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董仲舒与汉代史学思潮 被引量:2
1
作者 汪高鑫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2-28,共7页
汉代史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三大潮流 :注重以天道论人道、探寻历史的变易及其法则和着力阐发大一统思想。这些史学思潮的形成及其演变 ,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三统”历史变易说和“大一统”
关键词 董仲舒 汉代 史学思潮 大一统思想 天人感应论
下载PDF
论汉代史学之新传统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斯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56-59,共4页
论汉代史学之新传统刘斯翰汉代史学可说是开了一个新时代。汉代的两部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空前的创造,而它们出现在汉代又并不是偶然的。周朝未闻有专史,(刘节在论考了《史记》所采用的先秦史籍情况之后,... 论汉代史学之新传统刘斯翰汉代史学可说是开了一个新时代。汉代的两部史学巨著《史记》和《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是空前的创造,而它们出现在汉代又并不是偶然的。周朝未闻有专史,(刘节在论考了《史记》所采用的先秦史籍情况之后,质疑说:“据我看来,西周之时就没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史学史 史学研究 纪传体 司马迁 《史记》 历史观 历史学
下载PDF
司马迁的学术倾向及其天人观略议 被引量:1
3
作者 刘学智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88-92,176,共6页
关于司马迁的学术倾向,史家常习惯于把它归为历史上子学中的某一家如道家或儒家,而忽略了司马迁多次说过的欲“成一家之言”这一重要的立言宗旨。事实上,他在《史记》的字里行间也为此而努力实践着,尽力煅铸自己独到的史哲史识和学... 关于司马迁的学术倾向,史家常习惯于把它归为历史上子学中的某一家如道家或儒家,而忽略了司马迁多次说过的欲“成一家之言”这一重要的立言宗旨。事实上,他在《史记》的字里行间也为此而努力实践着,尽力煅铸自己独到的史哲史识和学术见解。他也正是以此宗旨来“究天人之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儒学 黄老 天人之际
下载PDF
《史记》神话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 被引量:2
4
作者 孙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372-375,420,共5页
《史记》中的神话材料从多方面反映了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如民族、政治、天命、德行等,构成中国史学传统的重要特色史语,对于我们更深入地研究司马迁的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神话 史学思想
下载PDF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评司马迁的社会历史调查 被引量:1
5
作者 吕建昌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8年第1期22-27,共6页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不少材料来自民间的轶闻轶事。司马迁著《史记》,曾在民间做了大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其调查的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他还对古代遗址、遗迹和实物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将调查搜集的资料与文字史...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不少材料来自民间的轶闻轶事。司马迁著《史记》,曾在民间做了大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其调查的内容涉及古代历史、地理、民族、民俗等。他还对古代遗址、遗迹和实物进行过实地考察,他将调查搜集的资料与文字史料相映证,纠错补漏,使《史记》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他在民间所作的社会历史调查,对他的某些思想观点也有影响,他的社会历史调查的踪迹范围以今天的行政区划来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记》 社会历史调查 踪迹范围
下载PDF
论应劭的“经世致用”学术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孙福喜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75-77,共3页
汉末学界巨匠应劭,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长于东汉王朝行将崩溃的桓、灵、献时期。受中国传统史学“经世”思想的影响,应劭为挽东汉王朝大厦于将倾,报累世之恩德,极力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贯穿于他宏富的学术著述... 汉末学界巨匠应劭,生于累世通显的官僚世家,长于东汉王朝行将崩溃的桓、灵、献时期。受中国传统史学“经世”思想的影响,应劭为挽东汉王朝大厦于将倾,报累世之恩德,极力倡导“经世致用”思想,并把这些思想贯穿于他宏富的学术著述与一生的言行中。他的这种学术思想不但在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而且把中国传统史学“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也进一步地发扬光大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劭 东汉末 经世致用 学术思想
下载PDF
论班固的道家思想
7
