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袁世凯“逼迫清帝退位”说献疑
1
作者 尚小明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共22页
辛亥鼎革时期的袁世凯并没有在理念上经历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转变。出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及自身利益考虑,袁氏实际上是想造成虚君共和。他首先坚持以十九信条为宗旨,力图主导国民会议之组织,以防唐绍仪和伍廷芳会谈所... 辛亥鼎革时期的袁世凯并没有在理念上经历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的转变。出于维系多民族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及自身利益考虑,袁氏实际上是想造成虚君共和。他首先坚持以十九信条为宗旨,力图主导国民会议之组织,以防唐绍仪和伍廷芳会谈所定国民会议方案造成民主共和结果。接着因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及国民会议商谈走进死胡同,他又意图由清廷授权其组织临时政府,以取消南京临时政府。为此他采取了模棱两可的策略,一方面劝导清廷“速定大计”,改建共和,使南方以为清帝将要退位,另一方面在预拟的相关诏书中竭力避用“退位”一类字眼,并试图将由其“全权组织临时政府”写入诏书。在遭到满蒙亲贵和革命党两方反对后,袁氏转而依靠段祺瑞等北洋将领联衔电奏,要求“立定共和政体,以巩皇位而定大局”,仍未放弃清帝。在得到与南方协商皇室优待条件的授权以后,袁氏奉旨反复拒绝将“逊位”二字写入诏书,主张改用“辞政”。因南方坚决反对虚君共和,袁氏才不得不于最后时刻经清廷授权,同意南方的提议,以“辞位”替代“逊位”。一系列史实证明,所谓袁氏“逼迫清帝退位”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放大了袁氏对推翻帝制和建立共和的贡献,而真正要逼迫清帝退位的,其实是革命党人和那些转向民主共和的立宪派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南北议和 袁世凯 虚君共和 民主共和 段祺瑞 清帝退位诏书
下载PDF
张海鹏与辛亥革命史研究
2
作者 王凤青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103,285,共17页
张海鹏是当代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既有充分掌握史料基础上在微观领域进行的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和严谨的考辩考实,也有宽阔宏观视野和厚重理论体系指导下对关键问题、本质问题、影响深远问题的思考... 张海鹏是当代著名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专家,在辛亥革命史研究领域卓有建树。既有充分掌握史料基础上在微观领域进行的深入细致的专题研究和严谨的考辩考实,也有宽阔宏观视野和厚重理论体系指导下对关键问题、本质问题、影响深远问题的思考与评价,还有基于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对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相背离的历史虚无主义旗帜鲜明的揭露与批判。张海鹏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兼具方法论意义和现实启发性,值得学术界同仁学习和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海鹏 辛亥革命史研究 唯物史观 孙中山研究
下载PDF
林家有先生与孙中山研究
3
作者 赵立彬 谷小水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4-122,286,共10页
林家有先生是国内孙中山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的杰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孙中山研究道路开始,他锐意进取,常研常新,在孙中山研究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中坚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以高度的学术自觉,较早对革... 林家有先生是国内孙中山研究的老一辈学者中的杰出代表。自20世纪70年代末走上孙中山研究道路开始,他锐意进取,常研常新,在孙中山研究走向繁荣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学术中坚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林先生以高度的学术自觉,较早对革命史范式进行突破,致力于系统性阐发孙中山的建设思想。晚年主编的《孙中山评传》,则是他奉献给学界的集大成之作。在学术交流等领域,林先生同样身体力行,成就斐然。林家有先生在孙中山研究领域的学术探索,是改革开放时期崛起的第一代学者的奋斗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家有 孙中山研究 孙中山“建设思想” 《孙中山评传》
下载PDF
清末民初中央边政机构的转型争议
4
作者 杨思机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53,共19页
