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末清理财政与财政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龚汝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25-29,共5页
清末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清王朝的崩溃危局集中体现在财政危机上。为挽救政治经济的破产而实行的清理财政进而筹划预算,并没有拯救清廷于危亡,但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近代财政的研究,对我国近现代财政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 清末是我国近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转型时期,清王朝的崩溃危局集中体现在财政危机上。为挽救政治经济的破产而实行的清理财政进而筹划预算,并没有拯救清廷于危亡,但客观上推动了我国近代财政的研究,对我国近现代财政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当时广泛讨论的诸多财政问题至今仍然值得我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清理财政 财政研究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中的清袁孙妥协 被引量:3
2
作者 丁健 《宜宾学院学报》 2009年第2期55-58,共4页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袁世凯 清王室 妥协
下载PDF
《黄书》与辛亥革命 被引量:2
3
作者 邓乐群 《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90-96,共7页
在中国古代民族发展史上 ,既有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大统一思想 ,也有以孔子为始作俑者的“夷夏之辩”。前者于统一王朝确立时期占据上风 ,后者则于民族战争爆发、国家分裂割据时期流于别唱 ,成为汉族爱国人士抵御少数民族政权侵占中原或力... 在中国古代民族发展史上 ,既有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大统一思想 ,也有以孔子为始作俑者的“夷夏之辩”。前者于统一王朝确立时期占据上风 ,后者则于民族战争爆发、国家分裂割据时期流于别唱 ,成为汉族爱国人士抵御少数民族政权侵占中原或力图光复旧邦的思想强心剂。王船山在《黄书》中所阐发的民族光复思想 ,即为清初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1903 -1905年间 ,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拒俄运动的推动下 ,将西方的民族民主思想与《黄书》的尊黄攘夷思想、民族独立自强思想以及君主“可禅、可继、可革 ,而不可使异类间之”的命题融为一体 ,尽情发挥 ,酿成反清民主革命的思想巨浪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同盟会的成立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但同时也导致了不少负面影响。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辛亥革命所倡导的“五族共和”、“民族平等”的思想和实践 ,比较自觉地摒弃了《黄书》内中国而外四裔、贵华夏而贱夷狄的传统观念 ,从而有效地启迪和提高了中华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紧密联合的革命自觉性。徇此以往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外求中华民族的彻底解放 ,对内求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 ,最终赢得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凝聚、撕裂与再凝聚 ,终于完成了从自在向自觉的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船山 《黄书》 辛亥革命 排满思潮 五族共和
下载PDF
再论国民革命的起源
4
作者 周建超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5期66-70,共5页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线索,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角度详细考察了辛亥革命后至国民革命兴起间社会各个领域的变迁,以求真实地揭示1924年至1927年发生的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的内在因素。本文认为:辛亥... 本文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为线索,从历史发展的动态角度详细考察了辛亥革命后至国民革命兴起间社会各个领域的变迁,以求真实地揭示1924年至1927年发生的席卷全国的国民革命的内在因素。本文认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受阻和农村经济的日趋凋弊,是国民革命兴起的重要社会经济基础;而期间政治、文化思想及社会其他领域民主意识的不断增长,则为国民革命作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北洋军阀的割据与混战和对人民的残酷压迫与剥削,一方面使被压迫者无法继续生活下去,走上反抗道路,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自身力量不断削弱,为革命力量的结集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源 国民革命 社会变迁
下载PDF
改良派对中国通过法国式大革命实现自由的思考——以《新民丛报》为考察对象
5
作者 周福振 《宜宾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59-65,共7页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主张通过法国式的大革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国人的自由。这种主张遭到了改良派的反对,改良派一方面认为中国人已经有自由,没有必要以革命为号召;另一方面认为法国大革命提倡自由的理由不适合于中国,中国当时的情势...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主张通过法国式的大革命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国人的自由。这种主张遭到了改良派的反对,改良派一方面认为中国人已经有自由,没有必要以革命为号召;另一方面认为法国大革命提倡自由的理由不适合于中国,中国当时的情势决定了中国人不能通过法国式的大革命实现自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丛报》 改良派 革命派 法国大革命 自由
下载PDF
辛亥精神略论
6
作者 李娅玲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年第4期15-19,共5页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志士们 ,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 ,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昂的民主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奋斗精神 ,英勇无畏、“死以报国”的献身精神和敢为... 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辛亥志士们 ,为国家独立、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 ,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绩。他们身上体现出来的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昂的民主主义精神 ,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奋斗精神 ,英勇无畏、“死以报国”的献身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革命首创精神 ,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一份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精神 爱国 民主 进取 献身 首创
下载PDF
清末学堂选官制度述评 被引量:5
7
作者 刘迪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2期100-103,共4页
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为选官正途。学堂选官是由科举制通向现代文官制度的桥梁和中介,它决定了清末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特色,使其成为选官制度的附庸。
关键词 清末选官制度 内容 特点 影响
下载PDF
孙中山权力制约思想探析
8
