅助剧情发展,强化电影情感表达,塑造角色性格,营造特定时代和地域氛围以及展现哲学思考。此外,他还巧妙地融合传统与现代音乐元素,碰撞与融合东西方音乐元素,运用音乐引导观众的情绪共鸣,并利用配乐营造影片的情绪氛围。通过色彩与音乐的在叙事节奏上的同步,在情感表达上的相互映衬,以及色彩与音乐的合理组合来强化和深化电影主题,从而使张艺谋的影片在视觉与听觉方面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彩 旋律 张艺谋 音乐 视觉美学
下载PDF
作者策略·喜剧范式·情感书写——饶晓志导演电影创作论
7
作者 王莹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16-119,共4页
当下,新力量导演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力量导演在进行作者化创作的同时,也积极融入电影工业体系并践行商业类型片创作。作为新力量导演群体的重要一员,饶晓志多年来在电影中坚持以小人物为创作中心,强化“戏剧性”之于电影叙事的能动作用... 当下,新力量导演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新力量导演在进行作者化创作的同时,也积极融入电影工业体系并践行商业类型片创作。作为新力量导演群体的重要一员,饶晓志多年来在电影中坚持以小人物为创作中心,强化“戏剧性”之于电影叙事的能动作用,在“喜剧+”理念下形成独具一格的喜剧电影风格。从悬疑喜剧《你好,疯子!》到新主流影片《万里归途》,在时隐时现的“作者策略”背后,饶晓志的电影展现出一条兼容“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创作路径,细腻深刻的情感书写也成为饶晓志成功融入电影工业化创作的“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晓志 导演创作 自我表达 艺术风格 喜剧创作
下载PDF
忻钰坤导演谜题电影的叙事现象蠡测
8
作者 张含 周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93-97,共5页
忻钰坤导演自处女作《心迷宫》在国内外电影节中屡获殊荣后,便引起了观众们的观影热潮。忻钰坤导演总是娴熟地运用谜题叙事手法,反复打磨、构架故事情节,在将影像“谜题”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巧妙地建立了观众客体心理意识的情感认同机制... 忻钰坤导演自处女作《心迷宫》在国内外电影节中屡获殊荣后,便引起了观众们的观影热潮。忻钰坤导演总是娴熟地运用谜题叙事手法,反复打磨、构架故事情节,在将影像“谜题”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巧妙地建立了观众客体心理意识的情感认同机制,因此其电影作品在国产电影中独树一帜。对此,有必要对忻钰坤导演的《心迷宫》《暴裂无声》这两部影片进行由表及里的深度剖析,多角度挖掘忻钰坤导演谜题叙事的特征与创作规律,总结其谜题电影的叙事策略,探索叙事机制背后的深刻涵义,以期为国产电影创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谜题电影 忻钰坤 《心迷宫》 《暴裂无声》 非线性叙事
下载PDF
导演申奥的现实主义电影风格探析
9
作者 周隽 霍玺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2-124,共3页
青年新锐导演申奥拍摄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犀利、冷峻,个人风格鲜明,较好地平衡了戏剧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他注重对复杂人性的多角度描摹,通过充满戏剧性却又真实感拉满的剧情,带给观众极为震撼的观影体验。另外,申奥的现实题材电影关... 青年新锐导演申奥拍摄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犀利、冷峻,个人风格鲜明,较好地平衡了戏剧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他注重对复杂人性的多角度描摹,通过充满戏剧性却又真实感拉满的剧情,带给观众极为震撼的观影体验。另外,申奥的现实题材电影关注热点事件,多层次、多视角展现,凸显出文艺工作者的高度社会责任感。通过梳理他的两部作品《受益者》《孤注一掷》,对申奥的电影风格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演申奥 现实主义 人性书写 缝合叙事
下载PDF
流动与复归:张律的离散电影创作
10
作者 齐青 仇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8-101,共4页
作为出生边境的朝鲜族导演,张律的电影从自身经历出发,始终将东北亚地域空间作为创作先觉,并进一步发掘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他的镜头游走于中、日、韩、朝鲜,甚至蒙古国的城市和人物之间,因此跨文化性一直被视为张律导演电影创作的核心... 作为出生边境的朝鲜族导演,张律的电影从自身经历出发,始终将东北亚地域空间作为创作先觉,并进一步发掘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他的镜头游走于中、日、韩、朝鲜,甚至蒙古国的城市和人物之间,因此跨文化性一直被视为张律导演电影创作的核心特征之一。纵观张律导演的艺术创作生涯,不仅经历了从文学到电影的“作者身份”转变,也完成了从韩国到中国的“创作阵地”迁移,更实现了从“种群离散”到“现代放逐”的主题拓展。在他的创作中既体现出空间、文化、情感的“流动性”,又从现代化、一体化的视角出发,展现了一种离散后“复归”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律 离散电影 文人电影 电影空间
下载PDF
犹在镜中:吴琦电影的影像美学
11
作者 王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37,共3页
