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膀胱肿瘤复发风险的多因素分析(附50例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郭建桥 罗旭 +1 位作者 高静娟 赵泽驹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3-27,共5页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肿瘤形态、肿瘤大小、多发性、肿瘤来源、发生部位、组织来源、尿细胞学检查、手术方式、及术后规律随访与否等十一项候选指标,用Cox逐步比例-... 目的探讨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肿瘤分期、肿瘤分级、肿瘤形态、肿瘤大小、多发性、肿瘤来源、发生部位、组织来源、尿细胞学检查、手术方式、及术后规律随访与否等十一项候选指标,用Cox逐步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筛选能够预测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因素。结果膀胱肿瘤分期、形态、大小、来源、肿瘤的多发性及术后定期随访历史等六项指标与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直接相关。结论分析六项影响因子可以评估膀胱肿瘤的复发风险,对临床膀胱肿瘤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肿瘤 复发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根治性膀胱切除回肠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附31例报告)
2
作者 刘全明 徐俊 +1 位作者 陈小敏 王于良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探讨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疗效。方法31例膀胱癌,全部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其中10例行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术,21例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结果31例手术时间4.5-7 h,平均5.6 h,31例随访4-36个月,平均19.5个... 目的探讨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的疗效。方法31例膀胱癌,全部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其中10例行双U形回肠原位膀胱术,21例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术。结果31例手术时间4.5-7 h,平均5.6 h,31例随访4-36个月,平均19.5个月,两组病人均控尿良好,3例高氯血症,4例轻度腹泻(均为回肠组)。膀胱造影未见输尿管反流,IVU示左肾盂轻度积水3例,新膀胱容量220-400 mL,平均315 mL,新膀胱充盈时最大压力2.5-4.9 kPa(回肠组)、2.1-5.8 kPa(乙状结肠组)。结论双U形回肠和去带乙状结肠均为理想的贮尿囊,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疗效可靠,而去带乙状结肠原位膀胱更接近生理膀胱,很少引起代谢紊乱和腹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根治性膀胱切除 回肠 乙状结肠新膀胱
下载PDF
丝裂霉素联合雷帕霉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抑制作用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邱永丰 张永瑞 +1 位作者 张文岚 宋志宇 《临床泌尿外科杂志》 2015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MMC)联合雷帕霉素(RAPA)对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T24细胞抑制作用是否比单药大。方法:体外培养人膀胱癌T24细胞,通过MTT实验及相关公式计算,得出MMC和RAPA的IC50值,以此值及相关药量应用于膀胱癌T24细胞,经24、48h,比较...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MMC)联合雷帕霉素(RAPA)对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T24细胞抑制作用是否比单药大。方法:体外培养人膀胱癌T24细胞,通过MTT实验及相关公式计算,得出MMC和RAPA的IC50值,以此值及相关药量应用于膀胱癌T24细胞,经24、48h,比较两种药物单用及联合用药(全量及半量)对癌细胞的抑制率,得出抑制率最高的药物(两种单药或联合用药)。采用方差分析、SNK-q检验分析得出结果。结果:MMC、RAPA的IC50值分别为12μg/ml、125μg/L(最后实验所用)。两种药物单用及联合用药的24h抑制率最高的是MMC联合RAPA,全量及半量联合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者抑制率分别为63.64%及73.68%;MMC联合RAPA比单药的抑制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单药48h抑制率比较,MMC联合RAPA的抑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MMC联合RAPA全量联合的抑制率最大,为98.53%),但是高于RAPA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MC联合RAPA对体外培养的人膀胱癌T24细胞抑制作用比单药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丝裂霉素 雷帕霉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