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被引量:13
1
作者 肖劲逐 李浩勇 +1 位作者 梁培育 王声兴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96-798,共3页
目的总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13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分析术中、术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22例手术未成功者中,入镜困难5例,因输尿管严重扭曲进镜... 目的总结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方法131例输尿管结石患者行输尿管镜气压弹道碎石治疗,分析术中、术后发生的各种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结果22例手术未成功者中,入镜困难5例,因输尿管严重扭曲进镜后不能接近结石4例,因输尿管穿孔改为开放手术2例,结石上移进入肾盂肾盏11例,后经ESWL治疗后排出12例,行切开取石7例,服用中药排石成功3例;输尿管穿孔5例,改开放手术2例,成功留置双J管保守治疗3例;感染7例,经抗感染治疗症状消失。结论输尿管腔镜气压弹道碎石是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理想方法,其严重并发症较少见,大多数可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镜 气压弹道碎石 并发症
下载PDF
长时程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对微意识状态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郭永坤 刘春颖 +7 位作者 杨艺 李远清 单峤 谢井伟 赵德枭 何江弘 付旭栋 王新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454-1459,共6页
目的探讨长时程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HD-tDCS)调控楔前叶对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40... 目的探讨长时程重复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high-definition 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HD-tDCS)调控楔前叶对微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 MCS)患者意识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40例MCS患者,HD-tDCS组20例,对照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HD-tDCS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HD-tDCS的治疗,刺激靶点为楔前叶,刺激电流为2 mA,单次刺激时间为20 min,每日2次,14 d,共28次。记录所有入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昏迷时长,入组患者基线(T0)、单次刺激(T1)、刺激第7天(T2)、第14天(T3)的修订版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 CRS-R)及子量表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D-tDCS组在T3时CRS-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内有2例MCS患者在T3时出现新的意识行为;与T0相比,CRS-R评分分值在T1、T2、T3均无明显提高。HD-tDCS组内有17例MCS患者HD-tDCS治疗后出现新的意识行为表现;与T0相比,HD-tDCS组MCS患者CRS-R评分分值在T1、T2、T3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量表中视觉、听觉、运动评分在T2、T3时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长时程重复HD-tDCS调控楔前叶,可以促进MCS患者在调控第14天时的意识恢复,特别是在视觉、听觉、运动等意识行为方面有显著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经颅直流电刺激 微意识状态 楔前叶 神经调控
下载PDF
光动力学疗法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徐静 张南征 《徐州医学院学报》 CAS 2006年第4期373-376,共4页
本文介绍了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肿瘤的作用机制,着重对光动力学疗法治疗肿瘤产生免疫效应的机理进行综述;此外介绍了光动力免疫疗法的研究进展,并讨论今后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 光动力学疗法 免疫系统 肿瘤 光动力免疫疗法
下载PDF
Monte-Carlo方法和K-means聚类法对手功能康复治疗仪参数的控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源旻 赵钎 +1 位作者 顾施辉 徐雷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3期355-361,共7页
手部疾病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多,手部功能障碍最常发生的部位是第二至第五指掌指关节出现僵直.设计了手功能康复治疗仪用于被动锻炼掌指关节的活动度,该仪器由关节活动次数等参数控制利用Monte-Carlo方法设计手康复治疗仪的参数,并采用K-me... 手部疾病的发生率在逐年增多,手部功能障碍最常发生的部位是第二至第五指掌指关节出现僵直.设计了手功能康复治疗仪用于被动锻炼掌指关节的活动度,该仪器由关节活动次数等参数控制利用Monte-Carlo方法设计手康复治疗仪的参数,并采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患者特征进行聚类以收集参数,并按照聚类分析后的结果赋值于新患者的起始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E-CARLO方法 K-MEANS聚类 手功能康复治疗仪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重度痤疮的疗效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海荣 李楠 +1 位作者 尹迪迪 张伟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45-148,共4页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重度痤疮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1)治疗组,采用PDT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重度痤疮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1)治疗组,采用PDT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先行CO_(2)激光针对脓肿、结节采用连续模式治疗,功率2 W,每点间隔2 mm,多点打孔引流出脓性分泌物后,再采用点阵模式,能量120 m J,间距1.2 mm,覆盖率4%,建立通道有利于脓液排出和促进光敏剂吸收。CO_(2)激光打孔后,外敷光敏药物5-氨基酮戊酸甲脂2 h后,进行PDT治疗,波长(633±5)nm光照射,时间20 min,能量密度150~200m J/cm^(2)。(2)对照组,仅采用PDT治疗,照射时间20 min,能量密度150~200 m J/cm^(2)。两组患者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每次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两组均采集图像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并记录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PDT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3次治疗后1周,治疗组有效率(90.0%)高于对照组有效率(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DT联合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治疗重度痤疮治愈率高,不良反应少,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疗法 重度痤疮 超脉冲CO_(2)点阵激光
原文传递
40例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治疗
6
作者 薛枫 惠杰 +6 位作者 蒋彬 邹操 陈弹 刘明 李勋 蒋廷波 杨向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15年第6期522-525,共4页