在新媒介时代,纪录片的创作样态跟随传播媒介、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的变迁而经历着一系列嬗变。在众人纷纷营造民族文化的奇观,抑或塑造奇观视角下的中国时,吴琦导演的纪录片创作则展现出超然世外的审美趣味,他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影... 在新媒介时代,纪录片的创作样态跟随传播媒介、大众文化与大众审美的变迁而经历着一系列嬗变。在众人纷纷营造民族文化的奇观,抑或塑造奇观视角下的中国时,吴琦导演的纪录片创作则展现出超然世外的审美趣味,他以“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影像展现着别样的当代中国的历史、文化与现实空间。吴琦有着探索浮华世界之外的记录精神与审美旨趣,其冷静、客观、雅致的纪录影像浸透出的人文主义美学令人动容,也呈现了中国纪录片现代化探索与民族化审美的新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琦 导演创作 影像美学 人文主义美学
下载PDF
中国传统武侠电影的突围者——徐浩峰影片创作论
12
作者 吕优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8-112,共5页
武侠电影作为国产电影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台式的打斗和戏剧化的情节展现东方特色的武侠文化。20世纪80年代,香港地区武侠电影将中国传统的侠客情怀推向了影视剧作的巅峰,被本土文化滋养的香港地区文人所架构的武侠世界,历经日新... 武侠电影作为国产电影类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舞台式的打斗和戏剧化的情节展现东方特色的武侠文化。20世纪80年代,香港地区武侠电影将中国传统的侠客情怀推向了影视剧作的巅峰,被本土文化滋养的香港地区文人所架构的武侠世界,历经日新月异的时代淘洗,至今也是中国电影史上颇为耀眼的明珠。新世纪后,徐浩峰带着对武侠和江湖的不同见解走入大众视野,以“在武不在侠”的言说转向,用他独特的际遇和心路开创了一个全新的硬派武侠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浩峰 武侠电影 精神维度 突破
下载PDF
解读蒂姆·伯顿电影创作中的孤独意识
13
作者 孙婷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22-26,共5页
美国“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因其怪诞不羁、充满奇幻想象的电影风格而闻名,其电影的创作魅力在于以陌生化的手法将人灵魂深处的孤独意识贯彻影片。在他的影片创作中,陌生化手法应用到了内在的主题思想的抒写上,孤独意识成为其电影... 美国“鬼才导演”蒂姆·伯顿因其怪诞不羁、充满奇幻想象的电影风格而闻名,其电影的创作魅力在于以陌生化的手法将人灵魂深处的孤独意识贯彻影片。在他的影片创作中,陌生化手法应用到了内在的主题思想的抒写上,孤独意识成为其电影主题。伯顿常从畸形、荒谬的角度来解剖人的思想感情与社会问题。探讨蒂姆·伯顿电影中孤独意识对于艺术创作的审美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蒂姆·伯顿 孤独意识 陌生化 哥特式
下载PDF
饶晓志电影的平民叙事与形象建构
14
作者 王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5-89,共5页
饶晓志以其鲜明的平民叙事视角,在当代影坛留下了不少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佳作。这种平民视角的核心,将故事发展和情感塑造聚焦于小人物和普通人。如《无名之辈》《你好,疯子!》等电影,通过对塑造平民形象来深化观众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以... 饶晓志以其鲜明的平民叙事视角,在当代影坛留下了不少具有个人风格的电影佳作。这种平民视角的核心,将故事发展和情感塑造聚焦于小人物和普通人。如《无名之辈》《你好,疯子!》等电影,通过对塑造平民形象来深化观众的认同感和代入感,以撤侨为题材的《万里归途》,也以国族叙事将故事聚焦到肩负着125条生命的外交人员身上,使其收获了口碑和票房的双重认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饶晓志 平民叙事 形象建构
下载PDF
“作者电影”理念下张艺谋导演的电影风格与美学书写
15
作者 叶勤 雷亚明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8-53,共6页
“作者电影”理念是作者策略、作者论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体现,也是导演创作风格、美学追求的生动呈现。张艺谋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引领我国电影事业发展并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导演。张艺谋在40年创作历程中,不... “作者电影”理念是作者策略、作者论在电影艺术中的应用体现,也是导演创作风格、美学追求的生动呈现。张艺谋是我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引领我国电影事业发展并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导演。张艺谋在40年创作历程中,不仅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电影艺术风格,也在坚守创作“主体性”的同时,成功兼顾了艺术性与商业性。为此,从电影史角度对张艺谋的电影作品进行梳理,既能够感悟其对电影艺术的独特理解,还可以通过解读其相关电影作品蕴含的美学内涵、人文风格,感受其中诠释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变化。本文以“作者电影”理念为研究基础,结合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作品,对其中彰显的电影风格与美学内涵进行解读,更好地了解张艺谋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者电影”理念 张艺谋 电影风格 美学书写
下载PDF
古典风格影像下的当代构造与去时间诠释:亚历山大·索库罗夫创作述评
16
作者 王文庆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2-46,共5页
