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伴发ChiariⅠ型畸形和脊髓空洞脊柱侧凸患者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后5年以上随访结果 被引量:3
1
作者 夏古尚 解京明 +3 位作者 王迎松 赵智 李韬 毕尼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7-55,共9页
目的 :分析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治疗伴发ChiariⅠ型畸形(ChiariⅠmalformation,CM1)和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脊柱侧凸患者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5年6月收治23例伴发CM1和SM的脊柱侧凸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10~39岁... 目的 :分析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治疗伴发ChiariⅠ型畸形(ChiariⅠmalformation,CM1)和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SM)脊柱侧凸患者的5年以上随访结果。方法:2007年1月~2015年6月收治23例伴发CM1和SM的脊柱侧凸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10~39岁(16.0±5.9岁)。均行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其中10例行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术(posterior vertebral column resection,PVCR),13例行单纯脊柱矫形而未行短缩截骨术。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和随访时行全脊柱X线片、CT及MRI检查,在全脊柱X线片上评价患者的矢状位和冠状位矫形率,在MRI上测量SM的大小及变化。根据MRI结果,取颈脊髓空洞张力指数(cervical syrinx tension ratio,CSTR)平均值作为描述颈段SM大小及变化的指标,将末次随访时CSTR下降≥20%定义为SM改善,并将患者分为颈段SM改善组和无改善组;再根据术中是否行脊柱短缩截骨术,将患者分为PVCR组和非PVCR组。记录患者性别、手术年龄、顶椎节段、冠状位主弯角度、矢状位后凸角度、畸形角度比(deformity angular ratio,DAR)、SM长度、平均CSTR、术前牵引情况、融合节段数量、末次随访时冠状面矫形率与矢状面矫形率、SM改善情况、随访时间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定量变量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比较,定性变量差异采用χ2检验。结果:随访时间为6.2±1.1年(5~9年)。术前冠状位主弯角度为77.1°±28.0°(33°~122°),术后减少至27.8°±18.4°,末次随访时为29.5°±21.2°,冠状面侧凸矫正率为(65.7±13.0)%。术前矢状面后凸角度为57.2°±31.9°(8°~155°),术后减少至29.3°±15.2°,末次随访时为32.4°±16.5°,矢状面后凸矫正率为(48.4±22.6)%。所有病例未见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骨性融合均良好,无术后神经功能损害。CSTR改善率为47.8%(11/23),SM改善组11例,SM无改善组12例。SM改善组患者的平均手术年龄(18.6±7.5岁vs. 13.7±2.4岁,P=0.040)、接受PVCR术治疗的比例(81.8%vs. 16.7%,P=0.012)和融合节段数(14.2±0.9 vs. 12.3±2.9,P=0.044)均高于SM无改善组患者;而性别、顶椎节段、冠状位主弯角度、矢状位后凸角度、DAR、SM长度、平均CSTR、术前牵引运用、畸形矫正率和随访时间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VCR组患者较非PVCR组有更严重的侧凸畸形(98.8°±13.8°vs. 60.5°±24.5°,P=0.000)和后凸畸形(74.8°±37.5°vs. 43.6°±18.6°,P=0.032)、有更大的冠状面DAR(15.6°±4.2°/节段vs. 10.2°±4.2°/节段,P=0.006)和矢状面DAR(12.0°±7.6°/节段vs. 6.7°±3.9°/节段,P=0.040)、总DAR(26.8°±11.4°/节段vs. 15.3°±6.5°/节段,P=0.006)及更常接受术前牵引治疗(70.0%vs. 23.1%,P=0.024)、有更长的融合节段数(14.2±1.2节段vs. 12.4±2.7节段,P=0.045)和SM获得更高的改善率(80.0%vs. 23.1%,P=0.007);而性别、平均手术年龄、顶椎节段、SM长度、平均CSTR、畸形矫正率和随访时间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一期后路脊柱矫形术是治疗术前无明显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的伴发CMⅠ和SM脊柱侧凸患者的一种选择,可以在无需先行神经外科减压手术的前提下实现一期安全、有效的脊柱矫形,稳定和持续性改善大多数患者的S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侧凸 Chiari畸形 脊髓空洞 外科矫形 随访结果
下载PDF
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侧凸程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梁彦 徐帅 +2 位作者 喻冠杰 朱震奇 刘海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85-392,共8页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发病特征和侧凸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单中心纳入2013年1月~2018年4月61例合并RA拟行腰椎手术的患者,分为患有DLS者27例... 目的:分析退变性腰椎侧凸(degenerative lumbar scoliosis,DLS)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发病特征和侧凸程度的影响因素。