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5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武陵蛮迁入粤、闽之史迹 被引量:10
1
作者 谢重光 《东南学术》 2001年第3期60-63,共4页
武陵蛮是否曾向东向南迁移至赣闽粤交界地区而成为畲族的来源之一,这是畲族史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唐宋文献中爬梳出若干史料,证明武陵蛮确曾迁移至赣闽粤边区,并大致勾勒出其迁移的路线,从而为畲徭同源及武陵蛮向东南迁... 武陵蛮是否曾向东向南迁移至赣闽粤交界地区而成为畲族的来源之一,这是畲族史领域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从唐宋文献中爬梳出若干史料,证明武陵蛮确曾迁移至赣闽粤边区,并大致勾勒出其迁移的路线,从而为畲徭同源及武陵蛮向东南迁移的一支与闽越土著共同演化成畲族之说提供了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陵蛮 莫徭 南迁 赣闽粤边区 畲族
下载PDF
论东北民族文化 被引量:7
2
作者 周惠泉 《北方论丛》 2000年第1期14-22,共9页
东北地区诸民族一千多年以来曾经数度入主中原,为中国留下了鲜明的北方 民族印记。这些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森林、大漠、丘陵地区,形成了十分接近的地域文 化心理。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特殊的自... 东北地区诸民族一千多年以来曾经数度入主中原,为中国留下了鲜明的北方 民族印记。这些民族生活在长城以北的草原、森林、大漠、丘陵地区,形成了十分接近的地域文 化心理。东北地区气候干燥,降雨稀少,冷暖多变,风沙肆虐,特殊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环境 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造就了东北民族坚强的意志、挺拔的精神、爽朗的性 格,也给他们的文化带来了一种雄健磊落、清新自然、质实贞刚的格调,从而为北雄南秀、气象 万千的中华文化的更新、整合与发展增添了新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从多元走向一元的历史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 民族 文化 伦理道德 婚葬习俗 宗教信仰
下载PDF
渤海国历史遗址探微——对渤海上京遗址景区旅游规划之思考 被引量:3
3
作者 吕丽辉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今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特色之一是以历史遗址为背景烘托的人文景观旅游,渤海国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上京龙泉府建筑规模宏大,其遗址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其价值存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可能性,而好的旅游规划将... 目今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特色之一是以历史遗址为背景烘托的人文景观旅游,渤海国是我国唐代东北地区重要的少数民族政权,上京龙泉府建筑规模宏大,其遗址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其价值存在决定了旅游规划的可能性,而好的旅游规划将加大对历史遗址的保护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勃海国遗址 价值 人文景观 旅游规划
下载PDF
关于渤海国经济生活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2
4
作者 梁玉多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4-236,共3页
唐代渤海的农业经济较为发达,葵、豉、桑树等物产是其最为主要的经济作物。渤海时期广泛种植的葵菜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引种到东北北部的,《辞海》关于现在中国北方没有葵菜的说法是错误的;渤海人的特色食品"大黄汤"可能是... 唐代渤海的农业经济较为发达,葵、豉、桑树等物产是其最为主要的经济作物。渤海时期广泛种植的葵菜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被引种到东北北部的,《辞海》关于现在中国北方没有葵菜的说法是错误的;渤海人的特色食品"大黄汤"可能是用豉做的汤;渤海也并非像一般认为的那样只有柞蚕没有桑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渤海国 农业 经济作物 桑树
下载PDF
一部颇具特色的史书——评韩天艳等人所著《哈尔滨犹太家族史》
5
作者 曲伟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61-261,共1页
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韩天艳等人撰写的《哈尔滨犹太家族史》一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哈尔滨犹太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纵观全书,归纳起来有四大特色:
关键词 哈尔滨 家族史 犹太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史书 历史文化研究 2010年
下载PDF
渤海国旅游品牌的塑造
6
作者 韩琳琳 《北方经贸》 2012年第12期130-131,共2页
渤海国研究与旅游开发近年来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项目,渤海国旅游品牌塑造也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正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整合资源、提高渤海国旅游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 渤海国研究与旅游开发近年来成为国家重点关注的项目,渤海国旅游品牌塑造也成为亟待关注的问题。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以正确的市场定位为基础,整合资源、提高渤海国旅游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塑造渤海国旅游品牌形象,成为渤海国旅游项目研究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国 旅游品牌 塑造
下载PDF
基于QbD理念的桑枝泡腾片成型工艺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涛 付春梅 +3 位作者 唐玉 张佳 王姚 韩啸 《中药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636-2640,共5页