目的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1起源于右房的... 目的总结本院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简称房速)的消融点、方法及疗效。方法分析5年间40例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速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究消融靶点的分布、消融术的成功率和特殊起源点的消融方法,随访复发情况。结果 1起源于右房的房速多于左房(60%vs 40%)。右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右房间隔、界嵴、三尖瓣环、冠状窦口、上腔静脉和右心耳。左房常见消融点依次为肺静脉、左房间隔和左心耳。2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为85%(34/40)。85%的患者在En Site 3000三维标测指引下消融。3起源于右房间隔His束旁的6例房速通过无冠窦消融成功治愈4例,另2例于His束周围低功率消融失败。结论三维标测系统指引下行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房速效果肯定。His束旁起源的房速可通过主动脉无冠窦内消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 导管消融 射频电流 三维标测
原文传递
光动力剂量对血管损伤的定量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牛延辉 陈天龙 +4 位作者 陈瑞杰 邱海霞 顾瑛 沈毅 李步洪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1年第3期121-126,179,共7页
目的研究辐照激光功率密度和光敏药物剂量对海姆泊芬介导光动力疗法(Hemoporfin-medi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Hemoporfin-PDT)中血管损伤的定量影响。方法实验对象为雄性ICR小白鼠63只,随机分为PDT组和对照组两个大组。PDT组和对照... 目的研究辐照激光功率密度和光敏药物剂量对海姆泊芬介导光动力疗法(Hemoporfin-mediated photodynamic therapy,Hemoporfin-PDT)中血管损伤的定量影响。方法实验对象为雄性ICR小白鼠63只,随机分为PDT组和对照组两个大组。PDT组和对照组均选用532 nm连续激光作为小鼠脊背皮窗(dorsal skinfold window chamber,DSWC)Hemoporfin-PDT的辐照光源。其中,PDT组按照不同光敏药物剂量(10,20,30和40 mg/kg)+不同光剂量(功率密度分别为10,20,30,40和50 m W/cm^(2))分20个小组,每组3只小鼠,光敏药物经小鼠尾静脉注射1 min后行激光治疗;对照组,3只小鼠,仅行激光照射,不给予光敏药物,经鼠尾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1 min后,使用功率密度50 m W/cm^(2)激光进行照射。PDT治疗过程中,利用自主研发的窄带光成像系统获得小鼠DSWC内的血管图像,进而分析激光功率密度、光敏药物剂量与血管损伤间的量效关系。结果当Hemoporfin剂量为30 mg/kg,激光功率密度为50 m W/cm^(2)时,小鼠血管面积收缩率达到最大值(76.5±10.2)%。同时,动脉血管短时间(<120 s)内即可实现血管封闭;静脉血管管径收缩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部分静脉血管甚至没有明显收缩。当Hemoporfin剂量为40 mg/kg,激光功率密度为30 m W/cm^(2)时,小鼠血管面积收缩率达到最大值(65.7±7.6)%,之后随激光功率密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结论为了达到最佳的血管面积收缩率,需要分别优化PDT的激光和光敏药物的剂量。在Hemoporfin-PDT中,不同静脉血管管径收缩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姆泊芬 血管损伤 剂量 血管收缩
原文传递
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杨君君 《中国激光医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19-224,共6页
目的探讨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对脑血流、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 目的探讨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对脑血流、血管活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偏头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45例。对照组采用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振光输出功率1500 mW,照射时间10 min,每日1次,2周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后1个月总有效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程度、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和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血浆内皮素-1(endothelin-1,ET-1)、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um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水平。记录治疗后3年内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头痛程度、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和MCA、PCA、ACA平均血流速度以及血浆ET-1、NO、CG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3年内的偏头痛复发率、脑卒中及高血压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外偏振光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可有效改善脑血流和ET-1、NO、CGRP水平,远期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头痛 红外偏振光 氟桂利嗪 脑血流 血管活性因子
原文传递
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对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4
9
作者 兀瑞俭 詹晓娟 +1 位作者 郭发瑞 柴晓波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1年第10期667-672,共6页
目的:观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呼吸模式治疗的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ICU收治应用有创通气呼吸机的ARDS患者86例,其中56例中重度患者需行... 目的:观察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应用俯卧位通气联合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呼吸模式治疗的疗效。方法:2018年12月—2021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附属黄河医院ICU收治应用有创通气呼吸机的ARDS患者86例,其中56例中重度患者需行俯卧位通气,根据涂层刮卡法将此类患者随机分为俯卧位通气联合APRV模式组(观察组)和俯卧位通气联合常规通气组(对照组),每组28例,记录2组患者入ICU后通气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2 h、24 h、48 h、72 h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并统计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患者的主要结局(30 d生存时间)和次要结局(ICU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72 h内氧合指标(SaO_(2)、PaO_(2)、PaO_(2)/FiO_(2))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无效腔分数(VD/VT)指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72 h内血流动力学指标(MAP、CVP)较对照组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机械通气时间:(8.9±3.6) d vs.(12.6±3.2) d、拔管成功率:82.1%vs.53.6%、气胸发生率:7.1%vs.28.6%、谵妄发生率:14.3%vs.42.9%、30 d住院病死率:17.9%vs.46.4%,均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存情况优于对照组患者(logRank检验χ2=5.026,P=0.023),观察组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中位时间13 d(95%CI:6.8~24.8) vs.20 d(95%CI:10.4~38.2),χ2=8.830,P=0.003]。结论:早期(72 h)俯卧位通气患者应用APRV模式可显著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呼吸参数、血流动力学指标,有较少的气胸和谵妄发生率,脱机时间短,拔管成功率高,可改善生存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卧位通气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气道压力释放通气模式 治疗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