清末民初中央政府边疆管理体制转型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基本宗旨是按照撤藩建省的治边方略,转变皇权理藩衙署为民族国家专职机关,重建大一统多民族主权国家。作为宗藩体制象征和藩务枢纽总汇的理藩院如何妥善安置,厥为核心环节。其改... 清末民初中央政府边疆管理体制转型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基本宗旨是按照撤藩建省的治边方略,转变皇权理藩衙署为民族国家专职机关,重建大一统多民族主权国家。作为宗藩体制象征和藩务枢纽总汇的理藩院如何妥善安置,厥为核心环节。其改制引发长期争论和意见纷歧,根源之一即理藩成例和郡县传统、内政划一的民族国家理论和经营属地的列强拓殖新规等中西新旧学说之间,既存在对立又互相缠绕,甚至发生错误比附,令人不易厘清和把握。加上政治动荡,边疆危机交叠,统治力量下降,辛亥革命后中央政府蒙藏事务专管机构几经更名与归属变化。在蒙藏地方一般政务划归中央行政主管各部分掌执行后,扮演幕僚和助手角色是其演变的方向。中央边政机构承上启下的过渡性质和重构方向,折射出民初共和行政体制在混乱中求新与袭旧的巨大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边疆 边政 理藩 蒙藏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行者”绰号与革命形象
5
作者 彭剑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7,285,共12页
在香港地区求学期间,孙中山就有过被呼为“孙行者”“孙悟空”的经历。1896年伦敦被难之后,“行者”绰号更是不胫而走,维新派常以此指代孙中山。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期间,曾经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借用孙行者“有志竟成”占... 在香港地区求学期间,孙中山就有过被呼为“孙行者”“孙悟空”的经历。1896年伦敦被难之后,“行者”绰号更是不胫而走,维新派常以此指代孙中山。20世纪初,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期间,曾经发表短篇小说《新西游》,借用孙行者“有志竟成”占领了天宫,暗示孙中山所领导的革命必将取得胜利。小说中的很多关键情节,与报刊上报道的孙中山行踪颇多吻合,显示了革命派宣传的多样性。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的相关报刊曾致力于打造孙中山革命党魁形象,《新西游》只是其中的一环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汪康年 梁启超 孙行者 《新西游》 革命形象
下载PDF
清末哲学译介与文化自觉
6
作者 熊月之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3-135,286,287,共15页
哲学译介在清末西学输入大潮中蔚为壮观,中文世界译介西方哲学书籍至少有99种,其中哲学概论性著作10种,逻辑学18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此前同类译作。当时哲学界几乎所有领域,包括哲学概论性著作、逻辑学著作被成批介绍进来,古希... 哲学译介在清末西学输入大潮中蔚为壮观,中文世界译介西方哲学书籍至少有99种,其中哲学概论性著作10种,逻辑学18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此前同类译作。当时哲学界几乎所有领域,包括哲学概论性著作、逻辑学著作被成批介绍进来,古希腊哲学、西方近代哲学,以及从古希腊到近代重要哲学家学说,无一不被介绍。蔡元培、严复、梁启超、王国维等众多时代精英投身其中。逻辑学尤受重视,被视为实现社会理想、实业振兴、科学昌盛、国家富强的根本。清末哲学之所以备受重视,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哲学译介、哲学建设被人们视为民族振兴的关键所在。这与五四时期揭橥的科学大旗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文化自觉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哲学译介 民族振兴 文化自觉
下载PDF
清末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节点及政治指向
7
作者 安东强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106,285,共15页
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 依据清末法国在华情报机构报告所存孙中山信函,可证孙中山提出五权学说的时间应在1906年初欧游之后,至迟不晚于是年6月。厘定这一问题,可以准确把握孙中山革命学说的变化脉络,以及他的政治指向:在党内打破同盟会成员对三权分立学说的执迷,统一思想认知;对外宣传则要对抗立宪派和占领学理制高点,凸显中国革命学说的先进性,争取欧美国家对中国革命的支持。检讨各方关于三权、四权、五权的学理与制度设计的论争和言说,可见三权分立并非牢不可破的真理,适于本国历史与传统的政治学说才可为政治实践奠定坚实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梁启超 五权学说 三权分立 政治指向
下载PDF
1908年日本在华领事馆“本邦布教者及布教状态”调查研究
8
作者 付海晏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6-152,287,共18页
1908年11月16日,日本外务省经驻华公使馆向上海总领事馆等22个使领馆下达了一份机密训令,核心内容是要求各领事馆调查辖区内在华布教日人及布教状态,具体包括布教者的年龄、宗派、布教方法、布教经费、信徒数量、地方官民的人缘等内容... 1908年11月16日,日本外务省经驻华公使馆向上海总领事馆等22个使领馆下达了一份机密训令,核心内容是要求各领事馆调查辖区内在华布教日人及布教状态,具体包括布教者的年龄、宗派、布教方法、布教经费、信徒数量、地方官民的人缘等内容。这次调查,是晚清中日布教权交涉陷入停滞之际,外务省了解布教实态、决定今后外交政策的重要举措。通过这次调查,日本在华领事们加强了对华传教上的共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对外传教以及外务省的相关决策。这次调查也再次证明了近代中日布教权交涉中日本宗教的侵略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 东本愿寺 西本愿寺 布教权