作者 李伟 司桂梅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70-73,54,共5页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民国的过程中 ,博采西方各国之长 ,吸纳中国古代思想精华 ,创造性地提出了“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的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科学构想 ,阐释了民权对政府治权的制...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在领导中国革命、建立民国的过程中 ,博采西方各国之长 ,吸纳中国古代思想精华 ,创造性地提出了“权能分治”、“五权分立”、“直接民权”的现代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的科学构想 ,阐释了民权对政府治权的制约以及国家机构五权之间互相制衡的关系 ,从而实现主权在民的伟大目标。这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中山 权能分治 五权分立 直接民权 权力制衡
下载PDF
清末禁烟与传统文化
9
作者 白如雪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84-87,共4页
在近代中国禁烟史上,清末禁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传统文化与禁烟运动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清末禁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自强精神和善鉴风格,另方面又使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发展;一方面近代烟... 在近代中国禁烟史上,清末禁烟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的产生在一定意义上是传统文化与禁烟运动互动的结果。一方面清末禁烟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忧患意识、自强精神和善鉴风格,另方面又使传统文化在这一过程中有所发展;一方面近代烟毒盛行是传统文化教育功能衰退的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禁烟 鸦片 忧患 自强 善鉴
下载PDF
1900——1907年林乐知有关清末新政的思考与评论
10
作者 赵建辉 《阴山学刊》 2009年第5期68-71,共4页
1900年后,传教士和著名报人林乐知对当时清末政局和中国革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在教育改革方面,他重视"蒙学"和"女学",并建议对传统士大夫进行"仕学"再教育。在政治立场上,他支持自上而下的政府改... 1900年后,传教士和著名报人林乐知对当时清末政局和中国革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在教育改革方面,他重视"蒙学"和"女学",并建议对传统士大夫进行"仕学"再教育。在政治立场上,他支持自上而下的政府改良,反对暴力革命手段,尤其对晚清"预备立宪"寄予厚望。随着他对清末新政逐渐失去信心,对革命派的态度有所改善。但他始终认为中国的根本问题是文化问题,根本出路只有教育和基督福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乐知 《万国公报》 清末新政 教育 改良派 基督教
下载PDF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主张和实践 被引量:5
11
作者 孙占元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1-25,共5页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为推翻清朝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和建立民主共和国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面对清政府实施新政以图自救、立宪派为君主立宪而奔走呼号的局面,既点明了清朝的腐朽本质并认为清廷不能真正实现由封建专制向君主立宪的转轨,也辨明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并指出清王朝已是"破屋漏舟"因而立宪法主张的君主立宪不可能实现,同时孙中山阐发了以民主共和取代君主专制的思想内蕴并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孙中山 民主共和 君主专制 君主立宪
原文传递
政治、语境与历史:20世纪后半期辛亥革命史研究的变迁
12
作者 黄广友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5-22,共8页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辛亥革命史研究与社会变迁共振。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因政治主题演变、社会思潮交替和时代话语环境转换,大体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三个阶段,在这几...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史学。辛亥革命史研究与社会变迁共振。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因政治主题演变、社会思潮交替和时代话语环境转换,大体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结束、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和整个90年代三个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人们对辛亥革命史的研究和评价各有不同,从而勾画出一幅生态各异的辛亥革命史研究学术变迁的画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语境 辛亥革命史 学术变迁
原文传递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 被引量:8
13
作者 邓红洲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5-221,共16页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邓红洲关于张之洞对清末立宪的态度,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张态度消极,主张缓进;一种认为张态度积极,主张激进。长期以来第一种观点最为流行,胡思敬的《国闻备乘》、张一的《古红梅阁... 张之洞“从缓”“从速”立宪论邓红洲关于张之洞对清末立宪的态度,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张态度消极,主张缓进;一种认为张态度积极,主张激进。长期以来第一种观点最为流行,胡思敬的《国闻备乘》、张一的《古红梅阁笔记》、许同莘的《张文襄公年谱》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之洞 袁世凯 地方官制改革 岑春煊 梁鼎芬 预备立宪 清政府 司法独立 赵尔巽 缓进
原文传递
清末江苏“商变”浅论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海林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138-158,共16页
清末十余年间,“民变”、“兵变”两词频繁出现于文档书报,而本文题目所涉及的“商变”一词却似乎未见。但是,“商”与政府背离、进而像“民”与“兵”一样组织起来向政府抗争又是人所共见的客观存在,其发生的频率、动员的规模、社... 清末十余年间,“民变”、“兵变”两词频繁出现于文档书报,而本文题目所涉及的“商变”一词却似乎未见。但是,“商”与政府背离、进而像“民”与“兵”一样组织起来向政府抗争又是人所共见的客观存在,其发生的频率、动员的规模、社会政治影响都比“民变”或“兵变”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会请愿 清政府 苏杭甬铁路 拒款保路 上海总商会 裁厘认捐 江苏谘议局 铁路公司 抗争活动 “商”
原文传递
中国回教俱进会初创记评(下)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巨龄 《回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5-17,共3页
三、中国回教俱进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回教俱进会的诞生,是回族及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使回族从一个单纯的为本民族利益而自在的群体,跃进到了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团结而自觉行动的群体。这里,我想向读者... 三、中国回教俱进会诞生的历史意义中国回教俱进会的诞生,是回族及其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它使回族从一个单纯的为本民族利益而自在的群体,跃进到了为中华大地上各民族的共同利益和团结而自觉行动的群体。这里,我想向读者介绍一件发生在1909年5月的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回教俱进会 中国回族 历史意义 回回民族 袁世凯 辛亥革命 王浩然 信教自由 社团组织 发展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