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库罗夫(Alexander Sokurov)电影创作深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影响,展现出诗意电影的真实性与精神层面的深度,这些剧情片与纪录片以虚构与真实交织的手法,通过长镜头、灰调色彩和静默... 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索库罗夫(Alexander Sokurov)电影创作深受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ei Tarkovsky)的影响,展现出诗意电影的真实性与精神层面的深度,这些剧情片与纪录片以虚构与真实交织的手法,通过长镜头、灰调色彩和静默时间营造出古典而深沉的氛围,引导观众进行深度思考。索库罗夫的作品不仅关注历史的宏大叙事,更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为观众提供独特的审美体验与感悟空间。他的作品在俄罗斯电影序列中独树一帜,以古典主义影像和深刻的哲思性,构造了当代事件与心态的深刻诠释。文章从俄罗斯电影序列中独特的古典主义影像、当代事件与心态的构造、从时间结构中脱离或“去时间”的影像诠释等三个维度,对亚历山大·索库罗夫的创作进行评述,探讨他如何在独树一帜的古典风格影像中表达历史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历山大·索库罗夫 古典电影 俄罗斯电影 历史表述 时间性
下载PDF
神话再叙与对立美学:吉尔莫·德尔·托罗电影探讨
17
作者 张兴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27,共4页
墨西哥裔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观念独树一帜,其创作风格深植于魔幻现实主义之中。他巧妙地将真实与虚幻世界进行时空交叠,借助精妙的视听语言,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电影宇宙。托罗的系列作品以古希腊神话与克苏鲁神话为蓝本... 墨西哥裔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电影观念独树一帜,其创作风格深植于魔幻现实主义之中。他巧妙地将真实与虚幻世界进行时空交叠,借助精妙的视听语言,构建出独具特色的电影宇宙。托罗的系列作品以古希腊神话与克苏鲁神话为蓝本,将神话元素与现代叙事相融合,实现了神话的现代性再续。同时他巧妙地运用对立的色彩美学来构建叙述空间并塑造人物,通过冷暖色调的对比铺陈,恐怖与温情相互交织,深刻揭示了故事的内容与精神内核。神话再续与对立美学,又共同指向人类情感的最深处,指向关于爱、守护、回归等主题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尔莫·德尔·托罗 神话叙事 色彩美学
下载PDF
从荒诞美学到关注现实:导演宁浩作品的主题变迁研究
18
作者 石莉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61-66,共6页
通过对宁浩二十多年的导演、监制等创作经历进行梳理,既能看到宁浩的影像表现力,也见证了宁浩从单一导演到“全能导演”的成长。作为一名科班出身,并且横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导演、监制、编剧,宁浩立足“荒诞喜剧”基调,跨越荒诞叙... 通过对宁浩二十多年的导演、监制等创作经历进行梳理,既能看到宁浩的影像表现力,也见证了宁浩从单一导演到“全能导演”的成长。作为一名科班出身,并且横跨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导演、监制、编剧,宁浩立足“荒诞喜剧”基调,跨越荒诞叙事与现实社会,以不间断的创作习惯,将个人体验与创作经验相叠加,不仅完成了导演“作者身份”的有效确认,也在讲述荒诞故事、塑造小人物的过程中,实现从荒诞美学到关注现实的叙事内容、主题等多重变化。通过梳理宁浩作为导演、监制的创作历程,对宁浩的创作风格、技巧等进行分析,并从荒诞美学、现实主义等维度阐释其主题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诞美学 关注现实 宁浩 主题变迁
下载PDF
近年来韩国古代灾异研究述略
19
作者 李祥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6期127-131,共5页
古代灾异研究始终是韩国学者注目的焦点。近年来,出版的专著有2部,学位论文有14篇(其中硕士论文11篇,博士论文3篇),期刊论文有37篇,涉及到灾异总体性研究、灾异与政治之间关系研究、灾异思想方面的研究、灾异代表性的人物和书籍的研究... 古代灾异研究始终是韩国学者注目的焦点。近年来,出版的专著有2部,学位论文有14篇(其中硕士论文11篇,博士论文3篇),期刊论文有37篇,涉及到灾异总体性研究、灾异与政治之间关系研究、灾异思想方面的研究、灾异代表性的人物和书籍的研究等多个领域。将这一时期韩国的古代灾异研究情况作大致的整理和分析,以期给国内的灾异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国 古代灾异 研究 综述
下载PDF
从私人领域到公共空间——近年来法国女导演电影创作研究
20
作者 路春艳 田佳悦 《视听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2期39-46,共8页
近年来,法国电影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导演,她们的作品囊括了诸多题材,涉及不同的电影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影像风格,成为当代法国电影创作中令人瞩目的力量。她们用具身化的表达完成对女性身体与生命的哲思,以凝视场域中的关系设置完... 近年来,法国电影界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女性导演,她们的作品囊括了诸多题材,涉及不同的电影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的影像风格,成为当代法国电影创作中令人瞩目的力量。她们用具身化的表达完成对女性身体与生命的哲思,以凝视场域中的关系设置完成对女性主体身份的建构,并在对更广阔的社会议题的关注中实现女性意识的深化。其电影创作既有对女性电影的开拓,也不乏对当代社会议题的介入与思考,呈现出从私人领域向公共空间延伸的创作趋势,在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中走向更广阔的表达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电影 女性导演 私人领域 公共空间 女性意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