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汉时期羌族的内徙与经济社会的变迁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吉和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秦汉时期羌族在统治阶级的压迫下不断向内地迁徙。由于居住地或游牧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迁,加速了羌族部落制的解体,促进了民族的整合和羌族生产、生活方式及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 秦汉时期 羌族 迁徒 变迁
下载PDF
刘项屠城史事辨正 被引量:7
2
作者 王子今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4期98-102,共5页
一般认为,楚汉项刘之争以项败刘胜的结果告终乃因“项羽之暴,沛公之明”,即项羽多次杀降屠城,性格暴戾,行为残虐,而刘邦却较宽厚。然而事实证明,屠城杀降在秦汉时为普遍现象,项、刘亦曾联合行动,且刘邦之杀屠行为比之项羽有过... 一般认为,楚汉项刘之争以项败刘胜的结果告终乃因“项羽之暴,沛公之明”,即项羽多次杀降屠城,性格暴戾,行为残虐,而刘邦却较宽厚。然而事实证明,屠城杀降在秦汉时为普遍现象,项、刘亦曾联合行动,且刘邦之杀屠行为比之项羽有过之而无不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邦 项羽 杀降 屠城
下载PDF
道家隐逸思想对张良影响的虚假性探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旭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9期81-84,共4页
《史记》中有很多关于张良与道家联系的记载,后来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世张良,功成身退";"帝尝问张良何如人,对曰:‘佐高帝,兴汉,功成身退,贤者也’";"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 《史记》中有很多关于张良与道家联系的记载,后来史书中也多有记载,如:"汉世张良,功成身退";"帝尝问张良何如人,对曰:‘佐高帝,兴汉,功成身退,贤者也’";"因欲修服食养性之术,而寇谦之有《神中录图新经》,浩因师之"。而事实上张良并非深受道家隐逸思想的影响,他是一个"用世之儒"中的智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思想 张良 虚假性 司马迁 《史记》
下载PDF
论秦汉时期辽宁地区的民族与文化
4
作者 杨东晨 杨建国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25-133,共9页
先秦时期的辽宁地区 ,在东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 ,燕国将华夏文化直接传播到了辽宁及其以外地区。秦汉统一王朝对东北地区实行了郡县、王国、部落三种相辅相成的统治政策 。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民族 经济 华夏文化 辽宁 文化传播 燕国 匈奴族 秦文化 高句丽王国 考古文化 乌桓族
下载PDF
《史记》所见匈奴和中原王朝的关系
5
作者 冯世明 《阴山学刊》 2009年第4期55-59,共5页
关于秦汉时期匈奴和中原政权的关系,以往的学术研究大多集中在战争与和平交往(通关市或和亲等)两个方面,实际上通过对《史记》的解读可知,无论中原政权或是匈奴都通过其它手段为自己争取利益,从而使两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面貌。
关键词 《史记》 匈奴 中原王朝 拉拢 利用 离间 优待降人
下载PDF
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
6
作者 龙芊良 《唐山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23-25,共3页
从统治政策和帝王个人素质两个角度,对秦亡汉兴的历史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以史为鉴,找寻秦亡汉兴带给我们的现实启示。
关键词 秦亡汉兴 统治政策 帝王素质 现实启示
下载PDF
两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分界辨析
7
作者 孟明汉 《阴山学刊》 2015年第3期52-59,共8页
两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是以襄阳县城北的汉水为界,还是以襄阳县城西的万山为界,是辨清今襄阳隆中在汉代是否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的问题之一。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述及史学界研究的有关成果表明,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前的两汉时期,以襄阳县城... 两汉时期南阳郡与南郡是以襄阳县城北的汉水为界,还是以襄阳县城西的万山为界,是辨清今襄阳隆中在汉代是否属于南阳郡邓县管辖的问题之一。古代史籍的相关记述及史学界研究的有关成果表明,在东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前的两汉时期,以襄阳县城北汉水为界,是南阳郡与南郡两郡郡界划分的历史真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南阳郡 南郡 分界 襄阳 汉水 万山
下载PDF
匈奴也是龙的传人
8
作者 伯埙 《湖南档案》 2000年第6期31-31,共1页
关键词 匈奴 秦汉时代 游牧民族 中国人
全文增补中
略论秦汉时期朝鲜“亡人”问题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子今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6-83,共8页
秦汉时期朝鲜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往中,"亡人"曾经表现出重要的作用。箕子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早期中原"亡人"活动的历史记忆。而战国燕齐以及秦汉政权控制下的人口在不安定的政治背景下向朝鲜地区的流动,亦多见于史籍... 秦汉时期朝鲜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往中,"亡人"曾经表现出重要的作用。箕子传说反映了人们对早期中原"亡人"活动的历史记忆。而战国燕齐以及秦汉政权控制下的人口在不安定的政治背景下向朝鲜地区的流动,亦多见于史籍记录。所谓"朝鲜王满者,故燕人也","满亡命"以及役属"故燕、齐亡命者"的事迹,说明了秦汉"亡人"的活动对于朝鲜社会形势的影响。"所诱汉亡人滋多"的情形,则引起了汉帝国执政者的愤怒。汉武帝时代对朝鲜的战争中朝鲜贵族"亡降"现象以及后来高句丽贵族"各将下户三万余口诣(公孙)康降"事,可以理解为相反方向的与"亡人"行为近似的活动。当时中原人对于朝鲜的了解以及秦汉文化向朝鲜的流布,应与"亡人"的活动有关。"朝鲜,既杂华夏之风,又浇薄其本化,以至通于汉也"的说法,指出了"华夏之风"与其"本化"的交错作用,形成了这一地区的文化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 亡人 朝鲜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秦汉时期的“文法吏” 被引量:6
10
作者 于振波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SSCI 1999年第2期65-71,共7页
本文通过对秦汉时期“文法吏”的含义、“文法吏”产生的条件以及“文法吏”与“酷吏”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考察,探讨了秦汉时期法律与吏治的关系,并对“善史书”、“文无害”
关键词 文法吏 秦汉时期 “文” 文吏 官僚制度 书面表达能力 史书 史记·酷吏列传 《汉书音义》 商鞅变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