下载PDF
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知
9
作者 李育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54,共22页
武昌起义爆发后,来华外国人极为关注,当时便著书撰文阐述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见闻和看法。震惊之余,他们虽未能完整揭示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革命势在必然,并必将走向共和的各个因素。他们看到,作为历史转折点... 武昌起义爆发后,来华外国人极为关注,当时便著书撰文阐述他们对辛亥革命的见闻和看法。震惊之余,他们虽未能完整揭示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但在相当程度上指出了革命势在必然,并必将走向共和的各个因素。他们看到,作为历史转折点,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外交、经济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均产生了重要影响,且具有世界意义。同时,对革命自身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他们亦作了观察,尤其是对在“反满”这一辛亥革命特殊形式中出现的过度暴力,作了直观的披露。他们或直接接触,或耳闻目睹,了解和认识了这一历史转折时刻的各种人物,揭示了这场革命的另一面。来华外国人对辛亥革命的认知,既提供了一些新的史实和某些客观评论,又反映了西方国家的思想立场及主观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外国人 辛亥革命 认知
下载PDF
丧钟敲响:皇族内阁的社会反响与抗议风潮
10
作者 迟云飞 王露芒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32,共9页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后,遭到各方反对。有的官员公开表达不满,本为阁员的官员的表态则暴露出清廷最高层的矛盾;各报刊给予持续的批评和讥讽;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为中心的立宪派人士多次上书抗议,又联络各团体抗争,成为反对皇族内阁的核心... 1911年皇族内阁成立后,遭到各方反对。有的官员公开表达不满,本为阁员的官员的表态则暴露出清廷最高层的矛盾;各报刊给予持续的批评和讥讽;以各省咨议局联合会为中心的立宪派人士多次上书抗议,又联络各团体抗争,成为反对皇族内阁的核心,并引发持续的抗议风潮。立宪派人士反对皇族内阁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完全不信任清廷权贵,不相信他们能领导国家走出危机。在国会请愿后出台的皇族内阁,使本已十分尖锐的清政府与立宪派及社会各方的矛盾更为激化,等于敲响了清王朝的丧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皇族内阁 立宪派 咨议局联合会
下载PDF
略论吕振羽对湖湘辛亥革命人物的评述
11
作者 邓江祁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吕振羽虽长于治中国古代史,而在其史学研究中,也曾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先后对陈天华、黄兴、蔡锷、宋教仁等湖湘辛亥革命人物进行过评述,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开创性。但由于多种原因,其个别评述还存在一些偏差与不足,值得我们... 吕振羽虽长于治中国古代史,而在其史学研究中,也曾运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先后对陈天华、黄兴、蔡锷、宋教仁等湖湘辛亥革命人物进行过评述,具有较高的学术性和开创性。但由于多种原因,其个别评述还存在一些偏差与不足,值得我们在相关的研究中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振羽 陈天华 黄兴 蔡锷 宋教仁 湖湘人物 辛亥革命
下载PDF
历史记忆与“神话”制造:1899年沈鹏上书事件再研究
12
作者 常嵩涛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9,共9页
1899年沈鹏上书事件震动朝野。学界以往多结合时局,从新旧、满汉、忠奸关系等角度加以考察,予以肯定和认同。详细梳理沈鹏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史,会发现其人虽有家国情怀与匡救时弊之志,但上书更多是在家事刺激下精神疾患加重,无法自控,产... 1899年沈鹏上书事件震动朝野。学界以往多结合时局,从新旧、满汉、忠奸关系等角度加以考察,予以肯定和认同。详细梳理沈鹏的精神状态和生活史,会发现其人虽有家国情怀与匡救时弊之志,但上书更多是在家事刺激下精神疾患加重,无法自控,产生的希图泄愤求名的极端行为。上书事件发生后,各大势力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掩盖上书的真实动机,将其包装为反抗暴政的“神话”。沈鹏案表明,政治人物的个性特质、家庭氛围、情感关系网络会对政治事件产生重大影响,引入情感视角有助于实现“总体史”的史学研究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鹏 翁同龢 常熟士绅 历史记忆 “神话”制造
