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陈亮 刘梅 +3 位作者 陈洁 吴岩峰 吴晋 刘庆萍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0年第4期247-249,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161例AIS患者(AIS组)及110例其他患者(对照组)起病第1、3、10 d的血清VE-cad水平。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ELISA法检测161例AIS患者(AIS组)及110例其他患者(对照组)起病第1、3、10 d的血清VE-cad水平。根据NIHSS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缺损亚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IS组各时间点血清VE-cad的水平均显著增高(均P<0.01)。与轻度缺损亚组比较,中度和重度缺损亚组各时间点血清VE-cad水平显著增高(均P<0.05)。与中度缺损组比较,重度缺损组血清VE-cad水平显著增高(P<0.05)。AIS患者发病第1 d、第3 d、第10 d的血清VE-cad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r=0.884,r=0.809,r=0.717;均P<0.05)。轻度、中度和重度缺损亚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第3 d及第10 d VE-cad水平均显著低于第1 d(P<0.05)。结论 VE-cad参与了AIS的发生发展过程,可能是预测AIS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其预后的一个重要血清标志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血-脑屏障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 神经功能缺损
下载PDF
养血清脑颗粒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4
2
作者 齐伟静 刘永刚 +1 位作者 高爱民 马艳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0期1196-1198,1214,共4页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及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及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4周时检测两组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MMSE),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均较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养血清脑颗粒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疗法 脑梗塞 同型半胱氨酸 超敏C反应蛋白 损伤严重度评分
下载PDF
基于DWI和灌注加权成像的机器学习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被引量:3
3
作者 王霞 彭明洋 +4 位作者 王鹏 谢光辉 陈国中 王同兴 陈云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21年第5期321-325,共5页
目的基于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10)... 目的基于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的影像学特征进行机器学习,构建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回顾性分析在南京市第一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诊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训练集(n=210)和测试集(n=90),另收集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脑卒中患者(n=100)为验证集。采用A.K.软件提取DWI和PWI病变区影像组学特征并应用最低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模型筛选最佳的影像组学特征,基于所选特征通过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建立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END的预测模型。利用ROC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并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每例患者的DWI和PWI图像各提取1 316个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后筛选出37个与END高度相关的特征。ROC分析显示,基于DWI+PWI的模型预测训练集和测试集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EN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87、0.981,训练集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945、0.958,测试集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918、0.916。验证集外部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END的AUC为0.897,灵敏度和特异度为0.825、0.824,准确度达0.824。结论基于治疗前的DWI和PWI的机器学习构建模型对急性脑卒中机械取栓后END的预测具有较高的预测效能,且外部验证一致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机器学习 DWI 灌注加权成像 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miR-210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4
作者 吴皎 姜新 陈晓红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年第3期3-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缺氧激活因子微小RNA-210(miR-210)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ACI患者122例(ACI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80例为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缺氧激活因子微小RNA-210(miR-210)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01—2015-01在我院治疗的ACI患者122例(ACI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群80例为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血清miR-210表达水平。结果 ACI组miR-210表达量为(1.24±0.07)2^(-△△Ct),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2±0.11)2^(-△△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ACI患者血清miR-210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岁和>60岁ACI患者血清miR-210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ACI患者血清miR-210表达为(1.10±0.08)2^(-△△Ct),明显低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ACI患者血清miR-210表达为(1.29±0.10)2^(-△△Ct),低于轻度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10对A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61,95%CI为0.926~0.996,截断值为(1.378)2^(-△△Ct),时,灵敏度为91.30%,特异度为97.54%。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miR-210表达减弱,且与急性脑梗死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MIR-210 诊断价值 疾病程度
下载PDF
血浆D-二聚体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关系 被引量:5
5
作者 杨艳敏 李乃静 +2 位作者 邱枫 田力 潘作东 《中国医学工程》 2006年第5期516-517,520,共3页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三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关系。方法92例老年TIA患者按病程划分为A、B、C三组,所有病例在起病24h内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观察72h内头CT或MRI后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老年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C组D-二聚体的含量均高于A组(P<0.01),而且C组高于B组(P<0.05),重型患者明显高于轻、中型患者。结论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是老年TIA患者的危险因素,血浆D-二聚体含量的升高可以对老年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较可靠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D-二聚体
下载PDF
缺血性脑卒中后白质损伤与神经血管单元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雷琼 肖海 曾靖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314-319,共6页
