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巴德尼事件”浅析奥匈帝国的民族政策
1
作者 钟中 《西部学刊》 2023年第16期141-144,共4页
1897年的“巴德尼事件”是奥匈帝国决定在波西米亚推行新的语言条例,规定公务员必须都会说德语和捷克语所引发的社会大规模斗殴和抗议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奥匈帝国境内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民族问题。为了团结整个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依靠法令... 1897年的“巴德尼事件”是奥匈帝国决定在波西米亚推行新的语言条例,规定公务员必须都会说德语和捷克语所引发的社会大规模斗殴和抗议事件。这一事件表明奥匈帝国境内确实存在着严重的民族问题。为了团结整个帝国,哈布斯堡王朝依靠法令和军队,重点是构建共同的历史记忆,其中君主成为连接他们与帝国其他地区人们的纽带,并不断强化这一做法,将其变成传统和习俗。然后,改革教育和宗教事务。帝国不断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也成为了对抗民族主义的利器。但由于制定和主导政策的是些自由主义者,这些民族政策并未能阻止帝国的解体,反而起了催化的作用,加剧了帝国的崩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匈帝国 民族主义 民族政策
下载PDF
奥地利1867年改革原因探析
2
作者 张玉芬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3年第3期53-55,共3页
奥地利1867年改革是政治、民族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1848年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革命虽然失败,但革命所引起的政治、社会经济后果为1867年和平转变铺平了道路。在多民族帝国内,一方面民族要求特别是匈牙利民族的分立倾向威胁着帝国... 奥地利1867年改革是政治、民族等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1848年推翻封建专制政体的革命虽然失败,但革命所引起的政治、社会经济后果为1867年和平转变铺平了道路。在多民族帝国内,一方面民族要求特别是匈牙利民族的分立倾向威胁着帝国的统治;另一方面,各民族对王朝的温和态度,特别是匈牙利民族的妥协愿望,为实施自上而下的改革留下回旋余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 1867年 改革原因
下载PDF
试析奥地利1866年战败原因
3
作者 张玉芬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6期33-35,共3页
奥普争霸是影响德意志统一运动进程的关键因素,在争霸斗争中奥地利最终于1866年战败,主要原因是:奥地利独立的大国政策使其更关心王朝利益,加之帝国重心东移,造成其日益偏离德意志的趋向:奥地利政治、经济上的落后状态使其逐渐丧失在德... 奥普争霸是影响德意志统一运动进程的关键因素,在争霸斗争中奥地利最终于1866年战败,主要原因是:奥地利独立的大国政策使其更关心王朝利益,加之帝国重心东移,造成其日益偏离德意志的趋向:奥地利政治、经济上的落后状态使其逐渐丧失在德意志的优势地位;奥地利外交挫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 1866年 战败原因 奥普争霸 大国政策 德意志邦联 外交挫折
下载PDF
奥地利问题与三十年代的意德关系
4
作者 杨和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5期28-33,共6页
奥地利问题是三十年代意德关系的晴雨表。三十年代早期,意大利的对德政策应该说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格调上,但1934年陶尔斐斯事件后,意德关系降到了“最低点”。埃塞俄比亚战争后,意大利事实上放弃了奥地利,意德结成“罗马—柏林... 奥地利问题是三十年代意德关系的晴雨表。三十年代早期,意大利的对德政策应该说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格调上,但1934年陶尔斐斯事件后,意德关系降到了“最低点”。埃塞俄比亚战争后,意大利事实上放弃了奥地利,意德结成“罗马—柏林轴心”。但尽管有此轴心,三十年代后期的意德关系,仍然因为墨索里尼对奥地利问题极不情愿的无可奈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 墨索里尼 希特勒 意德关系
下载PDF
奥地利帝国晚期的官僚体系改革与国家认同塑造——评《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
5
作者 王子夔 《史林》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10-214,222,共5页
美国圣母大学约翰·德克新著《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对传统上认为奥地利帝国被改造为奥匈帝国后,陷入国内矛盾无所作为的观点提出修正。指出奥地利帝国在1780年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改... 美国圣母大学约翰·德克新著《多民族国家的锻造:从启蒙到"一战"时期奥地利帝国的国家构建》对传统上认为奥地利帝国被改造为奥匈帝国后,陷入国内矛盾无所作为的观点提出修正。指出奥地利帝国在1780年之后,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尤其是官僚体系的现代化,尝试从多民族帝国转型为现代国家,塑造超越民族主义的国家认同,并取得一定的成效,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在世界范围内民族主义浪潮的冲击下帝国解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地利 国家构建 官僚体系 现代化
原文传递
马雅岭:茜茜公主永远的心痛
6
作者 常晖 《译林》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6-19,共4页
1889年1月30日,奥匈帝国31岁的皇太子鲁道夫,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独子,在位于维也纳西南郊的马雅岭自杀身亡。同赴黄泉的,还有他年仅17岁的小情人玛丽·维切拉。鲁道夫自杀后,奥匈帝国皇室旋即将所有关键文件销毁,... 1889年1月30日,奥匈帝国31岁的皇太子鲁道夫,茜茜公主和弗朗茨·约瑟夫皇帝的独子,在位于维也纳西南郊的马雅岭自杀身亡。同赴黄泉的,还有他年仅17岁的小情人玛丽·维切拉。鲁道夫自杀后,奥匈帝国皇室旋即将所有关键文件销毁,并勒令所有相关人员一律三缄其口,不得对此事件提供任何信息,作任何表示或评判。此事遂成百年悬案。马雅岭的呼唤125年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麦尔 鲁道夫 玛丽 小情人 弗朗茨 瑟夫 自杀身亡 父子俩 哈布斯堡王朝 不得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