下载PDF
明治经验的虚像与实景:吴汝纶壬寅东游的另一种观察
13
作者 苗祎琦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6-124,168,共10页
清末清廷的文教改革多参照日本。其中,如何调和新旧学术、创建国民教育体系是一大关节,亦是赴日考察教育者的主要关心所在。在晚清众多的赴日教育考察中,吴汝纶的壬寅东游无出其右。其间,日人出于不同立场与知识背景的建言,呈现出聚讼... 清末清廷的文教改革多参照日本。其中,如何调和新旧学术、创建国民教育体系是一大关节,亦是赴日考察教育者的主要关心所在。在晚清众多的赴日教育考察中,吴汝纶的壬寅东游无出其右。其间,日人出于不同立场与知识背景的建言,呈现出聚讼纷纭之景象。围绕儒家道德理想与西洋伦理学、传统汉学与近代“普通知识”,德育与智育领域的扰攘纷争,折射出明治后期日本在东西两洋学术之间的纠结。通过反思与调适明治日本的兴学经验,吴汝纶形成了改革全国文教的独特构想,坚定了以古文存旧学的决心。在晚清文教改革参照“日本渠道”这一表象的背后,展现彼时日本文教界的“众声喧哗”,同时观照中方所采取的应对、改造策略,不仅有助于揭示“作为经验”的明治日本的实景,也有助于重思晚清文教改革的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汝纶 汉学 德育 普通知识 明治日本
下载PDF
论清末上海商业会议公所
14
作者 朱英 严洋宇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8-109,共12页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成立具有偶然性和临时性特点,并非完全出于保护商人和发展工商业之目的。促使商业会议公所成立的契机乃当时在沪上举行的中外商约谈判,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具有特殊官僚身份的商约大臣盛宣怀和上海工商界领袖严... 1902年上海商业会议公所的成立具有偶然性和临时性特点,并非完全出于保护商人和发展工商业之目的。促使商业会议公所成立的契机乃当时在沪上举行的中外商约谈判,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是具有特殊官僚身份的商约大臣盛宣怀和上海工商界领袖严信厚。该公所存续时长仅两年有余,虽为商约谈判提供了某些咨询作用,在官商沟通方面也发挥了一定功能,但因设立仓促,章程简略,机构不完善,远未能发挥舆论所期望的作用与影响。就其性质而言,上海商业会议公所是不同于官办商务局和传统工商各业公所的新式商人团体,但在许多方面又与后来的商会有着明显不同,因而不宜简单地视之为近代中国最早成立的商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业会议公所 商会 商人 盛宣怀 严信厚
下载PDF
民初“革命党”概念内涵的变迁
15
作者 郑海洋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69-82,共14页
民初“革命党”概念内涵的变迁是革命概念和政党学说从对立到统一、相互激荡、共同演进的历史。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和政党是两个完全分离的概念。“革命党”这一概念的内涵相对而言比较狭隘,意指从事暴力革命、颠覆政权的激进团体,革... 民初“革命党”概念内涵的变迁是革命概念和政党学说从对立到统一、相互激荡、共同演进的历史。在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和政党是两个完全分离的概念。“革命党”这一概念的内涵相对而言比较狭隘,意指从事暴力革命、颠覆政权的激进团体,革命党不被归类为政党,并非“革命政党”的简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革命”概念的内涵发生变化,其正面意义日益凸显。20世纪20年代初,在对旧式“革命党”日趋失望的过程中,知识分子开始重新重视政治及其政党的作用,主张建立新的政党,从而为丰富“革命党”这一概念的内涵提供了契机。此时,早期中共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观对政党问题的论述,率先打破了旧有的政党观念束缚,把“革命党”纳入政党的范畴,将革命与政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赋予了“革命党”概念新内涵,促进了革命政党理论的形成。这一新论断,最终也被中国国民党所接受,推动了其在政党问题认识上的成熟。革命政党的出现,不仅意味着原有的革命与政党对立的议会政党理念的破产,也为革命胜利后的革命团体继续保有权力提供了正当性和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 革命党 政党观念 革命政党
下载PDF
中国红十字会“京会”辛亥革命救援行动述论
16
作者 池子华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6-94,共9页
在辛亥革命人道救护中,中国红十字会“京会”依托协和医学堂,组织四个救护医队,“分往战地,救济军人”。同时与所属天津分会采取联合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整体而言,尽管“京会”不比“沪会”那么成绩卓著,且京沪两会各行其是... 在辛亥革命人道救护中,中国红十字会“京会”依托协和医学堂,组织四个救护医队,“分往战地,救济军人”。同时与所属天津分会采取联合行动,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整体而言,尽管“京会”不比“沪会”那么成绩卓著,且京沪两会各行其是,没能形成“合力”,影响救护效能的全面释放,但“京会”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红十字会 辛亥革命 人道救援 “京会”
下载PDF
苏州商团对地方保护起到的作用——以江浙战争为例
17