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是一个多环节级联效应过程,它由多种损伤机制共同参与,它不仅严重损伤灰质,还引起严重的白质损伤。近年来随着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概念的提出和对其认识的深入,使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脑卒中均被视为大脑... 缺血性脑卒中损伤是一个多环节级联效应过程,它由多种损伤机制共同参与,它不仅严重损伤灰质,还引起严重的白质损伤。近年来随着神经血管单元(neurovascular unit,NVU)概念的提出和对其认识的深入,使不同原因所导致的脑卒中均被视为大脑神经血管单元参与的反应损伤过程。为了对神经血管单元损伤与保护机制的更深入全面的理解,为缺血后脑卒中的治疗靶点提供依据,本文将从白质与NVU的损伤和保护机制进行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白质损伤 NVU 机制
下载PDF
传统功法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轻度抑郁、焦虑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及机制分析 被引量:26
7
作者 杜仁仁 孙文江 +2 位作者 蔡珍珍 宋磊 朱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152-160,共9页
目的观察中医传统功法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轻度抑郁、焦虑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脑卒中后出现轻度抑郁、焦虑的群体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改善其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目的观察中医传统功法联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轻度抑郁、焦虑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功能恢复的影响,为脑卒中后出现轻度抑郁、焦虑的群体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改善其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方法选取60例有抑郁、焦虑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脑卒中后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进行每天1次、每次20 min的传统功法(放松功)训练,连续训练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巴塞尔指数(Barthel),Fugl-Meyer上、下肢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的HAMD、HAMA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均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Barthel指数评分、FMA评分均比治疗前提高(均P<0.05),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AMD、HAMA量表减分率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HAMD量表中的"抑郁情绪、早醒、工作兴趣减退感、现实解体、全身性症状、能力减退感、绝望感"项目的改善比对照组明显(P<0.05);观察组HAMA量表中的"焦虑体验、紧张感、失眠"项目的改善比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传统功法(放松功法)结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抑郁、焦虑不良情绪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有效且效果比单纯的康复治疗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抑郁 焦虑 放松疗法 康复治疗
下载PDF
脑灌注成像预测机械取栓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转化风险的价值 被引量:12
8
作者 张建雷 张睿 +1 位作者 潘菲 郝新霞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761-765,共5页
目的:探讨脑灌注成像预测机械取栓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出血转化(HT)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接受机械取栓的AIS-LVO患者102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治疗前均行健侧和患侧脑CT灌注扫描,... 目的:探讨脑灌注成像预测机械取栓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AIS-LVO)患者出血转化(HT)风险的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本院接受机械取栓的AIS-LVO患者102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善。治疗前均行健侧和患侧脑CT灌注扫描,获取患者表面通透性(PS)、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绘制ROC曲线获得各指标截断值和预测价值,卡方检验、多因素回归分析其与HT发生的关系。结果:102例AIS-LVO患者机械取栓后共发生39例HT(38.24%),症状性HT有19例、无症状性HT有20例。出血组年龄、NIHSS评分高于未出血组(P<0.05);治疗前出血组rPS、rMTT、rTTP高于未出血组;治疗后出血组r PS、rMTT、rTTP高于未出血组(P<0.05),rCBF、r CBV低于未出血组;出血组|r PS|、|rCBF|、|rCBV|、|rMTT|、|rTTP|均大于未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PS|、|rCBF|、|rCBV|、|rMTT|、|rTTP|是HT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且可预测出血的发生,预测模型拟合度大小依次为联合、MTT、PS、CBF、CBV、TTP,AUC均>0.7。结论:治疗前的脑灌注成像指标PS、CBF、CBV、MTT可作为AIS-LVO患者HT发生的独立预测指标,PS、MTT的阈值内升高和CBF、CBV的阈值内降低可能帮助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早期区分HT发生的风险以采取预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溶栓 卒中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首次发作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9
作者 杨丽芳 张爱娟 +1 位作者 林晶倩 王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3年第9期56-57,共2页
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表现及危险因素,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法首次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表现分为:(1)单纯新发病灶组;(2)新病灶合并陈旧病灶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2... 目的分析首次脑梗死患者的磁共振表现及危险因素,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早期预防、诊断及治疗。方法首次脑梗死患者根据磁共振表现分为:(1)单纯新发病灶组;(2)新病灶合并陈旧病灶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2组首次脑梗死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史、冠心病、糖尿病史、脑梗死家族史、烟酒嗜好、高血脂、血管病变。结果 (1)单因素分析显示,随各组中存在单个危险因素病例百分率的增加,首次脑梗死发病率增加;(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2组首次脑梗死病例组的最显著相关危险因素均为高血压、糖尿病及脑梗死家族史,其他危险因素,如高血脂、烟酒嗜好、冠心病等对首次脑梗死的发生也有很大影响。结论高血压史、脑梗死家族史及糖尿病史为首次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原因,其他危险因素亦不可忽视,控制好这些危险因素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患者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磁共振 危险因素 多因素分析
下载PDF
高压氧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勇 李春雪 +1 位作者 王尊会 张自一 《临床荟萃》 CAS 2013年第6期679-680,共2页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梗死的26%~43%,临床治疗效果差,致残率高。我们近年来采用超早期高压氧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收到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脑梗塞 尿纤溶酶原激活物 高压氧
下载PDF