目的:基于QbD理念研究桑枝泡腾片成型工艺。方法:以桑枝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酸碱湿法分开制粒,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桑枝泡腾片处方及成型工艺,构建由松密度、振实密度、相对均齐指数、豪斯纳比、休止角、颗粒间孔隙率、卡尔指数、干燥失... 目的:基于QbD理念研究桑枝泡腾片成型工艺。方法:以桑枝提取物为研究对象,酸碱湿法分开制粒,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桑枝泡腾片处方及成型工艺,构建由松密度、振实密度、相对均齐指数、豪斯纳比、休止角、颗粒间孔隙率、卡尔指数、干燥失重和吸湿性等指标组成的桑枝泡腾片中间体物理指纹谱,评价不同批次颗粒的质量一致性,辅助判断其可压缩性,并对桑枝泡腾片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优选出桑枝泡腾片处方为:柠檬酸15%、碳酸氢钠20%、桑枝提取物30%、乳糖12%、微晶纤维素24%、硬脂酸镁0.3%、10%PVP K30适量。优选的桑枝泡腾片崩解时限、片重差异、硬度等指标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的相关规定。结论:该桑枝泡腾片制备工艺合理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BD 桑枝泡腾片 物理指纹谱 质量标准
下载PDF
《拉林阿勒楚哈京旗原案》的发现及其价值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禹浪 伊葆力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5-77,共3页
《拉林阿勒楚哈京旗原案》是一册流散在民间的清代档案。该档共收有关京旗闲散移垦拉林、阿勒楚喀事宜的清廷文书十件,内容多不见于清代文献,对东北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京旗移垦 拉林阿勒楚喀 清代档案 祭祖供奉之物
下载PDF
论历史上撒拉族的亲属制度及社会组织结构 被引量:3
9
作者 高永久 徐亚清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7-10,共4页
历史上撒拉族的舅权制度、“阿格乃”和“孔木散”形式、社区组织“工”等都是撒拉族社区存在过的亲属制度及正式、非正式社会组织形式。其对撒拉族群体的影响和作用值得研究、重视。
关键词 撒拉族 亲属制度 社会组织结构 舅权制度 阿格乃 孔木散 社区组织 "工"
下载PDF
张骞西使新考 被引量:10
10
作者 余太山 《西域研究》 CSSCI 1993年第1期40-46,共7页
(一) 张骞首次西使,旨在为汉联结月氏,夹击匈奴。 月氏原是一个强大小游牧部族,其统治中心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山东麓,且一度伸张其势力至河套内外。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阻遏了月氏东进的势头。约... (一) 张骞首次西使,旨在为汉联结月氏,夹击匈奴。 月氏原是一个强大小游牧部族,其统治中心东起今祁连山以北,西抵今天山、阿尔山东麓,且一度伸张其势力至河套内外。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兴起于蒙古高原,阻遏了月氏东进的势头。约前177/176年,匈奴大举西进,将月氏逐出上述故地,大部分月氏人西迁至伊犁河、楚河流城,赶走原居该地的塞人,停留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骞 蒙古高原 月氏 匈奴 祁连山 公元前 伊犁河 西迁
下载PDF
元明敦煌与裕固族的历史关系 被引量:14
11
作者 胡小鹏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118-131,188,共15页
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以后,大批察合台系诸王及其部民涌入河西,并被安置在瓜州、沙州、哈密一带,从而大大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由于他们长期镇戍西部,在与中亚诸叛王的对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西西部逐渐成为他们的分地... 忽必烈至元十八年(1281)以后,大批察合台系诸王及其部民涌入河西,并被安置在瓜州、沙州、哈密一带,从而大大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成分。由于他们长期镇戍西部,在与中亚诸叛王的对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河西西部逐渐成为他们的分地,瓜、沙一带为察合台之孙出伯的分地。过去,学界公认今裕固族是以明朝内迁关西七卫各族融合形成的,主源是撒里畏兀儿,蒙古族是汇入的最大支源。而我们的研究表明,蒙古族也应是裕固族形成中的主源。裕固族著名叙事民歌《尧呼儿来自西至哈至》中的“西至”、“哈至”就是汉语沙州、瓜州译成阿尔泰语系语音后再译回汉语的过程中音变的结果,沙州、瓜州是裕固族东迁的起点。而裕固族民谚“天下头目都姓安”,也说明裕固族东迁前的居地就在敦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明 敦煌与裕固族 历史关系
下载PDF
开放的本土意识与民族文化融合——黑龙江三小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丛坤 王为华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236,共5页
黑龙江三小民族在各种文化形态上的创造,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发生互动、双向以及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这种不断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在开放的本土意识下的碰撞与融... 黑龙江三小民族在各种文化形态上的创造,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形态发生互动、双向以及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与文化融合。在这种不断接触、交流和融合的过程中,它们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在开放的本土意识下的碰撞与融合,它确立了属于三小民族自己的富于民族特点的文化坚守。中华文化则提供了一种普遍的文化价值理念,对三小民族的思想和行为发生重大影响,成为确保当代中华民族整体和谐发展的精神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化 黑龙江三小民族 渔猎文化 文化融合
下载PDF
一篇裕固族历史传说研究 被引量:9
13
作者 钟进文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0年第2期27-33,共7页
本文根据 1 9世纪 50年代记录的裕固族口传文学资料 ,对藏族史诗《格萨尔》中的《霍岭大战》的主要内容与裕固族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
关键词 裕固族 民间历史传说 <<霍岭大战>> 史诗
下载PDF
哈萨克三玉兹历史考略 被引量:7
14
作者 孟楠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2-56,共5页
17—19世纪哈萨克大玉兹、中玉兹和小玉兹历史是中亚民族史和新疆民族史中的重要问题,俄文和汉文文献对此有大量的记载,学者也较为关注此问题。本文主要将两种文献的记载进行对比勘同,辨析其异同,以求推进该问题的研究深度。
关键词 历史 哈萨克 考证 大玉兹 中玉兹 小玉兹 中亚 新疆 民族史
下载PDF
论近代中俄哈萨克跨境民族的形成 被引量:4