方法:单中心纳入2013年1月~2018年4月61例合并RA拟行腰椎手术的患者,分为患有DLS者27例(DLS组)和无脊柱畸形患者34例(NDLS组)。提取信息包括人口统计学信息[如性别、年龄和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RA相关信息[如Steinbrocker分级、是否服用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DMARDs)等]、手术相关信息和DLS信息[如Cobb角、顶椎旋转角度、冠状位顶椎偏移距离、髂嵴连线高度、骨质疏松、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史和膝关节功能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Steinbrocker分级用来评价RA活动性,Cobb角反映腰椎侧凸程度,KSS用以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平均RA病程为16.8±12.7年,Steinbrocker分级Ⅰ~Ⅲ级分别为14例、34例和13例。两组患者以女性为主,DLS组(男∶女=1∶26)和NDLS组(男∶女=8∶26)在性别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而在年龄、BMI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Steinbrocker分级、服用DMARDs比例和骨质疏松患者比例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共11例实施TKA手术,两组间TKA分布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53)。DLS组平均侧凸程度(Cobb角)为18.4°±9.0°(10.4°~39.2°),实施TKA患者其Cobb角(11.8°±1.5°)小于无TKA者(20.6°±9.5°)(P=0.001)。DLS组顶椎旋转角度为8.4°±6.8°,冠状位偏移距离为47.3±7.8mm,髂嵴连线均位于L4/5椎间隙。Cobb角与顶椎旋转角度、冠状位偏移距离和TKA存在相关性(P<0.05),与其余参数均无显著相关性。针对DLS患者侧凸程度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行TKA为其影响因素(P=0.029),但TKA发生时间、TKA患者DLS病程与侧凸程度无明确相关性。行TKA患者KSS评分(88.7±5.3分)高于未行TKA者(80.4±10.0分)(P=0.034),KSS和Cobb角之间存在负相关性(r=-0.717,P<0.001),以Cobb为因变量的两者之间的拟合曲线为Cobb角=70.38-0.64×KSS。结论:合并RA的DLS患者在中老年女性更易出现;在既往行TKA的RA患者中,DLS侧凸程度较小;KSS与DLS侧凸程度存在高度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性关节炎 退变性腰椎侧凸 全膝关节置换术 膝关节功能评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后凸型低度退变性腰椎滑脱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特点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5
3
作者 周庆双 陈曦 +7 位作者 孙旭 徐亮 杜长志 王牧一 杨柏 朱泽章 王斌 邱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31-436,共6页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节段呈后凸形态对滑移参数和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165例Ⅰ~Ⅱ度L4/5退变性滑脱患者,其中男29例,女136例,年龄42~72岁(平均54.3±11.9岁)。根据站立位全脊柱侧位X线片滑脱节段椎间隙的形态将患者分为后凸型滑脱组和非后凸型滑脱组。测量的滑脱参数包括滑脱率、滑脱角、前/后椎间隙高度及滑脱节段滑脱率、滑脱角活动度;矢状面参数包括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垂直距离;同时通过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生活质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之间影像学和生活质量评估指标的差异。结果:21(12.7%)例为后凸型滑脱,其年龄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60.7±13.6vs53.4±11.9,P<0.05)。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3.2°±2.4°vs 7.3°±4.3°,P<0.001),而滑脱率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22.4±4.4)%vs (18.9±3.8)%,P<0.001]。后凸型滑脱组前方椎间隙高度显著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而后方椎间隙高度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后凸型滑脱组滑脱节段滑脱率和滑脱角活动度均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倾斜角和矢状面垂直距离明显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1),而骶骨倾斜角和腰椎前凸角明显低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两组之间骨盆入射角和胸椎后凸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后凸型滑脱组骨盆入射角-腰椎前凸角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01)。后凸型滑脱组VAS腰痛、腿痛评分和ODI显著高于非后凸型滑脱组(P<0.05)。结论:L4/5退变性滑脱患者中约12.7%的患者为后凸型滑脱,较非后凸型滑脱患者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腰椎前凸角丢失、骨盆后旋和躯干前倾,并导致生活质量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性腰椎滑脱 椎间隙高度 滑脱角 生活质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