益气活血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气虚血瘀证老年患者运动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周利渊 范晓玉 冯晓萍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2年第4期462-464,512,共4页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气虚血瘀证老年患者运动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6例,根据入院单号将其分为A组(单号)和B组(双号),各43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 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气虚血瘀证老年患者运动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6例,根据入院单号将其分为A组(单号)和B组(双号),各43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治疗两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指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量表评估]及颅内血流动力学[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结果 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93.02%高于A组7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GFAP、NSE、MBP均低于治疗前,且B组[(2.94±0.42)pg·mL^(-1)、(12.55±1.37)ng·mL^(-1)、(1.98±0.86)μg·L^(-1)]值低于A组[(3.17±0.33)pg·mL^(-1)、(14.03±1.42)ng·mL^(-1)、(2.54±0.79)μ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M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B组[(68.65±9.54)分]高于A组[(52.29±10.4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CA、PCA、ACA的Vm高于治疗前,且B组[(63.24±9.58)cm/s、(43.65±8.59)cm/s、(48.75±9.46)cm/s]高于A组[(54.84±9.41)cm/s、(37.18±8.41)cm/s、(40.08±9.07)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益气活血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气虚血瘀证老年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提高其运动功能,改善其颅内血流动力学,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偏瘫 气虚血瘀证 益气活血法 颅内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通督调神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田野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1506-1507,共2页
目的探讨通督调神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4月-2019年6月接收的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博司捷治疗,观察组在... 目的探讨通督调神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8年4月-2019年6月接收的8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博司捷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治疗,治疗15 d后,比较两组脑血流动力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上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15 d后,两组基底动脉Vd、Vm、Vs水平均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15 d后,两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较对照组变化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法可改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动力学及神经功能,可加强上肢运动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通督调神针法 脑血流动力学 神经功能 上肢运动功能
下载PDF
30例脑出血合并脑心综合征的发病及心肌酶谱、心电图变化分析
13
作者 刘美丽 《中国民康医学》 2009年第15期1848-1848,共1页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并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血清中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观察30例脑出血患者合并心脏改变情况及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的变化,同时观察...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并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情况及血清中心肌酶谱及心电图变化情况。方法:观察30例脑出血患者合并心脏改变情况及心肌酶谱中肌酸激酶(CPK)、同功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谷草转氨酶(GOT)的变化,同时观察心电图改变,于发病3天内检测并跟踪至病愈。取正常对照组同时间观察心脏发病情况及心肌酶谱变化情况。结果:脑出血患者中心脏病发病率及心肌酶谱呈显著增高,心电图明显变化。结论:脑出血患者并脑心综合征的发病率较高,这对治疗指导及预后起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脑心综合征 心肌酶谱 心电图
下载PDF
出血性脑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14
作者 白素民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5年第13期104-105,共2页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原来脑梗死的区域发生的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脑梗死患者的3%~25%[1],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继发性出血的原因有再灌注损伤学说,还有溶栓过量学说,与高龄、长期合并心...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原来脑梗死的区域发生的继发性出血,是脑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占脑梗死患者的3%~25%[1],致残率和致死率高,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继发性出血的原因有再灌注损伤学说,还有溶栓过量学说,与高龄、长期合并心血管基础病症有关。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2-01-2014-01收治的出血性脑梗死患者65例,分析其发病因素、临床特点与影像学资料,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血性脑梗死 临床特点
下载PDF
不同时期机械通气对脑干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15
作者 刘爱东 刘文萍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05年第4期34-35,共2页
本文回顾分析了59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应用呼吸机治疗的资料,对脑干梗死患者使用呼吸机的不同时机与预后的关系问题加以探讨.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脑于梗死 脑复苏
原文传递
1990-2019年中国卒中危险因素的归因负担及变化趋势 被引量:9
16
作者 吴琼 王晨冉 +2 位作者 赵燕 韩丽媛 刘世炜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8-33,79,共7页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卒中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归因负担与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开放数据,用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PAF)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探讨1...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卒中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归因负担与变化趋势。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开放数据,用人群归因分值(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 PAF)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探讨1990-2019年中国卒中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归因负担及变化趋势。结果卒中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环境、行为和代谢三大类,因其亚型不同而有所不同。与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15种危险因素(室外空气污染、高温、低温、铅暴露、室内空气污染、红肉摄入过多、高钠饮食、吸烟、吸二手烟、蔬菜摄入不足、水果摄入不足、纤维摄入不足、高BMI、高SBP、高FPG)相比,颅内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 IS)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饮酒与肾功能不全,IS的危险因素还有低体力活动、全谷物摄入不足、高LDL-C。2019年,由IS、ICH、SAH导致的1 861.91、1 989.18、204.29万人年DALYs中,分别有68.91%、68.83%、66.35%归因于代谢因素,IS危险因素主要是高SBP(50.94%)、室外空气污染(26.81%)、高LDL-C(20.69%);ICH、SAH危险因素主要是高SBP(58.18%、58.01%)、室外空气污染(28.82%、30.09%)、高钠饮食(24.40%、25.11%)。1990-2019年,室外空气污染、高BMI、饮酒、红肉摄入过多导致的IS和ICH DALYs增幅较大,分别为410.46%、320.48%、277.03%、245.41%和168.93%、132.07%、60.01%、84.58%,而SAH仅因室外空气污染增加4.47%。结论导致卒中疾病负担的危险因素大多是可防可控的,因其亚型不同而有所不同,建议在考虑成本效益的情况下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缺血性卒中 颅内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疾病负担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