15
作者 齐清顺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84-92,共9页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跨境民族之一。①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中央王朝———清朝统治新疆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激烈地动荡中从古代向近代迈进的重要时期。同时,... 哈萨克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近代中国最大的跨境民族之一。①18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期,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中央王朝———清朝统治新疆的时期,也是中国社会在激烈地动荡中从古代向近代迈进的重要时期。同时,这一时期对哈萨克族来说,更是一个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萨克 清朝政府 跨境民族 中国西北 边疆地区 哈萨克族 游牧生产方式 哈萨克汗国 中国境内 新疆
下载PDF
我国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问题研究述评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技文 王灿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6期74-79,共6页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新时期以来,我国学者对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研究,其成果丰厚,成绩斐然。本文对这一历史时段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述评,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借鉴和启示。
关键词 族群认同 历史记忆 研究述评
下载PDF
论《三万卫选簿》中的军籍女真 被引量:5
17
作者 奇文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05-210,共6页
明代辽东都司管下的三万卫,因其官员数量大,蒙古、女真又占了绝大多数,久为学者关注。三万卫蒙古、女真官员中,人数最多的是永乐时期迁来的寄籍"达官",受朝廷优养,与三万卫只是带俸关系;另外还有属于军籍身份的。属军籍武官... 明代辽东都司管下的三万卫,因其官员数量大,蒙古、女真又占了绝大多数,久为学者关注。三万卫蒙古、女真官员中,人数最多的是永乐时期迁来的寄籍"达官",受朝廷优养,与三万卫只是带俸关系;另外还有属于军籍身份的。属军籍武官的女真、蒙古,大多是洪武时期通过垛集和归附途径充军卫所,与汉族武官身份实无二致,故有种种制度约束。导致身份差别的原因,是太祖、成祖时期的民族政策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辽东都司 三万卫 达官 军籍女真
下载PDF
前燕慕容廆君臣的华夷观 被引量:4
18
作者 赵红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9-282,共4页
慕容廆时期前燕华夷观的转变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兴兵宇文、夫余(284—289),是慕容廆突破"华夷之辨"的尝试阶段,共5年;第二,"华裔理殊"(289—307),是慕容廆认识、接受"华夷之辨"时期,共28年;第三,"... 慕容廆时期前燕华夷观的转变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兴兵宇文、夫余(284—289),是慕容廆突破"华夷之辨"的尝试阶段,共5年;第二,"华裔理殊"(289—307),是慕容廆认识、接受"华夷之辨"时期,共28年;第三,"勤王杖义"(311—331),是"华夷之辨"对前燕社会产生影响的阶段,共20年;第四,"天授有晋"(331—333),发生了前燕群臣"请封燕王"之争,共2年。终慕容廆一世,"华夷之辨"的阴影始终笼罩着前燕君臣。对"华夷"之间的差距,慕容廆君臣经历了从意图冲破"华夷秩序"、漠视"华夷之辨"到认识到"华裔理殊",恢复与西晋的朝贡册封关系使"勤王杖义"上升到了国家政策的层面。尽管慕容廆的辅政集团吸纳了大批中原士人,但是这些士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以"请封燕王"一事为例,拥晋仍是部分前燕士人的民族情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容廆 前燕政权 慕容鲜卑 华夷观
下载PDF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族际关系研究——以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为个案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金龙 马建福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2期73-77,83,共6页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急剧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做了分析,旨在为当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 在现代化进程中,各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都发生急剧变迁。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民族杂居地区的民族认同和民族关系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的民族关系做了分析,旨在为当地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提供对策性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化 撒拉族 民族关系
下载PDF
保安族宗法文化刍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廖杨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68-76,共9页
保安族的宗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由于受到伊斯兰教、儒家思想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保安族的宗法文化呈现出了复合型的特征。“伊儒相通”构筑的伦理思想体系 ,架构了保安族的基本精神空间 ,并支配着他们的宗族生活... 保安族的宗法文化主要表现在他们的日常社会生活中 ,由于受到伊斯兰教、儒家思想等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 ,保安族的宗法文化呈现出了复合型的特征。“伊儒相通”构筑的伦理思想体系 ,架构了保安族的基本精神空间 ,并支配着他们的宗族生活与世俗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缘关系 地缘关系 丧葬 父权 夫权 婚商习俗 保安族 宗法文化 伊斯兰教 儒家思想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