作者 王萍 刘保良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03-108,共6页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辞赋大家,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史学名著《汉书》,体例条理整齐,语言引人入胜,因而为时人所崇好,以至于得到汉廷的推广,“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和辞赋大家,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史学名著《汉书》,体例条理整齐,语言引人入胜,因而为时人所崇好,以至于得到汉廷的推广,“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焉”(《后汉书·班固传》),后来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道家思想 《史记》 《汉书》 道家学说 司马迁 《老子》 实录精神 后汉书 通古今之变
下载PDF
从史职的变迁解读“班马优劣”论
8
作者 许勇强 李蕊芹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9-142,共4页
文章在全面爬梳历代班马优劣论的基础上,从史官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出发,根据史的原始意义,结合先秦两汉史官职务的演变来探讨班马优劣,试图为这个传统课题提供一个新的考察视角。
关键词 班马异同 史职变迁 史官文化 文化整合
下载PDF
融通与超越——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
9
作者 郝润华 曲赫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236-238,共3页
关键词 学术思想 司马迁 探源 《史记》研究 融通 2004年版 人民出版社 研究问题 文化背景 高水平 教授 西汉
下载PDF
在广阔的学术维度中寻找司马迁——评张强教授的《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
10
作者 方铭 杨德春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837-838,共2页
关键词 张强 司马迁 《司马迁学术思想探源》 学术思想 《史记》 汉代 天人思想 书评
下载PDF
深情叹荣辱 巨笔绘兴衰——司马迁、班固对家族史的研究
11
作者 李炳海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00-104,共5页
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强有力的纽带,因此,家族荣辱盛衰的历史,给子孙后代的心灵刻出深深的印痕,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成为慨叹世道沧桑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的范出使鲁国,在和... 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强有力的纽带,因此,家族荣辱盛衰的历史,给子孙后代的心灵刻出深深的印痕,产生各种不同的反应,成为慨叹世道沧桑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晋国的范出使鲁国,在和别人讨论什么是“死而不朽”时说道:“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班氏家族 家族史 班固 家族兴衰 孟尝君 《史记》 司马氏 贵族世家 《汉书》
下载PDF
司马迁自然哲学与《史记》社会哲学
12
作者 霍有光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6-81,176,共7页
《史记》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深受司马迁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司马迁采用“法天则地”的类比思维,寻找哲学启迪和理性升华,通过公理化方法构想人类社会运行的大道。社会哲学的核心是德配天地,大德与天地同德,并贯穿于礼、乐等一系列... 《史记》无论结构还是内容都深受司马迁自然哲学思想的影响。司马迁采用“法天则地”的类比思维,寻找哲学启迪和理性升华,通过公理化方法构想人类社会运行的大道。社会哲学的核心是德配天地,大德与天地同德,并贯穿于礼、乐等一系列哲学范畴和社会思想之中。从自然之序得出人类社会应该有纪序,有纪序就必须有社会规范,“盛衰之道”在于德。希冀天人欣合,载物养生,万物俱荣,人与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史记》 自然哲学 社会哲学
下载PDF
司马迁的治学之道
13
作者 任培清 张英强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司马迁无疑是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峰。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呕心沥血创制的《史记》,无论从历史高度、思想深度,还是在文学成就上都取得了不朽的功绩。他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做出了... 在中国传统文化史上,司马迁无疑是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峰。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呕心沥血创制的《史记》,无论从历史高度、思想深度,还是在文学成就上都取得了不朽的功绩。他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历史学方面做出了极为宝贵的巨大贡献,将永远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曾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而积极探索司马迁如何取得这样巨大的成就,对于我们今天进行的伟大民族复兴,发扬光大我们光辉灿烂的祖国文化,指导我们攻克科学难关和老老实实做学问具有十分重大和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下面让我们把目光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去探索这位历史文化伟人治学的足迹,以见贤思齐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马迁 治学 方法
下载PDF
学与术:两汉经学演进历程的一个视角
14
作者 龙延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68-70,共3页