作者 刘丹彤 《西部学刊》 2024年第4期139-142,共4页
苏州商团的前身是苏商体育会,辛亥革命后改称苏州商团,1922年后正式隶属于苏州总商会。苏州商团以保护本地民众财产、维持地方秩序为己责,辛亥革命期间就起到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江浙战争期间应苏州地方警察当局的邀请,并与其配合,为... 苏州商团的前身是苏商体育会,辛亥革命后改称苏州商团,1922年后正式隶属于苏州总商会。苏州商团以保护本地民众财产、维持地方秩序为己责,辛亥革命期间就起到了维护地方治安的作用,江浙战争期间应苏州地方警察当局的邀请,并与其配合,为保护苏城民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作出了不容忽视的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浙战争 苏州商团 苏州总商会
下载PDF
沈葆桢的军事教育思想探微
18
作者 李海松 《今古文创》 2024年第5期131-133,共3页
沈葆桢是清朝首任船政大臣,在福建船政局就任数年间,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在福建船政学堂中励精图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近代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文化、外交、科技人才,对我国近代社... 沈葆桢是清朝首任船政大臣,在福建船政局就任数年间,重视海军人才的培养。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在福建船政学堂中励精图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为我国近代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文化、外交、科技人才,对我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葆桢 福建船政学堂 军事教育思想
下载PDF
从清末到民国的民族救亡运动——评《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 被引量:1
19
作者 王媛元 《中国教育学刊》 2024年第3期I0027-I0027,共1页
1840年始,在一次次列强的侵占和清政府专制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为了拯救祖国,进行了无数次艰难探索和艰苦斗争。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初中华民族写下的最... 1840年始,在一次次列强的侵占和清政府专制统治下,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为了拯救祖国,进行了无数次艰难探索和艰苦斗争。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是20世纪初中华民族写下的最早的光辉篇章。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促进了中国民族觉醒和民主精神的传播。《辛亥革命的前前后后》一书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一百一十周年以及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而撰写的,于2021年出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君主专制制度 民族觉醒 专制统治 救亡运动 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 民国
下载PDF
孙中山早期现代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被引量:3
20
作者 陈才俊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8,共13页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中国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 孙中山1879年至1892年先后在檀香山、广州、中国香港的基督教会学校接受完整的西式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既是晚清中国较早全面认识西方现代文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的重要先行者,亦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的卓越建构者。青年时期的孙中山深刻认识到,中国若要摆脱积弱积贫、民不聊生的困境,就必须步入现代化道路。1894年11月檀香山兴中会成立之前,是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形成之早期。宏阔而敏锐的世界眼光,触发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萌芽;广博而丰富的西学知识,则成为孙中山中国现代化思想的源泉。孙中山早期中国现代化思想主要体现在实现农业、教育、工业、经济等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方面,旨在通过“改良”与“革新”而达到“富国强兵”和“救国济民”。孙中山尽量汲取被视为中国早期现代化开端的洋务运动失败之教训,紧密结合晚清中国之具体国情,致力于探寻谋求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现代化思想 中国早期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