两汉经学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有齐学、鲁学之争 ,今古文之争 ,还有谶纬之学与经学的错综复杂的关系。文章从政治与学术的关系视角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认为学术虽有自己的内在理路 ,但总的来说 ,是学随术转。
关键词 五经 齐学 鲁学 今文 古文
下载PDF
论正统儒学对东汉史学的影响──以《汉书》、《汉纪》为中心 被引量:4
15
作者 傅永聚 范学辉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1-47,共7页
从董仲舒至《白虎通义》所构建的正统儒学,是东汉史学的指导思想,天命史观突出,强调以“忠君”为中心的伦理纲常和灾异谴告说,则是其具体的表现。这方面,以班固《汉书》、荀悦《汉纪》最为典型。
关键词 班固 荀悦 正统儒学 董仲舒 《白虎通义》 天命史观 灾异谴告说 《汉书》 《汉纪》 东汉 史学 忠君思想
下载PDF
从《汉纪》看荀悦的历史编纂思想
16
作者 任月飞 《云南档案》 2008年第6期21-22,共2页
荀悦是我国历史上对编纂有独特见解的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编纂方法和思想上多有建树。荀悦的历史编纂成就主要体现在《汉纪》的撰述上,他仿效《左传》的体例,对班固的《汉书》加以改变而成的编年体西汉史,集中体现了荀悦深刻的历史编纂思... 荀悦是我国历史上对编纂有独特见解的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编纂方法和思想上多有建树。荀悦的历史编纂成就主要体现在《汉纪》的撰述上,他仿效《左传》的体例,对班固的《汉书》加以改变而成的编年体西汉史,集中体现了荀悦深刻的历史编纂思想,是中国封建史学传之于后世的宝贵思想遗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荀悦 《汉纪》 编纂 历史文化
下载PDF
刘向刘歆父子的学术史观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万耕 《史学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15,共5页
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著《七略》具有丰富的学术史思想。其中关于十家九流的区分,推尊孔学,视儒道为最高的观念,所提出的《易》为五经之源的哲学观,诸子相反相成说,诸子出于王官说等,都在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 刘向刘歆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著《七略》具有丰富的学术史思想。其中关于十家九流的区分,推尊孔学,视儒道为最高的观念,所提出的《易》为五经之源的哲学观,诸子相反相成说,诸子出于王官说等,都在学术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今人进行古代文化研究,仍然具有理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向 刘歆 学术流派 《易》 《诸子略》 "相反而皆相成" "诸子出于王宜说" 学术史
下载PDF
论荀悦的历史认识论 被引量:3
18
作者 庞天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1-87,共7页
荀悦在前人的基础上 ,对历史认识的目的、方法、思维方式、检验标准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阐明以史为鉴的必要性 ,将历史认识与取鉴资治有机结合起来 ;强调认识历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区分类例 ,由此及彼 ,知微察著 ,去伪存... 荀悦在前人的基础上 ,对历史认识的目的、方法、思维方式、检验标准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他阐明以史为鉴的必要性 ,将历史认识与取鉴资治有机结合起来 ;强调认识历史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通过区分类例 ,由此及彼 ,知微察著 ,去伪存真 ,获得对历史的理性认识 ;指出应以发展变易的观点审视历史 ,不能墨守成规 ,应当因时立制 ,分析事物时应看到其内部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不同方面 ;要求以儒家思想作为考察历史的理论原则 ,将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参验 ,以真实作为检验历史认识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鉴资治 认识方法 历史辩证法 检验标准 荀悦 历史认识论 东汉 史学家
下载PDF
董仲舒三统说历史观及其评价 被引量:4
19
作者 黄开国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1-55,共5页
三统说是董仲舒首创的历史观,但三统说中没有五行相胜及五行相生的内容,其最大特点是与改制说相联系,是在汉王朝不准讲革命的背景下,对先秦儒家革命说的历史观在汉代的历史转变。董仲舒创立的三统说是一种强调历史继承性的发展观,不同... 三统说是董仲舒首创的历史观,但三统说中没有五行相胜及五行相生的内容,其最大特点是与改制说相联系,是在汉王朝不准讲革命的背景下,对先秦儒家革命说的历史观在汉代的历史转变。董仲舒创立的三统说是一种强调历史继承性的发展观,不同于革命说、五德终始说的重视历史的变革性,但又保留了革命说否定家天下的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董仲舒 三统说 评价
下载PDF
班固受贿写史辨疑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小树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2-16,105,共6页
前人对班固“受金”写史之事说法不一,或信其为实,或疑其所无,或不置可否,但皆语焉不详。而如果班固在撰修《汉书》时受贿,则天子不宥,律令不许,士林不齿,怨家不饶,但这些事情却无一发生。合理的解释应当是:班固未曾在修史过程中收受过... 前人对班固“受金”写史之事说法不一,或信其为实,或疑其所无,或不置可否,但皆语焉不详。而如果班固在撰修《汉书》时受贿,则天子不宥,律令不许,士林不齿,怨家不饶,但这些事情却无一发生。合理的解释应当是:班固未曾在修史过程中收受过贿赂。而所谓“受金”写史之说,其最大的可能是班固“受命”写史之事在辗转传抄过程中形成的讹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固 受金写史 《汉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